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自考本科《儿童发展理论》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弗洛伊德认为自我实行什么原则 学前教育自考本科《儿童发展理论》

学前教育自考本科《儿童发展理论》

2024-06-03 13:0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1.8 格塞尔认为儿童行为的变化有时好有时差,因而具有什么样特性?

A 冲突性B 周期性C 矛盾性D方向性格

塞尔认为儿童行为的变化有时好有时差,因而具有周期性特性

1.9 “让我们把活动的有机体定义为一个塑造经验的个体……活动的有机体具有目的并且运用注意、推理有选择的理解。所有这些,使活动的有机体对作用于它的环境影响进行选择、改变或拒绝。”这句话反映了有机体的

A 发展性B目的性C可变性D 主观性

“让我们把活动的有机体定义为一个塑造经验的个体……活动的有机体具有目的并且运用注意、推理有选择的理解。所有这些,使活动的有机体对作用于它的环境影响进行选择、改变或拒绝。”这句话反映了有机体的主观性。

1.10 在格塞尔看来,成熟是如何从一种发展水平向另一种发展水平发展的?

A 突然转变B 阶段连续C逐渐过渡D线性连续

在格塞尔看来,成熟是一种发展水平突然转变向另一种发展水平发展的

2. 多选题

2.1 心理学的基本问题是。

A 心理学的定义B 心理学的发展C心理学的种类D心理学的任务E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在心理学漫长的过去中,始终围绕着两个争论不休的基本问题:第一,心理学是什么?第二,怎样研究心理现象?实质上就是一个“定义”和“方法”的问题。

2.2 发展理论的作用是。

A 指导实践B 指导研究C 指导教育D 组织信息E 管理信息

发展理论的作用是:指导实践和组织信息。

2.3 发展理论的主题有

A 心理的实质B量变与质变C遗传与环境D理论自身的建设E 儿童心理学

发展的理论主题有:心理的实质;量变与质变;遗传与环境;理论自身的建设。

2.4 格塞尔在研究儿童成长时,提出了行为发展的等几个方面?

A 语言能B动作能C应人能D应物能E身体能格塞尔在研究儿童成长时,提出了行为发展的语言能、动作能、应人能和应物能等几个方面

2.5 通常,发展理论的任务有

A 描述一个或几个心理领域的发展过程B描述几个心理领域之间的变化关系C解释发展的因素(动力)和机制D 构建一个完整的心理学体系E论述一个理论

通常,发展理论的任务有:描述一个或几个心理领域的发展过程;描述几个心理领域之间的变化关系;解释发展的因素(动力)和机制。

3. 判断题

3.1 发展是一种内部的、持久的、稳定的变化。

A 正确B 错误

发展是由一种新结构的获得或从一种旧结构向一种新结构的转化的过程。一些内部的、持久的、稳定的变化,只改变了量,并没有导致原本的结构发生变化,所以称不上发展。

3.2 基于“双生子爬梯实验”的研究,格塞尔得出了“遗传基因决定着儿童发展的顺序”的理论观点。

A 正确B 错误

基于“双生子爬梯实验”的研究,格塞尔得出了“遗传基因决定着儿童发展的顺序”的理论观点。

3.3 格塞尔根据自己的观察,提出了相互交织、机能对称、发展方向原则、个体成熟原则、自我调节原则。

A 正确B 错误

格塞尔提出的五条发展原则:相互交织的原则、机能对称的原则、发展方向原则、个体成熟原则、自我调节原则。具有普遍的意义,对儿童发展的一切领域都能起作用。它既适用于生物现象的发展规律,也适应于心理现象的发展规律。

3.4 格塞尔认为家长应学会尊重成熟和客观规律,要与儿童一起成长。

A 正确B 错误

格塞尔认为家长应学会尊重成熟和客观规律,要与儿童一起成长。

3.5 格塞尔认为遗传基因决定着儿童发展的顺序。

A 正确B 错误

格塞尔认为遗传基因决定着儿童发展的顺序。

3.6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是学前教育学的重要理论支柱之一。

A 正确B 错误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是学前教育学的重要理论支柱之一。

3.7 格塞尔认为,儿童对自己的行为能进行自我调节。

A 正确B 错误

格塞尔认为,儿童对自己的行为能进行自我调节。

3.8 格塞尔认为发展具有方向性,如,由下而上,由中心向边缘,由粗大动作向精细动作发展。

A 正确B 错误

格塞尔认为发展具有方向性,如,由上而下,由中心向边缘,由粗大动作向精细动作发展。

3.9 机体论强调外部环境、刺激对人心理行为的决定作用。

A 正确B 错误

机械论强调外部环境、刺激对人心理行为的决定作用。

儿童发展理论

1. 单选题

1.1 操作性行为不是一蹴而就的,他需要一点一滴的逐渐习得,斯金纳把人们想要的操作行为逐渐习得的过程称作

A 构造B建造C 塑造D 建构

操作性行为不是一蹴而就的,他需要一点一滴的逐渐习得,斯金纳把人们想要的操作行为逐渐习得的过程称作塑造。

1.2 华生认为,婴儿的喜、惧、怒是三种什么情绪反应?

A 遗传的B先天的C非遗传的D 非习得的

华生认为,婴儿的喜、惧、怒是三种非习得的情绪反应。

1.3 操作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是

A 华生B格塞尔C 斯金纳D 埃里克森

操作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是斯金纳。

1.4 替代强化是谁的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A 班杜拉B 埃里克森C铁钦纳D华生

替代强化是班杜拉的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1.5 班杜拉认为,人、环境是与哪一因素相互作用的?

A 教育B交往C 行为D 个性

班杜拉认为,人、环境是与行为相互作用的。

1.6 班杜拉认为,榜样行为的强化对观察者的效果称为

A 交替强化B 间接强化C 替代强化D间断强化

班杜拉认为,榜样行为的强化对观察者的效果称为间接强化。

1.7 斯金纳把人想要消退一个已习得行为的过程称为什么?

A 退化B 矫正C 消亡D遗忘

斯金纳把人想要消退一个已习得行为的过程称为矫正。

1.8 华生认为,为了使每一练习单元的效率越高,那么在特定限度内练习的次数应

A 递增B适量C 越少D 越多

华生认为,为了使每一练习单元的效率越高,那么在特定限度内

A 定向过程B 选择过程C观察过程D学习过程

班杜拉认为注意过程是学习者在环境中的定向过程。

1.10 华生强调,情绪是一种

A 条件反射B 模式反应C 本能反应D反应刺激

华生强调,情绪是一种模式反应。

1.11 范型向观察者(即学习者)提供的示范具有不同的模式,主要有几种不同的模式

A6B7C8D9

范型向观察者(即学习者)提供的示范具有不同的模式,主要有8 种不同的模式.

1.12 斯金纳针对传统教学的弊端,提出了

A 成功教学法B 程序教学法C 强化教学法D累计教学法

斯金纳针对传统教学的弊端,提出了程序教学法。

1.13 斯金纳认为改变行为的关键是

A 改变习惯B 改变强化C 改变刺激D改变环境

斯金纳认为改变行为的关键是改变强化。

1.14 华生认为,培养儿童的,并形成习惯系统,是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A 生活习惯B饮食习惯C 良好习惯D 睡眠习惯

华生认为,培养儿童的良好习惯,并形成习惯系统,是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2. 多选题

2.1 程序教学法体现斯金纳的什么原则?

A 小步子前进原则B 主动参与原则C 及时反馈原则D主动参加原则

程序教学法体现斯金纳的小步子前进原则、及时反馈原则和主动参加原则。

2.2 根据行为的发生,华生将人的行为分为哪些类别?

A 习惯行为B 非习得行为C习得行为D 非习惯行为E去习惯行为

根据行为的发生,华生将人的行为分为非习得行为和习得行为。

2.3 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是

A 华生B 格塞尔C 斯金纳D班杜拉E 弗洛伊德

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是华生、斯金纳和班杜拉。

2.4 环境决定论认为,以下哪几点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A 生理基础B 教育C社会条件D环境E 遗传环境

决定论认为,教育、社会条件和环境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2.5 行为主义思维包括。

A 习惯的思维B无声的思维C计划性思维D建设性思维E 发散思维

行为主义思维包括习惯的思维、无声的思维、计划性思维和建设性思维。

2.6 下列哪些概念属于同一流派?

A 观察学习B强化C 焦虑D平衡E可知度

观察学习和强化属于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概念。

2.7 观察学习是一个从他人身上获得信息的普遍过程。这个过程包括

A 注意B保持C 维持D 运动复现E强化和动机

观察学习是一个从他人身上获得信息的普遍过程。这个过程包括注意、保持、运动复现、强化和动机。

3. 判断题

3.1 斯金纳认为,人的行为大部分是应答性的,任何习得行为,都与及时强化有关。

A 正确B 错误

斯金纳认为,人的行为大部分是操作性的,任何习得行为,都与及时强化有关。

3.2 根据斯金纳的观点,性格可以看作是个体的独特行为方式或这种方式的组合。

A 正确B 错误

根据斯金纳的观点,人格可以看作是个体的独特行为方式或这种方式的组合

3.3 华生认为,一个人的习惯实质上是一系列的无条件反射。

A 正确B 错误

华生认为,一个人的习惯是在适应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过程中学会更快地采取行动的结果。习惯的形成,实质上是形成了一系列的条件反射。

3.4 华生认为,要研究一个人的人格,就是对一个人的部分生活进行细致的观察。

A 正确B 错误

华生认为,要研究一个人的人格,就要对一个人的全部生活——包括过去和现在的行为进行细致的观察。

儿童发展理论

1. 单选题

1.1 霍妮认为,形成儿童基本焦虑的原因是什么?

A 人际关系缺乏B人际关系短暂C人际关系单调D 人际关系困扰

霍妮认为,形成儿童基本焦虑的原因是人际关系困扰。

1.2 哪个不是焦虑的防御机制

A 压抑B反向作用C停滞D 畏怯

焦虑的防御机制是压抑、反向作用、停滞。

1.3 弗洛伊德认为,梦是

A 性欲的表现B 愿望的达成C 本能的冲动D要求的反映

弗洛伊德认为,梦是愿望的达成。

1.4 弗洛依德认为本我实行什么原则?

A 节约原则B经济原则C 快乐原则D 压抑原则

弗洛依德认为本我实行快乐原则

1.5 皮亚杰十分重视早期教育,认为早期教育应该着眼于发展儿童活动。

A 运动B健康C认知D 主动

皮亚杰十分重视早期教育,认为早期教育应该着眼于发展儿童主动活动。

1.6 皮亚杰认为,人之所以能获得知识、认识世界,是因为人脑中存在着一个。

A 认知结构B 组织结构C模型结构D管理结构皮亚杰认为,人之所以能获得知识、认识世界,是因为人脑中存在着一个认知结构。

1.7 弗洛伊德认为,梦是研究的途径,因为梦是潜意识活动的表现,人的本能欲望以及各种方式在梦中表现出来。

A 自我B 本能C 人格D焦虑

弗洛伊德认为,梦是研究本能的途径,因为梦是潜意识活动的表现,人的本能欲望以及各种方式在梦中表现出来。

1.8 霍妮理论中的“离众”指的是患者总是与他人

A 保持距离B 不交往C不理睬D不参加活动

霍妮理论中的“离众”指的是患者总是与他人保持距离

1.9 同一性渐成的发展阶段,哪个阶段的发展任务是获取主动感,克服罪疚感,体验目的的实现

A 儿童早期B 学前期C 学龄期D青年期

同一性渐成的发展阶段,学前期阶段的发展任务是获取主动感,克服罪疚感,体验目的的实现。

1.10 埃里克森把人的一生的发展划分为几个阶段?

A8 个B6 个C5个D4个

埃里克森把人的一生的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

1.11 皮亚杰认为,儿童思维中的自我中心的机制是在于同化与顺化的

A 失调B对抗C解除D 平衡

皮亚杰认为,儿童思维中的自我中心的机制是在于同化与顺化的平衡。

1.12 内化的、可逆的动作称为什么?

A 适应B 运算C 平衡D认知结构

内化的、可逆的动作称为运算。

1.13 皮亚杰认为,动作是思维的

A 起点B 反映C结果D原因

皮亚杰认为,动作是思维的起点。

1.14 “自我同一性”的理论是由提出的。

A 弗洛伊德B霍妮C 埃里克森D 阿德勒

“自我同一性”的理论是由埃里克森提出的。

1.15 埃里克森把从出生到死亡的一生称为什么?

A 生命循环B生物圈C 生命周期D 生物链

埃里克森把从出生到死亡的一生称为生命周期。

1.16 皮亚杰把由于外界的分化、环境的压力引起的生理和心理的动作变化称为

A 顺化B 同化C平衡D结构

皮亚杰把由于外界的分化、环境的压力引起的生理和心理的动作变化称为顺化。

1.17 弗洛伊德将儿童心理发展阶段划分为口唇期、肛门期和生殖期,是依据来划分的。

A 力比多B 梦C焦虑D人格

弗洛伊德将儿童心理发展阶段划分为口唇期、肛门期和生殖期,是依据力比多来划分的。

1.18 弗洛伊德认为,儿童的焦虑其根源是由于什么得不到发泄?

A 力必多B 本我C无意识D本能

弗洛伊德认为,儿童的焦虑其根源是由于力比多得不到发泄

1.19 儿童思维的核心特点是把注意集中在自己的观点和自己的动作上,这种现象称为。

A 动作思维B观点思维C 自我中心D 客体中心

儿童思维的核心特点是把注意集中在自己的观点和自己的动作上,这种现象称为自我中心。

2. 多选题

2.1 皮亚杰认为,知识的本原来自哪些方面的相互活动?

A 主观世界B 主体C 客观世界D 客体E 意识

皮亚杰认为,知识的本原来自主体与客体两方面的相互活动

2.2 皮亚杰认为,平衡是哪些方面形成的适应状态?

A 同化B顺化C 主体D客体E相互作用

皮亚杰认为,平衡是同化和顺化两方面形成的适应状态

2.3 以下哪些不属于本能应遵循的原则

A 保守性B 快乐原则C现实原则D 停滞与退化

本能遵循快乐原则、现实原则。

2.4 弗洛伊德的两本代表性著作是什么?

A 《释梦》B 《精神分析新论》C《同一性发展》D《女性心理学》E 《精神分析引论》

弗洛伊德的两本代表性著作是《释梦》、《精神分析引论》。

2.5 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是谁?

A 埃森克B 埃里克森C弗洛伊德D 班杜拉E霍夫曼

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弗洛伊德、埃里克森等。

2.6 弗洛伊德将人格划分为:等几个部分。

A 自我B 他我C 本我D超我e 社会我

弗洛伊德将人格划分为:本我、自我、超我等几个部分

3. 判断题

3.1 在口唇期的婴儿,寻求口唇快感的自然倾向,就是性欲的雏形。

A 正确B 错误

在口唇期的婴儿,寻求口唇快感的自然倾向,就是性欲的雏形。

3.2 自我永远追求快乐原则,追求最大的快乐争取最小的痛苦。

A 正确B 错误

弗洛伊德在本我,自我和超我构成的新的人格结构中提出“本我永远追求快乐原则,追求最大的快乐争取最小的痛苦”

3.3 青春期为性欲的潜伏期。

A 正确B 错误

青春期为11-13 岁开始,而潜伏期是在6-11岁开始,这时已经是性欲的潜伏期

3.4 智慧的适应与其他形态的适应一样,是同化机制与顺化机制相辅相成、形成一个不断向前推进的平衡过程。

A 正确B 错误

智慧的适应与其他形态的适应一样,是同化机制与顺化机制相辅相成、形成一个不断向前推进的平衡过程。

儿童发展理论

1. 单选题

1.1 吉布森认为,知觉是人的一种什么过程?

A 认识过程B理解过程C被动过程D 主动过程

吉布森认为,知觉是人的一种主动过程

1.2 “用独立地解答习题的办法确定的这个智力年龄或者现实发展水平和儿童在不是独立地,而是在合作中解答时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就决定了儿童发展的什么?

A 发展敏感区B教学快速区C 最近发展区D 智力发展迅速期

“用独立地解答习题的办法确定的这个智力年龄或者现实发展水平和儿童在不是独立地,而是在合作中解答时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就决定了儿童发展的最近发展区。

1.3 根据鲍尔比的理论体系,依恋的形成阶段是哪个时期。

A 出生后8到12周B出生3到六个月C两岁半之后D6 个月到两岁半

根据鲍尔比的理论体系,依恋的形成阶段是6 个月到两岁半这个时期。

1.4 是指个体在一生中有某些特定的时期对特定的刺激较为敏感,这时的学习效果比更早或更晚都要更明显。

A 发展期B 关键期C 危机期D学习期

关键期是指个体在一生中有某些特定的时期对特定的刺激较为敏感,这时的学习效果比更早或更晚都要更明显。

1.5 维果茨基认为,高级心理机能所使用的工具是

A 语言B动作C 中介D 交流

维果茨基认为,高级心理机能所使用的工具是中介。

1.6 吉布森通过实验来测验婴儿的知觉深度。

A 抓握反应B回避反应C 视崖D 视觉灵敏

吉布森通过视崖实验来测验婴儿的知觉深度。

1.7 习性学的依恋理论认为依恋发展包含几个阶段?

A4 个B8 个C3个D5个

习性学的依恋理论认为依恋发展包含4 个阶段

1.8 是亲子之间形成的一种亲密的、持久的情感关系。

A 依恋B 亲子C依附D亲情

依恋是亲子之间形成的一种亲密的、持久的情感关系。

1.9 关键期的概念首先是由谁提出的

A 蒙台梭利B 洛伦兹C 维果茨基D马洛斯

关键期的概念首先是由洛伦兹提出的。

1.10 当与母亲亲近的愿望得不到满足,儿童处于一种失助状态,不理睬别人,表情迟钝,由烦恼转为安静,出现这种变现是处于儿童分离焦虑的那个阶段

A 反抗B 失望C 超脱D平静

当与母亲亲近的愿望得不到满足,儿童处于一种失助状态,不理睬别人,表情迟钝,由烦恼转为安静,出现这种变现是处于儿童分离焦虑的失望阶段。

2. 多选题

2.1 维果茨基将心理机能分为。

A 低级心理机能B高级心理机能C 简单心理机能D复杂心理机能

维果茨基将心理机能分为低级心理机能、高级心理机能。

2.2 吉布森从儿童知觉发展的复杂变化中,分析出的发展趋势有

A 知觉特异性增加B注意实现最优化C信息获得更加经济有效D 知觉的社会性增加E知觉的对象恒定

吉布森从儿童知觉发展的复杂变化中,分析出的发展趋势有:知觉特异性增加;注意实现最优化;信息获得更加经济有效。

2.3 影响依恋的因素有

A 婴儿的气质特点和智力水平B 胎教是否进行C 母亲的照看方式D照看环境E 婴儿的营养婴儿的气质特点和智力水平、母亲的照看方式和照看环境是影响依恋形成的因素。

2.4 安思沃斯认为,回避性依恋儿童的母亲,往往具有哪些特点?

A 拒绝的B 放纵的C 不敏感的D 粗暴的E蛮横的

安思沃斯认为,回避性依恋儿童的母亲,往往具有拒绝、不敏感的特点

2.5 思沃斯认为,安全依恋儿童的母亲除了反应敏感性得分高外,还有哪些项得分也高?

A 积极的情绪体验B 积极的情绪表达C 积极的情绪类型D 社会刺激E 身体接触

思沃斯认为,安全依恋儿童的母亲除了反应敏感性得分高外,在积极的情绪表达和社会刺激项目得分也高。

2.6 维果茨基认为,幼儿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实现哪些大纲之间的转变?

A 先天的大纲B 自己的大纲C 后天的大纲D 教师的大纲E 社会的大纲

维果茨基认为,幼儿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实现自己的大纲与教师的大纲之间的转变

2.7 儿童心理机能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标志是什么?

A 心理活动的随意性增强B心理活动的抽象概括机能增强C各种心理机能之间的关系的变化和重新组合型增强D心理活动的个别化儿

童心理机能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标志有:心理活动的随意性增强;心理活动的抽象概括机能增强;各种心理机能之间的关系的变化和重新组合型增强;心理活动的个别化

3. 判断题

3.1 词义属于语言的范畴,但不属于思维的范畴。

A 正确B 错误

从心理学的观点看,词义,首先是概括的。词义的概括是名副其实的思维活动,同时,词义又是语词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所以词义既是语言的范畴,也是思维的范畴。

3.2 一位幼儿电视节目的主持人文:“嘴里是什么?”小朋友回答:“牙齿”、“舌头”、“牙龈”、“巧克力”、。从嘴里想到巧克力是典型的集合型的复合思维。

A 正确B 错误

儿童在处理对象、物品时,有时根据相同的颜色,有时根据相同的体积,有时根据相同的形状,总之围绕一个具体的醒目的特性为核心,将各种各样的物品包括进这一复合体,我们称之为联想型复合思维。一位幼儿电视节目的主持人文:“嘴里是什么?”小朋友回答:“牙齿”、“舌头”、“牙龈”、“巧克力”、。从嘴里想到巧克力是典型的联想型的复合思维,不是集合型。

3.3 我们常讲的印刻和依恋,都是联结的一种反映。

A 正确B 错误

我们常讲的印刻和依恋,都是联结的一种反映。

3.4 科学概念与日常概念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前者具有系统性,而后者缺乏系统性。

A 正确B 错误

日常概念是从生活中的具体事务出发,逐渐概括起来的,而科学概念则是在概念体系的演绎中不断延伸的。科学概念与日常概念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前者具有系统性,而后者缺乏系统性。

3.5 个体在一生中有某些特定的时期对特定的刺激较为敏感,这时的学习效果比更早或更晚都要更明显,这个特定时期就是关键期。对个体在一生中有某些特定的时期对特定的刺激较为敏感,这时的学习效果比更早或更晚都要更明显,这个特定时期就是关键期。

A 正确B 错误

个体在一生中有某些特定的时期对特定的刺激较为敏感,这时的学习效果比更早或更晚都要更明

显,这个特定时期就是关键期。对个体在一生中有某些特定的时期对特定的刺激较为敏感,这时的学习效果比更早或更晚都要更明显,这个特定时期就是关键期。

3.6 习性学认为儿童的发展水平,主要是以他的思维来划分的,而他的每一个想法都具有生物学基础。

A 正确B 错误

习性学认为,儿童的发展水平,主要是以他的行为来划分的,而他的每一个行为都具有生物学基础,是行为而非思维。

3.7 种系发生的起因是指儿童在遗传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下产生的行为变化对以后事件的影响。错

A 正确B 错误

个体发生的起因是指儿童在遗传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下产生的行为变化对以后事件的影响。是个体而非种系。

3.8 维果茨基的认为,思维与内部言语是等同的,言语发展阶段应该归纳为高声言语到细声言语再到内部言语。

A 正确B 错误

这是行为主义的认为,维果茨基认为这是不当的,正确的划分其认为应该是:外部言语、自我中心言语、内部言语阶段。

3.9 下哪些属于性欲的前生殖期

a 前生殖器期b潜伏期c 口唇期d 青春期e 肛门期

口唇期和肛门期属于性欲的前生殖期。

3.10 质变和量变是发展变化的两种状态。

a 正确b 错误

质变和量变是发展变化的两种状态。

3.11 斯金纳针对传统教学的弊端,提出了

a 成功教学法b 程序教学法c 强化教学法d累计教学法

斯金纳针对传统教学的弊端,提出了程序教学法。

3.12

班杜拉认为注意过程是学习者在环境中的

a 定向过程b 选择过程c观察过程d学习过程班杜拉认为注意过程是学习者在环境中的定向过程。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