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一聊佳能R6/尼康Z6II/索尼7M4的选择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尼康z6II为什么不适合干活 聊一聊佳能R6/尼康Z6II/索尼7M4的选择

聊一聊佳能R6/尼康Z6II/索尼7M4的选择

2024-03-11 09:1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聊一聊佳能R6/尼康Z6II/索尼7M4的选择 2021-12-15 11:45:28 22点赞 55收藏 24评论

这里是溢图科技(原“相机笔记”)。

在索尼Alpha 7M4发布后,有不少朋友询问它和佳能EOS R6、尼康Z 6II应该如何选择。这里,ET综合使用感受和一些参考资料,谈谈自己的观点。

写在前面

索尼Alpha 7M4是我自己买的,佳能EOS R6是和朋友借的,尼康Z 6II则是工作室同事的。三款相机的使用时间是EOS R6 > Alpha 7M4 > Z 6II。必须承认,我对尼康微单的熟悉程度远不如对当年的D750 / D810。所以下面的内容会更侧重于佳能EOS R6与索尼Alpha 7M4的比较。

最后,我习惯按照产品发布时间顺序进行叙述,即佳能EOS R6、尼康Z 6II、索尼Alpha 7M4。

聊一聊佳能R6/尼康Z6II/索尼7M4的选择

基本规格对比

聊一聊佳能R6/尼康Z6II/索尼7M4的选择

进一步了解

我们从基本性能(像素/防抖)、动态照片、视频记录三个方面来进一步了解这三款产品。

基本性能:

佳能EOS R6采用了基于EOS-1D X Mark III的CMOS,而尼康Z 6II和索尼Alpha 7M4则采用了技术层面更先进的背照式CMOS。显而易见的,索尼Alpha 7M4拥有三款相机中最高的33MP有效像素。三款产品的官方介绍中都没有提到取消低通滤镜,所以像素数量基本反映了理想情况下的分辨率差异 ——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存在一个平方关系,即24MP比20MP多20%的像素,理论分辨率提升约9.5%;33MP比24MP多37.5%的像素,理论分辨率提升约17.2%。所以佳能EOS R6和尼康Z 6II的差距不太大,但这两款相机和索尼Alpha 7M4相比就有明显差距了。

聊一聊佳能R6/尼康Z6II/索尼7M4的选择

防抖方面,佳能的防抖效果是要明显优于另外两家的。至于尼康Z 6II和索尼Alpha 7M4谁更好,很抱歉我没办法通过实际拍摄做出严谨判断(参考CIPA测试数据,大体上是相当的)。值得一提的是,佳能EOS R6在使用大多数带有IS功能的RF镜头时,都可以在俯仰、摇摆轴向上实现镜头与机身的协同防抖(索尼、尼康则是镜头和机身负责不同轴向防抖)。尤其是在RF70-200mm F4L IS USM、RF100-400mm F5.6-8 IS USM等长焦镜头上会有非常明显的防抖效果。

聊一聊佳能R6/尼康Z6II/索尼7M4的选择

*特别注意:当防抖机身+防抖镜头时,佳能、尼康、索尼都无法单独使用机身防抖或单独使用镜头防抖。镜头上具有防抖开关时,关闭镜头防抖开关则意味着关闭所有防抖功能。

最后,佳能EOS R6和索尼Alpha 7M4都可以选择在关机时降下快门幕帘,减少了更换镜头时CMOS上落灰的可能性。

聊一聊佳能R6/尼康Z6II/索尼7M4的选择

动态照片:

三款相机都能提供覆盖几乎整个画面的快速相位检测。日常拍摄时,它们的表现都可以让绝大多数拍摄者感到满意。

被摄体检测方面,佳能EOS R6在升级固件后增加了车辆识别功能,同时动物检测的识别能力与锁定性能也是现今第一梯队的(不局限于本文三款产品范围)。尼康Z 6II经过几番固件升级后确实加强了对焦性能,但在识别能力方面与佳能、索尼还有一些差距。Alpha 7M4是索尼首款能在视频拍摄中识别动物和鸟类的相机,初步感觉识别能力还要好于稍早发布的Alpha 1。但在鸟类占画面比例较小或有一些遮挡时,识别能力依然不及佳能。

聊一聊佳能R6/尼康Z6II/索尼7M4的选择

值得注意的是:佳能的动物识别包括了猫/狗/鸟,无论是逛动物园还是真正的野外拍摄,只需要设置一次被摄体检测。而索尼目前是把动物(猫/狗)和鸟分开,这在一些场景下就可能不太方便。

连拍速度方面,佳能EOS R6支持12FPS机械快门/电子前帘(14bit)或20FPS电子快门(12bit),基本达到了以往旗舰机型的连拍性能。*佳能的RAW均为无损压缩

尼康Z 6II的最高连拍速度会受到对焦模式与AF区域模式的影响。在AF-C除单点AF以外模式下,连拍速度会下降2-3张。

聊一聊佳能R6/尼康Z6II/索尼7M4的选择

聊一聊佳能R6/尼康Z6II/索尼7M4的选择

在Alpha 7SM3、Alpha 1推出时,我曾以为BIONZ XR处理器可以让索尼微单彻底摆脱连拍降bit的问题。结果Alpha 7M4给我泼了一瓢冷水:10FPS连拍时依然要向12bit有损压缩RAW妥协;想要无损RAW格式,最高连拍速度就只有6FPS(即使开APS-C裁切也不能提高连拍速度)。我知道并非所有场景都能体现出12bit和14bit、有损和无损的差异,但Alpha 7M4这种“开倒车”的情况确实让我很是别扭。

视频拍摄:

佳能EOS R6是三款产品中唯一支持全画幅4K 60p视频录制的产品。实际上在2万元以内,EOS R6也是唯一能实现全画幅4K 60p超采样录制的。录制功能方面,EOS R6延续了佳能产品的易用性(例如在自拍时也能通过屏幕调整曝光参数和拍摄设置),机身数码IS也能在包括高帧频记录模式下提供有效的防抖效果。但它没有EOS R5上面的一些专业特性,连续记录时长方面也有一些限制。

聊一聊佳能R6/尼康Z6II/索尼7M4的选择

*与照片相比,4K视频的水平视角是94%,裁切比例非常小。

尼康Z 6II在固件更新后开放了裁切模式下的4K 60p视频录制。但和佳能、索尼产品相比,Z 6II缺少LOG内录也没有便于自拍的旋转屏。可能有朋友会说Z 6II还支持RAW外部录制啊。但这不仅需要付费解锁,还要搭配价格不菲的机,我觉得已经超出了本篇文章的讨论范围。

聊一聊佳能R6/尼康Z6II/索尼7M4的选择

索尼Alpha 7M4继承了Alpha 7SM3上许多先进特性,包括丰富的录制格式(例如10bit H.264)、新的色彩科学以及更长的记录时间。考虑到这些因素后,只能在Super35画幅下录制4K 60p视频其实不算很大问题;但把明明可以用较低规格存储卡录制的格式锁定为较高规格存储卡,这就有些不舒服了*。类似的“小别扭”还出现在拍摄模式切换、记录时长显示等地方。或许你会觉得我有些吹毛求疵,但我觉得优秀的使用体验与性能同样重要。

聊一聊佳能R6/尼康Z6II/索尼7M4的选择

*例如我们可以用V90 SD卡录制4K 60p ALL-I视频,但必须用价格昂贵的CFe A卡录制4K 60p ALL-I的S&Q视频,尽管它们的录制码率都是约600Mbps。

快速点评

佳能EOS R6:

在过去一段时间里,佳能EOS R6都是ET认为最适合“新手上路的第一台全画幅微单”,这一点在索尼Alpha 7M4上市后也不会发生改变。当然,适合“新手上路”并不意味着EOS R6无法胜任专业生态拍摄。无论是微博大V@刑小天 还是趣拍鸟的群友,都证明EOS R6的对焦连拍性能可以捕捉到非常精彩的鸟类照片。

同时,佳能EOS R6还是三款产品中供给状况最好的。镜头方面,RF卡口确实还处于起步阶段,但RF50mm F1.8 STM、RF85mm F2 微距 IS STM、RF70-200mm F4L IS USM等普及型产品近期的价格还不错。

聊一聊佳能R6/尼康Z6II/索尼7M4的选择

尼康Z 6II:

三款产品中,尼康Z 6II在像素、连拍、使用体验等方面的表现都很均衡。视频功能不算强,但也提供了4K 60p与1080 120p的记录能力。总之是一款价格不算太贵,用起来也很舒服的相机。

想说的话就这么多了。或许将尼康Z 6II和佳能EOS R6、索尼Alpha 7M4放在一起比较本身就有些勉强,以至于我很难找到Z 6II的更多亮点。而且Z 6II目前也不好买到,这也让很多潜在消费者更关注Z 5的价格走势。

聊一聊佳能R6/尼康Z6II/索尼7M4的选择

索尼Alpha 7M4:

Alpha 7M4是一款让我有很多“意难平”的产品。最大矛盾点在于新型传感器提升像素后,既没有兼顾好连拍速度,也没有为视频拍摄者提供更理想的录制能力。

我也曾纠结过是买7RM4A还是7M4,毕竟前者的高像素更适合我们工作室测试镜头时使用。选择7M4的决定性理由是新菜单,但实际用下来的感觉就很微妙 —— 借用@相机入魔 的一句话“是比较好的索尼菜单,同样也是比较差的相机菜单”。

聊一聊佳能R6/尼康Z6II/索尼7M4的选择

小结与购买建议

当我在微博上说“更想要一台24MP像素无裁切4K 60p的7m4,或是一台24MP、14bit无损压缩、10FPS的7M4”时,有几位网友留言说这不就是“24MP的EOS R6”么。确实,佳能EOS R6更接近我理想中的“照片/视频混合相机”,所以我会继续将它推荐给初学者、家庭用户以及一些生态摄影爱好者。而索尼Alpha 7M4还是更偏向于视频创作 —— 如果手里没有特别紧急的拍摄项目,加价抢购那真是大可不必。

至于尼康Z 6II,它可能更适合没那么在意视频的用户。但如果不在意视频的话,可选范围也就不局限于本文讨论的三款产品了。

聊一聊佳能R6/尼康Z6II/索尼7M4的选择

@溢图科技 由几个不想躺平的老炮儿组成,主要内容包括手机、电脑、摄影器材、数码酷玩,期待您的关注与互动。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