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老地名的前世今生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安康古称金州 安康老地名的前世今生

安康老地名的前世今生

2024-06-10 16:1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原标题:安康老地名的前世今生

  近期,安康市政府批准,将市中心城市4个广场,16个公园,一个湖泊,7座桥梁,207条道路重新命名(更名),其中个别名称引发了安康市民的热议。都说地名是记录地方历史文化的“活化石”,一方风土、街巷里弄,无不承载着历史典故、人文情怀,带着这些好奇,让我们一起领略安康老地名的前世今生。

  洪学巷更名为黉学巷

  黉(hóng)学,古代学校名。亦是文庙的别称,历史上的中国,几乎每个州、府、县都有黉学,它是“庙学合一”制度的产物,是儒家文化最具代表性的物化象征。顾名思义,“黉学巷”就是通往学校的道路。安康的新、旧二城皆有。

  新城黉学巷在今府学街与文昌路间,因其巷名至今仍在沿用,故为人们所熟知。黉学巷的西口与东井街相接,但南墙上的那块市政标识的蓝色标牌上赫然把“黉学巷”写着“洪学巷”,硬是把一个文化名巷弄得普普通通。

  旧城黉学巷在今古楼街与当铺巷间,因其名久废,除了当地的老住户外,很少有人知道其名。

  新城是明万历十一年(1583)后才开始建,且此时的安康已由“金州”更名为“兴安州”。明人伍福《重修儒学碑记》立石于明成化十一年(1477),所言学校建置为金州。元人郑均《金州重修文庙碑记》立石于元至正十年(1350)。何况《兴安州志·学校志》早已记述明确:“文庙,在州治之南崇道街(今古楼西街)”。“儒学,在文庙西。”

  解放路西巷北侧道路更名遇仙桥巷

  遇仙桥的位置在今安康市汉滨区解放路北端的安中初中部一带,上世纪八十年代,在今保险公司的位置曾有个旅社就叫“遇仙桥”。关于遇仙桥的位置,在《兴安州志·古迹志》中仅有“遇仙桥,在州城南。相传知州郑福遇仙处。”之说。而这,并不能为具体确认提供依据。

  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发现,依据《兴安州志·艺文志》中收录的刘卿(安康进士,曾任山东左布政使)撰《柴扉道院记》略云:“丁酉岁(成化十三年,即1477年),郡守郑公福,深州人也。未第时,(吕)与公对奕,讯之,寄迹(金州)城南七里之香溪。第后,复会(吕)于京畿,遂授职金州。下车首诣南桥,即今遇仙桥也。遇道士,言未终飘然而去。至洞,惟石棋在焉,无复踪迹。始悟所见者,或即仙翁云”,今香溪洞风景区也称“遇仙桥”为其景区内一景点,这一说法也有牵强附会之嫌。

  滨江公园更名虞帝公园

  安康曾曰金州、曰魏兴、曰西城。《水经注》说:“西城有虞舜祠”,《元丰九域志》也说:“西城县,本姚墟之地。”妫墟之名,由来已久,早在战国末期,先秦史官们记录和保存下来的历史档案资料编成的《世本》里就说:“饶内,舜所居。一作妫墟。”是以妫墟即安康应无疑义。故《汉书·地理志》汉中郡下首书西城,应邵注曰:“《世本》妫墟,舜之所居。”据此则可证迟至东汉时,西城仍被认为是妫墟之地,帝舜就住在这里。

  据明万历《兴安州志》载:“明隆庆己巳,土人耕田得釉陶脊兽,甬道及剥落残碣,依稀记‘大舜陶渔河滨处’,闻于朝,建祠春秋享献”的出土实物。这一切都说明,舜居安康的传说,并不都是穿凿附会,空穴来风,而是有典籍可据的。其地就在汉江北岸中渡台,原有虞帝庙,自汉代开始就置民九户春秋奉祀,现在庙毁了,却有明万历四十六年(1616年)重刻之“虞帝陶渔河滨处”石碑,仍然立在旧庙址上。

  七里沟大桥更名西津汉江大桥

  七里沟渡口古称西津渡。位于安康市汉滨区金川街道西端,是安康市七里沟渡口、中渡台、石梯渡,三大渡口之一。也是316国道安康段链接南北的一大渡口,是古代安康南北运输要道,21世纪以来在渡口上修建了安康市区三桥,现七里沟轮渡码头遗迹依然尚存。据《兴安州志·祠祀志》载:“天圣寺,在西津渡(七里沟渡口)之南,创于宋时。至明洪武十七年重修。实习记者 钱欣欣 文/图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