恪守初心使命 强化履职担当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应急救援指挥车配备规范要求有哪些 恪守初心使命 强化履职担当

恪守初心使命 强化履职担当

2023-06-04 04:0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灭火救援指挥部

2021年工作回顾

2021年以来,灭火救援指挥部在支队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忠实践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训词和开训动员令精神,忠诚履职,高位谋划,凝心聚力,狠抓落实,经受住了一系列大战硬仗考验,各项工作保持了良好发展势头。

成功处置了宜城市“6.15”锦润新材料化工有限公司救援、襄城区“5.24”二广高速槽罐车侧翻泄露、南漳县“1.18”赵岭村3组瓦房火灾及增援十堰“6.13”燃气爆炸、河南“7.20”、随州“8.11”抗洪等急难险重任务,完满完成全国“两会”、清明节、劳动节、高考以及建党100周年系列活动等消防安全保卫工作,确保了全市消防安全形势稳定。

01

工作开展情况

1

积蓄基础力量,全员训战砺精兵

一、优化顶层设计

支队成立由主官挂帅的练兵工作领导小组,多次召开党委会、冬训战备工作部署会和全员岗位大练兵动员部署会,分析研判练兵形势,谋划部署练兵工作,在队伍上下树立起训有为、练有位的鲜明导向,形成“开训即开战”的强大声势。

二、突出以考促训

通过“定期测、交叉考、集中比”等不同形式开展全员普考和比武对抗,营造“比、学、赶、帮、超”的练兵氛围。机关人员每周开展两次体技能训练,每月组织体技能测试。

三、强化交流学习

支队采用视频授课和微信群战训研讨等方式,坚持每月开设战训大讲堂活动,选取1至2起典型灭火和应急救援战例进行剖析讲评,在队伍内部掀起了“议战议训”的浓厚氛围。举办基层业务骨干轮训班,分批次派员参加部局水域救援培训和总队绳索救援技术培训、舟艇驾驶员培训、森林火灾扑救技术培训和激流水域救援技术培训,提升指战员理论素养和实战能力。

2

聚焦重点难点,立足实战谋打赢

一、实行统筹规划

立足“抢大险、救大灾”的救援理念,紧盯应急救援重点难点问题,召开会议专题部署重特大灾害事故应急救援准备工作,从灾情研判、力量准备、专业训演、勤务保障等方面加强应对准备。

二、强化熟悉演练

组织支队全勤指挥部和大队、消防站开展实地熟悉,重点对高层建筑、地下建筑、大跨度大空间建筑、石油化工场所及储能电站进行熟悉演练并修订灭火预案,支队本级共开展熟悉演练30次,大队、消防救援站共开展实战拉动演练1600余次。组织开展现场集结、人员装备物资点验、徒步行进、战时政工、信息通信、战勤保障、联勤联动以及6个地震操法(营地搭建、区域综合搜救、水平顶撑救人、向上破拆救援、狭小空间救援、高空深井救援)实战拉动演练;利用视频系统、4G图传等方式,通过集结拉动、区域联动、远程互动等形式,组织开展7个水域救援科目(编队行进、水面救生、孤岛救援、翻艇自救、O型救援、水下目标搜索、城市排涝)实战演练2次,督促各大队依托辖区大型湖泊和江河水面,开展水域救援演练46次,并完成部局、总队抗洪抢险专业队伍建设拉动检查。

三、加强会商联动

对接市应急管理局、水利和湖泊局、气象局、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林业局、民政局、急救中心等单位主动对接,形成定期会商机制,建立完善定期通报、气象预警、医疗遂行、物资保障等联动机制,全力做好应对重特大灾害事故应急救援准备。

3

筑牢训战安全,多措并举保底线

一、实行党委挂帅

支队先后多次召开作战训练安全专题党委会、形势分析会和视频调度会,强调部署作战训练安全工作。制定《全市消防救援队伍作战训练安全整治活动方案》,成立以党委成员为组长的督导组,抽调作战训练科、信通科、队务科、纪检督察科、后勤装备科人员组成专班,重点督导“六查六看”和30项整治内容,推动各单位开展自查自纠,彻底整治“思想漠视、责任空转、执行走样、能力不足”等现状,切实把安全措施落实到每个环节、每个岗位、每次战斗,坚决织密织牢作战训练安全“防护网”。

二、规范训战安全

严格落实战评制度,建立典型灭火救援战例库,建立复盘式、互动式战评机制,查摆问题、分析原因、总结教训、提出对策。规范各类灾害事故处警程序和防护措施,全员学习掌握各类灭火救援技战术要点,重点研判水域、地下、化工、高层等各类灾害现场的易发险情,全面提升全市消防救援队伍作战训练安全防事故能力。为基层配发安50套全员背心和100个爆闪警示灯,切实提升安全员履职能力。

三、强化教育培训

开展典型火灾案例复盘和战训大讲堂视频授课6次,提升指战员安全作战能力,将训战安全作为新入职消防员的必修课和必考项,确保“人人受教育,时时讲安全”。开展为期8天作战训练安全集中培训(救援站1名安全官、1名安全员、1名紧急救援小组共45人参加),45名指战员参加培训并通过结业考核,组强专班对基层队站进行作战训练安全巡回指导,全面提升了指战员安全管控意识和处险避险能力。

4

优化信息建设,服务指挥强效能

一、是开展常态化岗位练兵

将应急通信实战化训练纳入日常执勤训练内容,依托灭火救援实战演练,每月开展通信人员无线通信器材规范化应用,强化各类通信器材保养、使用以及图像传输系统应用等实战操作。结合现有应急通信装备,开展性能延伸训练,打破局限性,实地测试各类通信装备使用的极限位置,充分发挥装备最佳性能。组织开展大型综合体、隧道等特殊环境的通信保障实地测试,逐步改进通信方案,确保实现处理复杂警情时通信畅通。

二、组建专业化人才队伍

明确了队站“1+1+3”通信保障队伍实体化运作的要求,不定期对各基层队站通信人员开展考核,有效的提高了基层应急通信保障队伍的能力。联合应急通信厂商技术专家,采取集中培训与考核比武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开展全市通信骨干集中培训和比武竞赛,确保熟练掌握和运用通信系统的各种功能。

三、推进信息化项目建设

投入365余万元开展“智慧消防”建设,对市区200家火灾高危单位部署网络视频监控摄像头、用户信息传输装置、消防用水水压监测、消防巡检电子标签等数据采集设备,“智慧消防”管理平台和手机APP正式投入使用。积极与工信部门、三大运营商和地方通信组织签订合作框架协议,建立联动机制、整合资源、相互支持、优势互补。明确保障任务、响应时间、联系人、联系方式。根据保障需求,制定落实应急响应等级,确保发生灾害事故时能快速调集通信保障力量。

四、加强实战化通信保障

制定《2021年全市信息化建设实施方案》和分系统实施方案,加大了信息化建设的领导和实施力度,明确信息化建设思路。按照“断网、断电、断路”等极端恶劣条件下的应急通信保障装备建设要求,配齐配强通信装备器材,确保了语音图像双备份,为火灾扑救、抢险救援及各类通信保障任务圆满完成奠定了基础,有效解决了“最后一公里”通信问题。

5

完善研判机制,指挥调度求精准

一、完善应急救援指挥体系

以不断提升“快速反应、统一指挥、科学调度、有效处置”接处警综合能力为目标,高效运转,准确下达了1880余次各类处警指令,协调社会联动力量到场,为成功处置各类灭火救援任务提供了可靠的基础保障。修订《襄阳支队灭火救援分级和力量编成调度方案》,更新灭火救援力量编成、警情分级、升级标准及力量调派范围等,确保严格高效接警调度。

二、提升全勤指挥业务水平

每日组织支队全勤指挥部交接班仪式,并开展不少30分钟业务理论学习,不定时对大队、消防站值班人员在位情况进行点名。组织开展全勤指挥部集结拉动演练,对全勤指挥部值班人员职责及应知应会内容进行提问,检验对器材装备的掌握情况。录入了22条10年间突出有影响力灭火救援案例,完善总队分工的类型灾害辅助决策库建设任务。

三、推进联调联动工作机制

与相关联动单位建立信息沟通工作机制,实现部门协作、信息共享、力量联动,将供水、供电、燃气、城管、医疗、蓝天救援队等30家社会联动力量及全市100支多种形式消防队伍,统一纳入指挥中心调度系统,实现“一键调动”。每周对全市多种形式消防队伍进行电话及微信群点名,不定时抽查执勤备战,并对全市多种形式消防队伍出警情况进行整理挂网。成立专班对全市多种形式消防队伍进行督导检查,指导单位熟悉、装备应用、日常管理、战备秩序;组织全市28支政府(企业)专职消防队和微型消防站共110人开展多种形式消防队伍比武竞赛活动,有效检验了专职队伍作战能力。

四、落实信息报送科学精准

今年来共采编《每日消防信息》180期、《每周警情研判》25期、《每月火灾形势和接处警情况分析》6期及《值班信息快报》2期;上报涉消舆情信息共900余条,落实与市委网信办《网络涉消舆情监控处置联勤联动合作协议》要求,加强舆情信息共享和应急联动。督促各基层队站做好《全国火灾与警情统计系统》信息填报工作,全面、及时、准确录入警情信息,确保与《灭火救援指挥调度系统》接处警信息保持一致。

02

存在的问题

1

主业意识不够牢固

当前消防队伍正处在改革的收官期,又是以案促改的敏感期,部分单位主官存在“在位不谋事,人在心不在”的现象,练兵备战主业意识有所动摇,精力外移,平时消极组训参训,考时临时应对,未营造良好练兵氛围,不能有效完成年度练兵任务。

2

组训方式有待创新

部分单位骨干人才储备不足,研训意识不强,创新思维不活,缺乏科学训练理念及专业指导,对弱势项目缺少科学的训练方法,对训练的重点、难点问题不能做到“对症下药”,练兵成效不够明显。

3

安全意识有待加强

部分单位主官没有将训战安全作为事关全局的大事来抓,有的单位雷声大、雨点小,讲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满足于一般号召,习惯于召开会议,工作不能落到实处。一些基层干部能力素质偏弱,抓不到关键处,作战训练凭感觉、靠运气,导致上级部署“挂空挡”、“走形式”,容易发生安全事故。

4

专业队伍建设仍需完善

目前全市9大专业队伍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专业装备配备不足,作战编程不完善,救援技术不专业、协同配合不科学、战勤保障不合理等问题依然突出。专业队建、管、训、用机制体制规定还需探索固化。

5

通信保障有待完善

支队应急通信保障分队人员配备不足,按照总队要求,支队级应急通信保障分队人员应按10人进行配备,但实际上信通干部编制只有3人,且无消防员编制;应急通信与车辆勤务站通信编制为10人,通信岗位编制消防员实际从事岗位与编制不符。部分大队(站)应急保障分队虽然按照“1+1+3”标准进行配备,但未落实通信人员专岗专用的要求,身兼数职,严重影响了应急通信工作的正常开展。

6

通信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部分消防站通信员通信知识缺乏,日常工作中暴露出的理论“空白”和技术“盲区”,基本的网络或设备故障不会处理;灭火救援现场对装备操作不熟练,上传的图像逆光,选取角度欠佳,不能全面反映灾情态势。

7

指挥能力有待提升

支、大队全勤指挥部值班人员思想、指挥能力参差不齐,面对复杂多变的灾害事故时缺少实战经验,对典型灾害事故处置指挥要点及装备器材操作掌握不全。

03

下一步工作措施

1

扎实推动全员练兵

坚持练兵备战的中心地位不动摇,健全各级主官挂率的练兵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定期分析形势,找准短板不足,研判练兵对策,细化责任分工,逐级落实责任,层层压力传导;从机关到基层、从指挥员到消防员、从专业力量到民间组织,开展全员大练兵。调整训练重点,将基本功训练贯穿全年,努力提升指战员基本体能、基本技能、基本理论,以有力的举措、强硬的措施为训练工作号脉把关,推动各地各级落实练兵主体责任,定期开展督导检查、考核评比,确保练兵取得实效。

2

深入开展课题研讨

定期召开应急救援课题研究专题会和战训大讲堂,分别对国内外高层、地下、大型商业综合体等典型建筑火灾,地震、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石油化工灾害,水域救援,山岳、高空救助,车辆事故救援等战例和灭火救援重点难点课题进行交流研讨,总结经验做法,规范处置程序,固化战术战法,确保专业训练有方法、指挥调度有章法、救援行动有战法。

3

建强专业救援队伍

进一步加强高层、地下、大跨度大空间、化工、地震、水域、山岳、道路交通、高速公路隧道等9支专业队伍建设,依托专业机构代训等形式,培养绳索、信息通信、高空、潜水、化工、舟艇驾驶等专业师资队伍,取得相应救援资质,充实专业队伍力量;立足机器人等特殊装备,科学设置科目,开展战术研究,充分发挥现代科技在灭火救援装备中的应用;建立战略联盟合作关系,加强与蓝天救援队等民间救援组织的联系,确保战时联得上、调得动,全力做好“抢大险、救大灾”准备,确保一旦遇有险情能“冲得上、打得赢”。

4

强化应急通信保障

配齐模块化的便携装备,对所有通信装备进行模块化装箱,并根据多种任务类型制定具体携行清单,确保第一时间科学出动有效装备。加强现场保障中心模块化装备的研究,制定配备标准,按照不同灾害类型设计、研发模块化装备配备;加大关键性通信装备建设,支队配备具有越野性能的动中通通信先导车、消防站配备小型无人机;结合应急管理部370M数字集群建设,制定支队移动无线通信专网建设方案,深化语音及图像综合集成系统建设及应用。

5

加强应急通信装备应用

修订跨区域应急通信保障方案,加强针对性通信装备和组网技术的研究论证,模拟公网瘫痪、道路损毁、电力中断等极端条件,开展随机应急通信训练和演练,加强前突通信小组多点打通灾区通道,快速上传灾害信息等科目训练,提高处置突发事件的应急通信保障能力。

6

推进信息化项目建设

根据总队和年度工作计划,加快推进智能接处警系统和应急指挥调度建设。开展信息化系统运行维护工作,继续健全完善、优化调整消防信息化运维管理工作流程、规范和制度,持续加大运维经费保障,充分发挥运维和技术支撑团队的协同、支持作用。按照政府采购有关规定和程序要求,确定信息化运维、技术总体、监理等服务,落实运维中心和技术支撑单位实体化运行。

7

提高科学调度水平

按照“合理划分灾情等级,加强灭火救援第一出动,优化灭火救援力量配置,力争首战必胜和善打攻坚战”的原则和要求,提高灭火救援指挥调度工作效率。完善灭火救援辅助决策库,规范信息报送流程,夯实信息报送责任,切实把握信息收集范围、报送时限、编辑格式、内容要素等环节要点,自觉提高信息报送的时效性、准确性,及时、全面、准确地为各级领导科学决策指挥提供信息支撑。

8

加强全勤指挥部建设

进一步明确支队、大队全勤指挥部各岗位职责及任务分工,规范灭火救援指挥程序,确保全勤指挥部实体化运行,切实发挥全勤指挥部全勤值班、分级响应、遂行作战的作用。定期组织开展全勤指挥部业务培训及辖区“六熟悉”工作,掌握辖区道路、水源和重点单位的基本情况,坚持每日开展不少30分钟业务理论学习,并做好详细记录,全面提高全勤指挥部人员业务理论水平。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