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150年前的南北战争,美国作家们是如何“旁敲侧击”的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小妇人中的人物形象 关于150年前的南北战争,美国作家们是如何“旁敲侧击”的

关于150年前的南北战争,美国作家们是如何“旁敲侧击”的

2024-06-03 04:5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4月9日,美国迎来南北战争(1861-1865)结束150周年纪念。

        这场历时四年的战争作为美国历史上一个重要节点,它见证了美国民族身份的重建,社会秩序的重组,也是种族平等运动的一个开端。除开它在社会与政治层面上的研究价值,南北战争以其幅员之辽阔、影响之深远、历史之丰富成为一座文学金库,从内战开始之前到当代,美国小说家们仍在孜孜不倦地在战争的外壳上“旁敲侧击”,试图找到一个渠口,为那段沉痛复杂的历史提供一个新的维度。战争是一层皮,里子仍然是鲜活个体的酸甜苦辣。

《汤姆叔叔的小屋》(斯托夫人,1852年出版)

        对不了解美国内战背景的读者来说,《汤姆叔叔的小屋》可以作为观察南方蓄奴制度的一道窗口。故事以黑奴汤姆为中心,讲述了汤姆和他的同伴们在南方的命运波折,也折射出不同奴隶主对奴隶以及蓄奴制度的多种态度。

        肯塔基州庄园主谢尔比先生由于债台高筑,迫不得已将自己最喜爱的两个奴隶,汤姆和小哈利卖掉还债。偷听到主人对话的小哈利的母亲伊莱扎带着孩子连夜出逃,最终摆脱奴隶贩子的追捕到达了黑人自由州。对主人忠心耿耿的汤姆决定留下,最后告别家人,救下名叫伊娃的小女孩,并被女孩父亲圣克莱尔买下。圣克莱尔在未能兑现解放汤姆的诺言之前意外身亡,他的妻子无情卖掉汤姆,最后汤姆因拒绝鞭打奴隶,拒绝透露出逃女奴的下落而被庄园主毒打致死。

        这本反奴主义的小说一经出版便引起极大反响,林肯甚至不无夸张地说,这本小书“引发了美国内战”。

《为奴十二年》(所罗门·诺瑟普,1853年出版)

        作者所罗门·诺瑟普是一个天生自由的非洲裔美国人。1841年,他在纽约被人绑架,被贩卖成为一名奴隶,直到1853年逃跑后,他成了一个废奴主义者,并将自己的经历写成了回忆录《为奴十二年》,这部小说于2013年改编为同名电影,最终荣获第86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改编剧本和最佳女配角三项大奖。

        它讲述了一个受过良好教育、会拉小提琴的自由黑人被欺骗绑架贩卖为奴,历经了十二年的奴隶生活,目睹了许多黑奴的悲剧,最终回到自由家园的故事。小说以对生命、自由、尊严和信念的坚守为主题,构成了美国黑人文学传统的一部分。值得一提的是,《汤姆叔叔的小屋》中许多情节取材于这个故事。

《小妇人》(路易莎·梅·奥尔科特,1868年出版)

        美国女作家奥尔科特的成名作《小妇人》可称得上是女性意识的启蒙作品。以南北战争为时代与生活背景,小说讲述了19世纪美国北部新英格兰地区一个普通家庭四个姐妹之间的生活琐事。

        四姐妹的父亲马奇在前线征战,留下妻女在小城镇的家中。小说以家庭成员的感情纠葛为线索,刻画了四个性格各异的独立女性。大姐梅格为了爱情甘于贫困,二姐乔希望通过奋斗成为作家,赚得的稿费补贴家用,三妹贝思热爱音乐,体弱多病,尽管年岁尚轻,却能坦然面对死亡;四妹艾美喜欢艺术,并且以扶弱为己任。

        小说受到当时的大思想家爱默生的影响,强调了个人尊严与自立自律的观念,歌颂了忠诚、爱心、亲情等传统品质,至今仍广受读者喜爱,也是美剧《老友记》中主人公们的心爱读物。

《红色英勇勋章》(斯蒂芬·克莱恩,1895年出版)

        美国作家斯蒂芬·克莱恩出生于战后,并无参战亲身经历,然而这部建立在大量史实资料上的小说仍以其写实逼真而闻名。

        小说以一名普通士兵的口吻对美国南北战争进行了描述。主人公亨利·弗莱明是一个农妇的独子,满怀浪漫的英雄主义观念,渴望军队的传奇生活,不顾母亲的劝阻,参加了北方军(即联盟军)。在战斗中,亨利一方面渴望荣誉,另一方面又惧怕死亡。战场上的炮声使他勇敢地投入战斗,但遭到敌人突然袭击时,他又临阵脱逃。后来亨利被一位战友误伤了头部,却被误认为是在战斗中光荣负伤,战友们都敬佩他轻伤不下火线的勇敢精神。亨利在万分羞愧中历经种种思想斗争,克服了对战争的恐惧,在炮火的洗礼中成长为一名英勇的战士。

        这部战争文学经典着力渲染主人公肉体与心灵的主观感受,及其心灵善恶搏斗的过程,被誉为第一部现代战争作品。

《一个江湖医生的自白》(塞拉斯·韦尔·米切尔,1903年出版)

        写小说的医生不少,这本小说的作者米切尔担任宾夕法尼亚医学院院长、美国神经学学会第一任会长等职务,有感于自己在南北战争中的经历,把它们写进了小说里。

        小说中文版由两个故事构成,《一个江湖医生的自白》是南北战争时期一位名叫斯拉的江湖医生的自白,以幽默的口吻讲述了他依靠自己并不出众的医术和骗术走南闯北,结果碰了一鼻子的灰的经历。另一个是《乔治·达德鲁的病例》,作者以第一人称口吻,写了南北战争时期,一个只有躯干没有四肢的战士从健康到残疾的过程,以严谨的手法再现了伤员截肢后的心理变化。

        米切尔有意选择大时代的小人物,以诙谐中夹杂悲悯的手法展现了历史洪流中普通人的悲喜。

《飘》(玛格丽特·米歇尔,1936年出版)

        这或许是最著名的美国内战小说了,尽管作者玛格丽特并没有把着眼点放在战场上。故事从慵懒自在的南方开始,以任性美丽的少女斯嘉丽的视角展现了南方人的爱情与理想。随着前方战事深入,斯嘉丽和其他留在南方的女性不再对战争怀有崇敬、全力支持,而是逐渐感受到因战争而带来的痛苦,战争结束后,她们不得不屈服于失败的命运,在种种桎梏之下重建家园。小说以斯嘉丽的爱情为明线,南北战争为暗线,交织出一幅从明到暗的南方画卷,对战后南方社会体系的崩塌、南方人尊严与意志的挫败与重建进行了较为深刻的剖析。

《八月之光》(威廉·福克纳,1932年)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美国南方作家威廉·福克纳在当之无愧的代表作《八月之光》中对美国内战后南方人的社会、心理冲突进行了深刻的阐释。

        主人公乔・克里斯默斯是私生子,从小被祖父遗弃,送入孤儿院。后来,因被怀疑是“黑白混血儿”而失去了“身份”,受到社会的排斥,饱受心灵的孤寂,行为扭曲,性格冷酷。毕生受尽种族与身份的困扰,最终选择了灭亡。

        内战前的旧南方被奉为一片稳定繁荣的乐土,充满了自由与和谐。内战后,经济与文化都开始败落并走向灭亡。但是,传统南方已经根深蒂固地滞留在南方人的灵魂深处。他们无法在对过去的怀念与现实之间取得平衡,内心充满了无法调和的矛盾。于是,深邃的孤独与身份的不明二者相辅相成,不断侵蚀着乔和这一代战败的南方人的灵魂。

《不败者》(威廉·福克纳,1938年出版)

        《不败者》是福克纳的一部较“小众”的作品,也是他可读性最高的作品之一。小说的背景依旧设在福克纳“邮票大小”的文学王国——约克纳帕塔法郡,围绕着萨托里斯家族展开。

        故事分七段,讲述了1862年至1873年间在南方发生的形形色色的故事:孩子们从前线归来的约翰·萨托里斯上校那里听来战败消息,谋划攻击路过的北方士兵,战败后,勇敢的外婆不屈不挠地与北方军队抗争,维护自己和家族的尊严。约翰上校这个人物以福克纳的祖父为原型,书中不少故事直接取材于作者在儿时在老家大宅子前廊从祖父那里听来的故事。

        在南方战败的颓唐景象里,福克纳致力于发掘勇敢抗争的妇女和小孩,并歌颂了他们不畏牺牲的“不败者”形象。

                《他们眼望上苍》(佐拉·尼尔·赫斯顿,1973年)

        美国南方作家、人类学家赫斯顿是美国哈莱姆文艺复兴运动的活跃分子之一。她关注黑人文化传统及民间故事的保存,以流淌的诗意在代表作《他们眼望上苍》充分展示了黑人女性所经历的女性意识觉醒。

        小说描写了反抗传统习俗的束缚、争取自己做人权利的珍妮的一生。成长在黑奴解放环境下的珍妮向往幸福爱情,虽然最初被迫嫁给了有六十英亩田产的中年黑人洛根,她后来还是跟随黑人小伙乔·斯塔克斯到一个建设中的黑人小城去开创新的生活。

        珍妮不愿只是作为宠物被供养玩赏,不愿坐在空空如也的高椅子上无所事事,在乔死后,又跟随无忧无虑、充满幻想,既无钱又无地位的黑人青年甜点心到佛罗里达去做季节工。他们一起享受着共同劳动的乐趣和黑人季节工群体中丰富生动的诗舞传统。在突然而至的洪水中,甜点心为救珍妮而被疯狗咬伤,得了恐水病。他在神志不清中向珍妮开枪,珍妮被迫自卫还击。最后白人陪审团判决珍妮无罪。

        小说以珍妮为个例,展示了奴隶制废除后黑人女性对自由的思索与自身价值身份的确立。

《所罗门之歌》(托妮·莫里森,1977年出版)

        在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托妮·莫里森的小说中,南北战争的导火索之一蓄奴制度成为了一道挥之不去的影子。小说以“黑人会飞”这则古老的民间传说为故事主线和象征核心,通过北方城市一个富裕黑人家庭的小儿子奶娃南行故土寻找金子,讲述了他意外找到家族之根、文化之源的人生经历。

        奶娃的南下之行追溯了麦肯·戴德三世三代的家族史:老戴德在内战后领到自由民证书与妻子私奔并啼笑皆非地获得“戴德”(Dead)这个姓氏,第二代戴德从一介草民奋斗成为中产阶级,第三代戴德“奶娃”浑浑噩噩一事无成。随着对自己家族之根的挖掘,奶娃逐渐获得成长,最后重新发掘了自己独立的人格和生存的价值。

《宠儿》(托妮·莫里森,1987年出版)

        荣获1988年普利策小说奖的《宠儿》是对蓄奴制度更直接也更具诗学价值的刻画。十八年前,女黑奴塞丝怀着身孕只身从肯塔基的奴隶庄园逃到俄亥俄,奴隶主雇佣的奴隶贩子循踪而至,为了使儿女不再重复自己做奴隶的悲惨命运,她毅然杀死了自己刚刚会爬的幼女“宠儿”……十八年后,宠儿还魂重返人间,和塞丝、塞丝的女儿丹芙以及塞丝的情人保罗·D生活在同一幢房子里。她不但加倍地向母亲索取着爱,甚至纠缠和引诱保罗·D,不择手段地扰乱和摧毁母亲刚刚回暖的生活……

        小说以苦涩的诗意和紧张的悬念勾勒出一个“闹鬼的房子”,暗喻被种族歧视问题所纠缠的美国社会也是一间“闹鬼的房子”。

《冷山》(查尔斯·弗雷泽,1997年出版)

        2003年改编的同名电影或许比小说更广为人知。故事讲述在美国南北战争结束之际,一位士兵为了自己的所爱而返回家园的多灾多难的旅途。这是美国内战版的“奥德赛”之旅,伟大的爱情故事与孤单凄惨的迢迢长路融为一体。

        在受伤的士兵英曼离开残酷的战场,穿过那片残破的、即将遭受败衄的南方土地,回到自己战前的心上人艾达身边的同时,艾达正在勇敢顽强的年轻姑娘鲁比的帮助下,努力地重振父亲留下的农场。英曼的漫漫长路与艾达的奋斗相互交织,他们长期隔绝的生活随着战争的临近结束而即将交汇,当他们在密林中紧紧拥抱,准备尽享战后爱情的甜蜜与幸福时,一场灾难从天而降……

        作家弗雷泽以堪比19世纪小说家的洞察力与耐心文笔,剖析了人与土地的关系,以及社会变迁带来的孤独的生存困境。

《南方的寡妇》(罗伯特·希克斯,2005年出版)

        这是乡村音乐出版人罗伯特·希克斯的第一部小说,故事灵感源自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传奇人物卡丽·麦加沃克。

        美国南北战争时期富兰克林之战发生的当天,种植园主卡丽·麦加沃克的家被征用为战地医院。因丧子之痛而卧病多时的麦加沃克夫人的生活突然打乱。她不得不在一天之内面对九千个士兵的死亡,并照顾躺满了她家每一寸地面的伤员。伤员中有一名特别粗暴的中士卡什威尔。卡什威尔在战斗中极其英勇地举起战旗冲向敌人的阵营,在敌人的枪林弹雨中毫发无损,最终在被敌人抓获后出逃时挨了几乎致命的一枪,被送到了卡丽的战地医院。

        卡丽与卡什威尔在这里相遇相爱,卡什威尔牺牲后,她为了保护安葬恋人的墓地而进行了不屈的努力。

        在这本根据真实故事创作的小说中,罗伯特·希克斯刻画了一个令人难忘的女性形象。在经历了爱与失去之后,她找到了精神的归宿,成为全国闻名的“南方寡妇”。

《大进军》(E.L.多克托罗,2005年出版)

        美国当代作家多克托罗凭借历史小说《大进军》获得2006年福克纳小说奖。“大进军”这一词汇专指1864年谢尔将军率领北方军队向南进军的大作战。

        在南北战争如火如荼之际,由谢尔率领的六万北方军队在火烧亚特兰大之后,挥师向东穿越佐治亚州,向大海进军,再进入南、北卡罗来纳州,最终结束了这场历时四年的美国内战。一路上,这支大军实行残酷的“焦土政策”,就地取食,掠夺南方种植园,破坏城市,也产生越来越多被解放的黑人和白人难民。人人都在流浪。

        这部气势磅礴的历史小说巨作在烘托出宏大历史背景的同时,也刻画了众多充满戏剧冲突和张力的人物:彪悍好色的北军将领,被解放的奴隶少女,漫无目的的南军战士,冷静沉着的北军军医以及爱上他的南方贵族姑娘……无数人被这场大进军卷入国家暴力中,群像式的笔法流露出作家悲天悯人的人道情怀。

《马奇》(杰拉尔丁·布鲁克斯,2006年出版)

        2006年的普利策小说奖花落澳大利亚-美国双国籍女作家杰拉尔丁·布鲁克斯的小说《马奇》。

        担任资深记者的布鲁克斯通过大量研究,将历史小说和传记文学两种合二为一,在美国文学经典《小妇人》的故事框架上,为读者塑造了有血有肉的全新人物形象马奇。

        在《小妇人》中仅仅是配角的父亲马奇是一位深受爱默生和梭罗影响、满腹理想情怀的废奴主义者。战争将他置身于无数没有人性的冷酷士兵和地主之间,亲眼目睹了血腥暴力、种族歧视以及百姓、特别是黑奴所遭受的巨大痛苦。作者借马奇之口阐释了有关战争、自由及情爱的思考,为那遥远的时代赋予了永恒的人类话题。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