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吴江区工业和信息化局2021年工作总结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工业互联网平台连接工业设备总数7300万台 苏州市吴江区工业和信息化局2021年工作总结

苏州市吴江区工业和信息化局2021年工作总结

2023-05-06 07:4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2021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和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苏州市吴江区工信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区关于经济工作的决策部署,围绕打造“创新湖区”、建设“乐居之城”的发展定位,紧扣年度各项目标任务,狠抓落实、抢抓进度,全区工业和信息化工作呈现出稳中有进、进中提质的发展态势,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

一、2021年工业经济发展特点

(一)经济运行稳中向好。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5350亿元,首超5000亿元;完成规上工业总产值4390.40亿元,首次突破4000亿元大关,同比增长19.0%,增速较上年同期提升4位;规上工业增加值首超1000亿元,增长13.6%。完成工业投资220.1亿元,同比增长2.2%;其中完成技改投资160.5亿元。工业用电255.04亿千瓦时,单位GDP能耗下降3.5%,完成能耗强度控制目标。四大主导产业全部实现两位数增长,预计完成规上产值3430亿元,同比增长19%,占比78%。

(二)发展质效全面提升。企业效益稳步回升,规上工业实现营业收入4557.67亿元,同比增长22.2%;实现利润总额240.91亿元,增长24.4%。全区31个工业大类行业中,23个行业利润总额同比增加,利润增长面74.2%,较上年提升32.3个百分点。骨干企业支撑有力,恒力、盛虹“世界500强”排名分别跃升至第67位、第311位;恒力、盛虹、亨通、通鼎等4家企业蝉联“中国企业500强”;东方恒信新入选“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全区“中国民企500强”企业数增至6家,数量领跑全国县(市、区)。综合实力大幅增强,全区新增制造业单项冠军、专精特新小巨人、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工业设计中心、质量标杆、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工厂/优秀场景等国家级荣誉共十八类39项。

(三)智改数转蹄疾步稳。在智改数转“一号工程”的推动下,全区完成智改数转项目1552个;新增10个省级示范智能车间,累计144个;新增省星级上云企业440家,领跑全省。举办“工业互联网看吴江”推进会并发布品牌,设立产业基金,成立产业联合会,多措并举奋力抢占高质量发展“快车道”。新增标识解析二级节点1个,累计建成二级节点2个。工联院江苏分院分中心揭牌运营,与信通院签订合作协议,华为、海尔、徐工等3家“双跨”平台签约落地,培育本土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超10个。

(四)改革转型成效显著。“吴江区工业企业大数据云平台”升级至3.1版,通过六大赋能助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工业生态“数字管理”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获评全国唯一的县级特别案例。狠抓产业用地“腾笼换凤”,牵头拟定《苏州市吴江区低效工业企业整优提升攻坚行动计划》,率先完成企业数、用地面积和用电量三项比对工作,精准施策提升工业用地亩均水平。有力有效抓好企业常态化疫情防控,出台“稳岗惠企”政策,鼓励外地职工留苏过年。

二、重点工作及举措

聚焦“一体化”和“高质量”,2021年主要在五个方面系统发力,主动践行使命担当。

(一)智改数转抢占赛道,数字赋能助推转型升级

认真贯彻落实苏州市和区委、区政府关于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的工作部署,以智改数转引导本地产业升级,持续巩固智能工业先发优势,打响“工业互联网看吴江”品牌。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制定出台工业互联网融合创新发展、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两个三年行动计划及配套政策,区委主要领导担任工业互联网产业链链长,高位统筹强化调度,区政府主要领导挂帅赴多地调研对接,招引国家级平台和产业公司落户吴江。举办“工业互联网看吴江”推进会并发布品牌,设立产业基金,成立产业联合会,多措并举开辟数字蓝海。二是筑牢转型基础。抢抓“新基建”战略机遇,提升基础支撑能力。推动运营商与龙头企业场景对接,加快5G基站建设,完成5G签约项目超90个;新增5G基站1270个,累计3084个,网络已覆盖主城区、重点产业园区、交通枢纽等重点区域。探索“5G+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打造典型应用场景51个。累计建成二级节点2个,占苏州大市20%。三是聚力项目推进。全年完成智改数转项目1552个,新增省星级上云企业440家,省级示范智能车间10个,累计数均领跑全省;新增市级示范智能车间35个,居大市前列;4家企业入围省智能制造领军服务机构,领跑全市;新增国家级物联网集成创新与融合应用类项目2个,省级大数据(区块链)产业项目2个、省首席数据官制度试点企业2家。开发区率先实现规上企业全覆盖,为全区三年任务两年完成打下坚实基础。加速项目推进,打造“吴江区工业企业智改数转云平台”;常态化开展对接、诊断服务,精准把脉问诊解决企业“不会转、不敢转”难题;举办政策宣贯68场,受众超1.6万人次。四是加速载体建设。打好“内引外育”组合拳,着力引进工业互联网专业院所和重大“双跨”平台,带动区内本土平台快速发展,形成联动效应。工联院江苏分院分中心揭牌运营,与信通院签订合作协议,成功引入海尔、徐工、华为等3家“双跨”平台。聚焦纺织、电子、装备、光通信等优势产业,培育超10个本土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其中康力、盛虹、博众和亿友慧云等代表性平台服务企业数超3000家、连接设备数超30万台。鼓励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提档升级,指导亨通集团对标中天互联,打造苏州本土首个“双跨”平台。

(二)创新引领积蓄动能,推动创新集群加速打造

坚持高点定位,牵头拟定“苏州制造”品牌建设吴江区三年行动计划,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助推全区制造业加速向数字化、高端化、品牌化、绿色化攀升,为全区产业创新集群打造奠定坚实基础。一是高水平建设创新平台。国家先进功能纤维创新中心已通过省级年度目标任务考核;亨通海洋信息技术与装备创新中心已成立牵头公司及产业联盟。推荐3家企业申报2021年第四批苏州市自主品牌大企业和领军企业先进技术研究院,全区累计建成先进技术研究院9家,数量居苏州各区(市)首位。二是高质量打造创新载体。博众精工获评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为苏州大市唯一一家入围企业。新增4家国家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项目、平台),占苏州大市80%,为历史最高。新增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2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19家。累计创建三级企业技术中心384家(国家级10家、省级133家、市级241家),其中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占苏州大市33.3%。工业设计中心再突破,亨通光电获评国家工业设计中心,累计2家,占苏州大市的22%;3家企业获评省级工业设计中心,占苏州大市的15%。三是高效能培育企业梯队。持续擦亮“民营经济看吴江”品牌,恒力、盛虹“世界500强”排名分别跃升至第67位、第311位,亨通等4家企业蝉联“中国企业500强”,东方恒信新入选“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我区“中国民企500强”企业数增至6家。累计培育苏州市地标型企业7家、吴江区“新地标”企业56家。获评“苏州制造”品牌登峰企业3家、入库“苏州制造”品牌培育企业59家,数量均列全市第一。支持中小企业做精做优做强,3家企业入选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5家企业获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家企业入围中央财政支持的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配合区政府召开全区“专精特新”企业培育专题推进会,着手编制《吴江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三年行动计划》。

(三)突出重点强链固链,增强韧劲厚植产业优势

依托吴江雄厚的产业基础,加快制造业强链补链固链,筑底板、补短板、锻长版,鼓励企业向产业链高端延伸,促进前沿技术在制造业中的融合应用,打造产业创新集群和标志性产业链。一是聚焦前沿突出规划引领。对照一体化示范区《产业指导目录》和《准入标准》,结合吴江产业发展实际,研究制定“十四五”吴江区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规划。根据省市关于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的文件精神,牵头制定《关于推进吴江区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主攻工业互联网、高端纺织、高端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光电通信、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新材料等七大重点产业,分别绘制产业链图谱,逐一梳理优势产品和重点项目,研究薄弱环节和发展方向,通过推进产业链“攀高、补短、育新”三大工程和十大举措,突出强链补链延链,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全要素保障。二是强化布局培育新兴产业。注重开源挖潜,将更多高成长性、前沿发展方向的规上企业纳入新兴产业库,推动新兴产业产值一直保持较快增长,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稳步提升。组织开展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业务专题辅导,聘请专家担任新兴产业发展顾问,精准把脉吴江产业发展路径。新材料领域瞄准第四个千亿级产业集群目标加速布局,恒力开始涉足膜新材料领域,盛虹向世界级新材料高新产业集团转型。航空航天方面,积极推进与中国商飞等龙头企业合作,举办航空航天产业推介会,2个创新中心揭牌,10个项目签约落地,总投资金额达56亿元;15家企业入选市级培育库;壹通无人机等4家航空航天关联企业亮相中国航空航天博览会。3家高端装备企业成功上市。三是提高标准攻关核心技术。引导企业对标国际先进水平加快高端装备研制步伐,加强与大院大所合作,联合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努力攻克一批制约产业发展的“卡脖子”难题,实现关键技术自主可控。5家企业获省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专项立项。强化产品质量提升,新增国家级质量标杆2项、省级4项,领跑苏州。

(四)高效集约绘绿底色,促进产业结构调高调优

一是深化工业生态“数字管理”。持续推进工业企业大数据云平台向3.1版本升级完善,创新打造“一个中心、六大赋能”,二十余项全新功能应用同步推进。筹备上线“绿色发展”、“智改数转”、“园区提升”、“工信小助手”、“鲈乡惠企平台”等功能应用,以打造“数智工信”为抓手,促进各项重点工作有序推进。修订完善吴江区工业企业综合评价分类实施办法,通过大数据模型设计和测算,形成更为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纵深推进资源要素差别化配置改革,助力优质企业“轻装上阵”。二是推动产业绿色优化升级。持续对化工、铸造等产业链不能或缺的环节开展优化提升整治,推动“一企一策”隐患问题闭环整改,并全力破解在项目审批、产业布局、企业发展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全年关闭低端低效产能企业130家,完成数居全市首位。强化行业调研,着手编制吴江区印染、织造、电梯、铸造等产业提升发展规划,加快印染产业园、绿色铸造产业园等建设,推动产业绿色升级。三是加快构建绿色制造体系。鼓励重点、头部企业开展绿色示范创建,恒力化纤、2家企业入围国家级绿色工厂,4家企业5个产品入围绿色设计产品,2家企业入围国家绿色供应链管理名单;12家公司获评省级绿色工厂,新增数列大市第一。着力提升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生产水平,实施重点节能与循环经济项目40个,完成投资近2亿元,节约能源3万吨标准煤,成功获得省级专项3个,市级专项18个。组织企业开展自愿性清洁生产审核,23家企业通过现场审核验收。坚决遏制“两高”、“次高”项目盲目发展,能耗增长得到有效控制。四是压实责任狠抓安全生产。绷紧安全生产这根弦,牵头实施好对化工、民爆、船舶领域的定期检查和专项整治。毫不放松抓好疫情防控,作为区企业防控组组长单位,组织疫情防控检查23组次350余企业,督促企业落实主体责任、落实落细疫情防控措施、强化疫情防控应急值守、即时推进问题隐患闭环,筑牢全区企业疫情防控防线。

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也是吴江撤市设区十周年。区工信局将坚决落实中央、省、市和区委、区政府决策部署,以更加坚定的思想自觉、精准务实的工作举措、真抓实干的拼搏劲头,聚焦“1+4+2”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狠抓产业用地“腾笼换凤”,着力擦亮“民营经济看吴江”、“工业互联网看吴江”两张名片,促进产业集群向更高能级创新集群演变,加快构筑高质量发展新优势,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