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云城区寻古迹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密云河边 密云城区寻古迹

密云城区寻古迹

2024-06-02 17:1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寺庙有特殊

鼓楼东侧路北有文庙,坐北朝南。文庙始建于唐显庆四年(659),元代毁于战火,“县学在鼓楼东,唐贞观十二年……创建,金季兵毁……”元朝至元二十八年(1291)重建。文庙规模很大,戟门3间。东西各开一角门。东西各有厢房,东厢为名宦祠,西厢为乡贤祠。中间大成殿五楹,通高约10米。后院还有明伦堂、尊经阁、学署、崇圣祠和启圣殿,东跨院有文昌殿,西跨院有节孝祠。如今这些建筑均拆除,仅存大成殿,基座石条,四周青砖,殿内梁柱还是旧物,现今维修一新。殿后是密云区图书馆,依旧是文化场所。殿前空地开阔,花草繁茂,左右各建一亭。人们可以在此休息学习娱乐。

古城寺庙有几十座,这在大城堡不足为奇,如文昌祠、东岳庙、三官庙、三皇庙、五圣祠、七圣庙、九圣祠、五道庙等。城门楼上也有两座,宾阳门上是关帝庙,景曜门上为七神庙。门楼上建寺庙,也是多见。特殊的是,在旧城的东北角有邹大夫祠。邹衍是战国时期齐国人,阴阳家的代表、五行创始人。密云在春秋战国时属燕国。《日下旧闻考》载:“燕有黍谷,地美而寒,不生五谷,邹子居之,吹律而温气至。”黍谷指山名,在密云西南十五里。燕昭王招贤纳士,邹衍离齐入燕,来到此地,发展农业生产。他找来良种,在适宜的时间播种,并教给农民识别及耕作方法。传说他吹起了律管,演奏春之曲,便成了密云一景——黍谷先春。光绪《顺天府志》:县“治东二里刘家庄,邹衍吹律处近此。”旧城建成后,知县听取了百姓建议,在东门外修了邹夫子祠,重新立碑,碑文“邹衍吹律旧地”。百年以后,祠庙毁坏,碑也不知去向。万历年间,新城建成,祠址已是夹道,再次建祠立碑。《畿辅通志》上记:每岁春秋致祭。密云是山区,能发展农业生产,实属不易,百姓不能忘记这位人物。碑则移立在冶山公园内的碑林里。

古城胡同纵横,鼓楼大街附近就有冯家胡同、四眼井胡同、西鱼市口胡同、金丝胡同,城内还有石桥胡同、解放胡同、半截胡同、顺城胡同、建设胡同、上营胡同、裤衩胡同、新顺胡同等。这些老胡同已经“面目全非”,或“更名换姓”了。大成殿路对面是通城胡同,标牌还在,街面宽了许多,两侧高楼挺立,胡同口已为现代的商业百货。胡同标牌也与现代的环境相匹配,却少了老胡同的味道。

自鼓楼东大街向东,新东街是旧时两城间的夹道,如今大街宽阔,两边的城墙不在,盖起现代的高楼大厦。再向东走入新城。新东路的路口是新城的东门。新东路口北拐百米,存有古城墙遗址。外面用青砖砌出一方墩。据当地人介绍,里面是城墙的黄土墙。砖墙上有文保碑牌,此为新城宾阳门墩台。自墩台北行约1里是后城街,当年城墙内侧。街上内存有一段城墙,约有100多米长,外面包砌青砖,内里是黄土夯墙,为新城的北城墙。这是古城墙的仅存。城墙北面正在盖起一片新楼,古城墙围在之中。

古堤有遗址

为何建有两座城。可能源于战争,万历年间也是边防吃紧,建起新城,驻下更多军队。还可能是大水所致。旧城西北是白河,东南有潮河,两条大河流过城的两边。而白河距旧城很近,经常发大水,冲坏城墙。有记载:清朝康熙年间,旧城西北隅为白河泛滥所圮。康熙五十二年(1713),奉圣祖特旨重修旧城。康熙五十六年(1717),南起西门外,北至四五里的沙河庄,筑起石子堤,以护城垣。堤长八百零三丈,又在堤外用木草沙石,筑起多个数十丈不等的坝,用来保护堤坝。康熙六十一年(1722)发大水,致使冲坏护堤坝一百多丈,土牛城墙坍塌,沉陷三百一十六丈八尺。治国先治水,这是古训。此时康熙自潮河回銮,亲临指示重修,并御书“川流永奠”,镌石匾额,立于堤头,建起庙宇,敬重神灵。

那日刮起北风,艳阳高照,空气洁净。清晨来到白河边。这里是密虹公园。河边建起一座鼓楼,虽不是当年的样子,却能勾起人们对古城历史的联想。向北望,白河宽阔,伸向远方。远处的冶山上,有塔立于山顶,那是冶山塔,相传有高僧在塔内修炼之时,夜晚塔顶处常有串串红灯照耀,又叫“冶塔仙灯”,是密云外八景之一。此塔虽经多次重修,其结构一直保持辽代建筑风格。这座珍贵的辽塔在“文革”期间被拆除。2001年重新修建了冶山塔。

自河边向北走至旧城西门,这里也是楼房民居。几位老人清晨正在河边散步,向前探问古城旧事。古城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逐渐拆除。古城遗存不多了,问起古人曾在河边建起石子堤,老人知道并说就在河内侧,现在还有一段残坝,旁边立有碑牌。一位老人正要北行,有一二里地,问是否愿意去,我们当然是求之不得。老人叫欧志光,76岁,做过医生,在城里长大,小时候看到过城墙,1962年高中毕业城墙还在,城墙北侧还有很深的壕沟,那应是护城河,后来填平。

边走老人边介绍,那个位置已是城外了。在加油站旁,看到了那段石子堤,100多米长,盖着塑料棚保护起来。堤旁立有文保碑,上书“护城古堤遗址”。还有古堤简介:古堤始建于明隆庆四年(1570),清代多有修建。古堤底宽57米,高35米,采用鹅卵石白灰灌浆筑成。于塑料棚缝隙处,看到堤坝的外貌结构,白灰连接起大块的石子。若非实物,想象不出石子的大小与结构。堤坝很长,自旧城西门瞻云门一直修到沙河村,那里距此地有好几里远。这是多么大的工程呵。古堤遗址距河边有约百米,中间是公路。河水川流不息,千年万载,见证着岸边古今变化。

内容来自:京郊日报 作者高文瑞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