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研活动主题35篇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小学数学讲座题目有哪些类型 小学数学教研活动主题35篇

小学数学教研活动主题35篇

2024-04-14 18:5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第一篇:小学 数学 游戏 教学 研究

一、教学游戏的意义与优势

相对于传统的数学教学,教学游戏的应用具有以下几点优势:长期以来,受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影响, 学生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接受更多的是“教与学”“讲与练”等呆板的教学方法,将游戏作为教学方法引入课堂,会让每一个学生真正地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与数学的魅力。同时,教学游戏是对生活和现实知识的模拟与训练,有利于提升学生现实生活中的数学应用能力,对小学生的合作能力、社交能力以及计算能力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二、数学游戏的教学策略

(一)灵活多样的游戏设置,激发学生的兴趣与热情

现阶段的小学数学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受到学生智力发育的影响,由于学生注意力稳定性较差,面对一些抽象的公式、定义以及单调刻板的计算题时,注意力很容易分散。针对这样的状况,灵活 设计 一些具体的、活动的教学情境以及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游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认识人民币》时,小学生对于花样繁多的人民币是难以集中精力去逐个认识与记忆的,如果通过创设“猜价格”游戏来教学,就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学过程中, 教师 出示一些学生常见的生活用品让学生竞猜,教师先给出价格的大致范围,然后给予“高一点”或“低一点”的提示,让学生竞猜。同时注意课堂气氛的调动,鼓励大家踊跃 发言 ,让“潜力生”也敢于发言。这一游戏的设置不仅能充分活跃课堂气氛,也有利于学生对人民币知识的学习与认知。

(二)渗透团队合作意识,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数学教学中的游戏往往需要多人的合作,小组合作的形式在游戏教学中是较为常见的。在教学实践中,小组合作的有机设计与游戏设置,重要的一点是渗透出一种团队意识,培养他们的分工合作精神与合作探究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数学图形的学习是教学的一个难点,尤其是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矩形等图形的认知与转换过程,团队协作更能提升教学效果。如,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平行四边形面积》时,如何利用已知的图形对平行四边形进行分解导入成为本课时的教学难点。为了更好地破解这一教学难点,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我是村长”的分地游戏,每一个小组组长扮演村长的角色,将本村所共有的一块平行四边形土地进行划分,鼓励学生探索用“剪”和“拼”的方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已学过的图形来计算,通过合作得出相应答案。经过小组内部的讨论与分工,将原本复杂、抽象的图形转化成了生活中的土地模型,学生很快找到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内在联系,进而得出了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创新游戏设计,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与创新意识

小学生具有极强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并且在想象力、动手能力等方面具有优势和个性特点。教学时,教师应亲身参与、亲自动手、努力思考,以较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因此,游戏的设计要贴近于学生的现状,能够充分发散学生的思维,延伸教学范围,培养其计算能力与审美创新意识。如,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两位数加一位数》教学中,学生需要对加法知识进行延伸与创新,组织“拼图”游戏。游戏过程中,教师可以展示一些学生十分喜爱的游戏图案,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图案是由哪些小图案构成的,鼓励大家积极发言。随后,将不同的图案代表不同的数字,让学生去充分观察与思考。同时,还可以根据不同图形代表的数字,引导学生计算整体的数字之和,从而得出答案。最后,给每个学生发一个教学箱,里面放置各种游戏图案的组成部分,如圆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并且每一个图形上面附有文字,组织学生进行拼图大赛游戏,看哪一组拼出的图案最丰富、数字之和最准确等。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对于教学游戏的有机设计和创新设置,能够较好地将生活场景与数学知识结合起来,利用教学游戏的互动性、娱乐性等优势,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探索能力,培养其合作精神与数学意识。经过教学游戏的创新与延伸,原本比较抽象与复杂的数学模型,也会变得更为亲切、简单,学生爱上数学自然也就水到渠成。

第二篇:小学数学有效教学

一、创设情境,提高学生的理解力

良好的情景能使人产生愉快的情绪,提高大脑的活动效率,也能激发较为持久而稳定的兴趣。情境教学的关键就在于既要真正提升学生的主体性,又要努力发挥好教师引领的作用。以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 第三章比和 比例的知识为例,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于比、比例、比值的概念和知识的运用模糊不清。在教学设计上我采用了创设情境教学的方式,让学生在直观,有趣的活动中获得知识的概念。上课伊始,我拿出准备好的糖块和一杯水,学生们看到我这些道具很好奇,这时候充分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同学们,我这里有5块糖,一共是30克,这杯水是300克的,大家帮我分析一下,糖放入水中后,糖水有多重?”问题一出,学生们立刻大笑起来:“老师,这么简单的问题呀,一共330克呗。”我在看到学生们积极性调动起来后,说:“我们今天要学的知识看起来难,我们就以这杯糖水为例,来层层剥开比和比值这节的真面目。”随后我不断引导学生从比的定义为突破口,自己小组探讨,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情境演示,将抽象的知识形象的表达出来,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力。整节课学习气氛高涨,回答问题踊跃,也带动了我的讲课积极性,整体效果非常好。

二、运用多媒体,使抽象知识形态化

小学阶段的孩子思维活跃,好奇心强,但是在数学学习上立体思维能力较差。以往题海战术应对抽象知识的教学方法和学习策略,都不符合现代 课程 理念和素质 教育 的要求,多媒体教学手段在小学数学中的运用正好迎合了孩子的这一特点。通过制作flash,将学生难以想象理解的问题简单直观的通过设计的动画展现出来,增加了趣味性,提高了学生的感知认识。 青岛版三年级 数学新教材中“平移”一课,为了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生活中的平移现象,我利用多媒体制作了“旋转门”、“推拉门”的动态过程,在课堂上演示它们的运动过程,从而揭示平移概念。并设计了小熊跳格子的flash,将物体位置变化的过程演示出来,孩子们一开始以为是一款小游戏,兴趣十足地盯着动画看小熊的运动路线。同时配以当下最受学生们喜爱的TOM猫的卡通形象讲解平移的过程和平移的基本知识。将抽象知识融合与动画之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求知欲望,不仅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而且将复杂知识简单化,有利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三、转变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到的“转变学生的学习方法”是针对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而言的,它要求的是完善和丰富学生的数学学习方法,根据学习内容,引导学生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以求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比如在学习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的倒数这节课时,倒数这个词的意义和用法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陌生的,简单地给学生套用定义,他们可能只是死记硬背的记住定义,但是对于知识的彻底理解与领悟却相差较远。这节课的讲解,我采用的是开放式讨论学习的方法。有的说:“倒数是什么意思?”有的提出:“学倒数有什么用处?”于是师生共同确定本节课的目标—— — 研究倒数的意义、方法和用处。在确定了学习目标后,我引导学生从课本开始,认识概念,找清定义,明白倒数的意义。在理 清基本 知识后,我有拓展一些带分数、小数、整数……直到最后讨论了“1”和“0”有没有倒数,为什么。怎么用简单的方式找到倒数?通过大家自己的讨论与学习,实现了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学习的方法。

四、提供材料,培养数学思考能力

良好的思考能力,主要体现在是否敢于思考和独立思考。这就要求教师首先应为学生的思维提供空间和时间,注重思维诱导,把知识作为过程而不是结果教给学生,为学生的思维创造良好的思维环境。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思维材料,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比如在学习求圆环面积的过程中,有一道题,花坛是圆形的,直径3米,在花坛外修建一条宽1米的小路,求小路的面积。这道题学生在做的过程中往往在求大圆的直径时得出3+1=4米,忽略了小路在花坛的直径两边都延伸了1米。由此看出学生感性材料的缺乏致使思维能力受到限制,不能全面考虑问题。因此,学生对具体丰富的思维材料接触越多,逻辑思维能力也逐渐增强,从而达到从具体的事物表象向抽象的理性思考的过渡。

五、结论   小学数学教学策略是对学生学习方式的创新,是教学方法的根本变革。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用喜闻乐见的方式将知识引导给学生。教师在探究教学中有效的教学策略,立足与培养学生综合学习素质,引导他学会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逐步形成适合于自己的学习方法。

第三篇: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理念

1“立足于学生,服务于学生”的教学理念

我国数学教育起步较早,积累了许多丰富的教学经验,但是在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现实的小学数学教育实践中暴露出不少的问题。数学教育重要体现在教师教的环节上,更多精力集中在教的技巧和手段上,对于接受教学的学生来说关注较少,一块黑板,一本书,一支粉笔就能完成教学任务、“满堂灌”、“填鸭式”等教学模式屡见不鲜,有素质教育之“形”, 无素质教育 之“实”,教师只关注书本知识讲解,不顾学生个体发展,忽视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课堂成为教师的独角戏。教学上仍是运用“英才教育”模式培养学生,加上社会上充斥着各种功利性质的数学辅导,更是加重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埋没和阻碍学生个性发展,分数至上、分数决定一切的 思想 观念严重影响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在新课标下,更加注重数学知识的实用性,更关注学生创新意识、能力的发展,激励学生多样化、独立的思维方式,传统教育模式下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教学理念已经不符合这样的要求,把教师的主讲者的身份变为知识的引导者,把学生从传统的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参与者,注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因材施教、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需求制定不同的培养 计划 ,确定立足于学生,服务于学生的新观念,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树立正确的育人观。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和发展的主体。

2“抽象的数学生活化”的教学理念

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数学有它本身的“语言”和表达方式,由于小学生理解能力正处于发展阶段,怎么样 让小学 数学通俗易懂,把“抽象的数学生活化”的教学理念融入教学环节中,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例如,在教学中,出现过这样一个问题“:用10棵树,种5行,每行种4棵,该怎么样的种植?”例如这样问题既吸引学生的注意,又达到让学生讨论问题和理性思考的目的,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渴望。这种生活化不是抛弃数学固有的严谨性,而是一种教学理念,让这种理念指导我们教学,让学生在生活的点滴中发现数学、感悟数学,体会数学中浓郁的人文主义精神。

3“站在 文化 的角度审视数学”的教学理念

小学是义务教育的初级阶段,小学教育是教育的基础,在整个小学阶段,学生数学知识的掌握,数学精神、思想方法、意识等观念性知识的培养,都直接影响到他们个性的全面发展。数学有它的“美”的一面,也是一种文化,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对数学文化的融入提出了要求。数学文化融入数学教学可以让学生感受数学之奇妙,从数学中感受美的存在,站在审美的角度感悟数学思想。数学教育不能等同于教小动物做计算题的杂耍表演,而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有条理的思考问题,从生活中发现数学,运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新课标下,小学阶段数学知识内容相对肤浅,但涉及的面较广,在教学活动中,更应立足于数学文化的熏陶,在数学文化和理性数学的结合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可以利用数学故事,教学游戏等方法吸引学生注意,拓展和丰富课堂教学,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创新的机会,也可以开展各种活动激发学生去涉及数学文化知识,如制作数学模型,开展数学文化知识比赛等,让学生站在文化的角度全局性的思考问题。新课改的核心是素质教育,使素质教育从“形式”到“实处”需要每位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本文从教学理念的角度讨论了新形式下小学数学教育的改革,教学改革不能只局限于教学方法的改革,应在教学理念和思想上做出突破,强调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地位,教学是服务于学生的理念,把抽象的数学通俗化、生活化,让数学在真实的生活中得到重现,让数学在真实的生活中绽放它的“文化魅力”。

第四篇:小学数学教学创新意识培养

一、小学数学教学现状分析

(一)解题思路保守,不重视记录

数学教学中,思维模式保守是培养创新意识的大敌。而在我们日常教学中,这种保守的思维模式却一直占据着主流,比如固定的解题套路、千篇一律的题海战术等,都不利于学生灵活主动地去创造。另外,在学习过程中,由于学生的个体不同,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各异,所以要注意保持记录的好习惯,但实际上,学生们往往忽略这些,甚至懒于将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突发的灵感及时记录,因此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

(二)不自信现象明显,害怕出错

在教学过程中,小学生普遍存在着不自信的现象,他们对于一个问题或几个问题都有自己的思考和见解,也渴望被老师认可,但是由于怕出错引起老师和同学的笑话,所以往往不敢表达自己的内心想法,导致数学问题研究不深入,创新意识不能得到有效的开发,影响了小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适时营造宽松的教学氛围,解除学生心中的胆怯情绪,让他们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愉悦的学习之中。

二、培养小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策略

(一)保持好奇心,引导创造性活动

好奇心是人探究未知世界必不可少的一种心理趋向,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要时刻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对所学的数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例如把所学的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中有趣的现象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数学知识的运用,解决一些问题,增加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引导小学生去主动发现问题,主动寻找答案,这些都需要教师的正面鼓励,帮助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让他们大胆尝试、勇于实践,积极参与各种新颖独特的课外活动,增强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

(二)发展想象力,提高发散性思维

数学是一项逻辑性非常强的学科,但是在严密的逻辑思维背后,想象力和创新力也不容忽视,且二者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不仅要注意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还要重视学生想象力的拓展。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创造性的提出一些问题,并积极主动的去解决问题,也可以通过创设一定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尽情的去想象,加强发散性思维的训练,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使之逐渐朝着 集中性思维方向发展,同时还要及时排除心理定势及消极性的心理暗示 。

(三)捕捉灵感,学会举一反三

灵感是一种思维能力,是在不断实践和积累知识的基础上,瞬间产生的一种创造性的思路,是一种质的飞跃,它的产生往往伴随着突破和创新,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有意识的捕捉学生学习中出现的灵感,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对于有创意的想法,教师要及时给予肯定,同时,还要变换角度或者通过对比等方法去引导学生的数学灵感,让学生感受到解题的挑战和乐趣,并能举一反三,不断进行对比和联系,形成触类旁通的能力,全面灵活的运用数学技能,越过常规逻辑去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 方案 。

(四)认识教与学,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正确处理好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的关系,将学生的学习放到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挖掘每一个学生的创新能力,给学生参与教学的权利,怀疑知识正确性的权利,以及阐述自己独到见解的权利,从全方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作为教师,还要在了解每一个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因材施教,用欣赏认可的眼光去对待每一个人,做到不偏爱优等生,不歧视 学困生 ,用对学生的热爱去赢得学生对教师的尊重与信任,从而创造出一种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克服太过单调的死记硬背,例如在教师布置家庭作业时,作业内容尽量做到丰富多彩,应该适当配置一题多解的问题,有意识地去引导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或者让学生把一道应用题,通过自己的思考,改变条件,从一步应用题变为多步的发散性应用题,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意识。总之,创新性意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只有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打造出多元化的创新型人才。

第五篇:小学数学教学要求

一、小学数学课堂要求气氛活跃

小学生的注意力既好吸引,又不好吸引。因为小学生喜欢新鲜、有趣的事物。对单一、乏味的事物不感兴趣。所以教师要用小学生能够接受的形式来进行课程的教授。那么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又有哪些呢?比如,童话故事、有趣的游戏、多样化的展示形式等等。对于小学生来说,色彩是最好的吸引形式。在课堂上面,可以用多彩的卡片、多样化的字体等等来展示课堂内容。

二、小学数学课堂要采用互动的形式

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要注重和学生的交流。要使用学生的语言,用他们的方式来教育他们。互动是最好的方式,教师可以站在学生的中央,和学生随时交流。其实小学数学有它有趣的地方,就是能够结合简单的生活实际。生活中一些日常现象,我们都能够用这些简单的数字来解决。

三、小学数学课堂要注意对学生兴趣的培养

数学是一门我们在学习生涯中会长期学习的科目,也是一门基础科目。而小学数学则是我们数学生涯的起跑线,是我们培养数学兴趣的开端。小学教学教师担当了此项重任,也要为这项重任负责。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把握将数学有趣化的原则,将数学有趣的一面展现给学生,并且培养小学生用数学思维思考问题,用数字解决现实中的问题。总之,对于数字的学习,教师一定要多加巩固,因为这是所有数学的基础。为了不让简单的加减乘除变成学生的累赘,就一定要将其形象化。在日常生活中要多加引导,让他们感觉到生活处处有数学,这样数学思维自然而然也就形成了。最后还需要强调的就是“熟能生巧”,多多复习也会加强学生的印象。

第六篇:小学数学教学思想渗透

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的意义

数学要得到发展,取得实质性的效果,要以一定的数学思想作为基础,只要基础牢固,上层 建筑 才能得到快速的发展与提高,并找到发展的方向。所以,在实际的数学教学中,我们就应该适当的渗透一些数学思想,使学生对数学概念、定理等有更加深入的了解,掌握起来更加容易。数学思想的掌握,可以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的锻炼,对知识能够进行更加深入地分析与把握,了解数学知识的实质,在解决问题时会更加得心应手。在数学教学中,大多数教师只是让学生 机械 的记忆数学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很多学生不理解解题思路的来源,使得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经常 出现题不对路 的现象,也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要想使这种现象得到有效的解决,在课堂中渗透一定的数学思想是十分必要的,通过数学思想的渗透,教师帮助学生构建解题的框架,使学生从根本上了解解题思路的由来,加深对数学内容的记忆和理解,使小学数学与中学数学能够一个很好的承接。在实际的数学学习中,灵活运用这些数学思想,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提高数学学习的效率。在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是教师的重要任务,数学思想的渗透,可以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数学理念,通过数学思想方法的运用,不断地扩散自己的知识,使自己对数学知识有一个纵向的掌握,有助于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对于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也是十分重要的。

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的策略

1.在数学形成过程中渗透数学思想

数学思想都是在一定的数学知识中呈现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该把数学的相关定理、概念、公式等直接告诉学生,应引导学生,让他们在猜测、分析、探究、验证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地体会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是如何变化而来的,并且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地提高对数学方法的认识。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各方面发展都不完善,在这一时期强 化学 生的数学思想,对于今后的学习和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在数学教学中,教师选择适当的时机进行数学思想的渗透,引导学生形成数学思维,能够在今后的学习中不断地发现数学知识中的数学思想。例如,在学习梯形的面积问题时,让学生直接去进行计算会显得很难,学生不知道从哪下手。这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把梯形转化为以前学习过的图形,进行面积的计算。通过研究,学生发现可以两个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利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来进一步推导出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教师在教学中适当地利用这种转化的思想,引导学生体会到这种数学思想的形成过程,在以后的学习中逐渐形成利用转化的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2.在解决问题时渗透数学思想

在小学数学中,解题是一项必要的工作,在解题过程中要运用到大量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这就要求教师在解题的过程中,适当地渗透一些数学思想,帮助学生认识到题目的含义,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够更加快速,减少不必要的错误,提高学习效率。在实际解题过程中,教师适当地渗透数学思想,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在数学思想的指导下,学生可以尽快的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使学生少走弯路,并且数学方法的渗透,也可以使学生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用自己原有的知识去解决新问题,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3.在反复的练习中,进一步强化数学思想的渗透

学生在数学课堂上虽然会掌握一定的数学思想,但是要想使他们能够灵活、有效地运用,就需要教师在反复的练习中不断强化数学思想的渗透,使学生加深对数学思想的掌握和记忆。在数学练习中,教师要选取明确的数学思想,指出它的应用范围,使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可以更好地运用。良好的练习可以培养学生的解题技巧,让学生不断地利用数学思想进行解题,并且在运用的过程中,不断地反思,找出自己所运用的数学思想,以及在以前的解题中存在的问题,使学生的能力和技巧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和发展。通过 这种化归思想 的渗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到,在以后的学习中,要仔细地观察算式之间的关系和规律,通过改变运算的顺序进行化归,可以使问题更加简便,既节约时间,准确率也可以得到保证。

三、结束语

在小学数学中,教师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数学思想的渗透,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第七篇:小学数学教学思维衔接

一、数学思维的构成

基于不同的理念和分类方法,数学思维的构成也就千差万别。其中,基于思维本身特点所做出的数学思维的划分就包括三种构成:数学逻辑思维、数学形象思维和数学直觉思维。

( 一 )数学逻辑思维

所谓数学逻辑思维,也称为数学抽象思维,指的是借助数学当中存在的一些概念、推断等思维表现方式,通过一定的数学语言来反映数学当中存在的本质规律的一种思维。这种思维主要包括三种主要的思维表现形式:概念、判断和推理,还有四种基本的思维规律:同一规律、矛盾定律、排中规律以及充足理由定律。

(二)数学形象思维

数学形象思维指的是以数学的生动形象或表象去反应数学本质规律的一种思维。在数学中,数学形象思维是个人通过对数学本质事物在头脑中形成的印象,再构数学本质规律的物化形式。简单来说就是个人对数学现象所产生的映像。这种映像包括很多种,例如,视觉、听觉、感觉、触觉、实践等。

(三)数学直觉思维

数学直觉思维是建立在个人形成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通过个人的观察、领悟、感受等行为,在较短的时间内顿悟到对对象的感受,从而借此对某一现象迅速 作出 评估的思维。这种思维的一大特点就是高度概括,尤其是在进行数学问题的探究过程中,这一思维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对某一问题的理解往往就是从顿悟的过程中产生的。

二、数学教学的衔接

通过对数学思维组成的认识,我们对加强学生对数学思维训练的路径探索就有了更多的思考。其实小学数学不在“难”,而在于“启”,将数学思维的启发融入到数学教学的每一个过程当中,就等于为学生打开了一片数学探索的天空,进而为后续的学习奠定基础。

( 一 )联系生活拓展思维广度

联系生活 是课标对 小学数学教学目标的要求,也是小学设置数学学科的应有之义。将数学与生活进行紧密结合,不仅有利于学生产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学会“理论联系实际”,同时还可以从面上拓展学生的思维广度,学会用联系的观点去看待数学问题。这种联系生活的举措不仅存在于每一个动作、每一个案例、每一次作业当中,还存在于教师的语言、教学习惯、教学情境的营造当中。拓展思维的广度正是在与生活的交集之中不断延展。

  (二)数形结合强化思维的深度

数形结合是数学思想的重要内容。数和形式两个最古老的,也是最重要的数学元素。所谓数形结合,有两个层面的意义:一是借用数字的紧密型去阐述形状的特性;二是借用形状的形象性去阐述数字的隐秘性。这两者之间存在着互补、相连的关系。将数形结合的思想贯穿小学数学的学习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多维度的去思考单一的数学问题,并借此加深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进而强化思维的深度与内涵。数形结合的训练在小学数学阶段有着十分丰富的素材和案例。常见的如“鸡兔同笼”“简单 统计 图问题”等。在教学过程中,数形结合的思想要鼓励学生主动使用,或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以数形结合为引线,从而使学生更为主动高效的强化自身的思维深度。例如,在进行鸡兔同笼问题的探索时,就可以让学生尝试让圆圈代表头部,圆圈下加上两条线代表鸡的腿部,再将多出的“腿”加在圆圈上,使得原来的 鸡变成 了兔子。这种数形结合的方法既生动形象,也能够鼓励学生多角度多维度思考单一性问题。

(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数学的学习同样需要创设情境。这种情境的创设不是简单的生活情境的营造,而是要让学生在一个数学思维的空间里用数学的思想主动思考,从而达到数理逻辑能力在熏陶中不断提升的效果。创设情境的方法有很多种,常见的例如,用生活问题去引入数学问题,还有利用头脑风暴法、一题多解法等方法为学生构建数学思维渗透的情境。且效果显著。

第八篇:小学数学民族文化教学

一、在小学数学教学思想中凸显民族数学文化

教学是实现教育任务的主要途径,在不同的 历史 阶段,教学思想、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也会发生一定的改变。小学数学教学虽然是很简单的初等教学,但是里面却蕴含了深刻的数学思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把握数学知识与思想方法的结合点,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一些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为学生提供具有真正内涵的素质教育,这才是未来数学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比如,在进行“乘法口诀”的学习中,可以引导学生了解数学归纳思想的运用;在进行“比的基本性质”的学习中,可以引导学生抓住数学类比思想的运用。

二、在小学数学教学内容中凸显民族数学文化

数学教学内容是数学思想的具体渗透和体现,在教学中,小学数学教师要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中,要有效地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在数学思想的帮助下解决问题,进而使学生体验到教学内容的背后所蕴含的数学思想。比如,在进行“圆的面积”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将古人所说的“圆始于方,方始于圆”的极限思想与圆面积的计算结合在一起,使教学内容更深刻,同时也更具有民族数学文化的特点。

三、在小学数学教学方法中凸显民族数学文化

数学教学方法就是解决数学问题所采用的方式、途径和手段等,如果教师能够在小学数学教学方法中融入民族数学文化,将更加有利于学生抓住数学的灵魂和精髓,对学生今后的终身学习都有着深远的意义。比如,在“鸡兔同笼”这个数学问题的解决中,在古代,人们解答这个问题的方法是采用假设法,而到了现代,我们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还有画图、列表以及方程等,这些方法虽然看起来不一样,但是其中蕴含的数学方法还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多种解题方法之间的比较,使其充分体会中国民族数学文化中数学思维方法的多样性和一致性,这对于开拓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和提高。中华民族的数学有很长时间的历史,并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数学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在教学思想中开始吸收许多西方国家的教学思想,但是,我们更应该继承和发扬我国的民族数学文化,将中华民族数学文化的精髓与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进一步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小学数学教师作为学生的启蒙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充分挖掘和整理民族数学知识、思想、方法等,并结合民族数学文化的巨大成就,展现民族数学文化的无穷魅力,实现数学课程教育与民族传统数学文化的衔接,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民族精神,这对于发展我国现代数学文化的创造性具有重要意义。

第九篇:小学数学教学困境研究

一、小学数学教学现状

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进行教育教学过程中,现如今的 英语 教学,教师往往一味的追求英语成绩的好坏,忽视了对学生兴趣的培养,使得学生进行数学教学也不过是应付罢了。同时,由于小学生自身的自控能力较差,注意力难以集中,更是因为这样,教师更应该注重课堂教学活跃度的营造,让学生能在愉悦的氛围中进行良好的学习。为更好的营造氛围,教师应当采取各种措施来引导学生,鼓励学生。首先,教师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时,应当良好的利用数学教学内容有趣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可以采取比赛的形式进行教学,让学生亲身的参与其中,更好的让学生在快乐中成长学习。由此可知,现今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是极为重要的举措。

二、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实现教学价值

小学数学是一门相对较为困难的学科,其除了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以及严密的逻辑性以外,还有实际运用广泛的特点,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可见,数学是随处可见的,但是在现实教学中,教师往往忽略了数学教学的实际运用性,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当尽可能的贴近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数学的乐趣,从而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小学数学的日常教育教学中,教师应当密切的将数学理论连同生活实际相联系,让数学在学生眼中更加具体化,让学生从抽象的符号中抽象出来,寻找真正的 熟悉学习 的意义。例如:在教学小学三年级中的《统计与可能性》这一章节的时候,教师可以将可能性与生活实践相联系,“同学们,你们猜扔硬币出现正面的可能性是多少?”此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行实践再得出结果。

三、小组合作学习,调动学习热情

在新课改中要求学生改变传统的学习模式,而小组合作学习正是新课改提倡的有效学习方法之一,小组合作学习能有效的将学生进行优势互补,形成学生良好的人生观以及世界观,促进学生高效优质的发展,提升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质量。例如:教师在讲解小学三年级数学中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时,可以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教学活动,让学生自行安排工作任务,共同探讨 该知识 点的认识以及运用。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教学能有效的促使优生更优,“差生”变优,这样不仅能让学生获得知识,还能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竞争品质。课堂是进行教育教学的主阵地,课堂是进行师生交流,学生间互动的重要场合,能有效的构建共同交流的场所,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进行教学思考,使得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进步,以此来增强学生的学习意识,有效的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四、教学反思相结合,提升教学质量

反思是提升学生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因此,在任何一堂课后,教师连同学生都应当进行充分的教学反思,掌握教育教学进度以及学生的掌握程度。这样让学生在不断的反思中进行学习,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课堂反思习惯,而教师应当不断的引导学生进行相应的教学内容探究以及课堂教学形式反思,以此来获得最佳的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质量。例如: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后,可以安排学生进行课堂反思,并在下节课上课时进行 总结 交流,并在之后的课程中进行改善,尤其是小学三年级,本身在小学教学阶段处于承上启下的作用,教师务必全面的进行教学反思总结,从而更好的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综上所述,教师应当充分的根据小学数学学科特点以及小学生自身的特点进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充分把握学生学习的心理特点,寻求学生的真实需求。因而,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当以学生为根本进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从被动转为主动的进行教育教学,真正主动的参与到教学实践中。为此,教师可以通过情境创设、密切联系实际、加强小组合作学习以及加强教学反思来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从而有效实现教学目标。

第十篇:小学数学分类教学思想

( 一 )培养学生分类意识,不断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渗透分类思想

每一个小学生都有一定的分类标准,比如书籍的分类等,我们可以利用这一认识基础,在教学过程中引入生活中的分类常识,把握渗透分类思想的契机。在五年级方程意义的教学过程中,同学们是通过将式子进行二次分类构建含有未知数的相等关系,把方程的意义弄明白。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可以举出各种各样的式子,可以分为带等号和不带等号的,然后再将带等号的式子分为有未知数和没有未知数的。这样学生就会很清楚地看到满足方程的两个要素是什么了。再比如,学生们在学习整数时,会对自然数进行分类,如看能否被2整除可以将自然数分为奇数和偶数;如根据约数的个数进行分类,可以将自然数分为

1、质数和合数。教师可以通过这些教学内容,将分类思想渗透到小学数学当中,使学生在脑海中形成分类的意识,并能基本掌握一些分类的原则,比如分类的标准是统一的,分类的对象确定。在确定分类标准以后还要按级次进行分类,一级 一级 讨论,不能越级讨论等。

(二)增强学生思维缜密性,教授学生分类讨论的方法

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入分类思想时,应该让学生了解到分类讨论就是根据对象的特点,满足无遗漏、互斥、最简便的原则。要让学生认识到,分类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就不一样。只要学生掌握了恰当的分类方法,才能帮助他们理清数学知识。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分类方法。

1.可以根据数学概念将对象进行分类通过分类可以给出一些数学概念。比如说复名数和单名数,就是以所带计量单位个数为标准进行分类的。只要学生掌握了分类的标准,就可以了解这些知识的特点了。

2.可以以图形的特征或是图形之间的相互关系作为分类标准三角形如果按角的大小进行分类,可以分为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如果根据边的长短进行分类,又可以分为等边三角形和不等边三角形。而等边三角形又可以进一步划分为等腰三角形和正三角形。

3.也可以根据探索方向将对象进行分类比如在学环行行程问题和直线行程问题时,可以找出解决问题时相似的方法。

(三)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分类讨论,不断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小学阶段中,特别是高年级,新旧知识不断交替出现,只有让学生形成分类意识,通过分类,才能系统完整地把握这些数学知识。如果不进行分类,就会出现知识的混淆。教师可以通过分类讨论帮助学生概括知识点,总结出具有规律性的知识,这样就可以理顺学生的思维,让他们的思维具有条理性。比如在学习行程问题时,会出现不同类型的应用题,很多关键字决定了解决问题的方向。所以教师可以 以题组的 形式对学生进行训练,以动画的形式或是模拟的形式演示四种典型的行程问题:两地相背而行、两地相向而行、追及问题、同地点相背而行。让学生通过语言描述把握题目中的关键字,然后让他们做答。最后通过对比,将这些行程问题进行分类。这样学生就找出很多不同的分类标准,比如出发地点的不同,出发方向的 不 同等。学生之间对这些分类标准相互交流,他们就会意识到只有选择了合理的分类标准,确定了分类对象,他们所做的分类才是恰当的。通过以上的例子我们不难看出,通过分类可以将那些错综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让学生的思路更加清晰。同时,学生参与到分类讨论中来,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加喜欢数学,不但提高了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分类的意识,为他们以后学习初中数学知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入分类思想,同时与其他的数学思想相结合,有效地利用学生知识形成的过程,通过教师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并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认识的层次,取到事半功倍的成效。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学生的具体情况引入分类讨论的思想,不能一概而论,以促进每个小学生综合数学水平的提升。

第11篇 现代教育技术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普及,计算机辅助教学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于教学中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始终保持兴奋、愉悦、渴求知识的状态,这样就可以有效减轻学生的厌学情绪及学生过重的学习心理负担。同时,也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目前,卓尼县柳林镇中心小学(以下简称“我校”)已建立了计算机电化教室和多媒体教室,教导处计算机连上了宽带网,这些设施的健全,为我校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便利。下面是笔者将对如何利用电教手段进行小学数学教学谈几点建议。

一、借助电教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人们对事物的选择性态度,是积极认识某种事物或参加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它是学生获取知识,形成技能的重要动力。而现代教育技术的一个很大的优势就是可以通过文字、 图象 、声音、动画等形式使使教学信息更加形象逼真,生动新颖,可以为学习者提供多样化的外部刺激,创设多元化的教学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其创造精神的培养提供良好的条件。例如,在教学“分类”这一课时,教师可用电脑设计超市中零乱的货架,让学生进行调整,感知分类的作用。由于借助多媒体动画教学,丰富有趣的画面一下子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 争抢着 发言,要帮助教师整理货架。就这样,通过多媒体创设的情境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了学习的全过程中。

二、借助电教手段, 突破重 难点

重难点能否突破是一节 课能否 成功的关键。因此,如何 突破重 难点,就成了教师备课的重点。教材中虽然安排了图形来说明知识是怎样构成的,可图形的变化都停留在静止状态中,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如果运用多媒体课件,就能以动态效果将图示演示出来过程,这样学生就能随着知识形成的过程,深刻地理解教学内容。例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 一 课时,教师可对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或平形四边形的过程进行演示,这样学生便能清晰地观察到这两个三角形是如何拼成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也能明白它们的底和高的关系,即其中一个三角形的底和高,恰好是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因为学生已知道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就是底乘高 ,由此推导就能很容易的得出一个三角形的面积就是 底乘高除 以2。通过这种形式教学能够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牢固。运用多媒体课件来 突破重 难点,效果是很明显的。它可以化难为易,把学生带进一个充满数学美的境地,鲜明的色彩、规律的线条、巧妙的转化,都能产生一种完美的视觉效应,能使科学性与艺术性和谐统一。

三、借助电教媒体,提高教学效果

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会将大量时间花在数学概念解释、板书、作图等方面,学生的练习时间和实践时间极少,而经过多媒体优化的课堂教学呈现的信息量更大,更直观、形象,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能够整体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例如,“认识钟表”这一课中有这样一道题:小朋友一天的生活图,一共有六幅。教师在教学中可将这六幅图以动画的形式出现。这样,学生在看动画过程中既能巩固前面所学的知识,又能加深了对时间的认识,而且能使学生将生活与实践结合,知道一天中有早上7时,也有晚上7时。这使学生对新知识更够更快、更深地理解,还能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四、借助电教反馈,优化课堂练习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全面、及时、高容量地了解学生的学习信息。运用多媒体课件的反馈,能更形象、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有助于加强教师教学的针对性。练习是学生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基本途径,又是发展学生智能的重要手段。优化课堂练习是优化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举措。练习形式新颖、生动、有趣,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运用多媒体课件,恰好可以给练习增添趣味性,使学生有完成练习题的强烈欲望,从而有助于练习效果的强化。例如,在“三角形面积的计算”一课的练习设计中,用森林王国的小兔子引出练习题,并在学生回答正确时,由小兔子点头示意并表扬学生。这样,能使学生对练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且会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总之,电化教学是课堂教学的一种新手段,它能通过动画、声音、色彩创设教学情境、渲染气氛,它突破了传统教学媒体(挂图、课本、小黑板)的限制,以随机、灵活、全方位、立体化的方式,将信息知识形象地呈现给学生,它的表现能力强,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适时有效地应用电教手段,在一定程度上,能节约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使数学教学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12篇 小学数学试卷分析课研究

1.小组的组建

笔者在文中建议进行小组创建时,可以学习裴娣娜教授提议的“固定合作小组”创建模式。全体同学根据合理的原则,即“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分别划分 为由四 人合作的学习小组,依照讨论问题,选取一位组长,对课题讨论开展活动进行负责。每个小组同学分配可以按照上、中、下学习能力划分。每个小组之间的综合水平应保持平衡,在竞争中提升学习能力。因为主要都是试卷分析课,所以虽仅以成绩分组但也基本达到了“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

2.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

(1)试卷批改环节下发每组已完成的考卷,4人交换试卷进行批改。一般上游与下游的试卷交换,两名中游的试卷交换,以提高批改的正确率。期间教师巡视,一是答疑解惑,主要是答案对错的辨析;二是关注每组的状态,批改速度、正确率;三是评价,给每个小组的批改试卷环节打分。

(2)试卷独立改正环节完成试卷批改环节后,每位同学对自己的试卷进行独立改正。每道题目要求写出思考过程,计算过程或错误原因,而非简单的改个正确的答案即可。不会改正的题目则要求打上记号,以便小组讨论时提出。期间教师对班级特殊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3)小组讲解试卷环节针对独立改正后的情况,由每组的小组长组织,按照试卷的题型依次询问,每位组员提出自己不会的题目,由小组内会做的同学进行讲解。这一环节还可小组互助,若本小组不能解答的问题,可由小组长询问其他组,理解后回来讲给组员听。期间,教师可参与某一小组进行聆听和指导,同时关注每一小组的情况给予打分。

(4)集体分析评价环节此环节由教师主导,可每组提出问题,教师解答或教师请学生解答;也可教师针对本试卷 讲解重 难点题目或知识点;或与检查结合,提问任 一 小组任一人某道题目的思考过程,分析正确给予小组奖励分数,分析不出来,给予小组扣分惩罚。最后通报本节课每一小组的得分情况。

(5)回馈反思环节以小组为单位,小组长批改好每个组员的试卷,收齐后交给教师。教师批阅每份试卷,重点检查:一有无批改错误,二有无修改错误。然后对每位同学,每个小组分别给予评价分。最后试卷全部理清后下发给学生,不计字数的请每位同学写出本次试卷的反思。

3.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效

(1)提高了试卷分析课的效率相较传统课堂中教师针对每道题的详解或选择几道难题进行讲解。小组合作的试卷分析 课大大 提高了分析课效率,也真正使每位同学在最短的时间里弄明白了每一个自己不懂的题目。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了不同层次的学习合作。不仅让每一位同学都得到了发展,更避免了低层次孩子提问的尴尬局面,提高了他们的学习信心。           (2)让小组合作成为孩子常态的学习方式我国传统课堂教育中,通常会忽略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学生与教师本末倒置,造成学生学习积极性降低。小组合作学习目的在于学生通过相互学习发散思维,扩展学习方式,让他们不仅局限于课堂知识,而是对课外知识充满求知欲,同学之间不仅是学习上的竞争对手,还是团结合作的小伙伴,彼此竞争、彼此合作的形式能够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的独立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得到应有的发展。

4.反思

短暂的一学期实施后,我也发现了很多问题,这也是我后期继续努力的方向。

(1)只有小组任务,没有个人任务梅里儿 •哈明在 其《教学的革命》一书中论及任务与团队合作技巧时提到,小组任务应以个人任务为基础。我的试卷分析环节有个人任务,独立改正环节,但对此环节没有具体到每个人应该如何去做,做到什么程度,一般是由小组自己决定。评价不明确使得学生对活动的操作感到茫然。这就造成课上完不成个人任务。

(2)小组评估过多而个人评估太少由于评估都是以小组为单位,并不对个人进行评估,个人表现在评估中没有得到应有的反映。由此看来,虽然小组评估可以借助小组的力量改善部分同学的行为,但在没有老师现场监控的情况下,却给惰性大的同学以可乘之机。所以,小组评估应该与个人评估相结合。

(3)小组合作过多,个人指导欠缺小组合作学习阶段,课堂教学主要以小组方式进行。教师布置任务以小组为单位,提问以小组为单位,信息反馈以小组为单位,评估也是以小组为单位。这样个体就淹没在整体之中,教师看到的全是共性的东西,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同时,个体指导的缺乏,也使学生无法得到教师一方的认可,不利于激发学生参与小组活动的热情。因此,有必要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同时适时对学生进行个体指导。鉴于目前的现实情况,我将进一步优化实施过程,并在小组评估中会增加定性评价,减少定量评价,同时增加同学之间的互评,增加对合作学习过程的监控。

第13篇 小学数学教学策略分析

 “结合与实践”教学就是以数学这一学科为依据,注重与其他学科、学生生活、社会生活之间的整体联系,以问题为核心,以活动为主要形式,以综合性学习内容和方式促进学生的综合全面发展,培养学生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能够更好地响应新课改的要求,发展“结合与实践”的学习方式,在具体的教学中应该采取以下策略。

一、关注学生发展,创造有效的学习情境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数学教学的关注点已经不再集中于是否向学生传授了系统的数学知识,而是注重在教学的过程中是否为学生结合了具有现实意义的背景。情境的创设是新课标提倡的重要理念,数学知识具有抽象性,所以,要让学生亲身体验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才能深刻地理解并掌握数学知识,而要想实现这个过程就必须创设一定的情境。学习情境能够将知识与实践相融合,指导学生运用所学习的理论解决实际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将数学知识安排在所创设的情境之中,然后让学生自由选择活动中的角色进行真实演练。比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来到菜市场,一些学生充当买者,一些学生充当卖者,通过买卖的游戏来进行乘除法则以及其他数学知识的练习。这种情境的设置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使学生在游戏中不知不觉地学会如何运用知识,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真正做到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关注活动组织,采取多样化的活动形式

“结合与实践”的教学主要强调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组织多样化的活动形式。比如,让学生合作进行小调查、独立制作图形、上交小组报告等,这些活动可以在一节至两节课完成,也可以用 一 周至两周时间完成。同时,活动的范围也很自由,学生既可以在教室内完成活动,也可以走出教室。在此过程中可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并培养学生结合多种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如,在学习“米”“分米”“厘米”等长度单位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测量自己的课桌、教室的黑板以及地板砖的长和宽;在学习“时”“分”“秒”等时间单位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数一数在一分钟之内自己脉搏跳动的次数,或者来到操场上为跑步或跳绳的学生计时;在学习角的度量时,可以让学生测量教室角落或自己所画的角的度数。在这些活动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己动手去操作,教师只起引导作用,在学生遇到问题时帮助其解决。学生通过各种活动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探索进行结合,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便于更好掌握数学知识。

三、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以探索为主线设计活动过程

“结合与实践”本质上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亲力亲为,要动手“做”数学,而不是“听”数学,充分地表现自己,不要怕出错。学生只有亲身参与、体验实践活动,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将知识变为自己的东西[3]。在实践中,学生将已经学过的知识进行新的整合,寻找能够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构建新的知识,提升思维能力。在动手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去考虑问题,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并多与学生沟通交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分工合作以及动手实践,并将能够启迪学生智慧以及锻炼其思考的方式都融入其中。在这里要注意的是,让学生独立思考和操作,而不是机械地听教师的指挥,教师不能因为担心学生在活动中出错而将所有的事情都安排好,然后让学生照做。虽然学生自己操作可能会得出错误的结论,但至少是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独立思考的,学生还是能从中获得很多收获,所以教师要注意这一点。

四、关注学生的综合发展,整合多学科设计活动过程

“结合与实践”不单单是将数学理论知识与生活实践的结合,同时也包含同其他学科之间的结合,比如语文、自然、美术、信息技术等。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数学问题中不单单包含数学知识,也包含了其他学科的知识,要想解决好数学问题,就要根据不同的情境,将数学与其他学科进行整合,这样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也有很大的帮助[4]。除此之外,还可以借助数学之外的学科构建数学与生活、科技、政治或经济之间更加广泛的联系,以此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的丰富内涵,不再将数学作为一门单一的学科,思考问题也不再从单一的角度进行,而是多角度多领域的思考。所以,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充分做好知识的整合,带给学生全新的认知。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做好数学知识与生活实践及其他学科之间的结合,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积极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还能帮助学生用已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从多角度思考数学问题,促进其思维能力的发展。

第14篇 小学数学解题策略研究

一、对探索规律的题目加以重视

可以说,在当下,小学生们对探索规律这类数学题的重视度还不够高,这对于他们的解题来说是相当不利的。因此,小学生们首先要意识到探索规律这个题型的重要性,继而花费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打好学习基础。在学生对探索规律这方面的知识都有了一定了解之后,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就可以快速搜索到对应的知识点,解题能力自然就得到了一定的提升。此外,教师也要提升对探索规律解题的重视度,在平时讲课中提升这方面的比例,并采用一些有效的讲课手段。比如说,在“间隔排列”这一课中,教师可以结合身边的事物与现象,如道路边栽种的树木等,告诉学生路边栽种的树木也是有着一定规律的,让学生加以认识。最终,使学生们将枯燥的题目与生活联系起来,对探索规律题有了一定的感知感,从而在以后的解题中不再对规律探索 题产生 畏惧或轻视的心理。

二、加大对这类题型的解题训练

由于探索规律这种题型的难度相比于其他数学题目来得更大,因此学生在面对这种题型时,首先就会产生畏惧的心理。这种题型常常安排在基础题之后,因此有的学生在完成了基础题之后,对探索规律题一般粗略想一下解决方法,无 果之后 就轻易放弃了。可想而知,这样的心理对于学生的解题是极不可取的。因此,要想让学生能够沉下心来解决这类题型,首先就要加大对这类题目的解题训练。当然,多做题目并不代表着无休无止的题海战术,毕竟小学生们的定力不强,也欠缺耐心。如果一味强调多做题目,可能会收到反效果,让学生们丧失积极性。因此,就要求学生们能够展开针对性的探索规律的题型训练。小学数学的探索规律题型基本有三个方面:“端点与线段运用规律”、“方阵中的规律”、“周期中的规律”。教师应在这时加以辅助,将遇到的探索规律题型分为三大类,再从中一一细分。比如说,就“端点与线段运用规律”这一类,就有线段、三角形、长方形或正方形、间隔等。教师要找到学生们不擅长而又有代表性的题型,筛选之后让学生们进行题目训练,并对学生们掌握了的题目类型加以巩固练习。这样的做法,不仅节约了学生们的时间,收到的效果也很好。对探索规律这个题型有了一定的训练之后,学生在这方面的解题上自然也能事半功倍了,解题能力可以得到真正的提高。

三、合理利用数学错题本

在学生平时的数学作业和测验中可以发现,在探索规律这个题型上学生经常会犯一些低级的错误,甚至会对一些已经做过的题型继续犯错,这样也使学生的解题能力难以得到加强。而这些错误其实是可以避免的,只要学生在第一次犯这错误时进行很好的反思和总结,在下次遇到同类问题时就不会反复犯错了。而合理利用错题本,无疑能够大大解决学生重复犯错的问题。当然,在使用错题本时,学生应该进行下意识地归纳整理。在总结探索规律这种题型时,应该有意识地把同一类的题目摘抄在一起,并在旁边的空白处写上自己做错的原因。以此为例,学生在查阅错题本时也能更有针对性。此外,也不容易重复登记一些已登记过的问题,节约了时间。当然,在进行了有条理的错题登记之后,可不能把错题本束之高阁了,而是要做到经常复习,把一些做错过的难题再做一遍。经过进一步的巩固,这些题目才能更好的融入到小学生的脑海之中,对题目的正确解法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在下次做到时也就不再容易犯错了。可以说,错题本的运用,对学生而言,能够大大提高自己的解题能力。

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小学数学的学习过程中,很多学生都没能拥有很好的学习习惯。对于刚刚接触数学的学生而言,小学数学的难度是相当大的,他们对于探索规律这种较难的题型,更是感到一筹莫展。在此时,一些小学生就会产生胆怯的心理,面对难题采取选择性忽视的态度,不求甚解。长此以往,学生的解题能力就不可能得到提升,还使得数学学习对自己而言变得越来越难。因此,学生要想很好地学习数学,提升自己解决探索规律问题的能力,就一定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说,在课前要做到提前预习,并做一些预习的习题,对理解起来较难的问题做好标记,上课时仔细听讲。课堂上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认真的观察与思考,通过自主尝试探索及小组交流归纳,自主建构新知模型。遇到难题,可以在课外询问老师或者同学,激励学生积极进取,力争向上。另外,应注重引导学生逐步养成自我总结的能力,依托梳理归纳、分析问题,最终解决问题。在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之后,学生才能对探索规律这类问题养成较好的解题能力。

数学知识中蕴含的规律的探索,作为教师需注重引导学生主动经历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学生发现和概括规律的能力,使学生乐学、善学,情智共长,促进学生在学得知识的同时,数学素养得以全面提升。

第15篇 小学数学图形教学分析

一、前言

在传统的图形教学中,教师主要通过模型展示以及学生的动手裁剪开展教学,让学生从触觉和视觉两个角度进行图形的认识和理解。但是教育学家指出,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思维已经从表象转为抽象,并具备一定的逻辑能力。因此,在图形教学中,需要改变模型展示这种教学方法,重点进行图形变换以及辨析的展示,通过动画或者图形来引导学生进行图形的认识和理解,顺应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

二、图形方位变换教学中的Flash应用

笔者主要将图形的平移和旋转这一课程为例,探究Flash的应用。图形的旋转主要来自于现实生活。因此,在开展教学之前,教师需要使用生活实例进行引导,比如,电风扇在运转时叶片的转动现象、汽车的雨刷 器运动 现象以及风力发电机的叶片旋转想象等,让学生对旋转现象有初步的认识,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教师就可以应用事先制作好的Flash动画进行旋转知识的进一步教学,在制作Flash动画时,教师可以在动画中指出图形的旋转点以及旋转条件,比如,直角三角形沿着长的直角边和斜边交点进行逆时针九十度的旋转或者顺时针九十度的旋转等;最后,在学生理解了旋转的本质之后,教师再使用Flash进行考察,确保学生能够熟练判断出图形的旋转过程,并要求学生在方格纸中画出旋转之后的图形,从而加深学生对于旋转知识的理解。

三、平面几何图形教学中的Flash应用

笔者主要将平行四边形面积推导这一课程为例,探究Flash的应用。该课程的教学对象是小学五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在之前的学习中了解了正方形、圆形、长方形以及三角形等图形的面积和周长计算公式,能够为教师进行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讲解提供便利。在进行教学之前,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探讨。在学生的探讨过程中,可能会得出两种推导方法,其一是将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将直角三角形剪下,并将这一三角形平移到平行四边形的另一边,可以发现平行四边形变成了长方形,由此可以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与长方形一致;其二是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将两个梯形剪下,将这一梯形平移到平行四边形的另一边,可以发现平行四边形变成了长方形,由此得出其面积计算公式。基于学生的讨论结果,教师可以将平行四边形裁剪以及平移的过程使用Flash制作出来,这样能够使学生更加直观地看到平行四边形的变换,从而深入理解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推导过程,而且学生在课后复习过程中也能够观看Flash动画,为学生巩固数学知识提供了便利。另外,在学生讨论之后,教师播放Flash动画,能够将学生的注意力从激烈的讨论中转移到多媒体屏幕上,有效缩短了学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制作的Flash动画,需要采用对比鲜明的颜色,比如平行四边形可以采用深绿色描绘,剪裁的部分使用红色描绘,这种鲜明的颜色对比能够使学生明确平行四边形变换过程中的重点部分,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四、立体几何图形教学中的Flash应用

笔者主要将涂色大正方体的切割这一课程为例,探究Flash的应用。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以及空间想象能力,使学生在探索大正方体切割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学的魅力,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取成就感和喜悦感,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很容易地通过自己的想象得出大正方体均等分之后,三个面涂色、两个面涂色以及一个面涂色的小正方体的数量,但是对于没有涂色的小正方体数量却不确定。因为随着大正方体均等分份数的增加,学生的想象就越困难,这就需要教师应用Flash动画,通过动画展示出大正方体六个面依次被剥去的过程,从而使学生直观地看到没有涂色的小正方体的数量。Flash的应用打破了学生的思维瓶颈,使学生更容易理解相关的数学知识,从而达成课程的教学目标。另外,为了给学生营造三维空间的立体感,教师在进行Flash动画的制作时,可以将背景色设定为黑色,将大正方体设定为橘色,将没有涂色的正方体面设定为灰色,这样能够使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正方体的涂色面和没有涂色面,从而为学生得出相关规律提供便利。

五、结论

综上所述,在图形教学中,Flash的应用打破了传统教学方法的弊端,提升了教学的效果。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小学数学教师需要加强对计算机技术的学习,从而制作出更加适合图形教学的Flash动画,培养小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数学素养。希望本文能够为研究学者进行Flash的应用研究提供参考。

第16篇 小学数学估算意识教学

一、估算意识在小学数学当中的重要作用

在学习小学数学的时候,所学习的知识不仅仅停留在简单的理论上,有些时候还需要学生去进行相应的逻辑解题,而这一过程必然需要学生进行深层次地计算。但是,在解题的许多时候,学生并不能直接地进行解题,因为其中的计算过程会消耗很大的时候,而在这样的状况下,学生需要通过估算来完成这一题目的解析。而在估算的过程中,虽然与实际的计算结果必然会有一定的冲突,但是这样的冲突往往十分小,不会影响最后的题目解析过程。同时,在进行图形大小判断的时候,也会运用到一定的估算能力,但是现阶段的许多学生,并没有直观的判断能力,因而需要仔细地进行计算,而这一过程会消耗大量的时间,并且十分容易出错。如果在其中运用估算则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并且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生活认知,一旦遇到相似的生活数学问题,可以通过已经掌握的数学经验,进行迅速的估算,并给予相应地解决。比如,在学习长方形与正方形的面积时,许多时候需要将两者进行对比,判断两者中的哪一个面积比较大。许多学生在传统思维的引导下,习惯性地量出两个图形的边长,然后分别进行计算。这个过程往往较为繁琐。一些学生则思维较为敏捷,他们会直接对两个图形进行观看,然后进行大小上的直观判断。如果所面对的两个图形,在观察的过程中不容易进行辨别,这些学生会分别量出它们的边长,然后进行相应的面积估算,整个过程十分迅速,并且所得出的答案也较为准确。

二、距离估算,培养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当中,长度属于一项基础的数学内容,而对于这一内容的学习,许多学生并没有直观的数学认识,为了准确地判断长度,他们会选择对相应的事物进行测量。但是许多时候,如果所面临的事物不能够通过测量来完成,这些学生便会束手无策。如在一幢楼的高度判断上,没有办法进行直接地测量,这时候,教师便需要带领学生进行估算。首先,测量出 最底层楼 的高度, 然后乘楼的 层数,并添加一些不确定的内容,如楼层之间的间隔高度、楼顶凸出等,都需要计算在其中,因而需要通过估算来完成。比如,在学习校园操场面积计算的时候,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对操场的一部分进行测量,然后对整体的面积进行估算。在实际的活动过程中,教师可以给予学生较高的自主性,鼓励学生进行科学的数学实践。如果学生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缺乏一定的主观能动性,教师需要给予学生一定的引导,帮助学生进行实际地计算,而不是完全不允许学生出错。估算的本质在于大概地计算,但是并不代表完全不计算,需要有一定的准确性范围,教师仅仅需要带领学生保持在这一范围以内即可。

三、估算检验,确保学生有着较高的估算能力

在学习小学数学的过程中,一部分学生的数学思维变得十分局限,他们认为,数学知识仅仅在课本上有着较高的作用,但是脱离了课本,它们并没有丝毫的现实指导意义,而这样的想法明显是错误的。教师在新时期的数学教学当中,一方面要实时培育小学生的估算意识,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将这些意识实时地运用到生活当中,全面提高学生的实际数学素养。比如,在学习估算的过程中,可以解答以下一道题:假设某公司现有一批布,不知道它的具体数量,但是在A与B项目分别用了其中的三分之一后,剩下了300匹,而其中有50匹是不合格的,请估算一下所有的布匹当中,大约有多少是不合格的。在学生完成相应的计算以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将估算的结果带入其中,检验其是否合理,是否能够满足当前题目的所有条件。这个过程也应当交给学生来完成,通过合理的检验能够提高学生的估算意识,相应的估算也会有较高的准确性。

四、结语

综上所述,估算意识在小学数学当中的运用,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基础数学运算意识,还能够实质性地培育学生数学思考与计算能力,进而掌握良好的估算技巧,实时地运用到生活当中,科学解决各种生活问题,全面提高学生小学数学学习的有效性,改善教学效率。

第17篇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研究

一、贴合教学内容进行备课

一个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老师只有在充分备课后,才能保证整堂课的顺利进行。在备课的时候,教师不仅要根据教学内容进行点对点备课,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改变备课的侧重点。首先,教师要根据教材的内容和课堂上所要解决的问题来进行备课,划出课堂上要研究的课题,针对性讲解,并与上一节课堂内容相互联系,让学生温故知新,在原来掌握的知识点的基础上进行拓展研究。其次,在备课的时候要考虑不同学生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的情况,有的学生学习能力较强,消化新知识的能力略强,这样教师就可以抓住课程的重点而不需要进行过多的辅导,有的学生学习能力较弱,接收新知识的速度明显较慢,针对这样的学生,教师就应该多准备一些相应的习题,从而让学生加深印象。总而言之,备课过程一定要贴合教学实际,保证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

二、创设合适情景引入课堂

创设合适的情景来进行授课,可以从很大程度上提升小学生对于课堂的兴趣和积极性,很多学生,通过身临其境的问题,可以减轻回答问题的心理压力,顺利解决数学难题。教师要明白,情景的创设是有目的性的,不是无缘无故的,在设计情景的时候要考虑到本堂课的教学内容,结合起来才可以达到教学目的,让小学生忘记自己现在是在课堂之上,积极开动脑筋解决问题,这样一来,学生在情景中解决问题,就会自然地运用本节课所学到的知识,不但完成了教学任务,还让学生做到了学以致用,达到了新课标的教学要求。

三、生活化教学提升教学质量

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年龄较小,理解能力还比较差,接受新知识的能力也比较慢,逻辑思维能力也正在形成当中。数学这一科目比较抽象,小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很难会理解,尤其是遇到需要借助公式或者图形等的内容,学生会产生质疑,为什么自己一定要学这些看起来没有用的东西?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教师一定要结合生活中的常见情况来进行讲课,让学生们明白,所学的这些东西并不是没有用的,它们对于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困难有着很大的帮助。针对小学生进行教学,要时刻考虑结合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让小学生感到数学的有趣和实用,从而提升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

第18篇 小学数学教育趣味性分析

数学是一门集科学性与实践性于一体的学科,深奥的数理知识使数学知识的学习具有枯燥感。然而数学对学生今后的生活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尤其是小学生,数学成绩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升学情况,因此,教师和家长都在不断探寻提升学生数学成绩的方法。对于小学数学教学来说,要改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枯燥感,就必须挖掘数学教育中的趣味性,将趣味性教学引入到实际的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学得更轻松。对此,我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皮亚 杰曾经 指出:所有智力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只有学生对所学知识有着浓烈的学习兴趣,有着极强的求知欲,才能促使学生探究知识,探索其中的奥秘,因此,兴趣在教学中的地位就显得尤为重要。数学知识的学习具有极强的抽象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一味枯燥地灌输知识,而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设学习情境,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例如,在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许多数学知识都是非常枯燥的,程老师利用多媒体技术将枯燥的数理知识通过图片的形式展现出来,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程老师发现一味地将画面做成图片,学生还是会感觉到枯燥,于是程老师就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利用互联网技术模拟出许多生动形象的动态情景。如在学习“100以内的加减法”时,程老师给学生发了一张卡片,告诉同学们:这张卡片是晚会的邀请函,只有将上面的算式全部答对,才能成功进入晚会。程老师通过创设出主动的具体情境,能够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准确的目标,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不知不觉中掌握数学知识。由此可见,通过故事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满乐趣,提高了思维的活跃性。

二、教学方式多样,开展游戏学习形式

小孩子天性爱玩,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抓住学生贪玩的天性,开展游戏教学的学习形式,让学生在游戏中探索数学知识,达到寓教于乐的教学目标。过去,许多教师认为游戏只会玩物丧志,教学过程中时间安排紧密,不给学生留下开小差的机会,在练习时也常采用题海战术,在这种高压状态下,学生的创新习惯思维能力受到打压,导致学习效果不佳。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入游戏教学环节,增强了教学的趣味性,在练习时,根据教材内容设计趣味性题目,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积极性,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王老师在数学教学中探究了一套趣味性教学模式。在学习倍数时,他组织开展了“遇三就跳”的游戏,游戏规则是:学生依次报数,数字必须连续,当遇到3的倍数时就要跳过,否则就要接受惩罚。在游戏过程中,同学们的思维高速运转,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在不知不觉中加深了学生对倍数的认识。

三、联系生活实际,增强学生应用意识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生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挖掘生活和数学知识的联系点,为学生创设生活情景,降低数理知识的陌生感。数理知识的学习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能够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知识的强大影响力,体验数学的奥妙,从而提升对数学学习的兴趣。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教师要利用生活中的素材设计教学方案,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例如,在学习年、月、日时,田老师让学生利用学习到的知识把生活中的各个节日日期表示出来,并学会年、月、日的计算。数学教学与生活紧密联系,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四、实施互动教学,营造良好学习氛围

班级授课是一种互动教学模式,在班级授课过程中,教师是引导者,学生是主体,在这个过程中,要实现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完美结合。互动教学中最常见的就是小组合作学习,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之间交流的压力远小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压力,同时,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思考方法,对知识的理解也不尽相同,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例如,张老师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将小组合作学习落到实处,让学生在激烈的学术争辩中体会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感受数学的魅力。张老师在教学中会提出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让同学们之间相互交流,各抒己见,呈现出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数学最大的魅力就在于思辨性,学生在数学知识的交流中发生思维的碰撞,感受到思辨带来的趣味感,从而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总而言之,小学数学的教学方式直接影响到教学的质量,教师应当抓住小学生贪玩的属性,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多采取游戏等学习形式,为枯燥的数学学习增添一丝趣味性,同时还要利用生活中的教学素材,教会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真正做到数学为生活服务,从而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提升小学数学教学质量。

第19篇 现代化教学技术在小学数学的作用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化教学技术逐渐出现,传统教学形式得到了很大的拓展,学习知识的方法不再是简单的“啃书本”,也可以通过视频、图片等形式了解更多的课外内容,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更是将抽象的数学知识点转化为生动有趣的具体事物,便于学生理解,同时增加了数学教学的趣味性,有效提高了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我们教师必须转变教学理念,不断加强学习,了解如何有效运用现代化教学技术开展数学教学活动,提高自身教学水平,结合教学实际 作出 适当的调整,最大限度地发挥现代化教学技术的作用。

一、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传统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在进行教材内容的讲解时往往采用灌输式教学,以自己的教学内容为主。教师往往结合教学大纲,参考教学解析提出自己的问题,只给学生短短几秒钟的时间进行思考,随后直接进行解题方法的讲解。整个过程中,学生很少能够自主地进行思考,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讲解的内容,自主性较差。传统灌输式教学导致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较差,无法在课外进行有效的自主学习。而现代化教学技术则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教师采用现代化教学软件进行教学,动态展示数学知识点推理的过程,有效地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解放教师的双手,教师不再需要在黑板上进行板书,节省时间和精力,可以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思考问题,有助于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以我自己的教学为例,在进行《因数与倍数》的教学时,我就结合现代教学软件,先在PPT上展现一列数字,如“8、12、67”,要求学生说说什么数乘什么数可以得到以上结果,学生回答结束后我再以树状图的形式展现,简单明了地用该种形式讲解因数与倍数的概念。随后在进行“判断 一 个数是否是2的倍数”的讲解时,展示了“24、6、42”等多个数的乘法形式,如“24=2×12”,让学生思考“什么样的数是2的倍数”,学生两人一组进行讨论,有的说背乘法口诀表,也有的学生说个位和十位相加除以2没有余数就说明可是2的倍数。我继续引导学生观察上面的等式,用特殊颜色标出每个式子中的因数2,学生一下子就明白要看2是不是这个数的因数,用这个数除以2就可以进行判断。现代化教学软件帮助教师加强了教学过程性,有效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二、拓展学生的学习方式

现代化教学技术的出现使得学生的学习方式得到了极大的拓展。传统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就是教师的教学讲解。为了最大程度地掌握有关知识点,教学时,学生必须全神贯注,努力听讲,课后通过相关的教学训练来巩固知识。教学结束后,学生无法通过视频等形式回顾教师的讲课过程,这对学生的学习较为不利。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资源的流通性增大,学生通过网络可以随时随地地观看名师教学视频,获得最新的学习资料,学校也积极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录制教学视频,构建教学平台,上传教学资讯,极大地方便了学生的学习。例如,在进行《数学广角——鸡兔同笼》的教学时,考虑到该章节的学习内容存在一定的难度,题目内容变化多,需要学生反复揣摩,对学生的理解能力要求较高。因此,我在教学时将自己的教学过程录制下来,方便学生课后观看,同时寻找多个同类型题目上传至本班班级群,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适当的题目进行研究解答,一段时间后再上 传答案 和具体的解析,学生自行校对答案,实在不能理解的再请教教师。现代化教学技术拓展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便于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合理地进行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三、丰富教学资源

传统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资源有限,仅限于教材内容与参考解析,拓展内容较少,对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有限。但现代化教学技术的运用则有效地丰富了教师的教学资源,教师通过互联网搜索相关的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筛选,并在实际教学时展示给学生。对于教材中难以讲解的知识点,教师也可以通过名师教学视频进行辅助教学,提高自己的教学深度,帮助学生进行理解。同时,教师自身也需要不断地学习,通过网络了解最新的教学信息,查看其他教师的教学视频和教学方式,取长补短,不断促进教学能力的提升。以《观察图形》的教学为例,教材中已有的图片内容较少,而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加强教学训练,我通过互联网搜索的相关图片,筛选后做成PPT的形式,在教学时展示给学生看,通过大量的训练,使得学生有效掌握该章节的内容。现代化教学技术是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下的产物,有效帮助教师丰富教学资源,突破教学局限,同时也拓展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得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选择需要的内容进行复习,对促进学生的数学思维也有很大的帮助,我们教师需要合理利用、适当调整,使现代化教学技术发挥积极作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第20篇 小学数学学习策略研究

新时期的小学数学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习到相关的数学知识,还要让学生掌握最有效的数学学习方法.因此,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学习方法的渗透,让学生能够在学习中随时做到心中有“数”,并通过实际的学习积极的有“感”而发。

一、通过练习扩展学生的思路

无论在哪个学习阶段,学习数学都需要经过大量的练习,小学生的思维还有很大的开发潜力,所以教师可通过让学生多练习题目来扩展学生的思路.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通常会从其解题思路和方法中体现出来,这也能展现学生思维的活跃程度.因此,在学生的练习过程中,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设置不同的疑问,引导学生多去思考,能够学会举一反三,掌握不同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在扩展学生思路的过程中,促进其智力发育.比如,有如下题目:有甲乙丙三个袋子,甲乙两个袋子中总共有38个乒乓球,乙丙两个袋子总共有32个乒乓球,甲丙两个袋子中总共有24个乒乓球,要求计算每个袋子分别有多少个乒乓球.在解这道题目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甲乙、乙丙中都含有乙,于是,可计算出甲袋中的乒乓球比丙袋中的乒乓球多38-32=6( 个 ), 且甲比 丙大.于是,可以计算出甲袋中的乒乓球有(24+6)÷2=15( 个 ),丙袋中的乒乓球有(24-6)÷2=9( 个 ),乙袋中的乒乓球有38-14=24( 个 ).这时,教师可提出新的问题“如何分配这些乒乓球,才能让每个袋子中的乒乓球数量都相同?”.然后,引导学生利用“求和”“平均数”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通过前面的计算可以知道,三个袋子中的乒乓球总数为15+9+24=48( 个 ),因此,每个袋子中的乒乓球数量应该是48÷3=16( 个 ).所以,应将乙袋中的乒乓球拿出1个放入甲袋,拿出7个放入丙袋.此外,教师还可提出其他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并得出问题答案,从而使学生能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数学问题,使其思维得到发散.

二、通过阅读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小学数学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阅读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良好的阅读能力,才能帮助学生正确的审题,提取出题目中的有用信息.并且,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还能进行独立思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去阅读,让学生通过阅读来学会独立思考,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教师要带领学生进行全面分析,通过阅读题目内容的方式,让学生对解题思路和运用到的知识点进行总结,找出此类问题的解题规律,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此过程中得到提高.

三、通过指导强化学生对数学概念和知识的记忆

在小学数学的学习过程中,对其中涉及的一些概念、定理、公式等,都要求学生要通过记忆来掌握.然而,对小学生来说,记忆往往是枯燥的,在记忆一段时间后又会忘记,所以学生不愿意花时间去记忆数学概念和定理.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对学生进行指导,让学生能够改变过去死记硬背的记忆方法,而是通过更加灵活的方式,在理解知识点的基础上进行记忆,并延长记忆内容在学生大脑中的储存时间.并且,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记忆,还能在记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理解、分析和总结能力,从而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提升其综合素质水平.比如,在学习“混合运算”时,学生需要对混合运算的规律和运算顺序进行记忆,而这也是学生容易混淆的地方.这时,教师应将加减法和乘除法罗列出来,让学生进行对比,然后在此基础上,通过实际的例子对混合运算顺序进行讲解,通过指导的方式,强化学生对混合运算的理解和记忆.例如,先讲解52-21+35,18÷3×7的运算顺序,再讲解添加了括号的算式的运算顺序,通过逐层讲解的方式,能够让学生理解起来更加容易,再在此基础上进行记忆,就会更加轻松,且记忆也会更加牢固.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都存在很大的潜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需要渗透正确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能够做到心中有“数”,有“感”而发.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要注意通过多练习数学题目来拓展学生的思路,并通过阅读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在学生的记忆过程中,教师则应该多加指导,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21篇 小学数学探究问题设计

小学数学的教学中,不仅要传授数学知识,更加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问题的解决能力和思维拓展.数学是逻辑思维比较强的一门学科,尤其是小学数学,能为以后的数学知识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教学模式简单单一,课堂氛围枯燥乏味,而教师只是一味地灌输性教学,学生只是被动性地学习,不能深入地探究学习,更不能应用所学的知识。所以,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要探究教学方法以及在教学过程设计好教学问题,并充分地运用。本文通过研究小学数学课堂问题设计的应用进行分析、探究。

一、小学数学探究问题设计的基本原则

( 一 )融入模型思想。在新课程的改革下,小学数学在教学过程中发生了许多变化。许多的数学问题不仅仅是将所学知识的应用,而是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让学生们通过观察、思考、猜测、交流、推理等思维活动的方式来解决。让数学理论与现实的实际问题相结合应用有一定的针对性,从数学的角度出发提出教学内容的问题,让学生理解并解决问题,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将数学问题运用于实际,在此基础上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增强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二)使学生亲身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探究问题的设计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情况,提供给学生数据、相关提示等让学生自己去探究、思考,也可以以组队的形式去完成学习内容。这样给了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探究时间,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以及其中所蕴含的新知识,通过自己亲身参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一定的情境创设中挑战自我,探索学习方法,充分理解知识内容,将知识内容与自己的学识结合起来,并充分地应用。

(三)将知识隐藏在探究问题的解决中。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很直面地将知识教授给学生,而学生仅凭教师的讲解理解知识,教师不能充分地理解学生学学习的理解能力,不能及时地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至于问题越积越多,非常不利于小学生从小养成学习的好习惯,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进度、学习效率。因此,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的引导及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是很重要的,也是为学生提供了学习的探究过程。

(四)将探究问题与生活联系在一起。小学生的认知能力不成熟,没有过多的生活经验,对于一些抽象的概念不能理解,尤其是数学逻辑思维比较严谨的课程。因此,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在探究问题的设计中,必须把数学教学中抽象的内容与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联系起来,将复杂、抽象的问题简单化,会让学生加强对抽象化概念的理解,而不是仅仅靠教师的灌输和学生的死记硬背,这只是让学生暂时记住,随着时间会逐渐忘记。这样会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提高学习能力,尤其是在数学的应用能力会有很大的提升,会更让学生很好地获取知识,更灵活地运用于生活中。

(五)探究问题的描述要结合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根据目前的小学教学状况来看,小学教程随着年级的上升难度也呈上升趋势,在传统数学课堂的教学中越来越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所以,在小学数学的教授中努力提高学生的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通过数学的学习拓展思维,养成自主探究学习、自我评价等才能是 最 关键的问题。建立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努力发掘学生的潜能,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培养新型人才。

二、小学数学探究问题的设计

( 一 )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数学学习中探究问题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能力。要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设计问题,理解问题是思维活动的开始,理解的意思就是用平常的语言把问题陈述出来,表达清楚其中的含义。经过对问题的感知和理解,会促使学生深入了解数学,提高学习兴趣,帮助学生能够自主地学习,从而推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在小学数学探究问题的设计要考虑的还有很多,应该全面综合考虑。

(二)问题情境与小学生实际生活相联系。小学阶段,尤其是 小学低学段 的学生,还不能很好地理解抽象的概念,不能很好地把握运算规则中规律性的东西。即使到了高学段,也应注意数学概念和规律所依附的物理背景,能够让学生体验并理解,而不是死记硬背。

(三)将知识隐含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目前大部分探究题目往往是直接告诉学生所要用到的知识点,仅仅是知识的传授与应用,缺少了“知识发现”的过程.这样获得的知识不能被灵活地迁移到复杂的实际问题中。探究问题的设计应让学生在解决探究问题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获取知识。学生解决探究问题是为了从问题解决过程中反思和抽象出专业知识和解决问题的策略。

三、结论

在教育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基于认知过程分析的小学数学探究问题设计与应用是一种比较新型的教学方式,能够极大地促进小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也是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体现。

第22篇 小学数学教学与生活实际的结合

1.小学数学教育与学生生活实际结合的要点分析

1.1关注学生实际生活。虽然数学知识具有抽象性、逻辑性等特点,但任何数学知识都来自于生活,因此,任何数学知识也都能够回归于生活。但小学数学教材内容都是“结论性”数学知识,也就是以概念、公式为主,与实际生活相脱节,这就需要教师弥补脱节的部分,才能够实现数学知识和学生实际生活相结合。因此,教师在开展数学教学中,必须要能够以学生实际生活作为出发点,避免引入的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脱节,否则会让生活情景变得毫无意义。

1.2结合学生年龄特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所引入的生活例子需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由于小学义务教育普遍为6年(个别地区5年),年龄跨度非常大。这就要求教师能够根据 不 同年级学生引出不同的生活案例,如低年级的学生需要以基础生活情境为主,高年级的学生可以提高生活情境的复杂性,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不断的反思、思考,最终得出结论。

1.3在数学案例中突出教学重点。从教学目标层面分析,小学数学教育与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实则是让生活案例服务于数学教学。但在实际教学当中,很多教师过于注重数学生活案例教学,而忽略了数学案例的服务性和目的性,教学情景也过于表面,无法突出教学重点,让数学课堂更像是课堂游戏。这种教学方法的教学质量甚至没有传统教学效果高,反其道而行之。因此,要求教师能够更加科学对课堂内容展开设计,突出教学重点,让学生真正的能够在快乐中学习到知识。

2.小学数学教育与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的措施

2.1开展课堂实践活动,发挥学生生活经验。在小学数学教师中,对于低年级数学教学可以开展课堂实践活动,由于低年级数学知识内容较少,开展课堂活动能够让课堂内容更加充实,并且能够让学生在互动中获取知识。我们以最简单的“加减法”为例,由于低年级小学生已经有购置日常用品的能力,因此我们可以开展“超市购物”教学活动。教师先组织学生简单布置教室,让学生以“售货员”和“顾客”的形式进行角色扮演活动。在此环节中,顾客必然会出现购物花钱问题;售货员必然会出现找回多少钱的加减法问题。在此期间,学生之间会进行交流与沟通,共同进行计算问题,从而达到教学目的。活动过程中学生会不断的进行计算,从而实现加减法口算训练,让枯燥的数学教学变得更具有生活意境。

2.2让学生自主探究知识,发散学生思维。小学数学知识作为实际生活的提炼,很多学生认为数学知识难,这主要是学生对数学知识缺乏理解,也就是知识的形成过程。因此,教师可以让数学知识以实际生活为基础,但高于生活,不断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让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过程的最直接、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实践操作,教师应该根据知识内容设计相关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主动探究知识形成过程,并且学生自主获得的知识在实际应用中也更加灵活,而不是机械式的死记硬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综上所述,想要让学生能够真正体会到数学就在他们身边,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教师就必须要将会将数学知识和学生实际生活相结合。让学生能够将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做到学以致用。并且通过让学生亲自实践生活,来获得数学知识,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为学生未来数学生涯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23篇 生活情境开展小学数学教学

传统的“老师讲解,学生听记”的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学生也不喜欢这样的教学方式,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心理。小学阶段的学生好奇心比较重,这时适当地利用生活情境展开数学科目的教学,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使课堂变成“学生思考、学生讲、学生听”的充满乐趣的课堂,有利于提高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学习兴趣,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一、利用生活情境开展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性

1.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才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使学生从“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利用生活情境开展小学数学教学,也就是将小学数学抽象的和难以理解的知识点通过生活情境变得通俗易懂,将生活情境和小学数学紧密联系在一起,老师对重点难点进行讲解和指导,带领学生开展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小学数学科目的知识。

2.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传统的教学方式强调“老师讲、学生听”,学生一直处于“要我学”的状态,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充分的发挥,从而影响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而新课改后,教学方式主要强调以学生为主、老师为辅,强调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通过利用生活情境开展小学数学的教学,能够让学生以“主人”的身份对数学知识进行学习,将生活中的情境和数学知识联系起来,使学生能更好地学习和掌握数学知识,通过生活情境和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机结合,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正确地对数学知识进行学习。

二、怎样利用生活情境开展小学数学教学

1.从生活实际出发,使学生感悟数学。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从他们的生活里发现与数学知识相关的教学内容,更能使学生认识和理解数学知识。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任务中应当侧重于引导学生多留意身边的人、事、物,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良好习惯。例如在讲解“统计与可能性”的时候,在对教学内容进行讲解之前,要求学生观察身边的事物:“请同学们观察身边的可能性,比如说,今天天晴的可能性有多大?今天老师考试的可能性有多大?生活中人们通常会通过抛硬币决定一些事情,这么做合理吗?”然后要求学生对所观察的事物进行记录,并且先自学“统计与可能性”的相关知识。这样一来,学生经过仔细的观察,再结合以前学习过的“概率”的知识,就能迅速地对“统计与可能性”有大致的了解。所以,老师要细心并且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知识,积极带领学生开展教学活动,指导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促使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并把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

2.将生活情境带到课堂上,打造活力课堂。把生活情境运用到课堂上,打造一个充满活力的教学课堂,给学生营造一个充满乐趣的数学课堂,提高学生对数学科目的学习兴趣。应用学校的现代化教学资源,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通俗易懂的生活情境,使教学课堂与生活情境紧密结合在一起,让学生能更好地学习和掌握数学知识。例如,在讲解“中心对称图形”这一内容时,如果只是单单靠口述和课本知识,没有直观、具体的图像作为学习的参考,学生很难找到问题的关键,这时可以利用PPT活灵活现地展示图形的变换,让学生初步了解中心对称图形。在上课之前找一些中心对称图形,让学生能直观地了解什么是中心对称图形,并引导学生思考中心对称图形有些什么特点,在生活中有哪些中心对称图形。这样生动形象的演示,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引导学生思考,有利于增强学生数学思维能力,更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

小学数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学科,是学生进行后续生活和学习的必学科目。因此,老师应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在教学过程中将生活情境和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在一起,打造生动有趣的教学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对教学内容中的重点难点进行简单化,通过生活情境进行分析讲解,使学生能又快又好地掌握数学知识。

第24篇 小学数学如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一、唤起创新意识,使学生想创造

好奇心是儿童的天性,他们常常会对一些问题感兴趣,发生疑问,从而产生好奇心,这正是创新意识的萌芽。

二、培养创新精神,使学生敢创造

数学课中应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之敢创造。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它是师生之间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它既是以传授和吸收人类间接经验为主的实践活动,也是特定情境中的人际交往活动。因此,师生之间不仅有知识方面的信息传递,而且有情感方面的信息交流。“建立平等、友好、民主的师生关系”是教学中的一条重要原则。课堂教学中应重视师生之间的接触、碰撞和融通。在师生信息传递、情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本身的情感对整个教学工作的情感活动起重要的能动作用。这种作用直接影响教育教学的效果。教师应该努力以自己对学生的良好情感去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反应,创设师生情感交融的氛围。使学生在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中产生探究新知的兴趣,积极主动地去追求人类的最高财富—— — 知识和技能,从而使学生敢创造,同时迸发出创造思想的火花。

三、提高创新能力,使学生会创造

创新能力是一种能积极改变自己、改变环境的应变能力和创造能力。我认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就是以多向、逆向思维为主要特征的创造思维能力和富于创造的科学态度,是由模仿到创造的转化。每个学生都有创造潜力,学生学习数学的正确方法就是挖掘潜力进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把要学的知识自己去发现,或者创造出来。提高创新能力,使学生会创新,一是要注重学生观察力。学生从小具有强烈的接触物体探究物体的本能与需要,这种本能与需要是创新思维的基础。教学中我充分利用这种需要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二是注重发展学生的想象力。一切创新的活动都从创新性的想象开始。三是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只有亲自动手实践,才能使创新思维的结果物质化,同时可以看到自己创造成果,体验创新的快乐,进一步引发创新探究的意识。

总之,教师要以崭新科学的教学指导思想,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以教师创造性的教学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第25篇 小学数学语言教育

一、小学生数学语言表达中 常见问题 分析

(一)概念不清,表达有误。概念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一种思维的基本形式。人类在认知过程中,把所有感觉到的事物的共同特点抽象出来,加以概括,就成为概念。学生在概念使用表达中经常会出现概念模糊、混用概念、曲解概念、扩大或缩小概念的外延等现象。

(二) 形量不分 ,表述有误。图形与数量常常存在包含的现象,图形可以蕴含数量关系,数量可用来揭示图形的本质,它们既是互相对立的又是互相统一的。有些学生往往会出现数量与图形不分的错误表达。

(三)乱造术语,读法有误。术语是指某门学科中的专门用语。学生在数学语言的表达中常常出现乱造术语的现象。           (四)分类混乱,表达不当。在数学学习中,经常要对各种数学知识进行分类,有些小学生会出现分类不当的现象。               (五)增减条件,表述不清。数学语言具有准确、精炼的特点。每一个数学概念、定理、公式等都有精确、完整的描述。但小学生在描述时常常会出现增加、减少条件等现象。

(六)自相矛盾,表述错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具有互相矛盾或反对关系的思想不能同真,其中至少有一假。小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往往会犯自相矛盾的错误。

(七)重复啰嗦,词不达意。数学语言具有简约性,它不像自然语言那样繁琐、冗长。但是由于小学生的词汇匮乏,存在表达不简练的现象。

(八)生活语言与数学语言混淆。数学表达自然离不开生活语言。但是有些词语在生活中数学中含义不同,要加以区分。

二、如何解决小学数学教育中的语言教育问题

(一)提高语言教育的规范性和艺术性。在小学教育阶段,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时刻影响着小学生的学习与发展,要完善小学语言教育,教师就需要提高其规范性。首先,教师在备课或课堂教学活动中,都应力求语言的精练简短,时刻保持明确的语言思路,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领悟书本中的思想知识,通过教师的悉心指导,不断深入分析,以此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自主学习和独立解决问题的意识能力,从而达到培养学习兴趣的目的。另外,还需要提高小学语言教育的艺术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要注意语言表达的艺术性,生动形象、丰富多彩的语言词汇可以激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来活跃课堂气氛,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从而促进课堂教学活动正常开展。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经常对学生使用一些鼓励性的语言,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无论学生回答问题正确与否、作业对错也好,都应通过语言表述给予学生一定的鼓励和肯定。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本着面向全体,照顾差异的原则,尽可能多地给予中下游学生一些鼓励,对优异学生的独到见解给予表扬,对于表达能力较弱的学生来说,要有意识、有目的地帮助他们,课堂发言时要给予他们鼓励的目光,再结合教学内容,采取渐进的方式来指出他们回答的不足之处,从而使他们能够不断突破自己,积极参与并举手回答问题。

(三)注重批评语言的幽默性。由于小学生的年龄较小,对任何发生在自己视野范围内的事情都比较好奇,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让他们时刻集中注意力听讲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教师在批评学生不认真听讲时,要注重语言的幽默性,这样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能提醒学生上课要认真听讲,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时周末或节假日归校后,学生会上课走神、课堂纪律混乱,这样直接影响课堂教学质量,对此,教师可以使用幽默诙谐的语言,指出学生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之处,以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通过这种委婉的批评方式来间接或直接的改善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讲的不良习惯。

(四)注重生动形象的语言教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这样可以让学生更轻松、更容易地接受新知识,掌握学习的重难点,把数学中一些抽象简短的定义转换成生动形象的语言,学生不仅不会觉得难懂,还会觉得很有趣,从而会参与其中,这对小学数学教学来说尤为重要。教师可以根据小学生自身特点,采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来表述逻辑性强且抽象化的数学概念或定义,以此达到提高小学数学教育中语言教育的目的。

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是一个循序渐进、永无止境的过程。准确性、条理性、简洁性和完整性作为数学表达的四大要素,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我们教师要创造一切机会,激发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表达的兴趣,不断锤炼学生的数学语言,使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提高,进而带动思维能力的提高。

第26篇 小学数学如何渗透数学建模思想

一、以建模思想推动教学新理念

( 一 )传统数学教学的局限性。数学建模与传统数学课程中的应用题在形式上比较接近,但在实际运用中,却有明显的优势,传统的数学应用题在形式上清楚明确,没有多余条件,且结论唯一,这就使数学化的过程被简单概括,导致学生很少思考是否需要进一步调整和修改已有的模型,从而忽视了数学建模的重点和难点。传统应用题多比较简单,不能完全体现数学建模的典型过程,所以存在较大的局限性。

(二)数学建模教学的意义用。建模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其过程可以分为表述、求解、解释、验证等。首先,在小学数学中渗透数学建模的思想,能使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从而培养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其次,数学建模还要求学生运用数学语言和工具,对部分现实世界的信息(现象、数据等)进行简化、抽象、翻译、归纳,将数量关系用数学公式、图形或表格等形式表达出来,这样就可以锻炼和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最后利用数学建模来解答了问题后,还需要用现实对象的信息进行检验,以确认结果的正确性。

二、小学数学建模常见步骤

( 一 )生活情境。要建模首先必须对生活原形有充分的了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通过信息技术或情景展示等手段,向学生提供现实问题情景。如果条件允许可以让学生亲自经历事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让学生主动获取相关的信息和数学材料。在提供问题的背景时,首先考虑这些背景材料学生是否熟悉,学生是否对这些背景材料感兴趣。我们可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根据目前教材所提供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把学生所熟悉的或了解的一些生活实例作为教学的问题背景,使学生对问题背景有一个详实的了解,这不但有利于学生对实际问题的简化,而且能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二)引出问题。教师引领学生解读、分析生活情景,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并利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来感受、发现、提出其中所蕴含的数学问题,从而建构新的认知结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有机地进行引导,在引导时主要采取两种方法:一是针对情景“以问引问”,使情景和数学问题有机的整合起来,提高学生的提问能力;二是呈现多个情景有序地推进数学问题的深入。

(三)提出假设。根据情境核问题的特征以及解决问题的需要,对数学问题进行必要的简化,并用比较精确地数学语言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

(四)构建模型。让学生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概括整理,从中寻找其普通的规律,并能抽象出数学模型,如: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公式、性质、法则等,这样学生才能进入到一个较理性思考问题阶段。在组织学生对数学问题进行探索时,有时让学生独立探索,有时让学生协作学习,有时是独立探索和协作学习相结合,要根据数学问题的难易程度,灵活选择探索方法,达到数学建模的目的。

三、数学建模教学与思维的创新

数学建模教学应把培养应用数学的意识落实到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即以教材为载体,以改革教学方法为突破口,通过数学内容的科学加工、处理和再创造,使学生达到在教学中做数学,在做数学中用数学的目的,从而习得数学思想和方法。根据建模对象的特征和建模的目的,对实际数学问题或现实情境进行观察、比较、分析、抽象、概括,进而 作出 必要的、合理的简化,用精确的语言提出合理问题,是数学模型成立的前提条件,也可以说是建模关键的一步。有时问题过于详细,试图把复杂的实际现象的各个因素都考虑进去,可能很难继续下一步的工作,所以要善于辨别问题的主要和次要方面,舍弃次要的、非本质的因素,抓住问题主要的、本质的因素,为模型的建构提供方向。例如:例如限速80km/h,许老师3小时行了240千米,超速了吗?学生有的说没有,有的说有。 师让学生 讨论,这时学生有的就说了有时比80高,有时比80低,充分理解240÷3=80(千米/小时)求的是平均速度。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建模思想的形成过程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是数学能力和其他各种能力协同发展的过程。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进行数学建模思想的渗透,不仅可以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并非只是一门抽象的学科,而且可以使学生感觉到利用数学建模的思想结合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妙处,进而对数学产生更大的兴趣。通过建模教学,可以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和方法的理解和掌握,调整学生的知识结构,深化知识层次。同时,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自主、合作、探索、创新的精神,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逐步培养学生数学建模的思想、方法,形成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用数学的能力。

第27篇 怎样提升小学数学教学效率

小学数学教学要求学生对一些数学现象要充满好奇,从而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这样才会让学生愿意接近数学、了解数学、探讨数学,从而对数学形成较客观的、全面的认知。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进行针对性的引导,找到这个年龄段的兴趣点,通过兴趣点引入到数学教学中。只有对数学感兴趣了,学生才会快乐学习、自主学习。兴趣的体现关键在于学与 教方式 的多样化。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丰富教学手段,想方设法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爱上数学,爱上数学课,把爱数学的热情融入数学课堂中,从而提高课堂效率。下面将我自身的教学总结,浅谈如下:

一、幽默风趣的课堂语言和夸张滑稽的课堂动作

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水平是衡量学习效果的基本条件。对于小学生来说,很难长时间保持学习专注,这就要求老师在课堂上采用必要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幽默风趣的课堂语言和夸张滑稽的课堂动作,不但能减少师生之间的压迫感,让课堂不在那么压抑,学习不再那么枯燥,还能让学生在笑声连连的氛围中,学习到数学知识。幽默风趣的课堂语言和夸张滑稽的课堂动作,可以让学生兴奋,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的思维也变得敏捷活跃,更有助于知识点的记忆,从而完成教学目标。许多优秀的教师在上课时常出现师生开怀大笑的情况,可见幽默风趣的课堂语言和夸张滑稽的课堂动作的重要性。

二、让课堂在游戏和比赛中行进

小学生的天性就是玩乐和做游戏。所以老师在课堂上要善于组织开展所学相关联的游戏活动,这样能很好的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还有助于学生的体力、智力和交际能力的提高。在我的课堂上经常开展以游戏或比赛形式的活动,并且收到不错的教学效果。游戏和比赛的最终目的都是让学生在玩耍中学到新知识,所以在选取活动时一定要能激起他们的兴趣,并且得与知识点相关联。在活动中要让孩子们获得成功和喜悦。同时要多用鼓励性的语言,给他们更多的自信,这样孩子们才会更加乐意参与活动,并能不断增加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注重学生间合作

我们在课堂上常常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使课堂教学畅通。老师常常以参与者的角色投入到小组学习中。在小组学习之前,老师要阐述清楚问题的情境,开启小组活动;在小组学习中,老师要深入小组内,引导孩子们进行有效的学习和交流,或者在每个组之间进行巡视,要仔细认真的观察,对那些善于运用交流方式的小组要及时的表扬,这样才能提高小组的交流能力;在小组学习完成之后,老师要展示各小组的学习成果,并且要对这些成果进行及时的评价和反馈,在这个过程当中,每个孩子都对自己的学习任务很明确,能独立的、自觉的相互交流。从而最大限度的扩大了参与面,使师生间、生生间的相互交流和协作功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小组学习使孩子们学习从被动变为主动,把个体自学、小组讨论、全班交流、老师引导等有机的结合起来了。尤其在小组讨论过程中,充分的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小组内成员相互交流,小组间讨论、竞争、合作,从而激起了孩子们学习的热情,发掘了个体学习的潜能,增大了信息量,让孩子们在互补促进中提高。可以让更多的孩子参与到学习中,做到了全体参与。我们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可我们老师又想让更多的孩子参与到学习中来,怎样才能让孩子们有更多的说话机会呢?当然,全靠老师提问那是不现实的,因为老师不可能在有限的时间内使每一个孩子都能回答到问题,这时候小组合作学习就能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孩子们可以在小组内自由的表达自己想法,这样每个人都有了发言的机会。当然,明确教学目标、突出重点化解难点、善于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等对提高课堂效率都很重要,这里就不再一一陈述。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利用各种有效途径,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让学生每一天、每一分钟都学有所获。

第28篇 小学数学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教师在开展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要综合学生的生活经历与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数学知识,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逻辑思维能力,满足学习的需求。在新课 改背景 的影响下,教师就要做好思考工作,更新教学手段与方法,认识到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一、坚持以人为本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思维有着多样化的特点, 且小学 数学也是小学阶段教学中的基础学科之一。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就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就是逻辑思维能力。可以 说教学 活动就是针对教师与学生来进行的。首先,作为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其性格与学习能力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且数学知识又是一门逻辑性较强的学科。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就要从这一阶段学生的特点出发,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实现有效学习。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可以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同时也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其次,教师作为教学活动中的指导者,要及时更新自身的教学理念。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过度向学生讲授数学知识,并不关心学生是否能够接受,且对于学生来说,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这样就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针对这一现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及时创新教学理念,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同时还要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思维,通过自主学习提出自己的看法,提高师生之间的交流效果,保证数学课堂的亲和性,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如,学生在学习“三角形的认识”的过程中,教师就要给学生展示出色彩比较鲜艳的图片,同时还要包含不同的三角形、正方形以及长方形等,引导学生进行分类,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学生感兴趣的方面入手,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进入课堂中去。同时教师还要向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并为学生创设出相应的教学情境,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通过情境的影响,可以让学生产生质疑。在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还要及时到学生身边,引导学生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课堂教学的质量。

二、创设出真实的教学情境

只有借助真实的教学情境,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的活跃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坚持从教学内容出发,给学生创设出适宜的教学情境,同时还要保证教学是从学生生活出发的,这样才能让学生将所学到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就可以从教学内容上进行设计,融入生活情境,给学生营造出适宜的学习氛围,以此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活跃性,帮助学生主动进入学习,保证课堂教学的活力。其次,在教学中教师还要关注好细节问题,突出教学的真实性,借助教学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对于教师来说,就要及时关注教学活动,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正确地引导学生,培养好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如,在教学“找规律”的过程中,教师要先向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如你们知道什么是排列吗?借助问题教师就可以从学生体育活动的排队上入手,选择几名学生到讲台上,按照不同的情况来进行排队,以此来引导学生思考。在这种教学情境的影响下,可以促使学生进入思考中去,同时也可以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在学生讨论结束后,教师就要选择学生来说出讨论的结果。借助这种教学方法,可以有效地引入新课知识,这样也就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尊重学生的差异性

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学生的性格特点以及学习能力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不同。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就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性,正确面对每一个学生,同时还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避免差异对待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创造出相应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可以展现自我,以此来帮助学生实现多元化的发展,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其次,在教学中教师就可以从学生的接受能力入手,制定出不同的教学计划,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3]。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小学时期正是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就要认识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性,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去,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第29篇 导学式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应用

一、小学数学导学式教学模式的实施

导学式教学模式改变了之前教师主导课堂的教学方式,而是让教师在教学中起到的更多是指导的作用,从而更加明确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这种教学模式的应用,让教师和学生在和谐轻松的氛围中完成教与学,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接下来,我就从下面三个方面与大家分享如何更好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导学式教学模式,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提高数学能力。

(一)设计示范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小学生年龄小,在面对逻辑性较强的数学学科时,不能够透彻地理解数学问题及其知识点;且小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还没有养成,课前预习时遇到不理解的问题往往半途而废或是百般思考后还得不到解决,这就导致他们在课堂上跟不上老师的思维,数学成绩和能力也得不到提高。此时,教师便可参考导学式教学模式,指导学生更有效率地进行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课后思考,从而提髙数学课堂学习效率。例如教师可以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根据每一章节的不同,先设计出一个或几个简单的示范问题,引导学生结合问题预习功课,使他们主动思考,并带领学生通过问题进人课堂,围绕课本及问题对知识点进行分析、解答,这样充分发挥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引导作用,让学生主动地去思考和探索,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例如,在学习“鸡兔同笼”这一章节时,教师可以布置问题“大船可坐5人,小船可坐3人,全班一共有34人,共租了 8条船,每条船都坐满了,大小船各租了多少条? ”让学生先进行主动思考,然后再引导学生利用相似的解题方法解决课本上的问题。此类示范性问题使学生能够联系学过的知识点,这样一来,学生根据之前掌握的数学知识解答新问题,从简单到困难,并通过变形、推理,实现对新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二)创设特殊情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138数学这门学科对学生的逻辑思考能力的要求较高,往往需要学生有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和集中的注意力,但也由于这门学科有一定的难度、课堂气氛沉闷,小学生们好动,静不下心来学习,可能会产生讨厌数学的情绪。导学式教学模式的核心思想在于学生的“学”,教师在面临此类问题时,可以通过创设一些特殊的情境,使学生对数学始终产生新鲜感,提髙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因为小学生的年龄较小,教师创设情境时需要考虑到他们的年龄特点,例如,当教师上到“讲解四边形”这一章节时,就可以假设大家处在一个巨大的四边形内,让学生们寻找身边的四边形,如讲台上的粉笔盒、黑板、课桌的桌面等等,让学生主动寻找与发现,教师在此过程中再加以引导,让他们自己理解和分析关于四边形的知识。这样,相比较传统的教学方法,不再只是一味地在课堂上枯燥无味地讲解知识点,而是留给学生思考和寻找时间,让学生们在实践中学习数学知识。这样的教学模式,教师转变了课堂教学中的角色,由“教”变为“导”,使学生能更容易地主动去进行学习探索,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从而达到教师的教学目的。

(三)加强师生互动,提高数学课堂效率。要想使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教师自然要加强课堂上及课后的师生互动,从而改善课堂教学情况,使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得到提高,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上真正理解、吃透知识点,敢于向老师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并有能力把所学知识应用到学习或者生活的其他方面。导学式教学模式就很好地诠释了这一点。教师要想充分发挥指导学生的作用,就免不了和学生多接触,师生间的互动交流有助于消除学生与老师间的隔阂,使学生愿意主动与老师进行交谈,向老师提出学习上的疑问和困难,老师解答并针对性地提出一些建议,从而更好地实现导学式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例如,教师在上完 一 整个章节时,可以专门拿出一节课让学生进行提问,为他们答疑解惑;或是老师在课后与个别同学单独交流,指出他们答案中的典型错误之处,帮助他们改正,并不 忘鼓励 他们再接再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施以不同的解决方法;及时为学生解答疑问;在授课过程中留足够的思考时间,开拓学生的思维……在不断的师生互动中,走进学生、了解学生,创造一个为学生所喜欢的高效课堂,在不断的学习交流中,提高学生们的数学能力,帮助他们为以后的数学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二、结语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之下,我们教师要与时俱进,更好地将导学式教学模式应用到小学数学的教学实践之中,以 学定教 ,改变传统数学教学的弊端,让学生们成为课堂主体,积极主动地学习数学,相信在老师和学生们的共同努力之下,小学生们的数学水平能得到很大的提高。

第30篇 小学数学合作学习模式探究

一、引言

小学数学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活动要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引领学生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随着素质教育的提出,合作学习运用越来越广泛,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使用合作模式,能充分调动课堂气氛,帮助学生建立自我价值意识,有利于小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在相互间的合作中锻炼逻辑思维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做好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合作模式研究,能促进其有效地应用到教学活动中。

二、明确学生主体地位,保证分组有效性

为保证数学教学活动的有效性,教师要将合作学习模式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能够持续刺激学生保持学习兴趣,前提则是确保分组的有效性。教师就必须要对班级的每个学生认真了解、综合评价,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性格特点等来分组,突出学生的特长、巩固学生弱项,从而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成绩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就笔者本人所教授的四年级学生为例,此阶段小学生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质变”阶段。在这一“关键年龄”时期的小学生,选择“合作对象”进行学习活动时, 同关系 较好同学组队、学习成绩好或差成为选择组队同学的倾向性依然存在。笔者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学生个体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学生性格,并将其作为分组的重要依据, 坚持组 间相类似、组内有差异的原则,对班内同学进行合作小组的合理划分。根据所搜集到的研究信息,进行分组时,要将学习小组人数控制在6人左右,这是便于教学活动进行的合理人数。小组人数确定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确在组内的任务,推选出组长、信息记录员、操作员、监督员等职务,确保合作学习有效,并鼓励学生轮流担任每个职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合理规划教学过程,实现合作有效性

当下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小组合作模式并不能贯穿到整个教学活动中。在合作模式中应当一直处于引导者角色的教师,很容易在教学过程中陷入传统教学方式中,无法摆脱说教者的角色定位。为实现合作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的有效性,教师要合理设置教学过程,并根据教学活动进行实时转换。在课堂教学活动开始阶段,要调动 起小组 同学合作的积极性,教师可以设置教学情境,以教学内容为基础,提出与小学生日常经验有关联的生活场景,让学生能较快进 入教学 情景。教学活动进行中,教师要明确学习目标,分解学习任务,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到整个学习当中。教师要做到基础知识讲解与引导合作相结合,以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角的度量》为例,课程开始讲述线段、直线、射线,教师带领学生理解概念,就三者的相同和不同进行小组讨论,并与课本内容进行对比,随后的小测验则进行小组合作讨论,由学生进行回答和评析,学生分工合作 又任务 明确,大家能朝着一个目标努力,既深化了学生的学习数学知识的记忆,又培养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小组内的学生明确任务分工,记录、发言等角色分工明确,保证分组合作的有效性。

四、完善评价体系,提高合作学习积极性

评价环节是教学活动的最后环节,也是对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效果的检验评析阶段。新课 改背景 下,建立健全小学教育评价机制,除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情况评价之外,还要对学生综合素质进行评价。教师要探索使用多种评价方式,就小组探究成果、学生课堂表现、学习成绩等内容进行评价。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让学生就自身课堂表现进行评价;引导学生进行互相评价,对组内成员和组 外同学 进行评价;教师进行评价,对表现好的小组进行点评,对出现问题的小组进行分析。在整个评价过程中,教师仍然要以学生为本,强调学习本身同时进行思想教育,将“立德树人”理念融入评价体系,通过鼓励和表扬,让学生树立起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融入分组合作模式,顺应了新课 改背景 下丰富教学方式、推动课程改革的大趋势。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学生为主体的合作模式教学方法,能不断提高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协作学习能力,从而实现小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同时也能拉近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还能融合人际关系,增进师生同窗之谊,寓教于乐。 

第31篇 小学数学教师如何抓好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全面、系统传授学科知识的重要载体。学生对学科知识的学习与掌握程度往往与课堂教学效果直接相关联;教师也往往是通过课堂教学的形式来向学生教授学科知识。课堂教学是形成师生互动,传递知识信息的重要途径。那么,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怎样做才能抓好课堂教学,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学科知识呢?

一、不断提升自我素质,做一名深受学生爱戴的人民教师

教师的素质在教学活动中显得尤为关键和重要。作为教师,要从各方面来完善自己,如师德修养、文化体育方面等,让学生从内心尊重自己,要和学生交朋友,从而使学生在喜欢自己的同时,也喜欢自己所教的学科。只有这样,学生才更乐意与教师打成一片,在心灵深处尊重教师,爱戴教师,从而在课堂上积极主动地配合教师的教学,使课堂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现在很多教师在思考如何让学生学好数学时,经常考虑的是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却忽视了自身的素质要求。当前,一线中小学教师的素质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职业道德素质、思想政治素质、业务能力素质等。在职业道德方面,要求教师要做到爱岗敬业,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学生个性,注重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在思想政治方面,要求教师做到热爱党的教育事业,有坚定的政治立场,旗帜鲜明地反对一切邪教组织和伪科学;在业务能力方面,应当不断加强学科专业知识的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为抓实、抓好课堂教学创造条件。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应当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不断加强学习,提升自我素质,使自我变得更自信、更优秀。

二、在课堂教学环节中,教师应当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只有通过自己的再创造活动而获得的知识,才能真正被掌握和灵活运用。小学生年龄小,抽象思维能力不强,教师应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各种图形或物体,调动各种感官参与实践,同时教给学生操作方法,让学生通过观察、测量、拼摆、画图、实验等实践,激发思维去思考。让学生动手实践,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就有利于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教学质量的提升。

三、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构建和谐的课堂生态,是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的重要前提。要提高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人际交往关系,需要教师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教师还要主动帮助有困难的学生,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异常言行,及时与学生谈心,要理解学生,宽容学生。只有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崇高的人格魅力、班集体的温暖,才能让每一位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教师要善于采取多种方式,让课堂教学变得精彩纷呈。教师可以开展情景式教学,让学生融入到相应的学习情景中去,感悟知识带来的无限乐趣;开展小游戏,把相应的知识信息融入到游戏之中,让学生在做游戏的过程中收获新知;采用合作探究式教学方式,教师通过精心设置与数学知识息息相关的话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合作探究,让学生发挥集体的智慧收获知识。

四、抓好巩固环节,确保学生能够准确掌握数学学科知识

巩固练习是牢固掌握学科知识的重要手段。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抓实抓好知识的巩固环节,不断创造条件让学生系统、准确地掌握数学学科知识。首先,抓好课堂巩固环节。在学习了与小学数学有关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基本公式等基础性知识之后,要及时通过课堂练习的形式进行有效的巩固。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布置一些课堂小练习题,让学生去做。学生做了之后,教师要及时检查学生做题的情况,然后开展有侧重点的讲解,力求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及时纠正习题错误。其次,抓好课后巩固环节。在课后,教师应当根据课堂所学知识的特点,布置适当、适量的课后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对于学生的课后练习题,教师要及时进行批改,不能拖沓,更不能放任不管。对于学生出错率较高的练习题,教师要进行集中评讲;对于错误率较低的练习题,教师要做好个别辅导;对于所有学生都做错的练习题,教师不仅要评讲,还要进行反思,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最后,抓好阶段性的巩固环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抓好章节、单元、中期、期末等阶段性巩固练习,以此帮助学生牢固掌握数学学科知识。

总之,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应当采取多种方式,不断提升和巩固课堂教学质量,让学生系统、全面、牢固地掌握数学学科知识,这样教师的教学目标才能有效实现。

第32篇 小学数学教学几点思考

1.合理组织,创设情境,有张有弛

由于小学生的注意力不够集中,根据小学生的这个特点,在组织教学课堂上,作为教师尽可能创设情景,在学生兴趣最浓厚、注意力最集中的这个期间将重点、难点知识展示出来,师生共同活动,使学生掌握重点知识,完成学习目标。再利用课堂其他时间,师生互动,做好反馈以及检测,完成教学环节,使整个教学张驰结合。为提高教学效率,我们必须创造一定的环境、意境,通过这样的手段,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发展学生数学的素养。通过情境设计、多媒体使用、课堂活动组织等辅助手段达成目标,符合学生的喜好。这样可以让学生在思维冲突中发掘数学潜在问题,引发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兴趣。

2.结合教材和学生生活实际,直观教学自然引出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是一个转化过程,可以分为两方面,一是由教材的知识向学生的接收运用转化;二是由学生的接收向吸收转化。这种转化过程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情况下,由教师的积极引导下实现最终目的。没有学习主体的积极参与是没有办法达到最终目的的。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生活情景,引入生活实际,让学生在实际教学中,通过观察和实践来理解数学概念,掌握数学方法,逐步培养学生比较、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通过这些贴近生活活动,拓宽了学生的认识范围,丰富了思想活动,同时也间接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起学生的思维,从而使学生提高知识转化效率,使课堂教学高效利用,从而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现行教材图文并茂,生动有趣,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紧密联系生活。特别是直观教学的引入,使学生获取知识并运用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有所提高。

3.教学思想转变,提高交流和沟通

教师们一定要转变教学思想,还要积极地去引导学生获取知识,注重能力的培养,所以教师在数学课上让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数学教学也是师生相互沟通和交流的过程,通过师生相互沟通和交流,打破原来教师高高在上的那种师生关系,建立在学习上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平等地一起去交流和探讨知识,在学生的学习上教师真正地起到引导作用,并通过交流,使同学之间成为合作学习的伙伴,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创造有利的条件。通过沟通和交流,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及时肯定和赞美,激发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和进取心。但课堂教学中往往会出现很多教师意想不到的内容,也就是“误点”。有时候这些内容是不够正确的,有时候甚至会出现比较尴尬的问题。很多时候,教师在课堂上往往会忽视这样的细节,一个劲地奔向自己教学的目标,而有时这种错误恰恰是一种很难求的教学资源,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善于点拨、引导学生的偏差,巧妙地挖掘其中的“问题”资源,把它变成课堂中生成得很好的教学资源。

4.教学中问题的设计要做到指向明确,体现实效

课堂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也是师生情感和信息交流的重要渠道。因此,教师要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精心设计课堂提问。课堂提问的设计必须直接指向预设的具体教学目标,使教学的程序紧紧围绕这个教学目标展开。数学教学的关键是教学中的提问,却不可无的放矢,单纯追求形式上的提问。教师要考虑提问是否有价值、有效果。恰当的提问,不是 靠现场 “现炒现卖”,而是教师在备课时要了解学生,钻研教材、熟知教材,在此基础上反复推敲和精心设计,掌握和应用课堂提问的技巧,从而达到教学的目标。

5.教学反思:小学数学教学中,适当使用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教学策略,需要选择应用。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改的显著待征。大多教师都将“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的转变的重要的教学策略,几乎每节必配有“小组合作学习”,以致“小组合作学习”成为课改的重要“标志”。但是这样做并不好,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因为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接受式学习和发现式学习两种,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发现式的学习方式。作为一种教学策略,我们需要有选择地应用,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合理使用小组合作学习。

6.结语

学习数学的重要目的在于用所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这是教学大纲中的要求。因此,在数学教学中,不仅让学生能够学习新的知识,而且能够运用学习的知识去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做到学以致用,融会贯通。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使学生们学到和掌握到更多的知识。

第33篇 小学数学新课标现状分析

新课 标要求 小学数学教育目标,一方面,培养小学生掌握丰富的数学知识;另一方面,学会如何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可以说,新课 标充分 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全面发展。针对新课 标实施 以来的教学现状,还存在一些不够令人满意之处,还需要广大数学教师队伍不同努力,共同提升数学教学的有效性,确保新课 标教学 要求可以顺利实现。

一、小学数学新课 标实施 现状

1.更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传统的教学思想中,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更加注重教师的教学行为,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习活动。此种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增加了学生的学习难度,无法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并且在此 种教学 模式下,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不是非常的深刻,只是出于表面形式的理解,缺乏举一反三的能力,无法做到熟练运用,也无法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自从新课程改革实施之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突出了学生的学习主人地位,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中心,充分释放了学生的个性,有效的激发学生潜能,使学生更加热爱数学学习,更加主动学习,体会到数学学科的乐趣所在。

2.更加注重知识的建构

从实施新课标以来,教师逐渐由建构主义代替认知主义。建构主义的核心所在,是引导学生自主去发现知识,在亲自参与的过程中掌握知识。而小组学习模式,是最好的落实构建主义理论的方式。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具有多种优势:第一、在小组讨论过程中,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主动去探索数学知识,在学习的过程中提出问题、发现问题、以及解答问题,可以充分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第二、考虑到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思维方式,知识累积程度也不同,而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可以有效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思维模式;同时在小组讨论过程中,有利于学生形成相互帮助、团结合作的精神。

二、小学数学新课 标实施 不足之处

1.鼓励与赞赏滥用

在新课标中,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鼓励和赏识学生的进步表现,此种模式与传统严厉教育具有非常大的差别,更加突出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此改革措施非常具有必要性,有效地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发展。但是在实践教学中,有个别教师并没有对此内涵做到充分理解,仅仅是简单的表扬和鼓励,致使一些学生无法接受批评,只接受表扬。还有一些学生认为自己必须受到表扬,如果表扬不到位,便会对教师、对学习产生厌恶的情绪。此外,学生之间存在攀比情绪,认为学习只是为获取表扬,学生的此种行为和心理,均是教师没有正确运用表扬所导致的。

2.自主学习变成放任自流

在新课标中,要求教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指导学生可以主动展开学习,与以往满堂灌的教学模式相比较,此改革非常具有意义。很多教师能够充分落实此项改革措施,认为降低了自身的教学压力,但是由于力度缺乏有效控制,导致教学成为放羊式教育。考虑到小学生年龄较低,尚没有形成良好的自觉性,如果放任他们展开自主学习,缺乏可行性。所以,教师的放任不管,导致自主学习成为了学生的自由活动。

3.合作有形式而无实质

在新课标中,要求学生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从而激发自身的学习潜能。但是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往往只是存在于表面。具体来说在课堂上,学生并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讨论,同时如果没有教师的监督,学生无法在课后讨论中获取学习成果。此外,在多数情况下,合作模式下其他学生缺少足够的发言,只有优等生在表现自己。小组合作强调的是学生的主动性学习,但是如果没有教师的指导,学生难以进行主动学习。

三、深化教改的有效对策

1.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在小学数学课堂上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在宽松融洽的环境中学习,有利于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同时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因此,小学数学教师有必要构建融洽的师生关系,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 动。在课堂上,教师必须进一步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与学生成为朋友,消除学生对教师、对数学学习的害怕感,从而可以专心致志的学习。

2.注重因材施教,维护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实际教学中,面对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教师必须要正确面对此客观存在,针对不同的学生,制定出不同的学习任务和学习要求。结合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确保每一位学生均能够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3.形成合理的教学评价机制

在新课 标形势 下,针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教师不能将以往的、将学生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标准,而是采取多元化、客观性、全面性的评价机制。首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鼓励学生踊跃发言,面对不同的答案,均给与肯定和表扬,尽量少批评和否定,避免打击学生学习自信心和积极性。其次,数学教师需要创新评价体系,丰富评价内容,充分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以及综合进步等内容,以此做到科学客观的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有效落实小组合作模式

数学教师必须意识到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重要性意义,之后结合教学内容,尽可能的为学生提供更加充足的时间,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和思考。由于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还需要教师正确的监督,使学生均能够积极参与到小学合作学习模式中,主动探索问题,最终完成学习任务。比如,在 西师版《圆的面积》 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首先回忆以往所学内容,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旧知识,推导公式,让学生在小组中积极讨论。一方面,小组讨论有利于活跃课堂环境;另一方面,还可以启发学生智力,开动脑筋,共同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此后,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评比每一个小组的学习成果,可以让学生补充不足的内容。分组学习模式,旨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只有建立在学生自身努力的基础上,才能够使学生处理好合作学习与独立学习之间的关联,以此充分发挥出分组学习模式的作用。

四、总结

总而言之,新课标的改革关键所在,便是突出学生的课堂学习主体地位,将课堂交还给学生。为充分落实新课标要求,避免合作学习模式只是存在于表现,小学数学教师需要在实践教学中加强教学反思,及时调整教学手段,在教学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完善教学措施,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最终切实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

第34篇 怎样解读小学数学教材

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让学生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为了达成这一目标,教师应该充分理解、尊重小学数学教材,有效地解读教材,把握教学目标,改变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以促进小学数学课程的有效实施。

一、通读教材,理清脉络

教材是各教育机构根据课程标准和实际需要,为师生教学而编写的教科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主要依据。目前,经教育部审定的教材版本繁多,如现行的人教版、苏教版、北师大版、 西师版等 ,都各有特色和 可 借鉴之处。教材是个例子,它能给 给 教学提供一个较好的范本。以最新审定的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为例,这套教材在内容编排上更趋合理,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更加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如果每一位教师能在教学中准确把握知识脉络和教学目标,就需要通读全套教材并对知识进行全面系统地梳理,从中找出小学数学知识的结构和脉络。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为教师配备全套教材供研习使用。

二、细读教材,挖掘深度

图文并茂的教材能带给学生更多探索的空间。在解读教材时,教师不仅要关注教材赋予知识的生活化,还要细读教材,深入推敲编者意图,从关注和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角度进行教学的设计,从而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开展深度地学习。如人教版中“梯形面积”的教材内容呈现了三位同学探究时的不同思考,分别是“我把一个梯形剪成了两个三角形”“我剪出了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两个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随后,教材展示用第三种方法推导出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教师在解读教材时,恰好可以将前两种作为推导过程的深化,让学生验证前两种方法的可行性。

三、比读教材,发现不足

教材提供的仅仅是一个例子,因此,教师要借鉴、处理甚至摒弃一部分教材内容。目前,便捷的网络和丰富的教材版本资源为教师提供了比读优选和批判接纳教材的机会。如在教学“乘法分配律”时,教师在将人教版、苏教版和北师大版教材进行对比后发现,三种版本的教材都是结合生活实际呈现教学内容,从不同的解法列式入手,引导学生发现两个算式相等。此外,北师大版还要求再写出几组算式去发现和总结规律,强调了获取知识的严谨;而苏教版和人教版则只通过对比一组算式就得出规律,缺少归纳的科学性;三种版本的教材都没有用乘法的意义去从根本上理解乘法分配律。通过比读不同版本教材的优劣,可以使教师设计出科学、严谨,且充满数学味的教学内容。

四、品读教材,巧设问题

有效提问是高效课堂的灵魂,课堂提问宜大不宜碎。“大问题”就是以学生现有视角和能力为原点,设计出质量高、外延大、 问域宽 、数量精和挑战性强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以求最大程度地解决主要问题,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大问题”能够让课堂走向本真,能够让教师从众多琐碎的小问题中解放出来,让学生从浅层次的被动学习走向深层次的主动探究。通过品读教材的提示或提问设计“大问题”,如人教版“打电话”的相关教材内容,教师可以根据教材中提出的三个问题统领课堂教学,提出“你打算怎么解决呢”“还有更快的方法吗”“为了让它切实可行,还需要做些什么”三个问题。

五、精读教材,剖析思想

教师要精读教材,解读出数学知识中蕴含的数学思想。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过程,往往伴随着转化思想的渗透过程。如梯形的面积可以转化为平行四边形或两个三角形来计算;圆的面积转化为长方形或者三角形来解决。数与形的结合可以将抽象的数学语言、数量关系与直观的几何图形、位置关系结合起来,达到“以形助数”或“以数解形”之效果。

总之,解读小学数学教材能够让教师充分地认识教材、了解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让教师的课堂设计更加贴合实际,为数学教学工作带来便利。小学数学教师通过解读教材,有利于数学课堂因“用好、用活教材”而丰富多彩。

原创

展开全部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