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园林植物应用》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方案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建筑材料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风景园林植物应用》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方案

《风景园林植物应用》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方案

2024-06-09 23:5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一、基本信息

英文课名:Application of Landscape Plants

课程编号:1AU32302

课程类别:专业教育限选课

学 时:32

学 分:2

适用专业:风景园林

二、课程思政教学目标

课程思政目标1.深刻理解风景园林植物应用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文脉,提升人文素养和家国情怀;

课程思政目标2.树立风景园林植物规划与设计正确的价值观、生态观、环境观;

课程思政目标3.坚定风景园林设计师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课程思政目标4.遵循风景园林植物规划与设计行业规范,具备行业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指标点

课程思政目标

毕业要求1

思政目标

系统接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具有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和坚定的理想信念,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热爱专业,勇于创新,勤于实践,具有良好的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强烈的公众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具有较强的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

思政目标1

思政目标2

思政目标3

思政目标4

毕业要求3

问题分析

能够应用风景园林的理论知识体系、风景园林边缘学科与交叉学科的基本原理,并通过专业技能识别、表达和分析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思政目标2

思政目标3

毕业要求4

设计能力

通过绘画技法、制图方法、风景园林表现技法、规划设计方法等方面的综合训练,能够综合运用各种设计方法和专业知识进行复杂场地的规划设计

思政目标3

思政目标4

毕业要求8

系统认知

能够认识到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是实现可持续性人地关系和和谐人居环境的重要环节,能够理解和评价针对复杂风景园林问题的规划设计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思政目标2

思政目标3

毕业要求10

沟通能力

能够就园林植物规划与设计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包括绘制图纸、撰写说明、汇报陈述、清晰表达以及回答疑问,并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思政目标1

思政目标2

思政目标3

毕业要求12

终身学习

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思政目标1

思政目标2

思政目标3

思政目标4

三、教学内容与课程思政目标的关系

教学内容对课程思政目标的支撑关系

序号

教学内容

学时

对应的课程思政目标

思政融入点

思政元素

思政内容

思政案例

1

绪论

重点:风景园林植物发展的背景与趋势

难点:理解风景园林植物在生态可持续发展中的功能与作用

2

思政目标1

思政目标2

思政目标3

思政目标4

(1)风景园林植物应用的发展背景及其与人居环境的关系

(2)从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出发,理解风景园林植物应用的目的和意义

(1)树立良好的价值观、生态观、环境观,具有社会责任感

(2)设计师依法依规从业

(3)设计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

(1)强调生态文明建设、生态保护等国策是风景园林行业发展的指导方针

(2)树立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的生态意识

(1)基于“公园城市”的内涵、发展目标和建设途径,理解风景园林行业的贡献,并了解风景园林植物的贡献

(2)掌握风景园林植物的生态功能、美化功能、文化功能以及空间建造功能

2

风景园林植物造景原理及方法

重点:风景园林植物造景方法

难点:风景园林植物造景原理

6

思政目标1

思政目标2

思政目标3

(1)风景园林植物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及功能

(2)实现健康人居环境的方法及途径

(1)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生态观、环境观

(2)具有良好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3)设计师专业伦理、工匠精神、使命担当

(1)生态环境改善的社会责任感

(2)植物功能发挥的科学思维和逻辑思维

(3)科学与美学的融合

(1)以西湖植物景观设计理念及建设成效,了解园林植物的生态功能、社会功能

(2)以纽约中央公园的建设过程,认知风景园林专业伦理以及设计师的社会责任感,树立生态观、环境观

3

植被规划

重点:绿地植被规划

难点:植被规划图的绘制

4

思政目标4

(1)规划图的要求和任务

(2)规划图的内容

(3)规划图的基本表达

(1)具有良好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2)遵循行业规范

(1)严谨负责的工作态度

(2)科学思维、逻辑思维

(1)以苏州绿地系统规划为案例进行分析,探究城市尺度、公园尺度以及住区绿地尺度上植被规划的目的及目标

(2)掌握植物种类调查是规划的前提和基础。影响城镇植物生长的各种生态因子

(3)进一步掌握树种规划、植物多样性规划以及古树名木保护规划的内容及方法

4

植物种植设计方案构思

重点:植物种植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以及满足审美需求

难点:植物群落构建的科学性与艺术性

8

思政目标3

思政目标4

(1)植物种植设计的要求和任务

(2)植物种植设计的内容

(3)植物种植设计图规范性

(1)具有良好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2)设计师的工匠精神

增强植物种植设计的科学思维和审美创造

(1)植物种植设计的垂直结构

(2)从生态可持续理念出发,构建具有稳定性的植物群落

5

植物种植设计方案一草、二草

8

思政目标3

思政目标4

(1)解决问题的途径

(2)规范及良好的表达方式

(1)具有良好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2)良好的敬业精神

(3)遵循行业规范

良好的敬业精神及设计师的责任感

6

植物种植设计成果汇报

4

思政目标1

思政目标2

思政目标3

思政目标4

(1)完善知识体系

(2)有效沟通交流

(1)正确的价值观、生态观、环境观

(2)法治观念,遵循行业规范

(3)设计师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1)形成良好的生态观和社会责任感(2)具有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

(3)具有规范性

四、课程思政教学方法和手段

(一)课程思政教学方法

(1)嵌入型:案例穿插式、专题嵌入式

课程绪论部分采用专题嵌入教学方式,讲述“公园城市”的内涵、发展目标和建设途径,引导学生理解本专业、本课程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人民对美好生活需求方面的作用,并了解风景园林植物的贡献,提升专业学习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在风景园林植物造景原理及方法教学中,结合西湖植物景观设计理念及建设成效、上海辰山植物园的建设案例,在引导学生认知园林植物的生态功能、社会功能的基础上,理解风景园林师的社会责任感,并具备家国情怀、专业伦理、科学精神、职业道德等思政素养,同时建立植物景观规划设计的科学思维,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辨析型:讨论交流式、方案汇报式

结合风景园林植物应用课程设计实践,针对性地展开专业规范、实际问题的剖析,促使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通过调研、讨论交流以及方案汇报等形式,考核学生对生态观、环境观、职业规范、职业道德等思政内涵的理解,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方向。

(二)课程思政教学手段

针对本课程的特点,加强课程思政与生态文明、公园城市理念的深度融合,通过多媒体PPT+说明、课程设计实践、线下线上答疑、课后网络资源分享等手段开展本课程教学。

其中,多媒体线下讲课教学中,有效嵌入或融合正确的生态观、环境观等思政内容;结合课程设计实践,推动学生理论结合实践,培养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线下线上答疑主要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及时进行信息反馈,使学生厘清方向;网络资源的分享在于拓展学生知识面,更广泛深入地接触、学习、理解教学内容与思政教育。

五、课程思政考核要求

将课程思政充分融入教学过程考核及期末考核全过程,并涵盖所有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素质提升中。

(1)学习态度:考核学生上课的认真程度、听课效率及对教学内容和课程思政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

(2)课堂问答:通过课堂问答了解学生对于课程内容以及与本课程相关的思政内容的掌握、理解、思考。

(3)课堂交流讨论及汇报:考察学生生态观、环境观的建立,法治观念的树立、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以及职业道德等内容,评析学生课程思政培养目标内涵的认知程度。

(4)课程设计:通过对课程设计作业的成果,对学生的敬业精神、生态观、价值观以及科学性思维、行业规范进行考核评价。

六、课程思政资源来源

(1)结合课程特点,在“学习强国”栏目中重点选择“大自然”中的“实践探索”栏目、“旅游”中的“景区欣赏”栏目、以及慕课学习及思政与德育等版块相关内容结合课堂教学。

通过“大自然”中的“实践探索”栏目中,促使学生了解我国绿水青山保护及实践的最新动态,也可以从各地及各类的生态保护实践中认知植物的应用成效;通过“旅游”中的“景区欣赏”栏目,使同学们认知祖国各地的优美景观、并认识风景园林植物应用对美丽景观的积极作用,并思考景观的可持续发展途径;通过与本课程相关的慕课学习,拓宽视野,更深入地理解本课程学习的目的及意义。

(2)正面案例:西湖植物景观建设案例,强调师法自然、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以及人文情怀的理念,运用多样的造园手法,结合植物自身生长发育的规律和对周边生态环境条件的要求,因地制宜,合理布局营造丰富的植物景观。

反面案例:通过对风景园林植物应用失败案例的解读,提升学生对于专业伦理、职业道德、科学思维的重视。

(3)选择参考书和杂志包括:《课程思政:我们这样设计》、《专业课程融入思政工作的教学设计理念与方法》、《专业课的“课程思政”设计和实践》等。

七、典型章(节)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第二章 风景园林植物造景原理及方法思政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重点:风景园林植物造景方法

难点:风景园林植物造景原理

学时

6学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植物造景基本原理

(2)掌握植物造景的方法

(3)理解植物、人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

能力目标

(1)系统掌握风景园林植物造景及应用的基本理论和相关知识;了解行业新理论、新方法等知识;了解行业相关政策、法规、规范等

(2)理解风景园林植物应用需要具备的专业知识、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等

(3)理解设计师植物造景的科学思维、美学思维对于实现目标的重要意义

思政目标

(1)深刻理解风景园林植物规划与设计优秀传统文化,提升人文素养和家国情怀

(2)树立风景园林植物规划与设计正确的价值观、生态观、环境观

(3)坚定风景园林设计师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思政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思政教学重点

风景园林植物景观规划、人居环境健康可持续发展等专业内容与育人元素的有效结合

思政教学难点

思政案例的编制,学生的思政交流活动组织

思政教学的方法和实施

(1)教学方法:案例穿插、专题嵌入、讨论辨析

(2)实施过程:课前布置思考题,要求学生查阅资料;老师课堂教授教学内容,并结合案例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与交流

课堂教学

教学组织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思政教学方法与思政设计目的

思政目标

基本教学内容

课程思政教学

思政融入点

思政元素

思政内容

思政案例

知识回顾

(1)国家政策及发展趋势对风景园林行业的影响

(2)风景园林植物在生态保护以及城市健康发展中的作用

(1)风景园林植物应用的历程与人居环境关系

(2)从环境问题的分析到解决问题的实施策略

(1)树立理想信念、爱国情怀

(2)树立价值观、生态观、环境观,具有社会责任感

(3)设计师职业理想、职业道德

(1)公园城市建设、生态保护与风景园林行业发展的关联性,并思考风景园林植物的功能及价值

(2)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的生态意识

提问与互动:

确立园林植物应用的价值追求

案例穿插:在课中涉及到人居环境的“生态观、环境观以及价值观”的知识点或技能点,以案例穿插方式精准“滴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方向,并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1)树立价值观、生态观、环境观

(2)坚定设计师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课程教学内容导入

(1)园林植物的功能及作用

(2)园林植物造景的基本原理

(3)不同类型空间植物功能特征

(4)园林植物构建空间方法

(5)园林植物造景的基本形式

(1)风景园林植物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及功能

(2)实现健康人居环境的方法及途径

(1)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生态观、环境观

(2)科学精神、人文精神

(3)设计师的社会责任感

(1)培养运用专业知识进行生态环境改善的社会责任感

(2)运用植物功能发挥的科学思维和逻辑思维

从植物景观营造,探讨城市问题与人居环境的关系,强调城市绿地植物景观的重要性

提问与互动:

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问题

案例穿插:精心选择植物景观营造典型案例和为建设事业无私奉献的名家人物,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科学思维、生态思维与专业激情

植物景观营造的科学精神、人文精神

教学内容

(1)园林植物的功能及作用

植物改善环境的生态功能,促进生态可持续发展的作用

(1)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生态观、环境观

(2)具备社会责任感及专业伦理

(1)理解生态文明建设、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内涵

(2)具有创新精神,并运用新技术解决存在的问题

从我国的公园城市建设、苏州太湖湿地建设思考风景园林行业的发展以及风景园林师的社会责任

(见案例1)

课前学生查阅公园城市建设理念及内涵、苏州太湖国家湿地的相关资料,课上讨论植物景观营造的价值追求

专题嵌入:专题嵌入公园城市理念以及纽约中央公园建设历程,培养正确的生态观与价值观

讨论辨析:在课程中特定设定公园城市建设、苏州太湖国家湿地公园建设中植物景观所起的作用,引发学生开展辨析讨论,正确认知生态文明、人居环境与植物的关系

(1)树立正确的生态观、环境观

(2)坚定设计师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2)园林植物造景的基本原理

(1)植物造景中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2)科学与艺术的融合

(1)理解优秀传统文化,提升人文素养及家国情怀

(2)科学精神、人文精神

(1)建立科学思维与艺术审美的融合意识

(2)注重人与环境的协调

提问与互动:

植物景观营造的科学性与艺术性怎样结合

案例穿插:将优秀的传统文化以“滴管”的方式嵌入到课程内容中,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优秀传统文化,提升人文素养及家国情怀

(1)理解优秀传统文化

(2)政治认同和家国情怀

(3)不同类型空间植物功能特征

植物与人居环境关系及改善作用

(1)科学精神、人文精神

(1)人与自然的协调意识

(2)运用相关技术解决生态问题的思考

依据休闲游憩空间、居住空间、交通空间等不同特性,讲解各类空间植物景观特点。

提问与互动:

不同绿地类型植物景观特征

案例穿插:引导学生认识人居环境不同空间类型及功能,了解植物在空间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树立正确的生态观、环境观

(2)家国情怀

(3)坚定设计师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4)园林植物构建空间方法

满足不同功能需求的植物景观构建方法

(1)科学精神、人文精神

(2)具备社会责任感及专业伦理

(1)建立起人文关怀意识,并注重人与自然的协调

(2)创新精神与新技术等

(3)优秀传统理论的继承发展

从杭州西湖植物景观营造理解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并学习优秀设计师的敬业精神

(见案例2)

提问与互动:

不同空间类型植物景观营造方法

讨论辨析: 针对学生对不同类型空间特点的掌握程度,提出营造方法的议题,开展辨析讨论,并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思维及人文关怀

(1)传承中华文脉

(2)具有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5)园林植物造景的基本形式

(1)多样化的植物景观类型及形式

(2)人的需求与植物景观的关系

(1)科学精神、人文精神

(1)具备严谨负责的工作态度

(2)建立良好的科学思维与逻辑思维

(3)强化科学与美学的融合

提问与互动:

满足不同功能需求的植物景观构建形式

交流与讨论:引导学生科学、合理地运用新理论、新方法构建可持续的人居环境

科学思维和工匠精神

教学小结

本课讲了五个知识点:(略)

课外

思考题

公园城市的建设,植物景观营造能够起到什么作用?怎样实现?

(1)家国情怀、生态文明的体现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生态观、环境观

(3)具备社会责任感及专业伦理

(4)设计师职业伦理、职业道德、和使命担当

(1)生态环境改善的社会责任感

(2)植物功能发挥的科学思维和逻辑思维

调研、分析、搜集资料、讨论交流

促使学生了解当前国家环境改善、生态保护的趋势,以及行业需求等

(1)设计师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2)建立法治观念,遵循行业规范

下次课讲课主要内容

植被规划

重点:不同绿地植被规划的认知

难点:植被规划科学性及有效性

搜集相关资料,了解植被规划的目的、作用

附件1:风景园林植物景观营造教学案例

章(节)名称

第二章风景园林植物造景原理及方法

第一节园林植物的功能及作用

关键词

园林植物;生态环境改善;生物多样性;苏州太湖

案例1

主题:苏州太湖国家湿地公园的建设反映出人们价值观、生态观的改变

案例意义:引导学生从城市绿地规划建设,探讨绿地对城市环境的改善、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幸福生活的实现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思考生态、社会、经济三大效益如何同步发展

案例描述:苏州太湖国家湿地公园坐落在苏州市区的西部,西枕太湖,东接东渚,南连光福,毗邻镇湖,规划总面积4.6平方公里。苏州太湖国家湿地公园是一个自然与文化相融的个性独具的原始时尚休闲景区,汇集了湿地渔业体验区、湿地展示区、湿地生态栖息地、湿地生态培育区、水乡游赏休闲区、湿地生态科教基地、原生湿地保护区等七大功能区。公园主要为鸟类和鱼类提供栖息地。公园的地理特色是在现状鱼塘基础上,通过整合、修复、补充,表达了太湖特有的渔文化、刺绣文化、田园文化。苏州太湖国家湿地公园是一项利用太湖综合治理的清淤工程,在太湖沿岸纵深200米范围的湖面进行高底错落的地形改造,种上各类水生植物,营造野生物种栖息、衍生的自然环境,营造了长江三角洲地区最大的湿地生态特色景观。公园提出大地景观艺术化等设想,勾画了芦白稻黄、桑青水碧、竹翠桃艳、鹭舞燕翔、蛙鸣鱼跃的生态湿地景象。太湖湿地公园通过不断完善与发展,以植物造景为主,不仅发展为城市的绿“肺”,也逐步成为具有苏州太湖特色的旅游胜地

章(节)名称

第二章风景园林植物造景原理及方法

第四节园林植物构建空间方法

关键词

园林植物;空间构建;传统文化;杭州植物园;孙筱祥

案例2

主题:杭州西湖植物景观与孙筱祥先生

案例意义:植物景观对于提升城市环境品质,丰富公共空间,促进环境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积极作用,以及作为设计师的职业理想、工匠精神

案例描述:欧阳修诗曰:“深红浅白宜相间,先后仍须次第栽,我欲四时携酒赏,莫叫一日不花开”。而怎样选择植物材料的比例、尺度、质感、色彩,以及如何对它们进行合理的搭配,都是设计人员应该精心考虑的。该思想实际上强调了植物在空间、时间以及层次方面的设计。杭州西湖是自然和人文相融合的杰作,是民族审美的典范,植物景观维系着历史的风貌,体现了历史的真实性和延续性。在植物景观营造过程中,植物与地形、水体、建筑等造园要素的有机结合,从空间、时间、层次等方面创造出丰富多彩的空间,使之不仅具有丰富的时序变化,更赋予了园林以四季不同的风貌。同时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巧妙借用西湖及周边的真山真水,汲取乡土和地域风情,使西湖植物景观达到了“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界

花港观鱼是西湖的十景之一,是由孙筱祥先生设计完成,孙先生说他想试试做一个人间天堂,就做了花港观鱼。花港观鱼是在继承中国优秀园林艺术传统的基础上,吸收了西方特别是英国自然式园林的优点,具有重大的创新和突破,对西湖风景名胜区公园建设乃至中国风景园林建设产生了重大影响,是新中国园林规划设计和建设的优秀典范。到目前为止,参观游览花港观鱼公园的海内外游客已经超过1亿人次

孙筱祥先生集造园大师、研究家、教授、画家、园艺家、建筑师、大地规划师于一身,是我国首位荣获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IFLA)最高奖的风景园林师。孙先生打造花港观鱼公园,在设计中着重于体现自然美和生活美的境界,使游人在园林中看到和听到的视觉和听觉形象美及其布局美的境界,达到理想美和心灵美的境界,即“生境、画境、意境”三境论造园思想。他认为园林是一种贮存爱与情的信息的载体,它贮存了天真的童心和诗人的爱心,是最高的心灵美境界,它反映了一个时代和一个社会精神文明的层次。孙筱祥先生对设计精益求精,他一生都在不断地学习、提升,对于已经实施完成的景观孙先生依然思考如何提升景观品质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