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年送灶神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小年财神到图片 小年送灶神

小年送灶神

2024-05-01 22:0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张灯结彩除旧岁,热热闹闹迎新年。今天是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年。风俗中,这一天最重要的事就是祭灶,送灶王爷上天述职,“上天言好事”。灶王爷是每家的守护神,“下界保平安”。关于送灶这一民俗,你知道多少呢?

麦芽糖真能封住灶王爷的嘴吗?

在民间的空间区域神信仰中,除了一方有一方的土地神,一个城市有一个城市的守护神,一家又有“一家之主”,即灶王爷。传说最早的灶神为炎帝,《淮南子》曰:“炎帝作火,而死为灶。”后来又有不同的人做了灶神,如南朝《荆楚岁时记》说灶神叫苏吉利,唐代《酉阳杂俎》说灶神名隗,状如美女,又说灶神是姓张名单,字子郭,等等。

对于灶神的祭祀应该很早。《论语 · 八佾》记载:“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奥”是地位尊贵的祭祀,而“灶”虽不如“奥”地位高,但灶神主管饮食,有实权,所以有一天王孙贾问孔子,是不是与其讨好尊贵的“奥”,不如讨好当事的“灶”,也就是我们后来所谓的“县官不如现管”之意。孔子认为这样说不对,如果得罪了上天,就没有地方可以祈祷了,“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得罪了“老大”,你即便尊敬手下人又有什么用呢。在后世的民间传说中,灶王爷不仅是负责火灶的灶神,是一家的保护神,同时也是上天派下来的监察神,负责记录自己所在人家一年的所作所为。每年到了一定日子,就会上天去报告这一家人的情况,人们当然希望他能“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所以从后世这种信仰来看,人们确实应该“媚于灶”。

和其他神祇不一样,人们把灶王爷当成了“自己人”,还可以跟他开玩笑。民间习俗,每年腊月二十三要祭灶 (一些地区为二十四或二十五) 。民谚曰:“腊月二十三,糖瓜粘。”人们往往在这一天,用糖粘在灶上,祭祀灶王爷,希望能用麦芽糖粘住他的嘴巴,不让他乱说。《西游记》中,沙和尚大概脸很黑,长得很像灶王爷,所以第八十八回,众人到了玉华王府,众官见了沙僧之后都叫道:“灶君!灶君!”在这里,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收了三位王子做徒弟。

灶王爷也是有等级的,有家里的灶王爷,还有一个地方统管各家各户的总灶王爷。北京的皂君庙 (原来叫灶君庙) 即是明清时期供奉都灶王的,现在还残留一块碑,记载了灶王爷的来历:

灶神之说,尝见于庄子。而孟夏祭灶,礼经具有明文。盖灶之由来旧矣!民间庖厨之地,例设神位。尊之曰:东厨司命。三伏之月,率三祀焉。至岁暮,则飨以牲醪而送之,俗谓之:醉司命。至正月则迎之,饧箫粥鼓,诗人每著于篇什,而专祠则阙如也。

清末周培春绘,灶王爷。图上题写:“此是灶王爷,人人供之。”

清人绘,送灶王爷之图。图上题写:“此中国送灶之图,每年十二月二十三日送灶之期。……”

清代董诰绘《黄羊祀灶》,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后汉书》记载,汉宣帝时,一个叫阴子方的看见了灶神后,杀了黄羊祭祀灶神,从此好运连连。于是,杀黄羊祭灶的风俗就流传下来。鲁迅有诗曰:“只鸡胶牙糖,典衣供瓣香。家中无长物,岂独少黄羊?”

总之,在西方的希腊神话中,有其城邦守护神,而在中国的民间信仰中,城邦守护神往往是“多重保险”,从一座城,一方土,到一个家族都有神仙负责保佑。而在家里,除了这些区域守护神,人们又可以供着关二爷,贴着钟馗门神,或者刻上“姜太公在此”,等等。这些民间信仰,虽然有一些源于封建迷信,但却又深深影响了古代的建筑、绘画、文学以及风俗习惯,它们也是考察地方文化的一种符号依托。

(摘自赵运涛著《符号里的中国》,中华书局2021年7月出版)

腊八后的头等要事——祭灶

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祭灶,也是很古老的风俗。宋人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云:“二十四日交年……帖灶马于灶上,以酒糟涂抹灶门,谓之‘醉司命’。”后世用饧糖(北京叫关东糖)祭灶,谓之糖瓜粘,北京俗曲所谓“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日……”此风似乎在北宋开封时还没有,等到南宋时,便有记载了。吴自牧《梦粱录》记云:“二十四日,不以穷富,皆备蔬食饧豆祀灶。”饧是为了粘东厨司命的嘴,豆是给灶王马匹上天时加的料,设想周到,此风大约从南宋时就形成了。《红楼梦》中没有具体细写祭灶的事,只在腊月二十九日晚间的描述中道:“那晚各处佛堂、灶王前焚香上供。”二十三或二十四,祭灶是灶王上天,所以联语写“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除夜迎神,再接新灶王回来。买一纸龛、一木版印彩色尺许高灶王像,谓之“灶马”,贴于灶前,贴近一年,二十三祭灶时取下焚化。像做白面三捋髯官帽红圆领(明代官服),并做男女像,俗谓灶王爷、灶王奶奶,且谓姓赵,亦十分奇怪。明人冯应京《月令广义》云:

燕俗,图灶神,锓以木,以纸印之,曰“灶马”。士民竞鬻,以腊月二十四日焚之,为送灶上天。别具小糖饼奉灶君,具黑豆寸草为秣马具。合家少长罗拜,祝曰:“辛甘臭辣,灶君莫言。”至次年元旦,又具如前,为迎灶。

元旦五更接神,迎新灶王,也同除夕接神一样,因为除夕与元旦是连着的,《红楼梦》第五十三回写年前准备,先一概括指明“已到了腊月二十九日”,后写“次日由贾母”,便是年三十除日,后文“那晚各处”便是除夕夜晚了。看《燕京岁时记》记祭灶,便有“至除夕接神时,再行供奉”的说法,这便与《红楼梦》所写一致了。

祭灶

引《月令广义》文中,“曰灶马”一语,值得注意,明明是灶王像,为何叫“灶马”呢?《红楼梦》第五十三回有一句道:王夫人正房院内,设着天地纸马香供。这“天地纸马”也同“灶马”一样,不是纸糊的马,而是神马,即木版纸印神像。印作“天官地官”即“天地神马”,印作财神即“财神马”,马亦可写作“码”,读作“马儿”。《燕京岁时记》特别写的清楚,解释云:

京师谓神像为神马儿,不敢斥言神也。月光马者,以纸为之,上绘太阴星君。

“天地纸马”亦如供月时之“月光马”,长短不一,不过都比“灶马”大。《燕京岁时记》说“月光马”有长至八九尺者,“天地马”也如此,曾见杨柳青及苏州桃花坞水印五彩《天官赐福》神马,小者也都有三四尺高,估计当年自然也有七八尺高的。书中特别写明“王夫人正房院内”,说明天地桌是供在正院中的,是户外不是房中。《燕京岁时记》中有清楚的记载,文云:

每届除夕,列长案于中庭,供以百分。百分者,乃诸天神圣之全图也。百分之前,陈设蜜供一层。苹果、干果、馒头、素菜、年糕各一层,谓之“全供”。供上签以通草八仙,及石榴、元宝等,谓之“供佛花”。及接神时,将百分焚化,接递烧香,至灯节而止,谓之“天地桌”。

近人沈太侔《春明采风志》亦有同样记载,这就是所说的“王夫人正房院内设着天地纸马香供”。摆法是院中面南先设一木插屏,上贴“天地纸马”,前面再摆供桌,上设供品。《燕京岁时记》所记是素供。亦有供三牲者,即猪头、公鸡、鲤鱼等。供品前摆“五供”,即二烛台、二香筒、一香炉。或香头,用大斗,内放米谷,上糊红纸,以插香。

旧时过年,迷信事项中,可分祭祖、供神、礼佛三大类,祭祖以祠堂供神主、亡疏,正室内供影为主;供神即以天地桌为主,以宗教言之,是道教的影响所及。天地而外,灶王、门神、财神、井台龙王龛等等,也都烧香上供,似乎都不是主要的。因而一般亲友拜年,除在正室中行礼,也可在天地桌行礼。礼佛则以有佛堂的人家为主,一般人家不像贾府有几处佛堂,也可不供佛。但祭神、供天地、灶王等,那是家家都有的,寒门小户也不例外。

过年祭祀等等,在当年一般人家也是十分重视的,何况宁、荣二府那样的豪门贵戚之家呢,所以更是隆重而复杂的,由除夕开始,到正月十七送神主、收影像、撤天地桌为止,每天早、午、晚三遍,烧香上供行礼磕头的处所不知有多少。而事前的准备工作也是十分繁忙的。第五十三回中用“着人打扫,收拾供器”、“内外上下,皆是忙忙碌碌”、“看着小厮们抬围屏、擦抹几案、金银供器”等等语言概括地写了这种繁忙情况。

前引俗曲中扫房、祭灶、纸马等均已结合《红楼梦》原文略加说明。另外还有贴门神、挂对联、香锞等,亦可结合《红楼梦》文字略加解说。第五十三回云:

已到了腊月二十九日了,各色齐备,两府中都换了门神、联对、挂牌,新油了桃符,焕然一新。

(摘自邓云乡著《红楼风俗谭》,中华书局出版)

《符号里的中国》

赵运涛 著

书 号: 978-7-101-15236-4

出版时间:2021年7月

定 价:78.00元

人是“符号的动物”,“所有文化形式都是符号形式”。古人给我们留下了不计其数的富有象征意味和审美价值的符号。本书选取传世文献、考古发掘和民间信仰中最能代表中国的100多个符号,如龙、凤、鸿蒙、祝融、太极图、八卦图、河图洛书、三星堆“太阳—神鸟—神人—神树”等,分为祥瑞、守护、神圣、人文四辑,对每个符号的生成过程、发展流变、现今影响、寓意与应用作了细致的考辨,辅以近300幅彩图,将文化中国的来龙去脉与核心精神娓娓道来。懂得了符号里的中国,无论是文化寻根、文博旅游,还是日常审美,都会是充满趣味的人文之旅。

邓云乡北京风土系列

邓云乡红楼系列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