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篇】陆志华:我与社区矫正那些事儿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心中油然而生对吗 【传承篇】陆志华:我与社区矫正那些事儿

【传承篇】陆志华:我与社区矫正那些事儿

2023-06-16 23:5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我与社区矫正那些事儿

新航杨浦区工作站 矫正社工 陆志华

从事社区矫正工作 18 年

2004 年,我偶然在网上浏览到杨浦区招聘司法社工的招聘启事,便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参加了社区矫正社工的招聘笔试与面试。经过一路的过关斩将,最终,我幸运的成为了一名社区矫正社会工作者。

初次接待社区矫正对象的紧张担忧

初次接待一名聚众斗殴案由的社区矫正对象时我内心十分紧张,心中闪现着无数担忧:这个人是不是一个有暴力倾向的“坏人”;有没有可能在接待过程中一言不合这个人就会动手打人;如果诉求得不到满足这个人会不会赖着不走等等。但随着接待谈话的深入直至结束,自己担心的事并未发生,当时心中稍稍松了一口气。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我慢慢克服了这样一种心理,逐渐掌握工作方法,把握主动权,在对社区矫正对象的服务管理中游刃有余起来。

第一次被社区矫正对象感谢时的自豪

一名票据诈骗案由的社区矫正对象经过 11 个月 5 天的社区矫正后,在解除矫正当日独自找到我,紧紧握住我的手并说道:“陆老师,今日我终于解除社区矫正了,要感谢陆老师在 11 个月 5天的社区矫正期间给予我的教育、关心、帮助与支持,谢谢!”说完还向我深深鞠了一躬。印象中这是第一次有社区矫正对象在解除社区矫正后向我表示感谢,这份感谢是对我 11 个月5 天默默付出的认可,是他顺利回归社会后的欣喜,一股自豪感在我心中油然而生。

对社区矫正工作的思考

在实施社区矫正工作的过程中,矫正社工应本着“平等、尊重、接纳”的理念,坚持运用“教育、感化、挽救”相结合的基本原则来开展社区矫正工作,惩罚的本身并非目的,惩罚的目的是立足于对社区矫正对象的改造与挽救。因此,矫正社工在开展工作时,应处理好惩罚与教育的关系,要更多的予以社区矫正对象鼓励与支持。帮助他们置身于正常生活环境的情境下,通过适合个体情况的教育矫正项目,修复自己的不合理观念,树立起积极的人生观,鼓励他们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培养社会责任感,以自身实际行动来回报社会,实现自身价值。

继续从事社区矫正工作的坚定

记得在我专升本论文答辩,华东政法大学的法学教授在得知我从事社区矫正工作后向我提问:“你的同事中有没有离开社区矫正工作岗位转而从事其他工作的?你有没有离开社区工作岗位从事其他工作的计划?”我当时的回答是同事中有不少人已离开社区矫正工作岗位从事其他工作了,我在短时间内暂没有离开这一工作岗位从事其他工作计划。如果今日有人再向我提出同样的问题,我会毫不犹豫坚定地回答:“无论身边有多少同事离开社区矫正工作岗位从事其他工作,我都会坚持继续从事社区矫正工作!”这份坚定源自对自身社区矫正工作的热爱,源自多年来与社区矫正工作的相伴与共成长,也源自帮助多名社区矫正对象顺利回归社会后的自豪。

回顾十八年来从事社区矫正工作的历程,有工作的艰辛也有助人后的喜悦,有“成长”的烦恼也有幸福的“收获”!

原标题:《【传承篇】陆志华:我与社区矫正那些事儿》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