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知识必学:山慈菇(二)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山慈菇泡酒有什么功效 中药知识必学:山慈菇(二)

中药知识必学:山慈菇(二)

2024-06-02 16:2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老鸦瓣)

清代《本草备要》说“根与慈菇、小蒜相似,去毛壳用”,认为山慈菇须“去毛壳用”,老鸦瓣的鳞茎是需要剥掉毛壳才能入药的,可以推断,该书所描述的山慈菇,应该是老鸦瓣的鳞茎。《本草从新》云“山慈姑,根类似慈菇小蒜去毛壳,有毛壳包裹者真故,今人俱陈毛姑”,描述的山慈菇也与老鸦瓣的特征相符。

这样看下来,你就顺利地被我带进了坑里,山慈菇就是老鸦瓣,而老鸦瓣是光慈菇,所以,山慈菇就是光慈菇了。

可是,中国药典记载山慈菇为兰科植物杜鹃兰、独蒜兰或云南独蒜兰的干燥假鳞茎,前者称“毛慈菇”,后二者称“冰球子”。山慈菇主流品种是兰科植物杜鹃兰,独蒜兰或云南独蒜兰本草中未见记载,为地方习用品。杜鹃兰的假鳞茎有残存的叶鞘纤维,有毛无壳的;光慈姑是百合科的,鳞茎有毛壳包裹。二者分别属于不同的科属,其植物性状和物候期及药材性状都有明显不同。

光慈菇药材性状圆锥形,表面粉白色,光滑,质硬,断面白色,富粉性,内有1个圆锥形心芽。毛慈菇不规则扁球形或圆锥形,黄棕色,环节上有丝状纤维,质硬,断面灰白色或黄白色,带黏性。冰球子呈圆锥形,瓶颈状或不规则团块,浅棕色,光滑,有不规则皱纹,有1~2条环节,断面浅黄色,角质半透明。

从诸多历史文献考证以及现代植物学及其地理分布的角度来看,过去文献记载的山慈菇中,除了包括杜鹃兰以外,更多的是百合科的老鸦瓣,或者说在历史上,老鸦瓣曾经是长期作为山慈菇使用的主要植物。

光慈姑性味甘、辛,寒,有小毒,按照有毒药品进行管理其限量为9克,应在调配处方和用量上特别注意,目前临床用量较小,入煎剂1.5-4.5g,入丸散0.9-1.5g;功效清热解毒、散结消肿,主治咽喉肿痛、瘰疬结核、瘀滞疼痛、痈疖肿毒、蛇虫咬伤等症。

光慈菇含有秋水仙碱等多种生物碱,是抗癌的有效物质,近年研究表明,秋水仙碱的衍生物秋水仙酰胺,其抗癌活性更强,故广泛用治乳腺癌、宫颈癌、食道癌、肺癌、胃癌、皮肤癌等多种癌症。秋水仙碱有镇静、催眠的协同作用,尚有止咳、平喘及止痛作用。若按成分为依据,光慈菇的功效是能认可,也是目前治疗癌症等一种较好药物,在临床上见到不少报道。但过量可引起中毒,久服可引起胃肠道不适、多发性神经炎、白细胞减少以及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等,大剂量可引起死亡。光慈菇的功效还有待今后研究探讨,也有可能比山慈菇更好,但《中国药典》未收录其作为山慈菇使用,应取缔停用。

《中国植物志》、《本草纲目通释》等书中只承认山慈菇为百合科的丽江山慈菇,丽江山慈菇别名益辟坚、草贝母、闹狗药等,现收载于《云南省中药材标准》。丽江山慈菇为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性味苦、温,有大毒,治疗量与中毒量比较接近(每次0.6-0.9g),外用尚可,内服则极易中毒,曾发生过中毒死亡的事件。入肺、肝经,具有散寒平喘,止咳化痰,拔毒消肿,软坚散结等作用,主治乳腺癌、鼻咽癌、瘰疬等症。

丽江山慈菇分布于云南和四川,生长于较高海拔,一直是贝母的伪品,鳞茎呈不规则类圆锥形,基部常呈脐状凹入或平截;表面黄白色或灰黄棕色,光滑,一侧有自基部伸至顶端的纵沟;质坚硬,碎断面角质样或略带粉质,类白色或黄白色;味苦而微麻。当老鸦瓣被用作山慈菇,丽江山慈姑即因形状与老鸦瓣相似而又被冒充山慈菇入药。现代丽江山慈菇多用作抗癌药或提取秋水仙碱的原料,与山慈菇的功用不符,只能算作山慈菇的伪品。

(丽江山慈菇)

药性不确,汤方无验,可是如果连药都搞错了,还是毒药,那就不是验不验的事了。山慈菇与光慈菇、丽江山慈菇不管在来源、性状、显微、成分、功效等方面都有很大区别,混淆使用极易引起中毒反应。药学人员应提高对山慈菇的鉴别能力,避免混淆使用,以减少毒副反应,保证用药安全。

长按上图3秒钟,识别二维码关注

喜欢的话就点赞吧!↙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