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饼人》读后感摘抄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姜饼人长什么样子 《姜饼人》读后感摘抄

《姜饼人》读后感摘抄

2024-04-14 19:0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姜饼人》读后感摘抄

  《姜饼人》是一本由[爱尔兰] J. P. 唐利维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5.00,页数:39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姜饼人》精选点评:

  ●很独特的叙事风格,刚开始读起来有些累,偏向传统的现实主义文学。

  ●是在锻造自己的国度中寻找适合的生存方式,以避免被其吞噬;还是奔赴未知的尽头?也许结局终将一样,但到达终点前的那一段旅途,希望能有所收获。原来,自己也是一个姜饼人。

  ●完全因为一次分别

  ●在生活的窘迫和穷困潦倒中四处逃窜 可是结尾明明是打开了美好生活的大门(虽然还有很长的一段路与不确定性) 这个劣根难改的小姜饼人甩掉了爱尔兰的狐狸 投入伦敦的怀抱

  ●实在是太有趣了,一个人一生能写一部这样的小说,足以。

  ●我讨厌这本书,不代表这本书写得不好,它在逼我当一个理想主义者。婚姻真恶心,你在乎的都会以另一种方式伤害你。

  ●身体救赎,荷尔蒙气息。疏离,隔绝,无望。SEX场景的意识流,很乔伊斯。

  ●小说采用西方民间童话的名字为题,也的确像是人生寓言,它把童话中的黑暗部分放大了,把其中的悲剧色彩突显了。唐利维想要告诉我们的可能是,人生就是一场“姜饼人式的逃亡”,只不过在童话里是老爷爷、老奶奶、马、狐狸等角色,在现实中则是生活在我们身后张开漆黑大口。唐利维像喜好浓墨重彩的画匠,所以小说中的灰暗特别灰暗,而放荡也尤其放荡,他的文字中挥洒着《尤利西斯》的风格,又带着狄更斯的现实主义色彩。

  ●书很有趣,但是感觉唐利维在表现丹杰菲尔德的无力时有点用力过度。一开始这文风看得新鲜,不过越看越有疲劳感。

  ●白日梦想家,太荒唐……

  《姜饼人》读后感(一):逃避现实的空想家

  关于“姜饼人”有着这样的寓意:常被用来形容那种命运不济却充满活力顽强抗争的人。

  原谅我看完全书后没有看到作者所塑造的那个男主有任何顽强抗争的意识。作者开篇就让我们看到一个无所事事,没有上进心且残暴的丈夫,在刚开始看到前面章节时,她们夫妻每一次吵架的语言都让人痛苦不堪,用及其伤人的语言去挑战夫妻之间的那点情分,多次读到吵架就有弃书的想法。

  在妻子离开后过着用下半身思考且无时无刻不在酗酒的状态,或许在文章中用第一人称的叙述中有着不同于现实的想法,有着对命运的抗争想法,也有无奈,但作为一个成年人无所事事无所成就,没有付诸于行动的决心,而且他的精神世界有多么绚丽与深刻吗?原谅我也没有看出来,只能说是作为一个空想家是符合的。

  《姜饼人》读后感(二):一边奔跑,也一边大笑

  姜饼人(gingerbread man)是西方的童话传说中的饼干小人,讲的是一个姜饼人在出炉后为避免被吃掉的命运而逃跑,一边跑一边略带骄傲的喊叫,躲开了老奶奶、老爷爷、猪、牛等的追逐,但最后误中狐狸的圈套而被吃掉的故事。

  这个故事没有“欢乐结局”,虽然可以从中看到积极的信息和欢乐的元素,但姜饼人的结局毕竟是无法忽略的,所以,我很怀疑童话中的喜剧色彩是否被孩子们最终记住,也不排除这个童话最初的目的就是让孩子们更早地认识到,人生是以悲剧作结的冒险。

  爱尔兰作家J. P. 唐利维的小说《姜饼人》就像写给成人的姜饼人逃亡故事。小说主人公丹杰菲尔德没有姜饼人新鲜出炉的香味,他是爱尔兰裔的二战退伍士兵,选择定居爱尔兰老家的无业游民,靠着原本用于继续大学教育的退伍军人奖学金窘迫地过活。他一面穷困潦倒,借钱骗钱,四处躲避房东和债主追债,一面却又在纵情饮酒,寻欢作乐,希望得到漂亮女人与重新享受爱情,他像想要摆脱追逐的姜饼人,只不过在他身后张开吞噬大口的是生活。

  其实,在小说中,不仅丹杰菲尔德是“姜饼人”,与他一同退伍的曾经战友也是姜饼人。他们同样漂泊流浪,艰难度日,但又不断地在生活的“缝隙”中探头探脑,希望可以找到从中溜走的“漏洞”。他们厌恶在生活的重压下苟延残喘,所以一有机会就要面对生活放荡大笑,即便大笑之后又要匆匆逃走,寻找下一个栖身之所。

  他们的人生类似金庸所述那般,“大闹一场”之后“悄然而去”,但从具体来看,又不完全如此:他们不只大闹一场,而是瞅准空隙就要歌唱;最后的结果也很可能是“惨然而去”而非“悄然而去”。“丹杰菲尔德们”更像是在玩一场“俄罗斯轮盘”游戏,在手枪轮盘转动的间隙为逃脱死亡的刺激而狂笑,接着又紧绷神经等待扳机带动的结果,循环往复,直到死神之手扣动扳机。

  姜饼人的人生是一场它注定要失败的逃脱。唐利维可能想告诉我们的是,无论愿意与否,也不论逃离多远多久,生活将终究抓住并吞噬你我,没有例外。他的呈现不一定完全准确,但小说描绘的“姜饼人式挣扎”——人在贫乏和迷茫之中的挣扎尤其形象。

  作为深受《尤利西斯》影响的作家,唐利维用立足现实的方式实践意识流,所以又形成了不同于乔伊斯的文字风格:在我看来,他好比信仰浓墨重彩的画匠,用力渲染灰暗,也用力涂抹彩色,把真实用醒目的颜色展现出来,或许有些夸张,但绝不谬误;他挥笔随性,跟随大脑中的想法,或在云之上,或在水之畔。

  读完《姜饼人》,我深深不忘的是丹杰菲尔德和朋友们在未卜的明日前夜纵情欢笑,那未必是勇敢和豁达,也未必是疯狂或绝望,但那应该就是唐利维希望我们品味的场景吧。

  《姜饼人》读后感(三):从唐璜到丹杰:西方文学中的浪荡子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推崇并信任的,往往是亲切善良、温和平易的“老好人”。不过,换到小说当中,可能不得不承认的是,容易引起我们的共鸣,或是担得起又爱又恨的评语的人,多半还是那些“浪荡子”或登徒子。他们并不完美,因而就不至于对我们形成榜样的冲击,有时,他们身上还存在不少缺陷,比如贪吃、纵欲,似乎暗示着有限的个体原本就是如此,无需个个都是圣徒。

  中国文学中不乏浪荡子形象,西方文学亦复如是。从唐璜(包括但不限于拜伦笔下的)起,我们可以看到浩瀚的西方文学史中,类似的浪荡子反复出现,比如波德莱尔的抒情主人公。他们身上,既带着来自地狱深处的反道德力量,同时又隐约标注着另一种生存方式。其实,波德莱尔以降,还不能不算上爱尔兰裔美国小说家J. P. 唐利维,“邪典”小说《姜饼人》的作者笔下的丹杰(Danger,丹杰菲尔德[Dangerfield]的昵称)。

  同诸多文学名著一样,《姜饼人》的声誉,经历了一段波折的历程,小说中的性描写(其实远远称不上大胆)曾让此书被归入色情文学。正如其名字所示,塞巴斯蒂安·丹杰菲尔德,是个危险人物,尤其是对女性而言。在美国海军服役的丹杰菲尔德,在二战后凭着退伍军人奖学金来到爱尔兰都柏林圣三一学院修习法律,与他同行的,还有他的英国裔妻子玛莉安,以及他们的女儿菲丽希缇。然而,丹杰并不是家人的顶梁柱,也无心学业,反而经常酗酒、旷课,先后同几个女性发生不道德的关系,最终逼走了自己的妻女,和情人玛丽生活在一起。

  “姜饼人”源自一则童话,讲述的是一个烘焙出来的姜饼人,为了避免遭吞食的命运,不住逃跑,但最终还是被狐狸消灭了。这个隐喻格外奇妙而妥帖。无论是“逃离情结”,还是说幻灭的结局,无一不与丹杰的人生轨迹相暗合。从美国到大洋彼岸的爱尔兰,从一个女人到另一个女人,我们看到的丹杰,始终凭自己那三寸不烂之舌,避开了重重难关,贫穷与窘迫非但没成为催其上进的理由,反而使他在道德上愈发沉沦堕落,并以自己在其中表现出来的“智慧”为荣。

  然而,奇怪的是,除却对丹杰花心、酗酒、爱慕虚荣表示质疑,在其他方面,读者很难对其完全持否定态度,比如他对美国、爱尔兰,以及英国的批评;这时候,以个人经历现身说法的他,头上笼罩着一圈奇异的光环。读者此时忘却了他先前的不光彩行为,转而参与到他的语言游戏当中。

  在某种程度上,丹杰或许可被称作虚无主义者。同麦克白相似,丹杰起初有着不少的追求,不管是美满的婚姻,还是和谐的性生活,抑或是拿到法律学位,事业有成,出入上流社会。然而,在一边追逐一边逃离的过程中,他无法止于这些目标,尽管一度享受它们带来的感官享受与心理愉悦,很快重又陷入了虚无的境地。生活对他来说,始终无法展开,永远是停在同一港口的船只,没有所谓的前进与落后之分,他一直在打转。

  除了伦理上的争议,美学上的启迪,《姜饼人》还在叙事艺术上匠心独运。尽管整体上是以第三人称叙事展开,但作者不时切换至第一人称叙事,直接披露出浪荡子丹杰的心理活动,其内容可谓亦庄亦谐。当然,这既造成了阅读上的困难与挑战,又或许解释了,我们为何会一面因他而感到震惊,一面为他所吸引:我们身上,是否也存在着丹杰性格的某些部分呢?

  《姜饼人》读后感(四):无处安放的灵魂

  关于姜饼人,最早的出现是在19世纪的一期美国儿童杂志刊里的一个关于逃亡与抗争的童话故事里,而这也就是我曾听过的那个耳熟能详的童话。除此之外,我也听过一个与姜饼人有关的很美的爱情故事,但我却一直不知道原来还有一本名叫《姜饼人》的小说,出版于1955年,被评论界公认为“邪典”小说的经典之作。

  《姜饼人》是爱尔兰作家詹姆斯•帕特里克•唐利维(James Patrick Donleavy)迄今为止最为成功的一部长篇小说,讲述了一个关于抗争与沉沦的故事,以“浪荡子”丹杰的视角写尽了二战后的欧洲社会,也充分反映了当时的战后社会和青年一代人的迷惘及痛苦,正如译者的后记里所介绍的,《姜饼人》的主人公就如同童话故事里的姜饼人,他们曾为改变命运而奋力逃亡,可最终还是难逃宿命。

  故事发生在20世纪40年代末,讲述的是27岁的爱尔兰裔美国人塞巴斯蒂安·丹杰菲尔德在爱尔兰都柏林圣三一学院学习期间的种种际遇。他向往过上体面的生活,娶了外表看起来是富家女的妻子,却后知后觉;他畏惧现在和未来,无心向学,惧怕考试,得过且过;他贪婪、懦弱、毫无责任感,有妻有女,却拿着唯一的收入来源——美国政府提供的退伍军人奖学金——整日游荡厮混于都柏林的大街小巷、酒馆和地下聚会;他好色,能说一口上流社会的英语,有着唐璜式的风流倜傥和一张能说会道的嘴,穷困潦倒,却仍能在女人间穿梭得游刃有余,在都柏林这片土地上上演着一出出荒唐、狼狈的闹剧。

  他不断地逃,从美国到爱尔兰都柏林,再到英国伦敦,可他的心始终是孤独的,生活的无常和荒谬剥夺了太多的自由。从精神的角度看,这一暮暮的荒唐闹剧,其实就是“浪荡子”塞巴斯蒂安无所归依的灵魂在欲望、焦虑和绝望中的流浪,在困境中忧伤而又绝望地抗争,但是不安和迷惘致使他不断地精神世界中寻求短暂的安定,试图从中探索和寻求人的存在意义,可是他的社会价值观念与强烈的不安,以及对死亡的恐惧在相互碰撞着,让他常常产生自相抵牾的情绪,成为了一个愤怒的边缘人,他接受了这一切,继续沉沦,以抚慰他那无处安放的灵魂,一如他说过的:

罪孽从来都是不体面的。

  很多人说,《姜饼人》这部作品奠定了唐利维的叙事风格——跳跃的思路、幽默的言语、大胆不羁的描述,以及独特的把握情节缓疾的语言节奏。确实如此,唐利维曾声称,亨利·米勒和卡夫卡是真正影响他文学生涯的作家,而在这部作品中,能看到一点卡夫卡的怪诞和米勒的情色的影子,再加上他在英国和爱尔兰生活学习多年,受到了爱尔兰特有的喜剧传统的影响,因此还能体现到乔伊斯的幽默,可见他此话非虚。

  也许因此,在阅读时才能带给我们如此强烈而深刻的反思。其实有很多的时候,尤其是在那样一个战乱之后的时代,人人的内心都是脆弱的,接连不断的挫败和不顺,社会的残酷和生活的无常让他们感觉到身不由己,迷惘,绝望和恐惧,有着对死亡的恐惧和未知的畏惧,有多少人都如同姜饼人那样,不断地逃亡,疯狂地逃,直至筋疲力尽,直到原本就很糟糕的生活变好,或者变得更糟糕为止。其实说白了,正是他们所恐惧的这一切让他们的灵魂无处安放,也同时将他们推向更深的深渊里,他们,就如全文的最后一句所描述的:他们在奔向带着某种灵魂的死亡,他们眼神疯狂,露出了牙齿。

  《姜饼人》读后感(五):愤怒的边缘人

  在《姜饼人》中,唐利维无意问津出奇制胜的招数和各种怪诞的语言实验,而选用了平静、徐缓的笔调,采用明快清澈的语言和朴实的现实主义白描手法。全书中几乎没有悬念迭起、时空转换等起伏跌宕的创作手法,其作品本色地展示了源于生活、重视生活的现实主义创作风格。

《姜饼人》

  文 | 戴文子

  【注:本书评系属原创,转载刊发等事宜请先豆邮获得授权。】

  最近在读什么书?

  《姜饼人》。

  表面的欢乐下隐藏着失望消沉,美国噩梦般的意象与挽歌基调,以及主人公精神分裂般的意识流叙述结构,是爱尔兰裔美国小说家詹姆斯·帕特里克·唐利维最为鲜明的写作特点。评论者多认为唐利维的创作吸收了爱尔兰特有的喜剧传统,具有詹姆士·乔伊斯和萨谬·贝克特式的喜剧幽默,而他自己却声称亨利·米勒和卡夫卡才是真正影响他文学生涯的两位大师。《姜饼人》,20世纪最优秀的百部英文小说之一,亦是唐利维最负盛名的代表作,奠定了唐利维狂想不羁、跳跃幽默的叙事风格,也让读者认识了一位愤怒的边缘人:丹杰。

  在小说《姜饼人》中,唐利维以锋利的笔触塑造了一系列经历战争、价值幻灭、传统观念动摇、遭遇信仰危机的青年形象。空虚、迷茫、压抑、孤独和悲观是这群人身上典型的症候。战后的英国曾标榜自己是“富裕国家”、“太平盛世”,然而却没有给平民应有的社会地位和公民权利,以致平民青年无法实现其自身价值,亦无法得到所谓“上层社会”的认可。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姜饼人》里所描绘的生活中的小人物,反映了带有那个时代特点的英国人的精神空虚、信仰危机。

  在《姜饼人》中,见不到天马行空、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主人公丹杰以及他的朋友、恋人,都是日常社会中的饮食男女。丹杰正是这样一个平凡的“小人物”。他处于社会下层,却一心向往上层社会的生活,极力想得到社会的认可与尊重。但事与愿违,他生活困窘,终日为躲避房租而东躲西藏。他娶了一个英国妻子,本以为靠她父亲可以改变生活,却未能如愿。丹杰是一个流浪汉,他既没有崇高理想,也无过人才干,对政治也兴味索然。他有妻子,却接二连三的寻求婚外恋情,游离在传统道德观和纵情放荡之间。他自认为是一个“正直”的人,却把大部分时间都用来追逐女人和酗酒。他渴望获得上层社会身份和应有的体面尊重,却不愿放弃自己的非国教徒身份以换取经济上的成功。

  在充满敌意的社会中,主人公丹杰既是一个孤独的局外人,也是一个愤怒的边缘人。他每时每刻都希望自己变成有钱人,渴望体面的日子,做梦都想摆脱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生活。精神和物质上的极大反差,正是边缘人的真实处境。在情绪上,他们无一不是孤独、焦虑、叛逆。他们对现实有着清醒的认识和冷静的分析,却无力改变现状;他们想惊天动地做出一番事业却最终碌碌无为、一事无成。这些人是矛盾的集合体:在他们身上,理智与情感,正直与虚伪,自尊与自卑,理想与现实总是不断处于矛盾冲突中。他急切地渴望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周围人的尊重。这种不安全感、矛盾的情感、极度的自我意识及长期的神经紧张都是边缘人典型的症候。

  在《姜饼人》中,唐利维无意问津出奇制胜的招数和各种怪诞的语言实验,而选用了平静、徐缓的笔调,采用明快清澈的语言和朴实的现实主义白描手法。他用大众化的语言描写了人物的枯燥生活和粗俗言语,将小人物的喜怒哀乐徐徐呈现。全书中几乎没有悬念迭起、时空转换等起伏跌宕的创作手法,其作品本色地展示了源于生活、重视生活的现实主义创作风格。

  唐利维以其独特的书写塑造了极具张力、挣扎在尘世与灵魂、爱情与欲望之间的人物形象,描绘出处在文化夹隙和社会过渡空档期的边缘人形象及他们在宗教信仰上的迷茫,反映了当时社会中这一特殊群体的焦虑、孤独、困惑和无安全感,也表现了唐利维的人文主义情怀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关注。

  是为读书笔记。

  二零一八年十月三十一日

  个人公众号:davenztalk (文子自道),更新原创游记杂感、故事诗歌、影音书评。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