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口非物质文化遗产大盘点,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廊坊历史文化遗产名录 张家口非物质文化遗产大盘点,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张家口非物质文化遗产大盘点,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2024-05-17 10:5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2006年5月,蔚县剪纸以剪纸项首位的身份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9年10月,蔚县剪纸又名列中国剪纸之首入选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

蔚县打树花 ---繁花似锦一树开

至今已有500余年历史,是用熔化的铁水泼洒到古城墙上,迸溅形成万朵火花,因犹如枝繁叶茂的树冠而称之为“树花”,后来,暖泉镇每逢元宵佳节期间“打树花”的习俗一直延续至今。

至今已有500余年历史,是用熔化的铁水泼洒到古城墙上,迸溅形成万朵火花,因犹如枝繁叶茂的树冠而称之为“树花”,后来,暖泉镇每逢元宵佳节期间“打树花”的习俗一直延续至今。

“打树花”是河北省张家口蔚县暖泉镇的地方传统民俗文化活动。被评为河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拜灯山 -- - 穿越历史的辉煌

蔚县上苏庄拜灯山民俗活动,自明朝嘉靖年间产生以来,距今已有450多年的历史,它伴随民间祭祀活动而产生,融入民间文化的内涵,完善自身特有的表现形式,形成了民间习俗的程序性特征,同时又吸收民间社火和民间戏曲艺术营养,形成了民俗文化的多元性特征。作为一种古老的汉族民俗文化,拜灯山活动的基本内容有点灯山、拜灯山、耍社火、唱大戏等四部分。

蔚县上苏庄拜灯山民俗活动,自明朝嘉靖年间产生以来,距今已有450多年的历史,它伴随民间祭祀活动而产生,融入民间文化的内涵,完善自身特有的表现形式,形成了民间习俗的程序性特征,同时又吸收民间社火和民间戏曲艺术营养,形成了民俗文化的多元性特征。作为一种古老的汉族民俗文化,拜灯山活动的基本内容有点灯山、拜灯山、耍社火、唱大戏等四部分。

2008年6月,蔚县拜灯山习俗以民俗类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青铜器制作技艺 ---民族瑰宝

蔚县的西北山一带有丰富的天然瓷土,当地俗称“矸子土”,此土带有粘性,是制作青砂器的唯一原材料。蔚县青砂器成分中含有人体生活必需微量元素15种之多,重金属和有重味金属含量均低于国家限定标准。

蔚县的西北山一带有丰富的天然瓷土,当地俗称“矸子土”,此土带有粘性,是制作青砂器的唯一原材料。蔚县青砂器成分中含有人体生活必需微量元素15种之多,重金属和有重味金属含量均低于国家限定标准。

2013年蔚县青铜器被称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莜面制作技艺 ---坝上玫瑰

莜麦系坝上高原耐寒耐旱农作物。坝上一带农垦较晚,自清朝末期放垦至今,莜麦种植有百余年历史,莜面也一直是坝上人的主食。莜面有五大系列,蒸、炸、氽、烙、炒,共有数十个品种,其中蒸莜面常见的就有窝窝、馀馀、钝钝、饺饺、丸丸等各具特色17种做法。

莜麦系坝上高原耐寒耐旱农作物。坝上一带农垦较晚,自清朝末期放垦至今,莜麦种植有百余年历史,莜面也一直是坝上人的主食。莜面有五大系列,蒸、炸、氽、烙、炒,共有数十个品种,其中蒸莜面常见的就有窝窝、馀馀、钝钝、饺饺、丸丸等各具特色17种做法。

被河北省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蔚县秧歌 -- - 从民间飞出的金凤凰

蔚县秧歌产生于明末清初,至康熙年间形成了具有自己的剧目、音乐、表演、唱腔等内容的梆子腔剧种。蔚县秧歌,又称蔚州梆子,它产生于民间,由田间小调、民歌俚曲发展而来,大量吸收早期流传于北方地区的古老戏曲声腔,形成了较完整的梆子腔剧种。蔚县秧歌以其“方言白话”和板腔体与“训调”曲目唱腔巧妙结合的形式突出了自身的特色。

蔚县秧歌产生于明末清初,至康熙年间形成了具有自己的剧目、音乐、表演、唱腔等内容的梆子腔剧种。蔚县秧歌,又称蔚州梆子,它产生于民间,由田间小调、民歌俚曲发展而来,大量吸收早期流传于北方地区的古老戏曲声腔,形成了较完整的梆子腔剧种。蔚县秧歌以其“方言白话”和板腔体与“训调”曲目唱腔巧妙结合的形式突出了自身的特色。

2006年5月20日,秧歌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人台 --- 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

二人台俗称双玩意儿,二人班。起源于山西,成长于内蒙古,主要流行于内蒙古乌兰察布、山西省大同、朔州和河北省张家口。二人台的传统剧目多以描写劳动生产、揭露旧社会黑暗、歌唱婚姻爱情等为主要内容,富有浓郁的生活情趣,另有部分神话故事和历史故事。

二人台俗称双玩意儿,二人班。起源于山西,成长于内蒙古,主要流行于内蒙古乌兰察布、山西省大同、朔州和河北省张家口。二人台的传统剧目多以描写劳动生产、揭露旧社会黑暗、歌唱婚姻爱情等为主要内容,富有浓郁的生活情趣,另有部分神话故事和历史故事。

2006年5月20日,二人台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晋剧 ---历史的见证者

主要流行于我国山西省中、北部及陕西北部、内蒙古和河北省的部分地区。晋剧在张家口市又俗称口梆子,分布于市区及各县。它是清康乾年间山西、陕西的梆子腔流布到张家口一带与当地秧歌剧、二人台等民间艺术融合而形成的地方戏曲剧种,距今已有二百余年历史。清末民初,京张铁路和京包铁路相继开通,张家口商业十分繁荣,晋商把山西中路梆子牵引至张家口。口梆子与中路梆子相融,得到迅速发展。

主要流行于我国山西省中、北部及陕西北部、内蒙古和河北省的部分地区。晋剧在张家口市又俗称口梆子,分布于市区及各县。它是清康乾年间山西、陕西的梆子腔流布到张家口一带与当地秧歌剧、二人台等民间艺术融合而形成的地方戏曲剧种,距今已有二百余年历史。清末民初,京张铁路和京包铁路相继开通,张家口商业十分繁荣,晋商把山西中路梆子牵引至张家口。口梆子与中路梆子相融,得到迅速发展。

2006年5月20日,晋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