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不尽的东方巴黎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张爱玲短篇作品有哪些小说 写不尽的东方巴黎

写不尽的东方巴黎

2024-05-31 09:4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传统里,有些地方,有些城市,是“写不尽的”,如北京、上海、广州、南京、成都、西安等,它们城市性格各异,文学表述也不尽相同。今天我们首先来到上海,看看对“东方巴黎”的文学书写。

回顾“上海书写”的小说序列,真正流传后世的经典篇目,最初该从清末韩邦庆《海上花列传》算起,民国时期有茅盾《子夜》,稍后有“鸳鸯蝴蝶派”如穆时英《上海的狐步舞》等中短篇经典,再后有张爱玲《半生缘》、钱锺书《围城》、徐訏《风萧萧》等影响深远的名作。

及至新时期文学,王安忆写下当代经典《长恨歌》,稍后“70后”“美女作家”卫慧、棉棉等饱受争议,也留下自己书写上海的印记,再到“80后”一辈不断成长的同时也持续更新着“上海书写”。在丰富灿烂的文学叙事流转中,不停生发着一千一万个“文学上海”。

今天我们将目光落在当代文学的领域,奉上20世纪90年代年直到今天,覆盖“50后”到“80后”作家的“上海书写”代表作, 精选 10 部不可不读的长篇小说(按初版时间先后排列,封面不一定为初版封面),涵盖不同时代和阶层,有学术圈也有市井黎民,有被挖掘出的民国传奇,有狂飙年代的回忆,也有新时期剧变的都市生活。体例分内容概要、作品选读、作者介绍三部分,忝为广大读者探索当代“上海书写”作一小引。

看完之后,不妨来说说这 10 部长篇,你读过几部?如果让你排序,你怎么排?

◆ ◆ 了解当代上海,10部必读之作 ◆ ◆

No. 01 | 王安忆《长恨歌》

(初版于1996年2月)

概 要

一个女人四十年的情与爱,被一支细腻而绚烂的笔写得哀婉动人,其中交织着上海这所大都市从四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沧海桑田的变迁。生活在上海弄堂里的女人沉垒了无数理想、幻灭、躁动和怨望,她们对情与爱的追求,她们的成败,在我们眼前依次展开。王安忆看似平淡却幽默冷峻的笔调,在对细小琐碎的生活细节的津津乐道中,展现时代变迁中的人和城市,被誉为“现代上海史诗”。

王德威评王安忆:“张爱玲自1952年仓皇离开上海后,创作由盛转衰,再无力作,而王安忆则把张的故事从民国的舞台搬到人民共和国的舞台,张爱玲不曾也不能写出的,由王安忆作了一种总结。在这一意义上,《长恨歌》填补了《传奇》《半生缘》以后数十年海派小说的空白。”

选 读

站一个制高点看上海,上海的弄堂是壮观的景象。它是这城市背景一样的东西。街道和楼房凸现在它之上,是一些点和线,而它则是中国画中称为皴法的那类笔触,是将空白填满的。当天黑下来,灯亮起来的时分,这些点和线都是有光的,在那光后面,大片大片的暗,便是上海的弄堂了。那暗看上去几乎是波涛汹涌,几乎要将那几点几线的光推着走似的。它是有体积的,而点和线却是浮在面上的,是为划分这个体积而存在的,是文章里标点一类的东西,断行断句的。那暗是像深渊一样,扔一座山下去,也悄无声息地沉了底。那暗里还像是藏着许多礁石,一不小心就会翻了船的。上海的几点几线的光,全是叫那暗托住的,一托便是几十年。这东方巴黎的璀璨,是以那暗作底铺陈开。一铺便是几十年。……

作 者

王安忆,1954年生于江苏南京,原籍福建省同安县。著名作家,现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上海市作家协会主席、复旦大学教授。1996年发表个人代表作《长恨歌》,获第五届茅盾文学奖。2013年获法兰西文学艺术骑士勋章。另著有中短篇小说集《红豆生南国》《小鲍庄》《叔叔的故事》,长篇小说《匿名》《天香》《富萍》等作品。

No. 02 | 格 非《欲望的旗帜》

(初版于1996年7月)

概 要

这部小说围绕上世纪90年代初期上海某高校内的一次重要学术会议展开。由于核心人物贾兰坡教授突然坠楼身亡,会议被迫中断,而赞助商被捕事件,又使它再度遭受重创……在这片崩塌的废墟之上,“欲望的旗帜,它一个劲地上升。就如桅杆上鼓满了风的船帆。”

第九届茅盾文学奖授奖词:“格非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探索明清小说传统的修复和转化。细腻的叙述,典雅的语言,循环如《春秋》的内在结构,为现代中国经验的表现开阔了更加广阔的文化空间与新的语言和艺术纬度。”

选 读

秋末的一天。曾山在睡梦中被突然响起的电话铃声惊醒。他抓起电话,对方却已经挂断了。时间已过了午夜两点。在这个时候,谁还会打电话来呢?屋外下着大雨,透过阳台的玻璃窗,他听见密密麻麻的雨点打在树枝上,落在花丛、遮阳布以及门房的屋顶上。一辆救护车冲开淤积的泥水,从楼下呼啸而过。在更远一点的什么地方,像是有几个人在雨中争吵,只是声音听上去不很真切。

作为哲学系副教授,曾山早就养成了凡事追根寻底的习惯。他知道这一习惯并非为学术研究所必需,而仅仅是智力活动遇到阻碍的明显征兆。那么,电话究竟是谁打来的呢?……

作 者

格非,生于1964年,江苏丹徒人。著名作家。1981年考入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后留校任教。2000年获文学博士学位,并于同年调入清华大学中文系。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著有《欲望的旗帜》《塞壬的歌声》《人面桃花》《山河入梦》《春尽江南》(由以上三部作品组成的“江南三部曲”获第九届茅盾文学奖)《隐身衣》《望春风》《相遇》等作品。

No. 03 |孙甘露《呼 吸》

(初版于1997年2月)

概 要

主人公罗克活动的主要场所是中国南方某沿海城市。小说中可感知的时间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期。故事主要围绕着罗克与五位女性——大学生尹芒、尹楚、女演员区小临、美术教师刘亚之、女工项安的感情纠葛展开。他(她)们家族的变幻复杂的历史,他(她)们的古怪而内在的处事方式,过度的思虑以及在错失中对永恒的过分迷恋构成了过去、现在、未来的复合影响。欲念和渴望的声音四处回荡。

王朔评孙甘露:孙甘露当然是很好的,他的书面语最精粹,他就像是上帝按着他的手在写,使我们对书面语重新抱有尊敬和敬畏。

选 读

罗克:我们的爱我们的死亡 谁能向我们讲述 我们甚至无暇倾听那些来自我们内心的声音

我们都在我们不在的某处生活着并且最终死去 我们可以守护那份不可轻易得之的情感

我们只是眼见着它随风而逝 永不返回 因为没有特殊的标记 我们很快就彼此忽略 彼此漠视

等待我们痛心疾首瞻前顾后之后 我们又恍惚觉得这一生仿佛为了某种标记而活着 它植根于我们内心

又外在于我们无法企及的地方 存在于我们所不在的地方 我们一生中唯一的一次聚首 因为它虚幻的外延而格外真实

它维系着我们全部的感情 是每个人生命中仅有的至上时刻......

作 者

孙甘露,1959年生于上海,祖籍山东荣城。1986年在《上海文学》发表中篇小说《访问梦境》,开始文学写作。著有小说集《访问梦境》《信使之函》《请女人猜谜》,长篇小说《呼吸》,随笔集《在天花板上跳舞》《比缓慢更缓慢》等。作品有英、法、日、俄、意等国译本。现任上海市作家协会副主席、《萌芽》杂志社社长、《思南文学选刊》杂志社社长。

No. 04 |唐 颖《阿飞街女生》

(初版于2003年9月)

概 要

这是一部关于女性青春期的伤痛与成长的小说。作者用疏离、隐忍的笔调,描述着那段少女时期的残酷故事,抽丝剥茧般慢慢呈现这个世界的疯狂,以及那些恣意的、压抑的感情。五个青春时代的闺蜜再次重逢时都已四十岁年纪,站在纽约街头回忆上海的弄堂生活,她们才真正理解彼此,也终于有勇气面对心中的禁忌,但往日的“优越感”已荡然无存。也许青春的秘密与真相就是找到真正的自己,那些回忆还潜藏在心的最深处,失去与回归之后,是自我发现与蜕变。

陈村评唐颖:“唐颖记录上海这座城市的情感脉动,她的底色就是其笔下的‘淮海路的小姑娘’,那些年轻、可爱、娇气、洋气、敏感,忧伤、强韧、拥抱时尚,不鄙薄物欲、讲究品味的女性。”

选 读

米真真没有料到在这个美国最大的城市,整日飘荡在她耳际的竟不是这个国家的母语。也许这正是纽约特征,少数民族并不少数,或者说这是个多数民族日益稀少的城市,她的庞大和国际化已超出米真真的想象力。对她来说在纽约要找到一个纯粹的英语环境就像在七号地铁车厢里找到一个曼哈顿人一样不易。

米真真说着支离破碎的英语时,觉得自己一无所有,信心崩溃,判断力消失,想象世界空无一物,本来这些是米真真这样年龄的可以称之为财富的东西。当青春正在远去,荷尔蒙开始衰退,难道她不应该学着从物质的世界超脱?可米真真突然到了纽约,几乎毫无准备地落进这个城市,并发现这是个不可比拟的欲望城市,同时也是个充满精神奇迹的巨大空间,但假如没有语言的指引,你只能徘徊在这个缤纷世界的灰色边界。

千万不要和真正的纽约擦臂而过!米真真就是这样一个走在纽约街头却在担忧失去纽约的城市单相思患者。……

作 者

唐颖,上海作家,以擅长书写上海和纽约双城生活著称。自1986年以来,已发表中长篇小说及话剧、影视剧本逾百万字,出版有:中短篇小说集《丽人公寓》《纯色的沙拉》《多情一代男》《无性伴侣》《瞬间之旅》《红颜》,长篇小说《美国来的妻子》《阿飞街女生》《初夜》《另一座城》《上东城晚宴》等。

No. 05 | 小 白《租 界》

(初版于2011年3月)

概 要

1931年的上海租界,革命、爱情、金钱、冒险并存的迷人时代。摄影师小薛是中法混血儿,为租界的各种小报提供新闻照片。而特蕾莎是他的白俄情人,表面上的珠宝商,暗地里倒卖军火。在从香港回到上海的宝来加号邮轮上,小薛偶遇群力社革命女青年玲小曼,为随后接踵而来的刺杀、追捕、计中计埋下了意想不到的契机。而这一切的背后,是各种政治势力的博弈、经济利益的争夺。乱世背景,误人红尘的男女英雄,他们之所以成为英雄不是因为他们有谋略,而是由于偶然。惊心动魄、环环相扣,一半出自于算计,一半却是被命运推动。一场又一场的惊天大劫案,虚实难辨,谁说得清楚传奇这回事儿呢……

李敬泽评《租界》:“《租界》……那是一部卓越的虚构作品的气息……小白从历史档案中、从缜密的实地考察中,以一种考古学家的周详,和一个诗人的偏僻趣味,全面地重建这座城市。”

选 读

民国二十年五月十九日午夜二时二十四分

舱壁剧震,汽笛声短促两响,小薛睁开眼睛。床单蒙在他头上,潮音宛如另一个世界的雷声。而床单下的这个世界仍旧暖和,仍旧……只是轻轻晃动,特蕾莎赤裸的脊背也在黑暗中颤抖。好一阵他才明白过来:船在重新启动轮机。

舱外浓雾弥漫。看不见星光,此时若是踏足甲板,多半像一脚踩到梦里,眼前漆黑飘渺,身体冰冷,可疑的湿滑地面,身体方位感失灵,甚至对身体本身都不敢说很有把握……听得见海水涌动,却看不见它在哪里,黑暗无穷无尽地向外延伸,一直延伸到几百米外的那只趸船浮标上,隔着一万层黑纱,灯光微弱闪烁。……

作 者

小白,生于上海,小说家、自由撰稿人。著有长篇小说《局点》《租界》《封锁》,以及随笔集《好色的哈姆莱特》《表演与偷窥》等作品。

No. 06 |金宇澄《繁 花》

(初版于2013年3月)

概 要

这是一部地域小说,人物的行走,可找到“有形”地图的对应。这也是一部记忆小说,六十年代的少年旧梦,辐射广泛,处处人间烟火的斑斓记忆,九十年代的声色犬马,是一场接一场的流水席,叙事在两个时空里频繁交替,传奇迭生,延伸了关于上海的“不一致”和错综复杂的局面,小心翼翼的嘲讽,咄咄逼人的漫画,暗藏上海的时尚与流行;昨日的遗漏,或是明天的启示……即使繁花零落,死神到来,一曲终了,人犹未散。

第九届茅盾文学奖授奖词:“金宇澄遥承近代小说传统,将满含文化记忆和生活气息的方言重新擦亮,反复调试,如盐融水般汇入现代汉语的修辞系统,如一个生动的说书人将独特的音色和腔调赋予世界,将人们代入现代都市生活的夹层和皱褶。乱花迷眼,水银泻地,在小历史中溅出大历史,在生计光雾中溅出世象大观;急管繁弦,暗流涌动,尽显温婉多姿、余音不绝之江南风韵,为中国文学表达都市经验开辟了新的路径。”

选 读

阿宝十岁,邻居蓓蒂六岁。两个人从假三层爬上屋顶,瓦片温热,眼中是半个卢湾区,前面香山路,东面复兴公园。东面偏北,有祖父独幢洋房一角。西面,皋兰路小东正教堂,打雷闪电阶段,阴森可惧,太阳底下,比较养眼。蓓蒂拉紧阿宝,小身体靠紧,头发飞舞。东南风一劲,黄浦江的船鸣,圆号宽广的嗡嗡声,抚慰少年人胸怀。阿宝对蓓蒂说,乖囡,下去吧。绍兴阿婆讲了,不许爬屋顶。蓓蒂拉紧阿宝说,让我再看看,绍兴阿婆最坏。阿宝说,嗯。蓓蒂说,我乖吧。阿宝摸摸蓓蒂的头说,下去吧,去弹琴。蓓蒂说,晓得。这一段对话,是阿宝永远的记忆。……

作 者

金宇澄,1952年生于上海,祖籍江苏黎里。现任《上海文学》执行主编。2012年以满纸沪语完成了一部描写上海市民生活的长篇小说《繁花》,广受好评。2013年凭借《繁花》获第九届茅盾文学奖。另著有中短篇小说集《迷夜》,随笔集《洗牌年代》《回望》等。

No. 07 | 任晓雯《生活,如此而已》

(初版于2015年10月)

概 要

本书讲述了一个另类的成长故事:幼年,蒋书因父母离异看尽世态炎凉;青春期,蒋书深感孤寂,渴望温暖与慰藉;大学时候与男友杨天亮确定恋爱关系,毕业后同居。但蒋书未能拥有自立自强的坚定决心,总在不停变换工作和对男友的依赖中徘徊。求职遇到种种难题,父母各自成家后都受老病的折磨,又相继向蒋书寻求经济和情感上的支持。正在蒋书失业、一筹莫展之际,爱情遭到背叛,蒋书腹背受敌,狂怒中把情敌沈盈盈的裸照散布到了网上……

张柠评任晓雯:“任晓雯的小说叙事,既有强烈现实关怀,又不囿于现实逻辑的束缚。她编织着叙事的‘阿里阿德涅之线’,引读者走进生活现场,并领他们穿越现实的泥淖,走向一片未知的光晕之中。”

选 读

八点多,蒋书收起作业睡觉。床铺是两条木板凳,架一张修修补补的棕绷。躺在床上,看见窗外梧桐树。蒋书最早的人生记忆,是林卿霞拎起四岁的她,指着窗外说:“梧桐。”梧桐根边钻出褐色菌冠,指甲盖大小,密匝匝堆着。林卿霞说,看见出菌,就是黄梅天了。梧桐叶间有麻雀和蝉,冬风吹起时,它们叫声凋零。只有窗内的密胺麻将牌,不分四季,哗啦作响。每次捋牌大叫“和了”时,林卿霞鼻梁笑皱起来。

后半夜,蒋书被日光灯刺醒。麻将在继续,换下场的牌友钻入被窝,双脚搭在她身上取暖。窗外,有人骑轮胎漏气的自行车,咔嚓咔嚓,仿佛行进在空阔无边之中。梧桐枝条受了惊惶,喧哗翻涌。张荣梅也醒了,连声咒骂。一口令人费解的苏北话,犹如沸水在煤球炉上持续作声。……

作 者

任晓雯,1978年生于上海,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毕业,获硕士学位。1999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长篇小说《她们》《岛上》《生活,如此而已》,短篇小说集《飞毯》《阳台上》等。部分短篇小说被翻译成英语、意大利语等。《岛上》由著名翻译家陈安娜翻译为瑞典语出版。

No. 08 | 周嘉宁《密林中》

(初版于2015年10月)

概 要

21世纪初的上海,二十岁的阳阳觉得自己与周围的一切格格不入,她在地下文学论坛、里弄咖啡馆与边缘音乐会中寻找着同类。十年过去,大部分的文艺青年被无益的幻觉耗干,生活一路走向沉闷,也有少部分人获得了命运的垂青,获得了世俗的成功。从什么时候开始,人生于阳阳而言更像是漫游在黑漆漆的密林,不再期望能遇见另一位伙伴。她曾深刻地爱过一个浑然天成的天才,也在最迷惘失落时陷入与一个已成名中年作家的关系。然而她并不想成为谁的女友,她想成为的是艺术家本人——单独地,直接地,以正面强攻的姿态,面对整个外部世界……在这部小说中,周嘉宁以冷峻穿透的笔触,勾画出一整代文学青年的精神流浪简史。

金宇澄评周嘉宁:“读周嘉宁的小说,等于见证一种自我分析的过程,真诚,勇敢,从不猎奇或媚俗,是严谨的,形而上的。在缺失精神思考的当下,周嘉宁小说有直指内心的魅力。”

选 读

那个夜晚已经过去了起码十年,仔细算算,或许已经有十五六年之久。当时阳阳正要迎来她的二十岁生日。她住在城东的大学宿舍里,六人间,尽管已经脱离了逼仄的家庭,但依然丧失独立的生活空间。学校里的同学大部分都过分奋进,这是好事,但是她对学业再也提不起兴趣。她的整个青春期都在一所重点中学的白炽灯下度过,不值一提,却让她之后完全陷入触底反弹。

她从长相上来说看不出有二十岁。额头宽大,眼神清亮,虽然偶尔也做出些努力打扮自己,却似乎对自己这具日趋成熟的身体还并不熟悉,不知道如何使用,因此就像这个年纪的普通女孩一样,常常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然而她天生羞涩,性格里种种未成形的因素正在剧烈碰撞,反倒使她因为举止和神态的不和谐,对人产生一种独特的吸引力。这种吸引力与美毫无关系。她骄傲,愤怒,冷漠,好奇,有她自己的一套。……

作 者

周嘉宁,1982年生,上海人, 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文学硕士 。著有长篇小说《密林中》《荒芜城》《陶城里的武士四四》《往南方岁月去》《天空晴朗晴朗》,以及短篇小说集《流浪歌手的情人》《杜撰记》《我是如何一步步毁掉我的生活的》等作品。

No. 09 |吴 亮《朝 霞》

(初版于2016年8月)

概 要

《朝霞》是那时代的成长小说。阿诺及其伙伴,整日生活在漫无边际的聊天和格格不入的闲言碎语之中。在对于这群游荡在都市缝隙中少年的摹写中,作者并不交代人物之间的勾连谱系,而是选择了捕捉气息和再现温度,在这些看似电影镜头般纷呈的段落中,作者精准地把握住了上海那个年代的色调、人们日常生活的步子,以及成长期少年那永远的焦灼和怅惘。他似乎是要通过这一群游散的少年,来绽现那个零乱的年代。他的深意是要读者掠过他所有再现出的生活细流,去感知那笼于其上的更加隐秘的时代洪流。

程德培评《朝霞》:“《朝霞》给我们留下相当松散的线头:有些会让好高骛远心有灵犀者攀越宏伟的意图,有些则是永远解不开的结和断头,是一个永远解不开的谜,是一个个意义的坟墓;有些地方留下蛛丝马迹,是一种有意味的讲述,有些则踏雪无痕,我们只能将秘密代入沉默。”

选 读

他头一次看到朱莉是在一九七〇年冬天,她跟着邦斯舅舅鸿兴路搭乘旧兮兮的2路有轨电车,叮叮咣咣八仙桥下车,慢吞吞两个人谈谈讲讲走到妇女用品商店转角,给宋老师买了一件绒线马甲,朱莉说,十四年没有到淮海路荡马路了,邦斯舅舅说不会吧,淮海路最闹猛,上海女人不可能不兜淮海路,朱莉说,闹猛啥,橱窗贴满大字报,啥人有心想荡马路,邦斯舅舅说,我去了青海以后的几年,你会不来淮海路?朱莉说,多讲的,我是讲我们两个人,十四年没有兜淮海路了,邦斯舅舅说,这个我晓得,那个时候应该叫霞飞路,朱莉说,要叫淮海路。后来听父亲说,邦斯舅舅的死穴就是虚荣心太强,回上海第一天就要紧寻朱莉,母亲说,他们一直通信的,父亲说,藕断丝连,害人,老四一辈子回不来,这个朱莉看不出,娇滴滴,还要铁心跟老四,母亲说,前世欠的。   父亲说的“老四”,就是邦斯舅舅。   原罪——亚当夏娃被赶出伊甸园,这个故事他以前一直不能理解,周围没有一个人可以询问,我们经历过,是见证,革命是美好的,战争也是美好的,甚至战争比革命更美好,政治是不流血的战争,战争是流血的政治……其实政治也是流血的,大楼洗劫一空,焚烧古董,捣毁图书馆,墓园破败,校园荒芜,教堂被掏尽了内脏,这等于证明了我们统统被赶出来了,被赶出来,是因为我们已经堕落,还是因为被赶出来,我们才开始堕落,越来越堕落?……

作 者

吴亮,1955年生于上海,原籍广东潮阳。著名文学评论家、小说家。1980年开始写作并发表文学评论,1985年调至上海作家协会从事专业文学写作至今,现任《上海文化》主编,著有文学评论集《文学的选择》《批评的发现》,随笔集《往事与梦想》《城市笔记》《我的罗陀斯》等作品。

No. 10 | 张怡微《细民盛宴》

(初版于2017年1月)

概 要

小说中的少女袁佳乔既有继父,也有继母,孩童无从选择的破碎再重组家庭,不得不去也永远无法自如应对的无数顿“细民盛宴”,逼人历练成长不可深究的种种桩桩,日常生活中的计较、客套、虚与委蛇……纵使如此艰难,最终人和人之间的情感仍无限哀矜承让,温情似无实有不绝如缕,钩织成一切杂糅世相的底色。

王宏图评张怡微:“在众多才情横溢的文本中,张怡微源源不断地向人倾诉的并不是镀着异国情调光晕的传奇,不是心灵鸡汤般的励志故事,或是皆大欢喜的陈词滥调,她展现的是市井小民的平凡人生,人们像空气一般对这些琐细的悲欢离合熟稔于心。”

选 读

我第一次见到我的继母,是在二伯家位于祁连山路的房子里。那一年我十七岁。已经差不多快要过完会有危险被可怕继母下手毒害的年纪,因而内心踏实得很,像逃脱山崖后吊桥方才收起,惊魂被时光毫不用情的翻转所悬置。我想起十岁时母亲曾对我说,古话说的好,“宁跟讨饭的妈,不跟当官的爸”,我就兢兢跟了母亲,从此不用害怕会被下毒、火钳烫、泼硫酸、不怕会被卖做童养媳……这一类事,一旦决定,往后就很难说清对不对,人生大部份的选择都是很偶然的,但任何一种选择之后,都需要绵长的意志力来克服浅滩暗礁的责难。选错了,也没什么,大部份人都选不对。

当时的我,因为太过年轻,还不太能理解男人的腼腆与怯懦。毕竟我父亲从头到尾都没有告诉我会在哪一天和她初初相遇。不然我也好稍作打扮,作些当孩子时必然会被原谅的、逆反的准备,显得不那么逆来顺受、困窘寒酸。因为无论是在什么年纪,女人的照面总是怀揣鬼胎又意味深长,男人都不懂得这些,或者永远不需要懂得。我自然不太喜欢这样贸然的出场,父亲却显然对此毫无知觉。……

作 者

张怡微,1987年生于上海 。复旦大学哲学学士、文学硕士。台湾政治大学中文系博士,现任教于复旦大学中文系。著有长篇小说《细民盛宴》《你所不知道的夜晚》《梦醒》,中短篇小说集《哀眠》《旧时迷宫》《试验》《因为梦见你离开》,以及散文集《都是遗风在醉人》《我自己的陌生人》 等作品。

读书 人文 思想

© 本文版权归 KEY-可以文化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