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乡市综合行政执法局“破题”建筑(装修)垃圾分类处置助力“无废城市”建设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废土风建筑 桐乡市综合行政执法局“破题”建筑(装修)垃圾分类处置助力“无废城市”建设

桐乡市综合行政执法局“破题”建筑(装修)垃圾分类处置助力“无废城市”建设

2023-04-17 01:3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自2016年4月起,桐乡市秉承“无废”理念,在市区开展建筑(装修)垃圾分类再生利用试点工作,形从生产、运输和回收有效闭环,实现资源整合和再利用。截止2022年底,桐乡市累计已分类处置建筑(装修)垃圾99.87万吨,处置率达100%,综合利用率达到96%,成功走出了一条“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各方齐参与”的建筑(装修)垃圾“无废”循环之路。

一是推动源头分类,推动建筑(装修)垃圾“减废”。全面落实桐乡市新建小区装修垃圾堆放点“三同步”制度(与小区主体工程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投入使用),持续推进老旧小区建筑装修垃圾投放点改造,所有进场装修垃圾严格按可再生利用原料类、可再生利用燃料类、危废类和其他不可利用类等4种不同类型分别堆放。对达不到分类标准的禁止进场处置,从源头上推动装修垃圾减量。同时,按照小区不同类型,制定各自可行的收运方式。物业管理的小区,由物业公司委托有资质的清运公司运至中转站。开放式小区、沿街店铺则直接拨打“96345”社会公共服务热线委托清运公司转运至中转站。目前,已成功创建“装修垃圾分类示范小区”70个、“装修垃圾示范村”22个。

二是构建收运网络,严格建筑(装修)垃圾“控废”。以“布点合理、方便收集,环保绿色”为原则,在桐乡市范围科学设置建筑(装修)垃圾中转站13个,日中转能力达到1300吨以上,实现中转服务各镇街全覆盖。由12家专职清运公司负责桐乡市建筑(装修)垃圾收运工作。明确收运前、中、后三级要求,由清运公司在装运前做好清运前初步分类,杜绝生活垃圾、工业垃圾“前分后混”。通过安装卫星定位、视频监控等设备,并结合《桐乡市建筑垃圾运输车辆记分管理办法》,强化对车辆运输过程的监管。建筑(装修)垃圾中转站对入场垃圾再次把关,对不具备清运资质公司清运和各类垃圾混装的予以拒收。装修垃圾运输效率明显提升,中转站至资源化利用公司的转运量提升20%,中转站每日进站车辆减少37%。

三是强化过程监管,助力建筑(装修)垃圾“治废”。坚持“不分类、不进站”原则,所有进场的装修垃圾严格4种不同类型分别堆放,退回不符合要求的垃圾,创新电子联单形式,对转运到分类企业的转运车辆开具建筑垃圾电子单,将产生收集、运输转移、接收消纳等环节全部纳入数字化管理,分类企业凭单接收,月底凭单结算。加强运输企业和运输车辆日常监管,32家建筑垃圾运输公司和662辆建筑垃圾运输车辆全部安装24小时卫星定位,可随时调取运行轨迹。分类企业安装称重、监控等设备并联网,实现对转运情况、转运数量的远程监管。加强分类企业考核管理,每月对企业的垃圾分类及综合利用工作不定期检查考核,设置扣分制,企业出现过分类不彻底,将建筑垃圾混入危废的情况将被扣除部分当月结算费用,以此制约分类企业,严把“控制”关,提高利用率。

四是推进综合利用,解决建筑(装修)垃圾“清废”。桐乡市各镇街道建筑(装修)垃圾集中收运至专业化研发和制造企业进行资源化利用,制作新型墙体材料、混凝土砖头以及锅炉燃料等。目前,桐乡市共有建筑(装修)垃圾资源化利用企业11家,现已形成每年5.55亿块新型环保砖的生产能力,并保持逐年增长态势。其中,河山装修垃圾资源化利用项目处置能力已从14.4万吨提升到25.55万吨,已成为嘉兴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行业龙头企业,并计划于2023年10月完成改造后达到年处置能力60万吨的生产规模。同时,对非再生利用垃圾,将余渣(生活垃圾)转运至焚烧厂焚烧发电。将建筑(装修)垃圾中混入的废弃油漆桶等危险废弃品,通过政府公开招标,委托专业危废弃处置企业统一处置,解决垃圾分类后危废处置难题,消除垃圾分类过程中对环境污染的风险。

(来源:桐乡市人民政府网站)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