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记论坛|八问:“新闻+”,如何加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媒体运营方式有哪些类型 青记论坛|八问:“新闻+”,如何加

青记论坛|八问:“新闻+”,如何加

2023-07-12 13:2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新闻+”是媒体拓展内容生态、整合社会资源促进产业发展的重要策略,是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有效运营模式,为媒体的发展提供着重要的支撑力量。当前媒体的“新闻+”探索呈现出哪些特点?存在什么问题?应该如何改进?青年记者杂志2023年第11期“前沿报告”栏目邀请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教授曾祥敏、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陈阳、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郭全中、中国传媒大学新媒体研究院教授赵子忠、澎湃新闻时事新闻中心调查新闻部主编马世鹏、南方都市报社副主编刘岸然等就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一问:“新闻+”模式的

 出发点和归宿是什么?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

博士生董华茜、教授曾祥敏:

新闻事业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动力应是生产社会化程度提高带来的信息需求增长,内生的经济动力应在新闻行业的产生和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随着媒介技术进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主流媒体、政务媒体、企业媒体、“自媒体”与互联网平台相继入局,共同营造了一个多元主体、动态协商的行业市场生态。在这一过程中,新闻行业面临着互联网冲击、市场化竞争、广告利润下滑的多重考验,产业结构在扩张中被重塑,用户习惯潜移默化地改变,主流媒体的话语权也被分流、弱化,新闻媒体的角色和使命是什么,重新成为一个时代之问。

因此,顺应时代而提出的媒体融合,一方面,是新闻传播行业作为国家新发展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必须刀刃向内、自我革新的历史使命;另一方面,也是行业发展至今直面困境,重新思考生存思路的现实考验。作为媒体深度融合路径的“新闻+”模式,其出发点和归宿都要回到重新厘清政府、媒体和市场三者的角色定位,重新确立和增强媒体生存发展的必要性和独特性之上。

链接:董华茜、曾祥敏《应用创新,动能激活:主流媒体“新闻+”模式的融合实践》

二问:“新闻+”模式的

   类型主要有哪些?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

博士生董华茜、教授曾祥敏:

一是“新闻+政务”模式:权威、数据和数字治理。新闻+政务,主要包括政务信息发布、政策解读、监督测评,承接政府外包的新媒体服务等。随着融合的深入,“新闻+政务”的创新和前景主要体现在:第一,立足区域大数据资源,参与社会舆情服务和基层数字治理;第二,以公益为落点,解决人民群众急需,提升并转化公信力。

二是“新闻+服务”模式:入口、接口和突破口。新闻+服务,从狭义上说,主要包括以便民利民为出发点,开发应用创新类新闻产品;从广义上说,服务与政务、商务均有交叉,可以看作“新闻+”模式的核心。服务的重点在于精准发掘人民群众的当务之急,并通过媒体的力量提供解决路径,在这一过程中,能够为平台带来黏性用户,并打造出融合精品。现阶段,应用创新的突破口在于如何通过智能技术更好地服务百姓民生。总的来说,“新闻+服务”的业务空间广泛,现阶段的服务落点是围绕民生议题和提升用户使用体验,平台就是用户需求和问题解决间的入口、接口和突破口,需求被解决的过程也就是媒体平台吸纳流量、实现发展的过程。

三是“新闻+商务”模式:中台、电商和品牌IP。“新闻+商务”可以分为两个面向:一方面,作为商务“中台”,以搭建交易平台为基础,带动第三方经济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另一方面,通过经营业务拓展和投资,如供版供图业务、广告服务、影视制作、文旅IP开发、电商带货等,实现媒体自身影响力变现,增强自我造血能力。当前,有两条主要的成功路径:一是发展电商,二是打造品牌。

 (链接:董华茜、曾祥敏《应用创新,动能激活:主流媒体“新闻+”模式的融合实践》)

三问:媒体参与社会治理的

    创新方式有哪些?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

副教授陈阳、博士生李宛真:

一是通过智库产品参与社会治理。中央级媒体智库更关注宏观课题,并不直接参与区域治理课题,但可通过搭建服务平台和沟通桥梁促进区域研究课题的达成;地方媒体智库参与区域治理的路径最多,包括优秀案例库建设、系列论坛活动以及城市评价指数构建三大路径,但在内部人才资源培养和转化方面存在发展瓶颈。

二是通过创新新闻报道参与社会治理。该条路径的操作灵活度大,适应范围广,是近年来主流媒体参与社会治理的主要方式和发挥舆论影响力的核心阵地,同时可与“智库”“公共服务”联动创新,打造“新闻+治理”复合型新闻产品,叠加优化社会治理格局、发挥主流媒体影响力的多重效应。

三是通过提供平台和社会服务参与社会治理。中央级媒体善于整合全国资源,在这个过程中会对社会治理起到推动作用;地方媒体的关注点则更多在于所在区域范围,同时还可以利用媒体影响力举办线下活动,促进公民媒介素养的提升和有效参与公共治理。媒体客户端在完成初步转型改革,实现对海量政务服务信息的聚合功能之后,下一步应该思考的是如何增加参与社会治理的深度。

(链接:陈阳、李宛真《社会协同治理视域下主流媒体创新的多重路径》)

  四问:“新闻+”

运营的关键是什么?

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教授郭全中、硕士生张金熠:

观念指导实践,思路决定出路。“媒体深度融合发展战略是一项长期、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新闻+”运营模式为这一系统工程注入业务活力,也需要把握模式落地“九字诀”,具体可以概括为“大融合、强运营、深服务”。其中,大融合是根本思路,确定“新闻+”运营模式的融合线路;强运营是核心能力,提升“新闻+”运营模式的融合效能;深服务是落地场景,增强“新闻+”运营模式的造血能力。

所谓“大融合”思路,是指传媒集团和媒体机构跳出传媒做融合,在整体深度融合转型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制度优势,积极融入国家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以及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工作中,搭建起区域化或行业化的自主可控互联网平台,以实现重建用户连接和重构商业模式与盈利模式的目标。“新闻+”运营模式需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增强主流媒体的市场竞争意识和能力,须以“大融合”思路作为根本思路,适应互联网市场环境,将制度优势转化为资源优势,获取更多稀缺资源,从而建立起以新闻业务为核心、政务服务商务为拓展的运营模式,重构主流媒体商业模式与盈利模式。

强运营是指加强主流媒体对各项业务的运营能力。主流媒体探索“新闻+”运营模式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依托原有新闻业务不能与用户建立深入持久的联系,需要拓展多样化业务以提升用户吸引力,然而只顾拓展、不顾运营很难形成稳定的用户连接。强运营,需要主流媒体以数据运营优化服务、以用户运营集聚流量,从而促成价值变现,盘活僵局,为主流媒体打造“新闻+”运营模式提供核心力量。

深服务之深在于主流媒体深入挖掘互联网环境下的产品服务,寻求精细化落地场景,从而提升“新闻+”运营模式的造血能力,重构主流媒体的商业模式与盈利模式。在“新闻+”运营模式中,主流媒体的产品服务不仅要以用户为中心、尽可能打造全覆盖的综合服务平台或提供多元化的综合服务,而且要深耕核心产品服务,以更精深的场景服务吸引特定用户群体,提升用户黏性,凸显自身的独特市场价值。

(链接:郭全中、张金熠《媒体深度融合的“新闻+”运营模式分析》)

五问:“新闻+政务”的

   实践模式有哪些?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