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只老鼠为什么可以一直繁衍,而不发生基因塌陷?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小鼠可以近亲繁殖吗 两只老鼠为什么可以一直繁衍,而不发生基因塌陷?

两只老鼠为什么可以一直繁衍,而不发生基因塌陷?

2024-06-02 13:2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如果两只老鼠一直繁衍,那这个鼠群就会变成近郊系动物,群体成员之间的交配行为就会发生在亲代和若干子代之间,包括父女、母子、姐弟和兄妹这种连续性亲子或同胞交配,而近郊系小鼠就是比较有名的近郊系动物群体之一。那么,既然老鼠能够多代近亲繁殖,那是不是就不会发生基因塌陷,或者说没有什么现实问题发生?

关于近郊系小鼠的诞生

尽管近郊系小鼠并不是什么稀有动物,但可能并不是所有人都对这种特殊的动物有所了解。要知道小鼠的起源其实是中国,“花老鼠”一词中国在公元前1100年的时候就开始使用了。小鼠形状的遗传与一般鼠类不同,而这一点被人们发现至少可以追溯到大约三千年以前,即便在西方特别受欢迎的小鼠宠物也源自中国南京。

后来,随着科学研究的发展,开始有研究人员把小鼠作为实验动物的一种,尤其是在遗传理论的测试上得到极大利用,近郊系小鼠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于1909年诞生,而第一个近郊品系小鼠就命名为DBA小鼠。简单来说,当小鼠交配到F20的时候,个体的基因纯合性就能高达88.6%以上,但要小鼠的所有基因点位皆为纯合子,那就需要交配达到F150。

从某种层面来说,杂交动物就像是近郊系动物的对立面,如果父母是两个不同亚种,那么它们在交配之后得到的新生命就是杂交动物,比如马和驴交配后产下的杂种就是骡子吗,由于生殖隔离在具有亲缘关系接近的物种之间普遍存在,所以杂交动物往往都存在杂种不育、杂种衰败和杂种不活的问题。当然,在大自然中,通常是不会自然发生不同亚种之间的交配关系,主要是人为有计划去实施的结果。

近郊动物就不存在近亲繁殖隐患?

不可否认,近亲繁殖也有其优点,比如这个种群的优良性状会随着纯化会变得越来越稳固,而个体在病理和生理改变上也具有共性。但可以肯定的说,只要是近亲繁殖就存在既定隐患,近亲交配所产后代更容易突发先天疾病,也包括了个体畸形等问题,因为近亲所携带的有害隐形等位基因更容易相遇。

具体来说,一级近亲会比非近亲繁殖发生隐性等位基因相遇概率大31倍,而同胞通婚更是将这一风险提升到了125倍之多。事实上,当近交小鼠繁殖到第5到7代地时候,就会有明显地生命力下降趋势,包括、但不限于繁殖退化和幼崽畸形这些比较高发的情况。

如果大家养过一些所谓的纯种宠物,那一定就不难发现,这种动物的生存能力明显比非纯种的同类更弱,在饲养的时候也有更多需要注意的地方。所以,科学家们培育近郊系动物的现实意义,更多的是服务于免疫学、肿瘤学和遗传学等领域的发展,而不涉及到非普通意义上的伦理道德问题。

生殖隔离和近亲繁殖有什么区别?

首先,我们可以从繁殖对象的关系来进行区分,所谓近亲繁殖指的是亲缘或血统关系近的交配对象,它们不仅存在相似的个体特征,还具有相近的基因型,但生殖隔离则发生在只具有接近亲缘关系的类群之间。在自然条件下,如果繁殖对象不知道彼此具有亲缘或血统关系,分属同类的它们是有可能发生交配行为的,但后者存在明显外在差异的不同亚种则一般不会有交配行为自然发生。

所以,在人类社会,如果两个人要结婚是必须出示户口本的,它就好比是一个“血统”资料一般,户口本上会有家庭成员的基本信息,而直系血亲和单带以内的旁系血亲想要近亲结婚也早就被明令禁止。道理很简单,除了人伦道德方面因素之外,如果人类发生近亲繁殖还会给后代带来危害,两个亲缘关系接近的人很容易携带一样的隐性致病基因。

一旦这两种基因相遇就会让后代更容易有遗传病,而这些所谓的“基因塌陷”的个体就会被自然淘汰。生殖隔离其实比较复杂,有生态隔离、地理隔离、生理隔离、行为隔离、机械隔离和季节隔离以及之前提到的杂种成活问题。而杂交本身就是在打破生殖隔离,然后达到将物种优良基因进行重组的目的,如果这个世界上原本存在生殖隔离的动物都不再保持这一特性,那科学家们可能就要忙着给新物种取名字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