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廉政文化历史故事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孙叔敖疾注音 中国廉政文化历史故事

中国廉政文化历史故事

2024-06-03 15:4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6

孙叔敖遗嘱

孙叔敖(约公元前630—前593年),名敖,字叔敖,春秋时期楚国期思县(今河南省淮滨县,一说固始县)人,年轻时在湖北云梦泽地区务农,耕种同时,他刻苦读书,很有学问。他以节俭贤能闻名于世,辅佐楚庄王成为“春秋五霸”之一,是古代为官清正、高德节俭的典范。

《史记·循吏列传》记载,孙叔敖的父亲蒍贾,任楚国司马,聪明过人,屡立战功,后被楚将斗越椒杀害。孙叔敖奉母逃难,在湖北云梦泽地区力耕自给,务农为生。耕种同时,他刻苦读书,效法圣贤。

楚庄王继承王位以后,到处搜求治国人才,他听到孙叔敖很有才能的消息后,就请求孙叔敖出山做官,任命他为令尹。孙叔敖工作兢兢业业,忠于职守,政绩十分突出,在他的辅佐下,楚国很快成为诸侯强国之一。

孙叔敖担任后,隐士狐丘丈人提醒他:爵位越高,越学会谦逊待人;官职越大,做事也越加小心谨慎;俸禄越多,就越来越节俭度日,廉洁奉公,布施越要更加广泛。孙叔敖为官多年,一直坚守这三个信条。孙叔敖对个人的去留得失从不计较,他“三得相而不自喜”,因为他知道这是凭借自己的才干获得的;他“三去相而不悔”,因为他知道自己没有过错。在孙叔敖的辅助下,楚庄王进行改革,使楚国实力得到了很大提高。由于孙叔敖在治国安邦方面立下了大功,楚庄王多次要赐给他封地。孙叔敖认为一个人如果俸禄丰厚却不知足,灾祸就会降临,因此坚持不受。

孙叔敖一向持家严格,勤俭为本,不许家人铺张浪费,由于长年劳累,晚年染上了重病。

孙叔敖躺在病床上思前想后,最不放心的就是他的儿子孙安。他想,自己在世时没有接受楚王的封地,自己死后,楚王很可能会赐给儿子封地,赐给孙安一份丰厚的产业,或者留孙安在大王身边做官。如果这样,孙安当然不用发愁衣食穿用,可儿子没有治理国家的才能,这对他有什么好处呢?高德节俭是天然的财富,奢侈浪费是人为的贫困。孙安自幼长在高官人家,生活方面已经比普通人优越了,如果再不靠自己的努力去养活自己,学会简朴地过日子,他就会变得更懒,变得更奢侈。这样,自己做父亲的不是害了儿子吗?

孙叔敖想到这儿,忍着病痛坐起来,一笔一画地给楚王写了一份奏章。写好奏章,他把孙安叫到跟前,语重心长地对他说:“孩子,父亲一生清苦朴素,廉洁为公,没有积蓄,不能给你留下什么遗产。我已经活不了多久了,我死后,楚王可能封你做官,或者赐你产业。我是了解你的,你没有治理国家的才能。我看,我死后,你就回老家种地务农吧。大王如果一定要给你产业,到那时,你不可接受那些别人都争着要的好地方,只选择一块没人要的贫瘠的土地就可以了。记住,我一生俭朴,不求富贵,希望你也如此。”

孙安流着泪答应着。孙叔敖又将写好的奏章递给孙安,说:“刚才嘱咐你的意思,我都写在奏章里了,我死后,你把奏章呈给楚王。”

几天后,孙叔敖病逝了,孙安遵照父亲的遗嘱将奏章交给楚王。楚王读了奏章,深受感动,他要留孙安在自己身边做官,孙安坚持不肯。

孙安带着母亲回到老家种地谋生,因为父亲没有遗产,去世后又花去一笔丧葬费用,所以生活十分贫苦。但他牢记父亲的话,俭朴持家。他买了一副扁担,开始打柴为生,日子还算勉强过得去。

几年后,由于生活条件极差,孙安和母亲同时患病,眼看生活难以为继。这时,楚国的戏剧表演家优孟就装扮成孙叔敖,在楚庄王面前载歌载舞,将其子勤俭持家、打柴为生以至于孙安和母亲同时患病,生活十分贫苦的事情表演出来,楚庄王为此而大受感动,心中十分难过,并采取抚恤措施厚待孙安,派人送钱物给他。但孙安牢记父亲“高德节俭是天然的财富”的教诲,坚辞不受。

孙叔敖的高尚品格,备受后人赞誉。孙叔敖一生不图个人利益,为官吏们树立了一个严谨修身、克己奉公的好榜样,使楚国大治,成为万人称赞的好丞相。司马迁在《史记》中称其为“循吏”第一。

下期 |郑庄公的教训

总策划:侯公涛、张卫东

统筹:胡淼、刘法启

校对:李坤、许铭君

编辑部主任:王千一

供稿:虞城县纪委

商丘市委网信办发布

关注网信商丘 了解权威发布

点分享

点收藏

点点赞

原标题:《中国廉政文化历史故事 | 孙叔敖遗嘱》

阅读原文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