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呦呦摘诺奖,为何迟来40多年?(组图)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屠呦呦授奖 屠呦呦摘诺奖,为何迟来40多年?(组图)

屠呦呦摘诺奖,为何迟来40多年?(组图)

2024-06-17 09:5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没有预告,没有通知,北京时间10月5日晚间,85岁的屠呦呦在家中通过电视得知自己摘取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消息。没有博士学位、留洋背景和院士头衔,这位“三无”科学家在发现青蒿素44年后成为诺贝尔自然科学奖中国第一人,还一再强调荣誉是属于集体的。在屠呦呦手中,一株小草改变世界,中国之蒿由此走向世界。

  数字说科学类诺奖中国本土第一人

  自1901年诺贝尔奖开始颁发以来,这一国际权威奖项已走过100多年。在2015年以前,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类奖项的华人共有8位,他们是李政道和杨振宁、丁肇中、李远哲、崔琦、朱棣文、钱永健、高锟,中国本土科学家在自然科学领域仍未有突破。

  如今,我们终于实现了零的突破:屠呦呦成为中国本土科学家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类奖项的第一人,也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中国人。除此之外,这也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

  迟到说发现青蒿素到获奖耗时44年

  屠呦呦1930年生于浙江宁波,现为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1969年,她所在的攻关团队参加抗疟药物研制项目。1971年,她从中医药典籍《肘后备急方》受到启发,第一次成功地用沸点较低的乙醚制取青蒿提取物,并在实验室中观察到这种提取物对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100%。

  研究表明,诺贝尔科学奖从获得成果到获奖时间的周期平均为22.7年。而屠呦呦从参加研制项目并取得科研成果,再到获得诺贝尔奖,其间经过了44年。许多人不免会问:为什么屠呦呦经历这么长时间才得到诺贝尔奖?有人甚至称这是一个“迟到的承认”。

  咋领奖能否亲赴现场要看身体情况

  从5日晚间获奖消息传来,屠呦呦家中的电话被打“爆”了,祝贺的、采访的,她的老伴李廷钊一边帮着招呼记者落座,一边忙不迭地接着持续响起的电话。

  央视新闻联播中的屠呦呦对着镜头读着获奖感言,电视机前的她坐回沙发里:“领奖的事还没考虑呢,走一步看一步。”对于领奖,屠呦呦只知道时间“好像12月什么的”。虽然因为身体原因缺席华伦·阿尔波特奖,屠呦呦还是决定,这次能去尽量去,“ 因为到底还是代表咱们中国。”

  不过,当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委员会秘书长乌尔班·林达尔正式通知屠呦呦获奖并希望她能参加授奖仪式时,屠呦呦表示感谢,但能否参加授奖仪式还要看到时的身体情况。

  存争议个人获奖对攻关团队公平吗

  2011年,屠呦呦获得被誉为诺贝尔奖“风向标”的拉斯克奖。“不能把团队的成果归于一个人”……自屠呦呦获奖以来,类似言论不绝于耳。

  1967年,全国联合研发抗疟新药的大项目——“523”项目启动。1971年,屠呦呦在以身试毒中成功得到了青蒿中性提取物“191号样品”。在此后的临床应用、结构测定和新药研发中,广州中医药大学的李国桥、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的周维善、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的李英等也作出了重要贡献。

  当然,屠呦呦并未把功劳全部记在自己头上,她说:“作为一名科学工作者获得诺贝尔奖是个很高的荣誉。青蒿素研究获奖是当年研究团队集体攻关的结果,是中国科学家集体的荣誉,也标志中医研究科学得到国际科学界的高度关注和认可,这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中国科学家的骄傲。”

  冷思考能摘诺奖缘何数次落选院士

  因为没有博士学位、留洋背景和院士头衔,屠呦呦被戏称为“三无”科学家。无博士学位和留洋背景是“文革”前的历史条件所致,落选院士则值得探究。据了解,前些年屠呦呦曾几次被提名参评院士,但均未当选。

  屠呦呦的老同事李连达院士说,屠呦呦除了“不善交际”,还“比较直率,讲真话,不会拍马,比如在会议上、个别谈话也好,她赞同的意见,马上肯定;不赞同的话,就直言相谏,不管对方是老朋友还是领导。”

  这个战胜了疟疾的老人说自己已经“老化了”,是否得奖已经“无所谓”,也不在意是不是“三无教授”,平和的目光透过和几十年前一样的链条眼镜片,她说:“荣誉多了,责任更大,我还有很多事要做。”

  青蒿素是怎么发现的?

  1.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记载青蒿可治疟疾2.屠呦呦的研究小组将目光锁定青蒿4.有机化学家完成青蒿素结构测定3.用乙醚成功提取出抗疟效果更好的青蒿素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