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赏析(16)此之谓大丈夫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妾夫之道是什么数字 《孟子》赏析(16)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赏析(16)此之谓大丈夫

2024-06-03 10:0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孟子论述的大丈夫标准,包含三个要点:

其一,做人要有原则,就是要“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真正的大丈夫,一定是能够坚守仁、礼、义原则的人。

其二,做人要有志气,就是要“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无论是在得志的顺境之时,还是在不得志的逆境之时,都能以坚强的意志和坚定的决心,推行居仁、立礼、行义的事业。

其三,做人要有节操,就是要“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处于富贵之中,不会荡乱心志;居于贫贱之境,不会改变节操;面对暴力威吓,不会卑躬屈膝。

孟子关于“大丈夫”的这段名言,句句闪耀着思想和人格力量的光辉,冠绝古今,使人有顶天立地,浩气磅礴之感。在孟子大丈夫气概的感召下,无数志士仁人不畏强暴,慷慨赴义,并以满腔热血谱写了许多壮怀激烈,气吞山河的诗句。如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陆游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于谦的“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戚继光的“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龚自珍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谭嗣同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孟子的名言和这些可歌可泣的诗句,直到今天,仍然是鼓舞我们在新的长征路上披荆斩棘,奋勇向前的精神力量。

附:

【原文】

景春①曰:“公孙衍②、张仪③岂不诚大丈夫④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⑤”

孟子曰:“是⑥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⑦;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⑧之曰:‘往之女家⑨,必敬必戒⑩,无违夫子⑾!’以顺为正⑿者,妾妇之道⒀也。居天下之广居⒁,立天下之正位⒂,行天下之大道⒃。得志,与民由之⒄;不得志,独行其道⒅。富贵不能淫⒆,贫贱不能移⒇,威武不能屈(21)。此之谓大丈夫!”

——《滕文公下》

【注释】

①景春:人名,与孟子同时代人,为纵横家的人物。

②公孙衍:人名,即魏国人犀首,初在魏为官,后入秦为相,为纵横家代表人物。

③张仪:魏国人,与苏泰一起师从鬼谷子,后入秦为惠王相,破苏泰合纵之约,促成诸侯连横事业。

④大丈夫:指有志气,有作为的人。

⑤熄:指战火熄灭,天下太平。

⑥是:此,指公孙衍、张仪这些人。

⑦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古代男子到二十岁叫做成年,由父亲主持仪式,行加冠礼,加冠之后始为成人。冠,帽,此作动词,即加冠。命,告诫。

⑧戒:命令,训示。

⑨女家:指夫家。女,通“汝”。

⑩必敬必戒: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戒,谨慎。

⑾夫子:指丈夫。

⑿以顺为正:把顺从当作正道。

⒀妾妇之道:指公孙衍、张仪二人以阿谀奉承取得权势,是妾妇顺从之道,非大丈夫之所为。

⒁居天下之广居:住的是天下最宽广的住宅。广居,指仁。

⒂立天下之正位:站的是天下最中正的位置。正位,指礼。

⒃行天下之大道:走的是天下最最光明的道路。大道,指义。

⒄得志,与民由之:得志的时候,就和民众共同推行自己的政治理想。此话含有兼善天下之意。由,行。

⒅独行其道: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此话含有独善其身之意。道,指原则,道理。

⒆淫:荡乱心意。

⒇移:变易节操。

(21)屈:挫折志气。

【译文】

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他们一旦发怒,诸侯们就会恐惧;他们安居在家,天下的战火就会止熄。”

孟子说:“这种人怎么能称作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举行冠礼的时候,父亲告诫他做成年人的道理;女子出嫁的时候,母亲告诫她做妻子的道理,送她到门口,还再三告诫她说:‘到了你丈夫家里,一定要恭敬公婆.一定要戒慎自己,不要违逆你的丈夫!’可见(公孙衍、张仪之辈)以阿谀奉承为正道,是做人妾妇的道理。真正的大丈夫,以仁居心,住的是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以礼立身,站的是天下最中正的位置;以义行事,走的是天下最光明的道路。得志的时候,就把所得的道推行于民众身上;不得志的时候,便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富贵不能荡乱他的心意,贫贱不能变易他的节操,威武不能挫折他的志气。这样的人,才叫做大丈夫!”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