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景强:我国古代书院的教学法特色及现代启示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我国几大书院 慕景强:我国古代书院的教学法特色及现代启示

慕景强:我国古代书院的教学法特色及现代启示

2023-03-21 16:3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慕景强:我国古代书院的教学法特色及现代启示

书院是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兴起的一种特殊形式的教育机构,它萌芽于唐末五代,兴盛于宋、明,普及于清代。清末,书院改学堂,于是,书院消失。书院在中国历史上共延续了千年之久,为我国古代教育发展和学术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书院是由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地发展而成的一种有组织的教育场所,但最初的书院还不是教育机构,只是藏书之所,真正具有教学功能的书院始于中唐以后,约在贞元、元和间(785-820)。[1]书院系统地综合和改造了中国古代传统的私学和官学,并在两者的基础上形成了一种颇具特色的高等教育组织形式:一方面,书院吸收了历代官学系统具有积极意义的办学传统;另一方面,它又是对传统私学的继承和发扬。[2]另外,书院的创建者和主持人大都为当时的宿学鸿儒,如朱熹、王守仁等。这就使得书院不仅以其独特的教育教学特点成为我国古代教育史上的一项创举,其良好的读书治学经验也是我国学术史上的一束奇葩。日本著名中国文化史研究者稻叶君山认为自书院制度发展后,从此,中国真正研究学问的地方不在学校而在书院。[3]这是对书院性质和特点的高度概括——兼有教学和科研功能的高等学校高等学府。

书院已成为历史,但书院的教育教学特色,大师们的治学精神对中国学术的影响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至今仍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这方面国内已有许多专家学者做过论述,所以本文仅从教学法角度对书院及其现实指导意义作一探讨。

一、书院在教学法上的特色

(一).导师制下的讲会制度

书院中的教学由山长负责,也有称为院长的。历史上,无论朱熹还是陆九渊都亲自掌管院务,登台讲学,对学生全面负责。用现代的称呼叫教师负责制或导师负责制。

导师在德行、道艺各方面对生徒全面指导,后来,某些书院在发展中吸取“三舍法”的经验,也有设正课、附课,内、外舍生随考试而升降、奖罚的措施,然而终究是导师制的一种补充。导师对学徒由穷理而修身、处事、接物全面负责。朱熹是主持书院,教导生徒的著名大师。[4]

讲会时,一般由本书院大师来主讲,其他学派的学者来参加,有时也请别的学派的大师来主讲。讲会以前,往往先由主讲者公布此次讲学的宗旨,然后开讲。[5]这种由不同学派的大师参加的讲会制度大大丰富了学生的学术视野。

(二).学生为主体的讨论式教学

书院实行自由讲学,自由听讲,讲论结合的教学方式。师生、师友之间相互质疑、问难、相互切磋、取长补短,主讲讲完后,听者可以提出疑问,发表不同意见,然后双方展开讨论。一般说来,在讲会中讲究平等论学,切不可意气用事,由此来提高学问修养,达到互相学习促进的目的。这种强调师生之间互动的教学法非常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张扬和修炼,如果是其他学派的大师来主讲,那么,每个学派都会竭力宣传本派的学术思想,相互反驳诘难,各不相让,但彼此都认真听取对方观点,求同存异,并不蓄意贬低对方。[6]

讨论不只在师生,学生与学生之间,有时由于学生过多,当主讲无法逐个与之讨论时,设立学长,一般由资历学识较高的学生担任,起督察辅导、勉励学友、互相切磋的作用。白鹿洞书院在康熙年间曾明确规定:凡学徒有异议,先求开示于经长、学长,不能决再叩堂长,再不能决,才请教副讲、主讲。[7]

(三).学生带着问题去自学

书院主张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认真读书,自行理会,独立作业,慎独修身,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讲解为辅的方式进行,这也是书院区别于官学的一个显著特点。

朱熹认为格物致知的主要方式就是读书,在白鹿洞书院的教学活动主要是采取学生刻苦钻研,自行理会的方式,使之阅读经、史、子、集各类书籍,其中尤以经书为主。读经当然也包括阅读前人的当然首先是程朱理学大师们的注释。[8]书院中学徒以自学为主,不仅包括读书,还包含作诗、做文等。

许多名师都把指导学生自己读书作为教学的重要任务,他们往往根据自己的治学经验概括出指导读书的原则和程序。书院还强调在自学过程中学生要善于提出问题,通过辩论解决问题。朱熹可以说是这方面的典范,他在这方面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由其弟子概括为著名的“朱子读书法”,共六条:循序渐进,熟读精思,居静持志,虚心涵泳,切己体察和着紧用力。此六法无不强调自学、善学和自求自得,这都有利于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精神。[9]

另外,书院史上影响很大的诂经精舍的教学也很有特色,其教学活动大多采取教师讲学指导和学生自学研究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但以学生自学研究为主,教师讲学指导为辅,并始终把学术研究活动作为教学活动的重点。这类似于我们现在培养研究生的方法。教师讲学一般是针对某个疑义发表自己的看法,着重在于启发学生“识精而思瑞,不惑於常解”,而非满堂灌。阮元提倡在学习研究中进行争辩,互相学习,事实求是,弄清真理。[10]

(四).走出书院去体会

古代著名的书院大多建于景色幽静的名山大川,创办、掌教书院的学者固然主张并且身体力行地在课堂中“整齐严肃”,然而也主张藏息相辅,寓教于乐。朱熹本人经常带学生游历名山大川,寻古访幽,体察民情,这也往往是书院师长培育门徒的重要途径。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另一方面,也是磨练意志的重要手段,书院生徒由教师带领或个人或结伴游学是书院教学活动的重要活动。

这样,学生走出书院与大自然和社会接触,可广交朋友,共同讨论,共同研究;亦可流连于山水之间,饮酒吟诗,高谈阔论,在这种环境中,学生身心得到自由发展。

二、书院教学法特点对现今高等教育的启示

我国近现代以来从国外引进的教学法,有许多在书院的教学法中都能找到雏形。因此,对于当前,我们既要借鉴国外先进理论和经验,又要继承优秀传统教育遗产,古代书院在教学法上的特点,总结起来,也为现代高等教育提供了有意义的启示:

(一).导师制

书院的山长是这个书院的学术带头人,名下弟子若干,弟子人数和山长的名望有关。山长不仅给弟子以学业上的指导,而且生活中也会给予学生关心和照顾。这种导师对学生完全负责的做法对我们现今的高校管理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

现在我国研究生阶段一般都采取导师制这种形式:一个导师带几个学生,全程负责。但本科阶段教学还没有采用这种形式,原因是本科生太多,无法一一照顾到,也就是在教师数量上无法满足要求。现在只是在每个班级配一个辅导员,负责日常生活,本科生的学习没有人专门负责。可否考虑每个班(30名学生左右)配一名导师,职称要副高职以上,负责与学生学习有关的方面。因导师精力有限,可采用稍松散一点的形式,比如每月学生集中向导师汇报一次学习、科研进展状况及学业上遇到的困惑。当然,此导师只负责学习有关方面,另有辅导员负责生活,也可称双辅导员制。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和科研就各有专人把关,掌握其进度,了解其状况,还能给予学生科研方面的指导,为学生以后发展打下基础。

(二).以问题为基础的讨论式教学

书院教学中所采用的师生辩难讨论的方式,现在看来仍有积极的现实意义,针对以往的填鸭式教学,现在提倡启发式教学,课堂上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师生互动,相互交流。由于在教学中学生、教师相互讨论,教师要随时解答学生的提问,这对教师自身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首先要占有比学生多得多的资料才能使学生满意,这无疑会促进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

另外,传统教学法注重知识的传输,学生只是被动记忆,学生对知识只是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没有上升到理性认识高度。而教师、学生课堂上相互讨论,甚至争辩,课后学生带着问题去自学,这都有利于激发学生思维,使学生对知识的认识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从局部看到整体,逐步接近真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使得学生对知识的接受更加符合认识规律和心理学理论。这一点也是研究生阶段用的较多,收效也明显,因为每个导师仅带几名学生,一般都是按专题授课,每个人有充分的时间课下准备,课上也有充足的时间、机会发表自己的见解。笔者认为,这种讨论式教学在本科阶段同样适用:每一节课后,教师留几个讨论题,学生课下准备,下一节课讨论。虽然现在班级人数过多是个障碍,但可考虑每班分成7~8人的若干小组,选一名学生负责,每个小组先私下讨论,集中意见,课上汇总,派代表发言,有争议再讨论。

(三).重视课后自学

目前,有相当多的学者认为,学习总起来说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维持性学习,它的功能是获取人类已有的知识、经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称之为“学会”;另一种是创新性学习,其功能是提高人的发现,吸收新知识、提出新问题的能力,以迎接变化的世界的挑战,称之为“会学”。前者是被动地接受现成的知识,后者是主动猎取未知的知识。

在知识经济时代,掌握新知识并进而创造新知识,比掌握多少现成的知识更重要。这就意味着一次性学校“充电”,一辈子岗位“放电”的时代已成明日黄花。时代发展要求人类将从“学历社会”走向“学习社会”。

20世纪以来,人类知识生产速度愈来愈快;知识陈旧周期则越来越短,因而导致人的接受知识的能力与蓬勃增长的浩瀚知识量之间产生尖锐矛盾;人的有限的学习年限与知识迅速老化之间产生尖锐矛盾。解决上述矛盾的根本办法是“学会学习”,掌握终身学习的本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72年发表专著《学会生存》,1996年发表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都强调要“学会学习”。

教师不可能教会学生所需的所有知识,况且知识不断在更新,自学能力便显得突出的重要起来。本科阶段是培养自学能力的最佳阶段,关键是在老师的指导下有效地自学。书院教育给了我们很大启发,学生有很充分的自学时间,这对于当今的高校完全实施起来有一定的困难。现在的学生相对课时太多,学生课业负担重,课后没有时间自习,这将大大影响教学效果,也无法锻炼自学能力,因此,建议学校应规定周学时不应超过一定的学时数(如26学时),或者将自习时间计入学时。

(四).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实践

古语有云:“纸上学来终觉浅”,书本上的知识是死的,怎样让它鲜活起来,只有让学生多接触社会,接触自然,多出去走走,开阔眼界。针对相应的教学内容,去参加科研实践、社会实践或实地考察教学,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书院在这点上,给我们现今的大学上了生动的一课。

1.科研实践

清初李颙主持关中书院时,在教学上主张“道不虚谈,学贵实效”。李重视讲学,但在当时学界存在着一种名不副实的讲学现象,他主张“为学亦不在多言,亦顾力行何如耳,诚能如《四书》之中着着实实力行一二言,即终身无议论,无著述,亦不害为君子”。他还辨证地看待讲与行的关系,也就是说,两者不可偏废。事实上,李颙的重行是以讲为前提的,而不忽视讲则正是服务于行的。他所说的行是落实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学用一致,达到为国为民谋利益的最终目的的。这一带有鲜明关学特点的教学法迎合了当时在学界掀起的实学思潮,确实也培养了一大批“明体适用”的人才。[11]

阮元根据诂经精舍学生“经学修明,通于一艺”,具备进行专题研究的能力和知识优势,根据教师多为极负盛名、学有专著的大儒的特点,利用附近文澜阁的丰富藏书的条件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参加编书、刻书的学术研究活动。这样一来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特长和指导作用,对学生采取集中培养个别教育的方式,因材施教启发学生,促使学生早日成才,二来也可以让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得到锻炼,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为今后著书立说和自成体系打好基础。[12]

培养学生实际的科研能力一直是高等教育的目标之一,以上古代书院的做法的两个例子给了我们太多的启示。教师的授课内容不仅要包含科研的方法,还要结合具体科研的例子,首先先让学生明了科研的具体流程,本科生应先让其稍作些科研前期的准备工作,比如资料的收集,综述的撰写之类;研究生阶段就应该进行完整的科研训练,训练具有科学的思维能力,为以后走上工作或科研岗位打好基础。

2. 社会实践

现今我们高校的社会实践,大部分学校都有这部分内容,但执行情况就另当别论了,许多学校的做法(笔者在大学也有此经历)是:利用假期,发给学生一张社会调查表,让学生开学填好交上来,至于学生是否真的去实践了只有天知道了。不排除确实有一些学校真的组织学生去搞社会实践,但总体的情况不容乐观。原因不外乎两点:一是学校不重视,没有考虑到社会实践的重要价值,上面不重视,下面所能做的只有敷衍了事了;二是,学校虽然重视,但实践内容脱离学生学习的实际,无法体现书本上知识的应用。有些社会实践变成了体力劳动,学生参加起来当然没有积极性了。所以实践内容最好贴近学生所学,让学生体会到自己所学用到实处、取得效益、产生影响的乐趣,这也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的学习和探索,把在实践中发现的问题带回学校,找出问题的根源。

另外。大自然也是天然的学校,学生多与自然接触,对于陶冶情操,发展身心有课堂教学所无法替代的功效。高校每年都组织的春游或秋游是个很好的机会(当然平时有机会也可以去亲近自然)。但切忌纯粹为了游山玩水,最好寓爱国主义或历史人文教育于其中。比如去杭州,其悠久的历史文化,众多的名人轶事都是很好的教育素材;再如本文所提到的书院,当教师讲书院史时,有条件的话带学生去参观一下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或其他现存的书院,把课堂搬到书院现场,历史便会鲜活起来,教学效果定会更加明显。

注释:

[1]李才栋:《古代书院实施大学教育的教学组织形式》,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学报,2001,第3期。

[2]谢笑珍:《古代书院的教育教学特色及其对高等教育的启示》,娄底师专学报,2001,第1期。

[3]孟丽菊:《中国古代的治学精神及其现实意义》,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9,第5期。

[4]李国钧:《中国书院史》,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第199~200页。

[5]何慧星、张小宾:《中国古代书院教学模式述评》,兵团教育学院学报,1999,第9期。

[6]谢笑珍:《古代书院的教育教学特色及其对高等教育的启示》,娄底师专学报,2001,第1期。

[7]李才栋:《古代书院实施大学教育的教学组织形式》,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学报,2001,第3期。

[8]李国钧:《中国书院史》,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199~200页。

[9]何慧星、张小宾:《中国古代书院教学模式述评》,兵团教育学院学报,1999,第9期。

[10]李国钧:《中国书院史》,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901~902页。

[11]李国钧:《中国书院史》,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629~630页。

[12]李国钧:《中国书院史》,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902页。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

原载朱汉民、李弘祺主编《中国书院》第六辑,湖南教育出版社,2004年12月版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