胖融科普|上关花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大理白族民俗村在哪里 胖融科普|上关花

胖融科普|上关花

2023-05-27 23:2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大理有著名的“下关风、上关花、苍山雪、洱海月”四大景,在“风花雪月”四景中,“下关风、苍山雪、洱海月”都可以考证,但就“上关花”是否存在一直众说纷纭。

据民间传说和相关史料记载,上关花原名“和山花”,又叫“十里香”,生长在大理沙坪一个叫“和山里”的地方。但不知什么原因,盛名之下的上关花一直是有花名却不见花,即便是当今有些专家学者推测上关花就是滇藏木莲和龙女花之说,也没有令人信服的依据。

时至今日,不管是史学界还是植物界,没有人能够详细说出上关花是一种什么花?历史上有没有上关花?上关花是否存在仍然是一个谜。

关于上关花的历史传说和史料记载

民间传说

相传大理沙坪三家村有棵十里奇香树,花大如莲,香味胜过桂花,颜色呈粉白色,结的果实黑而坚硬,可作朝珠,故又称为“朝珠花”,是当年有个善良妇女难产时得一位仙翁赐一朝珠含在口中,由于不慎朝珠落地,便长出这株奇异的花树。

花树长成后,经常招来贪官污吏骚扰,百姓苦不堪言,便忍痛将花树砍了。

另传,很久以前,在苍山云弄峰山脚,有个勤劳朴实的青年叫段龙,家中有位美丽贤惠的妻子叫彩凤,以采櫵为生,不管风吹雨打,年复一年,从不间断。后来妻子彩凤分娩难产,段龙焦急万分,正好遇到一位银须老者,送他宝珠一颗含在妻子口中,便顺利产下一子。

欢欣之余,不慎将宝珠落地,便长出了这棵树。后来不知发生什么变故,这棵奇树被砍了,从此上关花也就消失了。

史料记载

明代云南著名文学家、理学家李元阳修撰的嘉靖《大理府志》。《大理府志》载:“花树高六丈,其质似桂;其花白,每朵十二瓣,应十二月,遇闰月则多一瓣;俗以仙人遗种。在大理府和山之麓,土人因以其地名之。此花种于何时,已不可考。只知道,在元朝正德年间,花开得很好,年年开、月月开,浓郁的香味散溢百步之外,后已绝种。传说是由于鲜花怒放时,观者云集,一些贪官污吏借观花而敲诈勒索当地百姓,百姓叫苦连天,只好暗中把花弄死。”

明代云南史学家刘文征所撰的天启《滇志》。《滇志》卷三十二搜遗志第十四“补物产”记载:和山花“南中集”有“和山花歌”,序曰:“树高六七丈,其质似桂;其花白,每朵十二瓣,应十二月,遇闰辄多一瓣。俗以为仙人遗种滇中,更无别本。在大理府和山之麓,土人因以其地名之。余过时值花盛开,其岁遇闰,试摘验之,良也。此花即会城土主庙婆罗树也,佛日盛开,其色白,微带黄意,异香芬馥,非凡花臭味。中出一蕊如稗穗,垂出瓣中。今岁丙寅闰六月,花瓣凡十三。相传高僧以二念珠入土,一株出树,不知大理所传仙人遗种者又何出典故?且不子独和山有之”。

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所撰的《徐霞客游记》之“滇游日记”(二十六)。徐霞客于崇祯十二年(1639年)三月初十,在观右所东湖、游西湖和邓川德源山后,于当日进入沙坪,游览了龙王庙、油鱼洞后就奔三家村访“十里香”奇树。

《游记》是这样记载的:“乃西半里,越坡而下,又西半里,涉箐而上,乃沿西山南向而趋,一里,渐得路,转入西腋,半里,抵三家村。问老妪,指奇树在村后田间,又半里,至其下。其树高临深岸,而南半空,矗然挺立,大不及省城土主庙奇树之半,而叶亦差小。其花黄白色,大如莲,亦有十二瓣,按月而闰增一瓣,与省会之说同。但开时香闻远甚,土人谓之十里香,则省中所未闻也。榆城有风花雪月四大景,下关风、上关花、苍山雪、洱海月,上关以此花著。按志,榆城遗产有木莲花,而不注何地,然他处亦不同,岂即此耶?花自正月抵二月终乃谢。时巳未余瓣,不能闻香见色,惟抚其本辨其叶而已”。

清康熙年间云贵总督范承勋为安宁曹溪寺优昙花撰的《护花山房记》。记曰“南中多异花木,大理和山,传为仙种,即会城土主庙树亦然,曹溪又其一也。和山花归根阆苑久矣,而与苍雪海月犹并脍人口,土主婆罗为倮白灼蠹朽有年”。

清道光年间云南巡抚吴其睿著的《植物名实图考》。考云:“优昙花生云南,大树苍郁,干茹木犀,叶似枇杷,光泽无毛,附干四面错生,春开花如莲,有十二瓣,闰月则增一瓣,色白,一开即敛,故名。余谓安宁之优昙、大理之和山、土主庙之婆罗,其花同、其色同、其枝干亦同,特异地而异名耳。”

清咸丰年间侯允钦揖纂的《邓川州志》。“志”载:“龙首关北三里许,地名花树村有花焉,不识其名,以产于和山里遂呼和山花。始于唐,树高六七丈,质如桂,色白,香闻里许,朵分十二瓣,逢闰加一,历占无异,咸称为仙人遗种,传闻既广,冠盖日临,居民病斧之,今亡矣”。

民国云南王龙云主修,周钟岳、赵式铭等编纂的《新纂云南通志》“物产考”。载:“优昙花,常绿乔木,叶大如广卵形,浓绿光泽,夏初开花,与莲花同大,外包缘厚瓣片,黄白雄蕊,攒集,如剪黄罗。香远而清,溢芳满院,安宁曹溪寺植有此树,邓州别名和山花”。

现代戏曲家罗养儒编撰的《云南掌故》。曰:“上关花者,以实地上考之,却不在上关,而在上关前去十余里之沙坪街后约距二里之和山寺内。寺居苍山北头云弄峰麓,和山为峰麓之小地名,是处有一佛寺,咸曰和山寺,惟据地方父老而具有充足知识者言:云和山花,状如单片牡丹,大如拱拳,白而微黄,花心如莲房,作黄绿色,复有如指大之十余细瓣围簇着花心。叶则如岩桂挂而色泽略逊,香味则较桂叶为浓。此花种植何时,殊不可考,但传云为仙种耳。”又传云:“在元至正年间花极盛,年开数百朵,香溢百步外。花于春初,而能延至春末,要必春尽,始云谢尽”。又云:“花之种绝,是由花开放时,来观之众多属显贵,随来仆从在搔扰地方,彼怨很难蠲者乃将此花麝死,而作来亦无荫孽之生焉。说如是,不知确否”。

关于上关花传说和史料的考证

关于民间传说的考证。民间传说上关花是由一位仙翁所赐的朝珠落地而长成的,这有戏说成分,缺乏历史事实,是前人编撰的一个美丽神话,显然不足以证。

关于史料的考证

《大理府志》的考证。《大理府志》虽然详细记载了上关花的基本特征和消失的原因,但这些都是听人们传说的,并非亲眼所见;而且还说上关花是人们认为“仙人遗留下来的树种”,每年都开,每月都开,这就更不切实际。因此,《大理府志》的说法不足为据。

《滇志》的考证。明代云南史学家刘文征编撰的天启《滇志》“和山花歌”序说:他曾去过和山里,他去的时候,正遇上关花盛开,而且是闰年,他摘下花朵验证过,真是和传说的一样。而且还说,上关花就是省城土主庙的婆罗树花,在农历四月初八左右开花,花白色,微带黄,与一般的花香味不同,香味特别浓郁;花朵中心有穗,像稗子的穗垂出花瓣中。不知道大理传说仙人遗种说法是从那里来的?况且这种花不只是和山才有”。按照《滇志》说法,上关花确有其花,而且是作者亲眼见到过的,它与省城土主庙的婆罗花很相似。由此推测,《滇志》是证明有上关花的最早史料之一。

《徐霞客游记》的考证。徐霞客于崇祯十二年(1639年)二月从丽江南回,三月初十这天慕名探访上关花。他详细记述了他找到上关花的过程,可惜的是,他去的时候,有树而没有花,树很高大,朝南的树干已经有一半是空的。根据他看到的、听到的,并和省城土主庙的婆罗树比较,他认为:“上关花与省城土主庙的婆罗花很像,花也是黄白色,大如莲花,也是有十二片花瓣,只是树形没有婆罗树的一半大,叶片也比婆罗树稍小”。同时,他还查证过史料,知道大理还有一种奇特的木莲花,为此,他还作出过“上关花是不是木莲花”的疑问?由此可见,《徐霞客游记》是证明有上关花的又一主要依据。

《护花山房记》的考证。《护花山房记》说:“和山花的花名传说已经很久了,它与苍山雪、洱海月一样脍炙人口,虽然省城土主庙的婆罗树巳经消失多年了,但上关花与土主庙的婆罗花、曹溪寺的优昙花就是一种花”。《护花山房记》虽然作出了这样的判断,但这种说法是从其它方面得到的,并没有真实比较过。所以,不能作为上关花存在的依据。

《植物名实图考》的考证。《植物名实图考》记载说:“优昙花生长在云南,树木高大,苍翠茂密,树干像桂树;叶像枇杷叶,光泽无毛;春天开花,像莲花;有十二片花瓣,闰月多长一瓣,花白色”。并且说“优昙花和大理和山花、省城土主庙婆罗花,他们花相同,颜色相同,枝干也相同,只是生长地点不同而名字不同罢了”。《植物名实图考》也说优昙花、和山花、婆罗花是一种花,但并没有说明相同的理由在哪里,也不能作为上关花存在的依据。

《邓川州志》的考证。《邓川州志》记载说:“往龙首关向北三里多路,有一个地名叫和山里的地方,村里有一棵花,不知道叫什么名字,因为长在和山里,因此就叫和山花。这棵树唐朝才开始有,树形高大,树的样子像桂树,花白色,很远地方就能闻到花香,每朵花有十二片花瓣,遇到闰月多长一瓣,大家都说是仙人留下的树种,名气很大。后来,不知道什么原因,当地人把它砍了”。显然,《邓川州志》对上关花记载是通过“大家都说”的,没有真凭实据,也不能作为依据。

《新纂云南通志》的考证。“通志”说:“优昙花昆明安宁曹溪寺也有一棵,邓川把它叫做和山花,上关花就是优昙花,只是名字叫法不同而已”。这种说法与前面一些说法相同,也一样缺乏事实依据。

《云南掌故》的考证。按照《云南掌故》说法,作者曾慕名去考证过上关花,但由于花早已经不在了,对于有没有上关花,他也是道听途说。传说上关花是生长在上关以北沙坪街向西约两里远的和山里。由此可见,《云南掌故》对上关花的记载,也是通过传说得来的,同样缺乏依据。

关于上关花的推测

关于有无上关花的推测。根据明代天启《滇志》、《徐霞客游记》史料记载,刘文征和徐霞客两人都曾亲自去过和山里,亲眼见到过上关花,所以,历史上应该有上关花。根据两人的记载,综合起来,上关花有以下主要特征:

一是树形高大,样子像桂树,属常绿乔木;二是树皮灰色,叶大、色绿、革质,长椭圆形;三是花微黄白色,花大,像莲花,香味较浓,有12-13片花瓣;四是花期在农历四月初八前后。

关于上关花的推测

根据以上史料对上关花的描述,上关花的一些主要特征与木兰科植物较为相似,经查证对比,与上关花特征相似的木兰科植物主要有:木莲属的木莲花;木兰属的山玉兰、白玉兰、广玉兰;天女花属的龙女花;含笑属的白兰花、云南含笑等植物。

关于上关花是否是木莲花、龙女花的推测。木莲花,又名黄心树,木兰科木莲属植物,高大常绿乔木;叶大、革质,狭椭圆状倒卵形或披针形;花白色,状如莲花,花瓣9片,味淡,花期5月。龙女花,多说是西康天女花,又叫大理木兰,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叶大、革质;花白色,小于玉兰,样似牡丹,芳香,花瓣9片。根据《徐霞客游记》记载,崇祯十二年三月十日,他看过上关花之后,三月十三日,他在大理感通寺见到了龙女花。“游记”是这样记载龙女花的:“树从根部分枝生出三四棵大枝,各自高三四丈;树叶长两寸半,宽处是长处的一半,碧绿润泽有光;花是白色,比玉兰花小,样似牡丹;也是木莲一类的植物,但名字不同,此时花已凋谢,只留几朵在树梢上…”。三月二十七日,他又来到永平宝台山,见到了“木莲花”。对“木莲花”的描述是这样的:“殿堂对面的南山上有许多木莲花,树极高大,开的花就像莲花,有黄、白、蓝、紫各种颜色,花瓣共20片,每年二月未长叶便开花,三月份花落了就开始长树叶”。尽管此前他在考察上关花的时候,曾作出过“木莲花”是否是“上关花”的疑问。但从他对这三种花的描述上,不论是花的大小、颜色、花瓣数量,还是开花时间等方面都有差异。而且,他这一个月内同时看了三种花,也没有作出过上关花就是其中一种花的判断。由此推测:“花小于玉兰”的龙女花和“未长叶就开花”的木兰花可能不是上关花。

关于上关花是否是优昙花、婆罗花的推测。优昙花学名山玉兰,木兰科木兰属常绿乔木;树皮灰色或灰黑色,粗糙开裂;叶大、革质,卵状长圆形;花大、黄白色,芳香,花瓣9-10片;花期4-6月。仅从树木一般特征比较,优昙花是与上关花较为相近的一种花。即便如此,优昙花与史料记载的上关花,花瓣的数量还是有明显的差异。婆罗花,别名“优昙婆罗花”,是传说中仙界极品之花,其花形浑圆,犹如满月,青白无俗艳,被尊为佛家花,每3000年才开一次。根据植物专家研究考证,婆罗花实则为一种捕食性的昆虫草蛉,植物界并没有婆罗花。所以,优昙花和婆罗花也不是上关花。

关于上关花是否是其它木兰科植物的推测。除上所述的木莲花、龙女花、木兰花、玉兰花外,其它的白玉兰属先花后叶,其质与上关花有明显区别;广玉兰树干、叶质、花期、花瓣数与上关花差别较大;白兰花花瓣小,花瓣的数量和花的形状、花期等方面均与上关花不同;云南含笑则属于常绿灌木,树形矮小。所以,它们也不可能是上关花。

综上所述

本人最终的推测是:大理“风花雪月”四景盛名由来已久,早在明末崇祯年间,徐霞客在探访上关花的时候,在游记中就留下了“榆城有风花雪月四大景,有下关风、上关花、苍山雪、洱海月”的感叹。而今,“风、雪、月”三景都实实在在存在,想必与它们一样闻名的“上关花”也绝不会是空穴来风。而且,根据明代刘文征和徐霞客两人的记载,他们都曾亲自去过和山里,亲眼看到过上关花。

据此推测,历史上应该有上关花,之所以自上关花消失以来,人们一直不能说清历史上有没有上关花?上关花究竟是什么花?很大一个原因就是他们去的时间不同,都没有看到完整的“上关花”。因此,受其它史料和传说的影响,在记载上关花的时候有些夸大其词,与真实的上关花有出入,从而误导了专家学者的考证,以致于一直难以找到史料上所说的上关花,毕竟“志书”与“游记”还缺乏严谨性,还不能算是真正的科学史料,有一定的局限性。

所以,今天对我们来说,历史上到底有没有上关花?上关花是木莲花、优昙花、龙女花?还是…?已显得不是那么重要了,最多也只是证明一个说法而已。

大理自古不乏古树名木,“大理茶花、杜鹃花、兰花、罗汉松”等奇花异木也一样早已名扬四海。

只是值得我们深思的是:“大自然一草一木都是人类宝贵的财富,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保护好它们,只有这样,才能使它们生生不息,万古长青,造福人类”。

参考文献

[1]李元阳/《嘉靖大理府志》[明]李元阳纂[M],大理白族自治州文化局,1983。

[2]徐霞客/《徐霞客游记》朱惠荣李兴和译注[M],中华书局,1985.5。

[3]刘文征/《滇志》[明]刘文征撰/古永继点校/王云尤中审订,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

[4]秦柱/《沙坪拾遗》秦柱揖纂[M]2012.1。

[5]《中国植物志》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揖委员会,科学出版社,2004。

[6]《苍山志》大理白族自治州苍山保护管理局,云南民族出版社,2008.1。

[7]《大理古树名木》大理白族自治州林业局,2014.12。

[8]吴征镒/《云南植物志》吴征镒编,科学出版社,2006.5。

来源:大理林草

编辑:向红玉

值周:胡亚玲  张辉

主编:李胜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