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旭草书《古诗四帖》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张旭古诗四帖高清大图译文 张旭草书《古诗四帖》

张旭草书《古诗四帖》

2024-06-02 08:1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一、庾信:道士步虚词(之六)

东明九芝盖,北烛五云车。飘飖入倒景,出没上烟霞。春泉下玉霤,青鸟向金华。汉帝看桃核,齐侯问棘花。应逐上元酒,同来访蔡家。

【注释】

1.张旭(658-742):字伯高,一字季明,唐吴郡(江苏苏州)人。初仕为常熟尉,后官至金吾长史,人称“张长史”。张旭为人洒脱不羁,豁达大度,卓尔不群,才华横溢,学识渊博。工诗,与贺知章等为“吴中四士”之一。擅草书,是一位极有个性的草书大家,有“张颠”之雅称。其书得东晋二王的精髓,又自创新意。纵情于酒,寓情于书,大醉辄大呼狂走,下笔如有神助。常熟“草圣祠”楹联曰:“书道已入神,落纸云烟,今古竞传八法;酒狂称草圣,满堂风雨,岁时宜奠三杯”,足见其艺术感人之深。其传世书迹有草书《肚痛帖》、《心经》、《醉墨帖》、《千字文》、《古诗四帖》等。

2.《古诗四帖》:墨迹本,五色笺,狂草书,为古今草书神品。纵28.8厘米,横192.3厘米。凡40行,188字。无款。抄录了庾信、谢灵运诗各二首。明董其昌断定其为张旭书。该帖在用笔上,圆转自如,含蓄奔放,随着感情的渲泄,笔致有节奏地忽重忽轻,线条或凝炼浑厚,或飘洒纵逸,构成一幅自然生动、雄伟壮阔的画卷。是狂草书法艺术中的一件撼人心魄的经典之作。今藏辽宁省博物馆。

3.庾信(513—581):南北朝文学家,字子山,南阳新野 (今属河南新野) 人,初仕梁,官至右军将军。后出使西魏,值西魏灭梁,被留。北周代魏后,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世称“庾开府”。他善诗、赋、骈文。在梁时,作品绮丽轻靡,与徐陵皆为宫廷文学代表,时称徐庾体。暮年所作,因其梁朝覆灭的悲剧,南方百姓遭受虏虐的现实,出仕异国而忍垢含耻的痛楚,诗作风格也转为萧瑟苍凉。代表作有《哀江南赋》和《拟咏怀》诗等,其成就集六朝诗、赋、骈文创作之大成,对唐代文学影响甚巨。后人辑有《庾子山集》。清人倪璠撰有《庾子山集注》。

北朝道教思想的流行、周武帝发动了抑佛崇道运动,道教典籍的大量出现,造成一种弥漫朝野的道教气氛,这便是庾信“道士步虚词十首”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张旭录下了其中的第六首、第八首。

4.步虚词:道教徒举行斋醮时,在绕坛行进的仪式中讽诵的词章,行腔清亮悠扬,平缓舒展。作为一种诗体,始创于陈思王曹植。这种诗以道藏典故为题材,配乐咏唱仙境风物,寄托摆脱人世羁绊的心愿。《乐府诗集》卷七十八引《乐府解题》称:“步虚词,道家曲也,备言众仙缥缈轻举之美”。步虚:神仙凌空步行,即神仙信步游历于太空仙境。这是古代道士对其宗教境界的浪漫构想。

5.东明九芝盖:东明公乘坐着九芝盖车。东明:传说中的神仙名。据南梁陶弘景撰《真诰》:“夏启为东明公,领斗君师”。夏启是夏禹的儿子,后升仙为东明公,任斗君(道教称北斗星君为斗君)。芝盖:车盖的雅称。古人认为,灵芝为仙草,便将车盖称之为芝盖。又,古代车箱不封顶,上面支撑遮阳挡雨的圆形伞盖(也有长方形的)。九芝盖:本指仙家之车,后亦称帝王之车。汉张衡《西京赋》:“骊驾四鹿,芝盖九葩”。薛综注:“以芝为盖,盖有九葩之采也”。葩,本指花,这里指花形饰物。

6.北烛五云车:北烛仙人乘坐着五云车。北烛:传说中的神仙名,即北烛仙人。《汉武帝内传》:“墉宫玉女王子登,是西王母紫兰宫玉女,常传使命,往来扶桑。昔出配北烛仙人,近又召还。使令命禄,真灵官也”。五云车:饰有祥云图案的游览车,仙人所乘;亦泛指华丽的车乘。

7.飘颻入倒景:(仙人在)天空中飘然飞动,现出倒影。飘颻:即飘摇,飘然飞动之意。倒景:即倒影。景,此处读yǐng。《陵阳子明经》:“倒景去地四千里,其景皆倒在下”。道教认为:人在日下,其影正;而神仙飞于日之上,则其影皆倒,谓之“倒景”。这是对碧海长空之澄明景象的想像之词。

8.出没上烟霞:(仙人)在烟霞中上下出没。烟霞,这里指云采、云霞。上烟霞:喻超凡脱俗。

9.春泉下玉霤:神泉喷出晶莹耀眼的水柱。春泉:此处指神泉。霤:同“溜”。凡水下处皆作霤。嵇康《琴赋》:“据神泉而吐溜”。玉霤:屋檐滴水结成的冰棱,或屋檐下接水槽的美称。这里喻神泉中喷出的水,在阳光的照耀下,既清彻,又耀眼。

10.青鸟向金华:青鸟飞到汉宫金华殿。青鸟:传说中的神鸟,曾飞到汉武帝宫殿,东方朔说这是西王母差来的,不久,西王母果然到来。后因以“青鸟”称传信的使者西王母的使者。按:《汉武故事》载:“七月七日,上于承华殿斋,正中,忽有一青鸟从西方来,集殿前。东方朔曰:'此西王母来也’。有顷,王母至”。金华:汉宫殿名。

11.汉帝看桃核:汉武帝看中蟠桃核(欲携归播种)。按:《汉武帝内传》载:王母命侍女索桃果。须臾,以玉盘盛仙桃七颗,大如鸭卵,形圆青色,以呈王母。母以四颗与帝,三颗自食。桃味甚甘美,口有盈味。帝食,辄收其核。王母问帝,帝曰:“欲种之”。母曰:“此桃三千年一生实,中夏地薄,种之不生”。帝乃止。

12.齐侯问棘花:齐景公询问晏子枣(棘)花何以不结实。《庾子山集注》原诗即作“枣花”。按:枣花:语出《晏子春秋.外篇第八》:齐侯问晏子曰:“东海之中,有水而赤,华而不实,何也?”晏子曰:“昔者,秦穆公乘龙舟理天下,以黄布裹蒸枣,至海而捐其布。破黄布,故水赤;蒸枣,故华而不实”。公曰:“吾佯问子”。对曰:“婴闻佯问者佯对也”。

13.应逐上元酒,同来访蔡家:该去喝上元酒了,一起来访问蔡经家。按:《庾子山集注》本为“上元应送酒,来向蔡经家”。该本注:陕西石刻作“应逐上元酒,同来访蔡家”。逐,求,追求。向,前往。访,探望。上元:道教三元节之一,农历正月十五日为上元,七月十五为中元。按:这两句来自一个神话传说。《神仙传.王远》:王远欲东入括苍山(在浙江),过吴,住胥门(在苏州吴县)蔡经家。蔡经者,小民耳,而骨相当仙。王远知之,故住其家……后蔡经尸解成仙。十余年后还家,语家人曰:“王君当来”。七月七日,王君至,并遣人召来女仙麻姑聚饮。

【讲评】

此诗描绘了一幅神仙逍遥行乐图:东明公的车上撑着九芝华盖,北烛仙人乘坐五云轻车,在天空中飘摇行进,出没于五彩祥云之中。仙人们欣赏着神泉飞悬玉柱倒挂的美景,想起王母的使者青鸟到汉宫金华殿传信的往事,谈起汉武帝欲将蟠桃核带回人间播种、齐景公戏问晏婴枣花何以不结实等趣闻。(忽然)仙人们想起该吃上元酒了,就去探访仙人蔡经。

六朝诗赋骈文的行文特点是“用典隶事”,不用白描,就是说,自家的事不直说,而是引用经典词语、经典故事来比照着讲述身边事。本诗就是这样,句句用典,处处隶事,看是在讲道经中的神仙故事,而表述的恰恰是他本人的“心游历程”。

二、庾信:道士步虚词(之八)

北阙临丹水,南宫生绛云;龙泥印玉简,大火练真文。上元风雨散,中天歌吹分;虚驾千寻上,空香万里闻。

【注释】

1.北阙临丹水:北方的仙宫,面对着丹水(直通西王母的仙宫群玉山)。北阙,代指宫殿北面的门楼。阙:古代王宫或祠庙门前两边的高建筑物。按:上古以北阙为正门,臣子朝见或上书奏事都在此等候。诗中的北阙指天帝所居之处,又名玄阙。丹水:传说中的水名。《庾子山集注》为“玄水”。北方玄武,主黑色,故云玄水。玄水,即黑水。神话传说:西王母住群玉山,周穆王北径东还,乃循黑水,至群玉之山见西王母。

2.南宫生绛云:南方的仙宫,升起红色的祥云。南宫:秦﹑汉宫殿名。此处指神仙居处。绛云:红色的云。传说天帝所居常有红云拥之。绛,赤色。南方朱火,故曰绛云。

3.龙泥印玉简:神仙们用龙泥封好玉制简策。龙泥:也作“金泥”。上古书信(简、尺牍)的外套做成鲤鱼之类的形状,用丝绳捆缚,涂以粘泥,加盖印符,以便保密,故有“龙泥银绳”之说。玉简:《庾子山集注》作“玉策”。玉策,用美玉制成的简札,古代帝王祭祀告天或上尊号时用之。亦指帝王在玉质简札书写的封禅﹑诏诰文书。《白虎通》曰:“或曰封禅金泥银绳,或曰石泥金绳,封以印玺”。

4.大火练真文。(神仙们)以神火烧练出道教真经。大火:一作“天火”,神仙所用之火。真文:指道家真人(神仙)所用的文字。

5.上元风雨散:上元会像风雨一样散了。上元:上元节,又指上元夫人。上元夫人,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仙女,名阿环。传说她是西王母的小女﹑三天真皇之母,任上元之官,统领十方玉女名录。风雨散:风流雨散,即:风吹过,雨飘散,踪迹全消。雨,亦比喻离散。唐.杜甫《奉送王信州崟(yín)北归》:“别离同雨散”。流,同“留”,停止。

6.中天歌吹分:神仙居住的中天,仍有动听的歌舞声。中天:天空;这里指上界,神仙生活的世界。歌吹分,张旭书为歌吹分。

7.虚驾千寻上,空香万里闻:神仙们的车驾在千寻高天之上,香飘万里。虚驾:《庾子山集注》为“灵驾”。《汉武帝内传》曰:“王母与上元夫人同乘而去,人马龙虎导从,音乐如初。而时云彩郁勃,尽为香气。极望西南,良久乃绝”。寻:古代的长度单位,八尺为寻。

【讲评】

本诗结撰了一幅天界众仙齐聚、歌舞宴乐的场景,渲染出一派祥和自由的喜乐境界:天帝居住的北阙面对着丹水,南方的仙宫升起红色的祥云。(上元节上)神仙们用龙泥封好玉制简策,用神火烧练出真经……上元盛会像风雨一样散了,而动听的歌舞仙乐仍缭绕于中天。神仙们车驾在千寻高天之上,香飘万里。

作者庾信在北国的现实生活是凄苦的,他幻想自由放飞,便以清亮舒缓的行腔,唱出了他心灵深处的向往。

三、谢灵运王子晋赞

淑质非不丽,难之以万年。储宫非不贵,岂若上云天。王子复清旷,区中实嚣喧。既见浮丘公,与尔共纷繙。

【注释】

1.谢灵运(385-433) :南朝宋诗人。小名客儿,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移籍会稽(郡治在今浙江绍兴)。东晋名臣谢玄之孙,晋时袭封康乐公,世称谢康乐。入宋,任永嘉(今浙江温州)太守、临川内史。在永嘉,他“封锢山林”,经营别墅,过着一方豪门的生活,后被杀。诗作多写山水名胜,以模山范水,刻画逼真见长。他开创中国文学史上的山水诗流派。有《登池上楼》、《登江中孤屿》等名篇。明人辑有《谢康乐集》。

2.王子晋:即王子乔,传说中的仙人。按:汉人《列仙传》载:王子乔者,周灵王太子“晋”也。好吹笙,作凤凰鸣。游伊洛之间。道士浮丘公接以上嵩高山。伊水、洛水、嵩山,均在今河南境内。

3.淑质非不丽:好的体质不是不英俊。淑质:美好的资质,指体貌美及美善的品质。

4.难之以万年:难以长命百岁。之:走向,达到。万年:《谢灵运集(岳麓书社1999年版,下同)》为“百年”。百年,万年,皆言多,长寿之意。

5.储宫非不贵:太子不是不尊贵。储宫:太子所居的宫室。借指太子。

6.岂若上云天:那能比得上登上云天的神仙?上云天:《谢灵运集》为“登云天”。喻指得道成仙。云天:高天,神仙所处的仙境祥云缭绕。

7.王子复清旷:王子晋本来就想返回清明旷达的仙境。复清旷:《谢灵运集》原文为“爱清静”。复[復]:返,还,恢复。清旷:清朗开阔,清明旷远。

8.区中实嚣喧:尘世中充满着喧嚣烦杂。区中:人世间,道家指尘世社会。按:《张旭书古诗四帖》此句中写有“譁”字。譁,音“华”。此为衍文。衍文,校勘学术语,即误增的文字。嚣喧:吵闹,纷杂。喻为名利辛苦争夺。此句疑取义于《史记.货殖列传》:“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9.既见浮丘公,与尔共纷繙:既然见到了浮丘公,就同他过上自由自在的神仙生活。既:《谢灵运集》为“冀”。既,已经。冀,希望。浮丘公:又称浮丘伯、浮丘道人。相传在广东南海县之浮丘山得道成仙,后隐居于安徽繁(po)昌县之浮丘山(隐玉山)。纷繙:《谢灵运集》为“缤翻”。繙,同“翻”。缤翻:缤纷,自由翻飞起舞状。

【讲评】

这是一首写给西周末年毅然抛弃“王子”生涯而终于得道升天的“晋”的赞辞。赞辞说:(西周王子晋的)身材气质不是不潇脱俊美,但难以达至万年长生之境;他当上太子不是不尊贵,但怎能同登上云天的神仙相比呢?王子本来就清明旷达,不喜欢人间的烦杂喧闹。既然见到德行修养甚高的浮丘公,(便毅然抛开一切俗物)与其一起过上了自由自在的生活。

诗中表达的绝尘远俗的情怀与志趣,是官场上无法展露心志者的精神归宿,但作者没能达到目标,反而死于非命。不过,这样的感情志趣,倒与爱张扬个性的张旭有一种情灵上的契合,于是以“颠狂”的笔墨表达出来,更具冲击力。

四、谢灵运:岩下一老翁四五少年赞

衡山采药人,路迷粮亦绝。过息岩下坐,正见相对说。一老四五少,仙隐不可别。其书非世教,其人必贤哲。

【注释】

1.岩下一老翁四五少年:此为神话故事。刘敬叔《异苑》载:“湘东姚祖,太元中为郡吏,经衡山,望岩下数少年并执笔作书。祖谓行旅休息,乃枉道过之。未至百步,少年相与飞扬,遗一纸书在其坐处,前数句古时字,自后皆鸟篆”。唐.欧阳询《艺文类聚.卷八十一》:“湘中记曰:永和初,有采药衡山者,道迷粮尽。过息岩下,见一老公四五年少对执书,告之以饥,与其食物,如薯蓣,指教所去,六日至家而不复饥”。

2.衡山采药人,路迷粮亦绝:衡山有位采药的人,迷了路又没了吃的。衡山:五岳之一,南方的镇山,在湖南省中部。

3.过息岩下坐,正见相对说:经过岩下坐下来休息时,恰巧见到有数人相对交谈。过息:路过休息。正见:恰好见到。正:副词,恰,正好。对说:交谈;对答。

4.一老四五少,仙隐不可别:有一位老者和四五位少年,无法辨认是仙人还是隐士。

5.其书非世教,其人必贤哲:其遗留的纸书不是当今社会教育传授过的,他们必定是贤哲之人。非世教:不是当今社会教育传授的。贤哲:贤明睿智的人。

【讲评】

谢灵运此诗,赞咏了一个超世脱俗的传说:南岳衡山深处有位采药人,迷了路又没了吃的。经过岩下坐下来休息时,恰巧见到有人相对交谈。当中有一位老者和四五位少年,分不清他们是仙人还是隐士。(他刚上前打探,这些人忽然就不见了)。遗留下来的纸书,不是当今社会上教育学习的文字,看来他们必定是贤哲之人了。

谢灵运的“山居”之情,透着对人世的鄙薄,这与陶渊明的清纯和苏东坡的旷达,其境界不在一个层面上;而诗中洋溢的轻松愉悦情怀,却正好触发了张旭的心灵律动,便泼墨挥毫,心随笔到,墨溅神飞,留下流芳百世的佳作。

回头说几句,过去只知张旭的狂草《古诗四帖》是神品,精美绝伦。注释了这四首诗,弄明白诗意诗境,才知这四首诗也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奇葩。书法艺术美,诗的意境美,融为一体,给人以美的享受。

      张旭书法狂草而闻名,以精绝的笔法和豪放的性格,成为狂草书风格的典范。

  张旭狂草《古诗四帖》。以独具风格的狂草书体,写在很名贵的“五色笺”上。书写内容是两位文豪谢灵运与庾信的古诗,前两首是庾信的《步虚词》,后两首是谢灵运的《王子晋赞》和《四五少年赞》。

  张旭《古诗四帖》特点:侧笔中锋,涩中求畅,无往不收,如锥划沙,奔放连绵,灵动多变,笔画丰满,毫无纤弱浮滑之感;字体宽博,结字高古,因势成形;气势奔放,跌宕起伏,动静交错,草法精熟,如云烟缭绕,有着飞檐走壁之险,可称得上是草书颠峰之作。此本墨迹是张旭传世的孤本。

  《古诗四帖》释文  ﹀  前两首是庾信《步虚词》二首:  东明九芝盖,北烛五云车;飘摇入倒景,出没上烟霞。春泉下玉溜,青鸟向金华。汉帝看桃核,齐侯问枣花;上元应送酒,来往蔡经家。  北阁临玄水,南宫坐绛云;龙泥印玉简(原诗为策),天火练真文。上元风雨散,中天哥(原诗为歌)吹分;虚(原诗为灵)驾千寻上,空香万里闻。  后两首是南朝谢灵运的《王子晋赞》和《四五少年赞》(疑为伪托):  【谢灵运王子晋赞】淑质非不丽,难之以万年。储宫非不贵,岂若上登天。王子复清旷,区中实哗嚣。喧既见浮丘公,与尔共纷繙(翻)。  【岩下一老公四五少年赞】衡山采药人,路迷粮亦绝。过息岩下坐,正见相对说。一老四五少,仙隐不别可?其书非世教,其人必贤哲。  《古诗四帖》的艺术特点  ﹀  从笔法、字法、章法和艺术风格四个方面分析介绍《古诗四帖》的艺术特点。  1.笔法特点  ①侧笔中锋:这是张旭继承魏晋笔法最根本的内容。  ②涩中求畅:打开《古诗四帖》,第一眼看到的是奔放流畅。但细看每一个笔画,很多又都是迟涩而凝重的。张旭的狂草和王羲之的今草之间最大的区别在于创作风格变了。王羲之是典雅的,而张旭是浪漫的。典雅多理性,浪漫多感性。  ③灵动多变。  ④奔放连绵:这是张旭狂草不同于前人的最明显的特征。狂草要突出“狂”字,“狂”是什么?狂草之“狂”不是狂乱、狂怪、狂妄和疯狂,而是作者心理上的一种雅逸、潇洒、奔放和豪迈。  2.字法特点  字法可以简单地解释为结字的方法。自古以来,字法有规范也有变化。规范之处有两点:一是从文字产生开始,每个字因笔画多少,象形、写意而形成的原始字形,这是此后两千多年字法的基础。二是字体演变过程中,受书写习惯、审美追求的影响而形成的约定俗成的字形变化。这些往往是需要死记硬背的。  变化是书家创作风格形成的原因。在规范的基础上产生变化,比如说有人以写扁字为主,有人以写长字为主;有人喜欢写得紧凑,有人喜欢写得开张;有人习惯于右上取势,有人偏重于右下宽博。对于字法的研究,作为狂草作品的《古诗四帖》具有很强的代表性。  ①草法精熟:草法精熟是狂草书家的共同特点,然而张旭草法的精熟又在古今众多狂草书家之上。以《古诗四帖》为例,首先,作品中所有文字均为纯正的草书,没有一个行书。清一色的草书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作品创作的难度,这一点古今草书家很少有人能做到。第二,此帖草法和书写的熟练程度以及表现上的写意程度也达到了前无古人的高度。沈鹏先生常说,写草书的人要进入狂草。什么是进入狂草?就是一定要写出纯正的草书的感觉。张旭的《古诗四帖》之所以感人,之所以能给人以耳目一新的震撼,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他写出了纯正的与所有今草作品都截然不同的狂草气息。  ②结字高古:对于结字方面,张旭的成绩是惊人的。尽管他在书写之中任情挥洒,但我们仔细分析《古诗四帖》中的每一个字,无不合于古人结字之法。  ③字体宽博:宽博才会大气,宽博才能雄浑。古人把高境界的书法作品称为“逸品”,象征魏晋风度的词叫“晋世清韵”,晋世清韵的核心内容是“雅逸”。什么是逸?逸是自由、散淡,是潇洒、随意。没有宽博就无所谓“逸”。张旭抓住了这个问题的根本。  ④因势成形:在《古诗四帖》中,严格按照古法造字是张旭结字的基础,因势成形也是它的一个重要特色。狂草书写上的随机性和章法上的丰富性,增加了书写环境的复杂性,为结字提出了难题。在构字上既有创造矛盾、任情恣肆的自由,又有解决矛盾、填补均衡的无奈。因此,因势成形成为《古诗四帖》重要的结字特点。  然而,谈到因势成形,有一点一定要明确,那就是因势成形所成的“形”必须是美的,必须是字法上合乎规范的。长要长得合理,短要短得合法;正要正得出新,歪要歪得规范。在这个问题上许多学书者都有误区,认为草书创作是看大效果,单个字没写好是因为环境使然。这是大错特错的。任何章法环境都不能成为我们写不好一个字的理由。整体上看既变化丰富又和谐完整,单剪下每一个字又都要经得住推敲,经典耐看,甚至都能放到《草书大字典》中供专家研究,供后人摹写。这一点我们从《古诗四帖》中得到了深刻的体验。  3.章法特点  ①自然疏密,没有刻意雕琢。这是张旭书法的特点,也是几乎所有古代书家共同的特点。张旭不在章法上刻意地经营空间,而是讲究自然书写,自然疏密,浑然天成。我认为最好的狂草作品不应该是设计出来的,而应该是“碰”出来的。没有设计、没有经营,只想表现一种感觉、一种思想。沿着这种感觉任情恣肆,完全靠下意识去写(平时的规范都化作了下意识),而写出的结果却“嬉笑怒骂皆文章”。一切奇情迭出,又一切合理合法。对于这一点,《古诗四帖》给了我们很好的印证。  ②分区域、分段落有不同的风格韵律。《古诗四帖》虽然没有从空间上进行人为的设计,但并没有因此而减少它在章法上的丰富性。一个十分明显的特点就是,随着作品内容和作者创作情绪的延伸变化,而表现出成片的、丰富的风格韵律变化。这些由于线条质感、书写速度等因素形成的变化,是自然递变、浑然天成的。  ③拉近行距,实现“隔行通气”。大草作品更强调章法上的整体性,虽然仍以行为书写单位,但行与行之间没有联系的草书作品不能成为优秀的作品。如何使行与行之间相互关联,成为相互作用的整体,这是古今狂草书家都面临的一个难题。一幅狂草作品,如果说第一行可以随意写,第二行就不行了;第二行要观照着第一行来写,要努力做到两行之间既变化又和谐;而第三行不仅要看第二行,还要观照第一行;第四行要观照前三行。这就是为什么纵幅的书法作品大家多愿写三行、两行的,而不愿意写多行的原因。为解决这一问题,《古诗四帖》用了一个极其巧妙的方法,那就是拉近距离,有些段落几乎到了横无行、竖无列的程度。  ④上下错落,活跃氛围。在书法学习上,自古就有“五年上齐,十年下齐”之说。说的是写一篇字,要做到上边线齐和下边线齐是很不容易的。而过去人们写字多为小字楷书、行书,一页纸要写很多行,上下不齐就不能做到端庄精美。这一原则至今仍然是我们书写章法的基本准则。然而,在《古诗四帖》中,张旭打破了这一规范。在这样一幅不算太长的手卷中,出现了多处上下不齐的现象。这是为什么?原因是狂草这种书体具有不同个性。在狂草作品中,字形灵活多变,字体时大时小,字势欹正相间,动荡多变的章法局势使上下不齐成为了一种自然的必然。有了这几处错落,章法气势在规整之中便多了几分活跃。反之,没有这几处错落,整件作品会立即显得生硬刻板。  4.风格特点  “正大气象”是《古诗四帖》风格上的最大特点。  “正”是什么?“正”的重要含意是法度严谨。过去我们形容“正大气象”还有一个词语,叫做“庙堂气象”。“庙堂”代表皇家,代表国家。能够代表国家或者说具备国家级水平的东西,必须有严格的规范性,法度严谨才能传之四海。例如学习篆书,篆书碑帖就有皇家和民间之别,学习时必须有所区分。如果上手就写《散氏盘》等民间作品,写出的篆书就很难有规范性。  “大”的含意一是指气势雄壮,这一点很好理解;二是指占主流、走大路,风格上不偏不怪,符合审美的普遍性。艺术欣赏有一个概念,叫做“雅俗共赏”。什么是雅俗共赏?就是一个人的作品受众面很宽,大多数人都认为好,都能接受。这说明审美上存在共性,也就是有些东西大家都认为好。书法家必须找到这个普遍性的东西,并写到自己的作品中去。只有这样,你的作品才会引起更多人的共鸣。壮阔的美、典雅的美、充实的美,都属于普遍性的美;枯槁的美、纤弱的美、残缺的美、荒诞的美、怪异的美,则都属于特殊性的美。  《古诗四帖》虽属狂草作品,但它严格遵守了传统成法,从笔法到字法都与魏晋正统的草书一脉相承。而且从风格上它狂而不野、狂而不怪,坚持正中求变,从而创造出了自身艺术上以正大气象为特征的崇高品质。  对于书法有着深入实践经验的人都知道,坚持风格上的正大气象,同时还能写出作品的味道来是最难的,写歪一点、写怪一点,写出些趣味则要容易得多。正是因为这一原因,走正路、走大路,坚持正大气象的作品才更加被人们所看重。在历代草书碑帖中,《古诗四帖》是高难的,其原因一方面在于其技法的高超,另一方面也源于其坚持的正大气象。

东明九芝盖,北烛五云车。飘飖入倒景,出没

上烟霞。春泉下玉霤,青鸟向金华。汉帝看桃核,齐侯

问棘(原诗为枣)花。应逐上元酒,同来访蔡家

北阙临丹水,南宫生绛云。龙泥印玉简(原诗为策)

大火练真文。上元风雨散,中天哥(原诗为歌)吹分。虚(原诗为灵)驾千寻上

空香万里闻。谢灵运王子晋赞

淑质非不丽,难之以万年。储宫非不贵

岂若上登天。王子复清旷,区中实譁嚣。喧既见浮

丘公,与尔共纷繙(翻)。岩下一老公

四五少年赞,衡山采药人,路迷粮亦绝

过息岩下坐,正见相对说。一老四五少,仙隐不

别可?其书非世教,其人必贤哲。

古诗四帖的题跋

明收藏家鄞人丰坊(道生)跋尾

  董其昌跋尾

  怎么临习《古诗四帖》  从风格看,《古诗四帖》极具豪放的浪漫色彩。“往时张旭善草书……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观于物……日月列星,风雨水火,雷霆霹雳,歌舞战斗,天地事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故旭之书,变动犹鬼神,不可端倪。”﹙韩愈《送高闲上人序》﹚表现其创作时的精神状态,同时也将“颠狂”流露在张旭的书法运行轨迹之中。他心存万象,思虑尤丰,加之酒后兴浓,远至诸物,星辰日月,雷霆风雨;近至于诸身,思涌意起,情激性酣。时静时动,时实时虚;动则飞蛇,静若处子;又如锵锵鸣玉,落落群松,场面恢弘,字里行间透露着无限生机,令后学者击掌叫绝,心随手摹。  从节奏看,该法帖线条绵绵不断,前浪未止,后浪又袭。急则惊涛拍岸,乱世崩云;缓则渔舟晚唱,怨妇泣别。一行之间节奏时慢时急,节拍时长时短,提按幅度很大,干净利落,左冲右突,势如破竹。转折分明,转则如虫蚀木,曲尤如筋;折则角度凌厉,斩钉截铁。提笔处一般较快,如燕掠梁,虚幻而不浮弱,按笔处沉稳有力,节奏稍慢。淋漓酣畅,落落大方。通篇之内,有实有虚,实处结构紧密,线条厚重,虚处空间疏朗,大有曲高和寡之势。后习者只有深刻理会该法帖的节奏,并能够控制好节奏,如同与古人跳舞,一招一式,融入其中,方可进入状态。  从笔法上看,张旭曾答颜真卿,“笔法得之于陆彦远,而陆彦远笔法得之其父陆柬之和褚遂良,而陆柬之得之于虞世南,虞世南又得之于智永”(方传鑫《张旭法书集》)。说明张旭笔法之源还是直承二王,只是“时出新奇”。所以临摹张旭法帖前,多临摹魏晋法帖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无论临摹哪一种法帖,关注起笔、运笔与收笔都是很重要的,如起笔时下笔的方向,是露锋还是藏锋?是侧锋入纸还是空中起势,顺势入纸?还是逆锋切入?入纸后也要注意蓄力点,为后来的运笔积蓄力量,也是为节奏的启动而作蓄势准备,后面线条的运行就在这股力量的作用下延伸,当然还少不了手的控制。运笔的提按也不是单独的概念,是伴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完成的。《古诗四帖》中提按很强烈,顿挫有度,增强了线条的力量感与厚度,折笔有顺折有逆折,转笔弧线紧绷。张旭也谈到运笔应如锥画沙,如印印泥,实际还是强调中锋用笔,使线条厚实,力透纸背。与怀素的《自叙帖》相比,怀素的线条较为空灵,提按幅度不大,通篇以提笔为主,折笔少,转笔较多,弧度较圆转流畅,以手肘的运动为主;而张旭以手腕的提按为主,摆动、转折的角度较丰富,弧度较急促。  以上是笔者对张旭《古诗四帖》的一些粗略理解,先从范本整体上纵观其精神风格,再以行笔的节奏为切入点,领悟线条的内在气质,在探究古人用笔的基础上对作品语言形式及技法特征的物质层面加以剖析。其情感语言﹙艺术作品的构成包括物质语言与情感内涵﹚的分析还应当放在更加具体的历史背景与生平阅历之中。当然要真正的深入这一法帖,还要对与作者相关的因素作全面深入的考察。

《古诗四帖》基本笔画的书写方法

狂草的笔画与其他书体不同,它的起、行、收不是以一个笔画为单位的,而是以一个书写节奏为单位。《古诗四帖》作为狂草作品,连绵书写是其最为明显的特征。连绵书写产生的结果是,一条线可能写一个字,也可能写几个字。在这种情况下,构成文字的所有笔画都被融会到这条连绵的线里,而没有了自我,横、竖、撇、捺都没有了完整的起、行、收动作。因此,研究《古诗四帖》这样的狂草作品的笔画,不能像楷书、行书那样把横、竖、撇、捺一个笔画、一个笔画地分开去研究,而必须围绕这条贯穿整个字,甚至几个字的“大笔画”去研究。

“大笔画”和“小笔画”之间有什么区别?起、行、收的过程是一定要有的。那么,它在书写过程中遇到既要改变方向完成其他表述,又要连贯书写的情况该怎么办?为此,我们还必须去研究它的转换部位,这就增加了转和折的内容。

下面我们就从起、行、收、转、折五个方面分别讲述。

1.“起”,即起笔。《古诗四帖》中的起笔从大的类型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独立起笔,这样的起笔不受前面字和笔画的影响,自由选定下笔方向、角度和形态。另一种是顺势起笔,顺着前字收笔的笔势顺势下笔。

①独立起笔。在《古诗四帖》中,独立起笔一般都是一行开始一个字的第一笔起笔,或一行之中一个节奏结束,另一个节奏重新开始时的起笔。独立起笔一般用笔较重,动作清晰庄重,丰富而完整。独立起笔中还有藏、露之分。

②顺势起笔。顺势起笔是指行进中笔断意连的起笔。其笔势直接连接着前一字或前一笔的收笔。顺势起笔一般用笔较轻,强调衔接得自然完整。但书写中这是更加体现作者功力的地方,顺势而来、顺势而入,虽轻盈、自然,却不能失去笔意,这是难度很高的。顺势起笔也可分为两种,一种是较为简单的顺势,没有明显的再起笔动作;另一种是较为复杂的顺势,虽顺势而来,入纸后又进行了明显的再起笔动作。

此外,《古诗四帖》中的起笔还有反、正变化及简、筑变化等。斜角向内的起笔叫正向起笔;斜角向外的起笔叫反向起笔;简单的起笔是指起笔后直接前行的起笔,这样的起笔笔意爽利而笔法清晰;筑锋起笔是指起笔后书写上有反复式挫笔动作,使起笔变得老辣而凝重。

2.“行”,即处于起笔和收笔之间,再除去转折部位的行笔阶段。行笔阶段是构成文字的主体,如在行笔阶段不讲究,就会更加清晰地表露出笔法单一的缺陷。《古诗四帖》中行笔过程的笔画有宽窄、薄厚、流涩、向背、曲直等诸多变化。前面我们讲到,《古诗四帖》是继承了纯正的魏晋古法的。古法用笔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更加接近自然法则。所有行笔当中的变化皆从书写中笔锋的科学使运中来,皆从字法、笔意的原始对应中来。比如“北阙临丹水”中的“丹”字,不懂得古法的科学使运,绝难写出其盘曲线条的精彩变化。“上元酒”中的“酒”字,“三点水”后向上牵引的线为什么中段变粗?那是表达了横画的起笔。再比如“同来访蔡家”中的“同来”二字,“同”字右上角为什么弯曲?是楷书抱角笔法的延长。“来”字竖画起笔后为什么弯曲?那是起笔动作在行笔中完成。不懂得这些,任何行笔中的变化都是刻意和没有道理的。

①宽窄变化:笔画宽窄在古法中是使转的结果,而不是提按的结果。

②厚薄变化:中锋、侧锋是形成薄厚的最根本原因。

③流涩变化:速度、笔势和笔法都能产生流涩变化,快速易流,慢速能涩;顺势易流,逆势能涩;铺锋易流,绞锋能涩。

④向背变化:向背乃阴阳,有向背才有平衡。

⑤曲直变化:曲直变化要自然而有根据,应符合字法和笔意的要求。

3.“收”,即收笔。在行草书的书写中,很多人都容易忽略收笔的完整性。收笔写不好属于“功败垂成”。《古诗四帖》虽属粗狂的狂草,但其收笔却十分细腻,有露锋收笔和藏锋收笔两种。

①露锋收笔:《古诗四帖》中的露锋收笔十分讲究,做到了露而不“漏”。出锋处均进行了调整处理,使之回环含蓄,很好地避免了直接、流滑和失控,做到了露锋而不漏气。

②藏锋收笔:藏锋收笔多有顿挫和回还动作,且都能做到兼顾点画形态。顿是下压,挫是压笔错动,回还是原路回收。这是通用的收笔方法,目的是使笔画更加完整而厚重。然而,懂得收笔是一种境界,能够把收笔做得富于形态、富于神采,则需要更高的表现能力。有了收笔,整个字才会完整。收笔活了,整个字才会通灵。

4.“转”,即转笔。书写中因文字造型变化要改变行进方向,在草书中可采用两种办法处理:一是转笔,二是折笔。转笔也称圆转,是草书中最常见的方向调整手段。转笔顾名思义是把笔转过去,这是问题的关键。既然是圆转,那么转的弯就要有圆的感觉。转笔时只有调整笔锋把笔转过去,笔画的弹力才会充分地体现出来;笔画的弹力出来了,转弯才会有圆的感觉。此外,圆转是丰富的。在《古诗四帖》中,有通圆的圆转,有带方的圆转,还有很多圆转是连续的,转成合围的,圆圈的。这些情况更加复杂,造型也更为丰富。这时需要注意的是,任何一个圆都不能是正圆形,而多为椭圆或带方的多边圆。

5.“折”,即折笔。折笔也称方折,写出来是方角。《古诗四帖》中的折笔有两种写法:一种是不改变执笔方式,直接改变行笔方向的折法;另一种是行笔至折笔位置,调整执笔方式、调整笔锋,再改变行笔方向的折法。折笔的运用在狂草作品中非常重要,它是调整书写节奏的重要手段。怎样才能看出江河在流淌?因为我们发现了水流因树、石等阻隔而出现的漩涡。流淌是狂草的特点,但没有折笔作为阻隔,就会一味地流淌,书写就没有了节奏。这样一来,就会出现画面单调、欣赏乏味的现象。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