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本善还是本恶?为什么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邪恶的?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性恶学说是谁提出来的 人性本善还是本恶?为什么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邪恶的?

人性本善还是本恶?为什么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邪恶的?

2024-06-02 04:5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人性本善还是本恶?为什么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邪恶的?

刘小播

|

2023-03-22 07:44:33

0

人的本性是善的还是恶的?人性的善恶是一个经典的哲学命题。荀子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在人性善恶的观点上,荀子坚决站到了性恶论一边。在儒家思想中,荀子的性恶论和孟子的性善论是两种针锋相对的观点,在《荀子·性恶篇》中,荀子对孟子的性善论观点进行了激烈的批判。

我们首先来看看孟子的“性善论”说了什么,孟子的“性善论”其实也是在批判告子的“性无善无恶”中提出的。在《孟子·告子》这一篇中,孟子和告子关于人性争论的对话非常经典。有一天,告子问孟子:人性就像湍急的水流,在东边开个口子,水就会向东流,在西边开个口子,就会向西流。这样看来,人性就像这水一样,是不分善恶的吧。

孟子反驳说:水的确没有向东或者向西之分,但是有上下之分。孟子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人性中的善,就像水会往下流一样自然,你可以用手泼水,也可以把水引到高处,这些都是外力影响的,但水最终还是会顺流而下,这才是它的本性。孟子说,人也是一样,有时候会去做不善的事情,但是善良才是人的本性。

其实关于孟子的性善论,后来有人认为,孟子说的是人性本善,有人认为孟子说的人性向善,而不是本善。但其实我觉得这里孟子想表达的意思是,人性就是本善的,善是人的本性,至少是非常重要的本性之一。关于孟子的性善论,孟子还讲了一个著名的隐喻。他说:牛山的树木曾经很茂盛,但由于紧挨着都城,所以经常有人去砍伐,砍伐多了,慢慢的牛山就变得光秃秃了。在外面人来牛山光秃秃的,认为牛山不会长出树木,但这是牛山的本性吗?当没有人砍伐的时候,比如黄昏和夜晚,在雨水和露珠的浸润下,嫩芽又会慢慢长出来。牛山看上去是光秃秃的,长不出树木,其实是因为有人一直去砍伐它,长不出树木不是牛山的本性,牛山本来就是可以长出树木的。

孟子用这个隐喻非常生动地阐释了“性善论”思想,我觉得孟子表达的更倾向于是:人性本善,就像牛山本来就可以长出树木一样。在孟子眼中,人的本性就像大地和泥土一样,有善良的土壤,本来是可以长出繁盛的树木,但是如果有外力的影响,也可能不会表现出来。所以,孟子说:“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意思是说:顺着人性真实状态,就可以做到善,这就是我所说的善。

孟子说人性本善,而同是儒家思想家的荀子,则完全否定了孟子的观点,荀子在这一篇里面明确提出了“性恶论”的思想,并且还激烈批判了孟子的“性善论”。荀子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这句话其实很多人理解错了,一般的理解是,荀子认为人性就是恶的,所表现出来的善都是虚伪或者伪装的。但是这里的“伪”不是虚伪和伪装,而是“人为”,也就是说,人的本性是恶的,要表现出善,需要后天的人为的教化和努力才能达到。

孟子和荀子虽然对人性的起点有不同的看法,但是他们的终点或者目的都是一样的,都是希望引导人们向善的方向发展。荀子接着说:“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荀子说,人的天性生来就喜欢好处,顺着这个天性,抢夺就会出现,谦让就会消失。荀子还说,人生来就有嫉妒、憎恨、好色、放纵的天性,如果顺着这些天性而不去干涉,那么好人就会逐渐消失,劣币就会驱逐良币。所以,荀子指出,故而必须要有老师和法制的教化,礼义的引导,这样社会才能安定有序。

荀子继续说,人性的本恶,就像原本弯曲的木头和不锋利的刀剑,需要后天的磨炼和矫正才能正常发挥作用。古代的圣王正是由于知道了人性是恶的,觉得人们偏斜不端正,所以才提倡礼义,创立法度来矫正、整顿人们的性情,是人们性情端正,从而符合于“道”。

接着荀子还是批判孟子的思想,他说,孟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人们之所以能学习,是由于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但孟子错了,孟子没有分清楚人的先天本性和后天人为。本性是与生俱来的,是学习不来的,不是努力就可以获得的。礼义是圣人创建的,是人们可以学习的,但是人身上那种不能学习,不能靠努力获得的东西才是本性。人的本性就像眼睛能够看,耳朵能够听,但视力和听力是不能学到的。

孟子说,人的本性是善良,不过由于丧失了本性,所以才表现出恶。荀子说,孟子又错了,所谓本性就是它原本就是这样,本来就有的属性。就像天生质朴的美,和天生资质的好一样,是与生俱来的,而且是不会丧失的。就像有眼睛就有视力,有耳朵就有听力一样。

荀子说,人的本性是饿了就要吃东西,疲劳了就要休息,人们宁愿饿着也不和长者抢东西,疲劳了也不休息,不是因为他们本性是好的,而是因为他们懂得了谦让和礼义的道理。从这个角度看,人们想做好事,正是因为人性本恶的缘故,微薄想要变得丰厚,丑陋想要变得美丽,狭窄想要变得宽广,贫穷想要变得富裕,卑贱想要变得高贵,要是自己没有一种东西,就必定会向外求取。所以,人们之所以想为善,正是由于人性本恶。荀子对人性的洞察非常深刻。

孟子说,人的本性是善良的,荀子说,这是错的,不信的话,可以取消君主的权势,去掉礼义的教化,废弃法治的治理,废除刑罚的制约,我们站到一边看看天下百姓的相互交往会怎么样。一定会出现强大的欺凌弱小的,人多的欺凌人少的,而且还会不断侵扰,天下人作乱,而导致各国相互灭亡的局面一刻都不会停息。所以,荀子强调:“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人性本恶这是明显的,善只是人们后天的作为。

虽然荀子对孟子的性善论进行了激烈的批判,但是他们的目的都是引导人们向善,强调礼义法令的重要性,同时,荀子和孟子也都强调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荀子说,尧、舜、禹、汤之所以走上了正道,是选择了德才优良的朋友和他们交往。和德才优良的朋友交往,那么他们所看见的就是忠诚、守信、恭敬、谦让的行为;自己一天天地进入到仁义的境界之中,而自己还不会发现。

而和德行不好的人相处,所听见的就是欺骗、造谣、诡诈和说谎,所发现的就是污秽卑鄙、淫乱邪恶、贪图财利的行为,自己受到了刑罚杀戮还不自知,这都是环境的作用,正如古书上说:不知其子,视其友,不知其视其左右。不清楚自己的儿子就看看他的朋友,不清楚自己的君主就看看他身边的人。

好了,今天我们分享了荀子的性恶论思想和孟子的性善论思想,你更支持谁的观点呢,欢迎在评论区谈谈你的看法。今天的内容就是这些,如果喜欢我的内容,请点赞收藏,并关注我,我们下一篇文章见。

特别声明:本文为人民日报新媒体平台“人民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人民日报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分享到:

0

写下你的评论

评论 热门评论 {{item.app_user_name}} {{item.news_timestamp}} {{item.like_num}} 赞

{{item.content}}

最新评论 {{item.app_user_name}} {{item.news_timestamp}} {{item.like_num}} 赞 {{++index}} {{cell.app_user_name}} {{cell.news_timestamp}} {{cell.like_num}} 赞

{{cell.content}}

{{item.content}}

已加载全部内容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