港口快讯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我国沿海港口 港口快讯

港口快讯

2024-06-09 17:4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2022年沿海港口吞吐量预计将历史性超过100亿吨,同比增长1.7%(其中外贸吞吐量同比下降1.5%、内贸吞吐量同比增长3.9%),低于原预期3%的增速[1](如图2所示),主要原因是国内疫情反复、俄乌冲突等超预期因素影响导致全年GDP增速低于原先5.5%的预测增速,使得港口生产和运输需求低于预期。

      全年走势与宏观经济一致,季度呈现恢复趋势。一季度港口生产实现平稳开局,吞吐量同比增长1.8%,二季度疫情冲击加大、经济增长放缓,吞吐量同比下降1.5%,其中4月、5月分别同比下降2.8%和1.9%。随后在扎实稳住经济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政策的带动下,经济发展持续恢复,港口吞吐量也延续恢复态势,三季度同比增长2.5%,其中7月增速为5.5%,四季度将加快至3.9%左右。交通运输全力保障物流供应链稳定畅通,港口生产月度不平衡性系数基本恢复至疫情前水平。

图2 2022年沿海港口吞吐量月度增速变化(1)港口大宗散货外贸运输总体低迷       ①港口煤炭运输总体低迷、内外贸分化。预计2022年沿海港口煤炭及其制品吞吐量将达到18.2亿吨,同比下降0.5%,占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的比重由2021年的18.4%下降至18.0%左右,但规模继续保持沿海港口第一货类位置。     2022年以来,煤炭需求总体偏弱,煤炭消费低速增长。1-11月火电发电量仅同比增长0.8%。煤炭企业扎实做好增产保供工作,优质产能加快释放,原煤产量增长明显,1-11月同比增长9.7%,规模达到40.9亿吨,预计全年将接近45亿吨。国内煤炭价格波动运行、国际煤炭价格高位运行、内外价差扩大。12月中旬秦皇岛动力煤价格指数(Q5500K)为734元/吨,较年初增长下降4.3%,2022年均值为737元/吨,同比增长9.5%。通货膨胀、供给扰动、地缘政治冲突加剧等多种因素推升国际煤炭价格,12月中旬纽卡斯尔港动力煤价格为406美元/吨,较年初增长132%,2022年均值为309美元/吨,同比增长122%。煤炭库存维持高位,煤炭协会数据显示,11月末全国火电厂存煤1.75亿吨左右,同比增加约6500万吨、增长60%,持续保持历史高位,存煤可用约30天。港口煤炭内贸运输呈现平稳增长态势。全年北方港口煤炭下水量预计接近9亿吨,同比增长3.0%左右,受产地、部分铁路线路疫情以及铁路运力制约,秦皇岛港、黄骅港煤炭下水量分别同比下降1.3%和2.6%,唐包铁路、瓦日铁路等铁路运输带动增强,唐山港、日照港煤炭下水分别同比增长2.8%和15.0%,天津港煤炭下水量同比增长11.5%。     国内外煤炭价差扩大,煤炭进口大幅下滑。预计全年沿海港口外贸煤炭进口量达到约2.2亿吨,同比下降17.0%。上半年降幅达到29.1%,下半年降幅有所收窄。分进口来源看,印尼年初禁止煤炭出口一个月,1-11月进口印尼煤炭同比下降14.1%。欧洲对俄罗斯煤炭实施制裁,俄罗斯煤炭出口逐步转向亚洲国家,1-11月进口俄罗斯煤炭同比增长15.6%,占比提升至23.3%。      ②港口金属矿石运输低速增长。预计2022年沿海港口金属矿石吞吐量将达到16.3亿吨,同比增长1.1%,占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的比重保持在16.0%左右,仍是沿海港口第二大货类。      2022年以来,钢铁需求总体低迷。房地产投资下滑大幅下滑,相关部门继续推进粗钢产量压减工作,1-11月全国粗钢产量同比下降1.4%,预计全年粗钢产量将在10亿吨左右。国际需求不旺,1-11月累计出口钢材6194万吨,同比增长0.4%。钢材价格有所回落。12月中旬国内钢材价格指数为113,较年初下降14.2%,2022年均值为123,同比下降13.5%。进口铁矿石价格高位回落,受地缘政治冲突扰动,进口铁矿石价格3月初一度达到163美元/吨,之后有所回落,12月中旬下降至113美元/吨左右,较年内高点下降30%,较年初下降5.4%,2022年均值为120美元/吨,同比下降25%。国内铁矿石产量有所下降。1-10月超过8亿吨,同比下降1.0%,预计全年9.5亿吨左右。      预计全年沿海港口外贸铁矿石进口10.7亿吨,规模与2021年基本持平。从走势看,呈现微幅恢复态势,上半年同比下降1.0%,下半年累计增速逐步转正。从月度增速看,各月均保持较低速增长,其中2月、3月、4月、9月受到2021年基数以及需求波动影响出现负增长。进口铁矿石库存快速攀升,12月中旬达到1.34亿吨的水平,较年初下降2200万吨,下降14.1%。③石油、天然气及制品运输有所下滑。预计2022年沿海港口石油、天然气及制品吞吐量将达到11.5亿吨,同比下降1.4%,占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的比重从11.7%下降至11.4%,仍是沿海港口第三大货类。     2022年以来,国际原油价格大幅攀升。受地缘政治风险增强、新冠疫情持续影响、“OPEC+”延长减产协议、美联储货币政策加速收紧影响,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均值为99.5美元/桶,同比上涨40%,3月初一度达到128美元/桶,创金融危机以来的新高,之后在需求放缓、释放战略储备等因素的影响下,12月中旬下降至80美元/桶。我国原油供给稳步增长,对外依存度有所下降。1-11月原油产量同比增长3.0%,预计全年将超过2亿吨,对外依存度从2021年的72%下降至71%左右。原油需求较为低迷,加工量同比下降3.9%,石油消费出现近20年来的首次下降。      高油价抑制我国炼化企业原油进口的积极性,港口原油进口连续两年下滑,预计全年沿海港口外贸原油进口4.7亿吨,同比下降5.9%,继2021年下降0.3%之后连续两年出现下降。前三季度同比下降8.8%,其中6月、7月、8月降幅均在14.5%左右,四季度以来国内需求有所回升,外贸原油进口增速有所恢复,10月、11月由负转正。      受国内经济增长放缓、疫情多发散发、价格高企等因素影响,我国天然气市场需求疲软,消费量出现历史首次同比下降,表观消费量同比下降1.5%左右,国内天然气产量同比增长6.1%。在俄乌冲突升级、制裁措施、北溪管道爆炸等因素的影响下,国际天然气价格大幅攀升,伦敦国际石油交易所天然气期货价格,8月底达到640便士/色姆,创历史新高,较年初提升275%,12月中旬下降至240便士/色姆左右,2022年均值280便士/色姆,同比提升133%。预计全年沿海港口液化气天然气进口量达到7550万吨,同比下降16.9%。02.港口集装箱运输基本实现预期增长     预计2022年全国港口完成集装箱吞吐量2.95亿TEU,同比增长4.2%,基本实现了原预期增长。全年走势有所波动,一季度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同比增长2.4%,实现平稳开局,4月受到疫情冲击严重,吞吐量同比下降0.2%,5月份以来随着各项政策的落地实施,港口集装箱生产总体向好,7月受需求回升以及基数等因素影响,增速达到11.2%,二季度、三季度分别同比增长3.6%和5.8%。四季度,国际经济放缓、国内疫情反复,预计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增速有所放缓至5.5%。      从主要港口监测数据反映,在空箱的大幅回流带动下,1-11月国际航线集装箱吞吐量同比增长4.8%,国际线增量对总量增量达55%。内支内贸线集装箱吞吐量同比增长3.7%,对总量增量的贡献为45%。     重点港口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大连港积极拓展航线,集装箱吞吐量在连续3年大幅下滑之后,止跌回升,同比增长20%。长三角港口一体化加快推进,上海港年初受疫情影响最为严重,4月、5月、6月集装箱吞吐量增速连续下滑,7月快速恢复日均吞吐量接近14万标准箱,创历史同期新高,全年集装箱吞吐量将再次达到4700万TEU,连续13年位居全球首位。宁波舟山港疫情期间很好地完成了区域保通保畅任务,4-7月连续4个月超过300万TEU,集装箱吞吐量将达到3350万TEU左右,同比增长8.0%。天津港集装箱吞吐量在2021年首次突破2000万TEU以后继续攀升,全年将达到2100万TEU左右,同比增长4.0%。深圳港逆势增长,突破了3000万TEU大关,成为全国继上海、宁波舟山之后新的集装箱3000万箱大港,青岛和广州港集装箱吞吐量均在2500万TEU左右。西部陆海新通道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自由贸易港政策持续发力,北部湾港和洋浦港全年增长15%和30%左右,在沿海港口中表现突出,全年集装箱吞吐量将分别达到690万TEU和180万TEU左右。     集装箱铁水联运保持快速增长。预计2022年全国港口完成集装箱铁水联运量880万TEU,同比增长16.5%,占港口集装箱吞吐量比重上升到3.0%,较2021年提升0.3个百分点。分港口看,预计全年集装箱铁水联运超过100万TEU的港口有三个,其中青岛港将达到194万TEU,同比增长6.0%,宁波舟山港达到148万TEU左右,同比增长23.1%,天津港将超过120万TEU,同比增长21.6%。20万TEU以上的港口有大连港、营口港、唐山港、天津港、青岛港、上海港、宁波舟山港、深圳港、广州港、北部湾港合计完成集装箱铁水联运805万TEU,同比增长15%。

图3 2022年全国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增速变化

图4  港口集装箱铁水联运量03.港口建设投资保持快速增长,码头能力重新回到基本适应      水运逐渐成为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通道和关键节点,一系列水运重大工程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今年以来水运建设投资保持了良好的增长势头,一批重点工程加快推进、港口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取得积极进展,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洋山深水港区小洋山北作业区集装箱码头等重点工程有序推进,宁波舟山港第二个“千万箱级”单体集装箱码头、南通港通州湾港区通用码头建成,广州南沙四期、苏州港太仓港区四期等自动化集装箱码头竣工,为扩大有效投资、稳就业、稳定经济大盘发挥了积极的作用。2022年预计沿海港口建设投资将达到670亿元,同比增长7.5%,2020-2022年连续三年回升,全年净增沿海万吨级泊位约65个。沿海分省份投资分化,京津冀省市分化,天津、辽宁沿海建设投资同比下降54%和81%,河北和山东分别同比增长3.8%和29.0%,长三角、珠三角省市均实现快速增长,江苏、浙江、广东分别同比增长15%、28%、33%。      世界各国不断调整疫情防控措施,我国进一步优化港口防疫举措,多措并举进一步提升物流供应链效率,集装箱等货物集疏运周转大幅提升,船舶在港停时下滑,全球主干航线综合准班率已经回升到2020年9月末水平,同时疫情期间区域港口相互协调,共同良好完成区域保通保畅任务。在供应链效率提升以及港口基础设施加快建设的带动下,沿海港口码头能力适应性有所回升,重新由2021年的基本满足回到基本适应状态,但个别港口在部分货类依然存在能力偏紧的状态。

图5 沿海港口吞吐量能力适应性变化

图6 全球主干航线综合准班率指数04.港口企业盈利继续改善,资本市场表现良好      前三季度港口生产有所回升,三季度以来扎实稳住经济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政策持续发力见效,港口生产总体延续恢复态势,港口盈利有所反弹。2022年前三季度,A股上市的16家港口上市公司完成营业收入1487亿元,同比上涨6.2%,增速较上半年放缓2.8个百分点;实现净利润325亿元,同比上涨15.4%,增速较上半年加快1.2个百分点。前三季度行业净资产收益率为8.0%左右,较2021年同期提升0.1个百分点。整个港口行业经营业绩呈现几个特征,一是行业效益向头部企业集中,其中上港集团前三季度实现净利润155.5亿元,同比增长32.4%,净利润增量占港口上市公司整体净利润增量的48%,净资产收益率达到14.8%、提升2.0个百分点,带动整个板块水平的提高。二是行业经营业绩中较大贡献来自港口企业对航运、物流、金融等领域的投资收益。三是行业盈利能力并不均衡,16家公司中仅有上港集团、青岛港高于平均水平,其他14家净资产收益率均低于平均水平,港口行业的整体经营能效有待进一步提升。     在盈利改善、价格调整等的带动下,2022年CPSI(港口A股上市公司股价指数)走势总体好于大盘,CPSI相对值的年度均值较大盘高12.2%。CPSI走势总体平稳,年末指数相对值为97.7,接近年初水平,上证综指波动下行年末相对值为86.8,较年初下降13.2个点。

图7 CPSI与上证综指相对变化(均以2022年1月4日为100点)05.重点领域改革、绿色智慧发展稳步推进(1)进一步推进港口收费减并、服务交通物流保通保畅。    《港口收费计费办法》连续修订,交通运输部联合印发《关于减并港口收费等有关事项的通知》促进口岸营商环境优化,减并港口收费项目,定向降低沿海港口引航费,完善拖轮费收费政策,印发《关于阶段性降低货物港务费收费标准的通知》于2022年10月1日至12月31日将政府定价的货物港务费标准降低20%。同时,各港在延长集装箱货物免费堆存期、减免堆存费、加大“船边直提”等方面提供各项优惠政策,进一步降低实体经济生产成本,服务交通物流保通保畅,提升产业链安全稳定,畅通国民经济循环。(2)港口资源整合持续深化。     沿海港口资源整合加快推进,河北组建河北渤海港口集团有限公司,将整合河北省范围内省市属相关国有港口企业股权(包括唐港实业100%股权),进一步改变河北“三港四区”的格局,有利于减少区域内竞争、优化港口分工定位,推进港口转型升级。山东进一步推进港口资源整合,完成对潍坊森达美港的股权收购。长三角一体化加快推进,上港集团、江苏省港口集团、南通港口集团将组建合资公司,携手运营通州湾吕四起步港区集装箱码头。沿海省份基本形成一省一港格局,资源整合和一体化程度进一步提升。下一步,港口资源整合将朝着打破行政监管壁垒、市场壁垒等方向继续优化完善,通过体制机制优化、数字化和信息技术创新等举措,使港口定位更清晰、市场更有序、资源配置更有效、运输组织更协调。(3)自贸区自贸港建设加快推进,“沿海捎带”政策做出新的探索实践。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在区域布局上,实现了从沿海沿边开放到设立自贸试验区、自由贸易港,中国自贸区已经形成“1+3+7+1+6+3”的新格局,海南自贸港建设在水运领域取得多点突破,暂时调整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船舶登记条例》,对于仅从事海南自由贸易港内航行、作业的船舶,取消船舶登记主体外资股比限制,创新船舶登记制度,颁发新版船舶“多证合一”证书。“沿海捎带”是指外国国籍船舶在我国沿海港口之间从事外贸集装箱重箱的国内段运输,2021年年底,国务院发布批复文件,同意暂时调整相关规定,允许在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开展沿海捎带业务试点,2022年初交通运输部发布《关于试点实施有关中资非五星旗船舶沿海捎带政策的公告》, 5月31日,我国首单外资非五星旗船舶沿海捎带业务在上海港洋山港区正式落地,标志着我国港口及航运业在进一步扩大开放做出的积极的尝试。(4)大力推进智慧港口建设。      推动港口数字化转型,深入推进港航作业单证和全程物流的电子化,大力推行非接触作业、无纸化作业,在大部分国际枢纽海港部署应用了集装箱电子放货平台。一批智慧港口建设项目稳步实施,广州港南沙港区四期码头作为全球首个江海铁多式联运全自动化码头、粤港澳大湾区首个全新建造的自动化码头正式投入运行,全国首个海铁联运集装箱码头—北部湾港钦州自动化集装箱码头正式启用。传统码头智慧化改造加快推进。全球首创传统集装箱码头全流程自动化升级改造项目在天津港全面竣工,唐山港完成专业煤炭码头装船机远控改造。在推进集装箱自动化码头建设的同时,港口行业不断推广应用自主研发的自动化集装箱码头生产管理系统和设备控制系统,扩大自动化码头技术在内河港口的应用,沿海港口进一步向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方向迈进。(5)绿色港口建设迈上新台阶。     沿海港口积极贯彻党中央的战略方针,在新的历史时期和新发展阶段,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促进港口全面绿色低碳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研发应用节能低碳技术与设备,青岛港首创全球氢动力自动化轨道吊、试点应用氢集卡,各港示范应用集卡、空箱堆高机、正面吊、叉车等电动港作机械;探索布局风电、光伏等绿色能源发电技术,天津港、秦皇岛试点开展了绿电交易;以智慧赋能绿色,上海港、深圳港、青岛港、天津港、广州港等一批自动化码头相继建成;升级管理手段,山东港口、天津港、上海港、连云港等港口绿色智慧管控平台建设进一步促进港口精细化管理,助力绿色发展。天津港建成全球首个“智慧零碳”码头,为全球港口智慧化低碳化贡献天津方案。以《绿色港口等级评价指南》(JTS/T106)为抓手,沿海港口绿色港口创建取得显著成效,截止2022年8月,共27个专业化集装箱码头和干散货码头通过了中国港口协会组织的绿色港口等级评价,获得星级绿色港口荣誉称号,其中上海洋山深水港四期码头和黄骅港煤炭码头成为全国首批2个“五星级绿色港口”。2022年度亚太港口服务组织APSN颁布“亚太绿色港口”(GPAS)称号11个港口名单中,中国大陆有日照港岚山港区岚南#15泊位、秦皇岛港股份有限公司第九港务分公司、太仓武港码头共3家港口榜上有名。(6)服务品质提升促进中国港口高质量发展。     中国经济信息社和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院联合发布的《中国港口高质量发展报告( 海港篇 )》报告显示:2022年我国沿海港口的规模影响、枢纽功能、服务品质、绿色安全水平都有不同程度的提升,特别是服务品质提升显著,上海港、宁波舟山港排名保持沿海港口前2位。(7)中国港口强大韧性助力世界一流港口建设。     根据中国经济信息社和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院联合发布的《世界一流港口综合评价报告》评价结果,2022年中国港口表现优异,上海港继续保持世界领先水平,宁波舟山港、深圳港、青岛港、香港港4个港口处于世界前列,其中宁波舟山港、青岛港进步明显。疫情之下,我国港口始终保持高效运转,展现出强大服务韧性,为国际物流供应链畅通稳定做出重要贡献。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