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放水降息,美国缩表加息,为何反着来呢? 2022年1月18日下午3点,央行副行长刘国强在新闻发布会上发布了一条让市场兴奋一时的消息,消息的标题是“把货币政策工具...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央行放水意味着什么 中国放水降息,美国缩表加息,为何反着来呢? 2022年1月18日下午3点,央行副行长刘国强在新闻发布会上发布了一条让市场兴奋一时的消息,消息的标题是“把货币政策工具... 

中国放水降息,美国缩表加息,为何反着来呢? 2022年1月18日下午3点,央行副行长刘国强在新闻发布会上发布了一条让市场兴奋一时的消息,消息的标题是“把货币政策工具... 

2023-03-14 17:0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来源:雪球App,作者: 良心派,(https://xueqiu.com/9193191864/209438320)

 

2022年1月18日下午3点,央行副行长刘国强在新闻发布会上发布了一条让市场兴奋一时的消息,消息的标题是“把货币政策工具箱开的再大一些,保持总量稳定”,如何解读这句话的意思呢?说的直白一些就是为了稳经济,央妈要求继续放水,水管够,而且要求各金融部门主动出击送水。虽然这次没有直接提到降准降息,但是更加直白的表明了往市场送钱的态度。 中国现在国内在降息放水,而美国却在这个节骨眼上却在缩表,进行加息。作为全球经济体排名第一和第二的两个大国,为何货币政策此刻反着来呢?

为了解决大家的疑惑,方便各位理解,我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一下自己的看法,如有问题,多多交流!

在这里会提到一个词,这个词叫做“美元潮汐”,说的是美国会通过定期的放水和收水收割全世界,因为历史上很多国家都被收割过,所以各国央行总结出了一套应对“美元潮汐”的方法。当美国放水时为防止被廉价的美元抄底了优质资产,同时防止本币对美元被动升值,影响出口,所有国家都会跟着美国放水。同样的,当美国收水时,为了减缓资本外流的压力,所有国家也会跟着美国收水。就这样,美国干什么,大家跟着干什么,美联储就成了全球的央行,但是在过去一年里,我们的货币政策却没有按照这个套路来,去年美联储大放水的时候,我们没有跟着大水漫灌。2021年11月,当美联储收紧货币政策时,我们又调低了存款准备金率,货币政策逐渐宽松。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美国踩刹车的时候,我们却一反常态的踩了油门呢?

在这里不得不提到“美联储大放水“””说到美联储大放水,中央银行的职责之一是“最后贷款人”,意思是当金融危机爆发,市场情绪紧张的时候,因为金融机构之间失去信任,都怀疑对方已经踩雷,可能破产,所以互相之间不但不敢借贷,还可能抽贷,本来危机期间流动性就紧张,如果机构之间再不敢相互拆借资金,那流动性会更加紧张,一些本来没有问题的银行,仅仅因为没钱周转,就可能资金链断裂,这样金融危机就会越来越严重,为了阻止危机蔓延,中央银行就要在此时站出来做最后贷款人,通过向缺钱的机构放水,稳定局势。2020年,美股4次熔断的时候,美联储通过拼命放水阻断了金融危机的传导,这个操作一点毛病没有,但问题是,现在的美国不管遇到什么问题,第一反应都是放水,最后贷款人变成了关不住的水龙头,美国网友曾经开玩笑就说过如果外星人入侵美国,那政府一定会要求美联储降低利率,开闸放水。历史上,美联储的工作目标只有两个,一是控制通胀,二是稳就业,但是最近几年,由于美股的泡沫越吹越大,美联储的工作内容又加了一条,通过极端的低利率,以及往经济中注入大量流动性,维持股市的上涨行情,次贷危机的时候,美联储首次执行了零利率,后来美国经济复苏强劲,美联储想试着加息,但美国股市马上开始闹情绪,一再表演死给你看,最终加息不了了之,现在的美国股市,甚至楼市都已经屡历史创新高,资产泡沫破裂代价比以前大了很多,不管是美联储还是美国政府都不想背黑锅,也背不起泡沫破裂这口大锅。可以说,美国的货币政策已经被资产价格绑架了,这里要多说一句,现在的美联储可以说是历史上最全能的一届,又能控通胀,又能稳就业,还能支持证券市场,现在又管上气候问题。

过去的两年,美国的状态是遇到什么问题都放水,然后一直放水一直爽,只要水不停,美国股市楼市就能接着奏乐接着舞,美国老百姓继续不用上班在家领钱,全国上下一片歌舞升平,但是大印钞票,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更像是会掏空身体的兴奋剂,在经济虚弱时,来上一针兴奋剂,问题不大,但是如果把兴奋剂当做饭吃,一阵接着一阵,无限透支身体,那早晚会出大问题,虽然现在的美国政府没有因为债务过高而破产,但是美元霸权的坍塌,也只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但是美联储接连两年的放水,还是惹出了一个大麻烦,美国国内的通胀水平越来越高,根据美国劳工部公布的数据,11月美国CPI飙升6.8%,为40年来最大涨幅,过去一年,美国的汽油 价格涨了50%,二手车价格涨了26.4%,火腿价格涨了20%,几乎所有的商品都在涨价,虽然美国老百姓领到了不少钱,但如果扣除通胀因素,美国人的平均时薪,其实是在不断下降的,换句话说,因为撒钱太多,货币贬值速度已经远超收入的增长速度,美国当前的失业人数大约有740万,但是又有1120万工作岗位招不到人,理论上,这700多万失业的人去填这1000多万的岗位就万事大吉了,但是因为这两年放水放的太狠,很多人要么之前就领的救济金还没有花完,要么现在领的救济比工作挣得都多,在加上虚拟货币,股市,楼市又不断上涨,金融市场挣钱很容易,所以很多人选择在家领着救济金,炒股炒虚拟货币,这种生活既不用挤地铁,担心感染新冠病毒,又能有更多时间跟家人相处,简直完美,但是我们都知道,家底再厚实,也经不住坐吃山空,大家都不出来上班,就造成两个严重后果,一是卡车司机,装卸工人缺口巨大,从海外进口的商品全都堆在港口,没人卸货,没人运输。二 是国内企业开工不足,生产恢复不了,商品和服务的供应跟不上,一边是大家手里都领了不少钱等着消费,另一边是商品和服务的供应短缺,这就导致了美国物价持续走高,通胀水平节节攀升,这里要多说一点,美国的高通胀另一个原因是前任大BOSS加的高关税,美国财政长耶伦就在路透社举办的一场会议上说过对每年价值数千忆美元的中国输美商品加征高达25%的关税,导致美国国内物价更高,现在美国的通胀率以及通胀预期都是历史高点,已经严重影响了民生和经济,过去的两年,美国选择的是一条粉饰太平的路,这条路让美国走到了今天通胀爆表,供应链紊乱,资产泡沫严重的局面,跟美国的躺平放水不同,我们选择了一条更难走的路。

为什么这一次我们的货币政策是跟美国反着的?

要明白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先解释下人民币的两个循环“人民币的发行与外循环”

举个例子:一家企业出口家电赚了100万美元,根据1994年开始执行的“强制结售汇“制度,企业必须到商业银行将100万美元兑换成人民币,将100万美元兑换成人民币,假如汇率是1:7,那就能兑换700万人民币,商业银行再将这100万美元上交到人民银行,并从人民银行领回700万人民币,就这样,通过这种外汇占款的方式,人民银行就发行了700万的人民币,2012年,强制结售汇取消,2014年,随着贸易顺差下降,外汇流入减少,我们经常听到的麻辣粉(MLF),酸辣粉(SLF)从2014年开始成了另一种发行人民币的方式,但是历史上,人民币的发行,一度有80%以上都是靠着外汇占款,可以说明过去人民币的发行是和美元挂钩的,这个过程可以理解成我们的经济外循环。

人民币的流通与内循环,人民币发行出来以后就会在国内流通,而这个在国内流通的过程就可以理解成为内循环,过去的20年,房地产业是我们经济的重要支柱,人民币在房地产行业的流通过程大概是这样的,居民和企业把赚到的钱存进银行,银行在以土地抵押的方式把钱贷给地方政府或者开发商,地方政府拿着钱搞基建,开发商拿着钱盖楼,然后居民再从银行贷款,从开放商这买楼,就这样老百姓的储蓄,消费,负债都进了楼市,房地产就成了最大的货币蓄水池,以前中美贸易紧密时,美国只要放水,那通过我们前面说的外循环,美元就会大量流入中国,然后人民币的发行就会增加,紧接着通过内循环新增发的人民币通过居民和银行就会流进房地产,内外这俩循环加在一起,就导致美国放水,我们就跟着放水,然后房价就跟着上涨,但是最近几年,这内外的俩循环都出了问题,在外部由于中美脱钩的风险越来越高,所以外循环变得越来越不稳定,在内部房价一直涨,带出了低生育率,房地产泡沫等很多负面问题。2020年当美联储再一次大放水的时候,我们就面临一个选择,一 是和之前一样跟随美国放水,然后国内楼市泡沫会变得更大,二 是趁着其他国家产能跟不上,出口这家马车还很给力的时候,压低房地产投资,解决掉内部的问题,2019年底,中国占全球的出口份额是24.6%,到了2021年就涨到26.6%,在出口的支撑下,2020年中国成了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唯一正增长的国家,全年GDP增长了2.3%,而同期美国GDP则萎缩了3.5%,创下二战后最差纪录,过去的两年,和选择大水漫灌的美国不同,我们选择了一条更难走但从长远看更稳健,好处更多的路,我们没有跟着美国大放水,而是把曾经的外循环,变成了内外双循环,关起门来解决了资本无序扩张,垄断,房地产等很多问题,现在美联储要停水加息了,美元潮汐进入了美国收割全球的最后阶段,在所有国家都准备过苦日子的时候,我们经过两年的调整,经济更稳健了。另外,因为这两年我们的货币政策很节制,所以也攒下了比较大的降息和降准的政策空间,中美两国就像两个长跑运动员,其中的一个不断嗑兴奋剂,不计一切后果的追求一时的成绩,而另一个则是努力纠正自身的问题,忍受着短期的痛苦,追求更长久的目标,中美迥异的经济政策,孰优孰劣一目了然,这场赛跑的结果也是不言自明。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