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就业目标的正确价值取向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大学生的目标任务 ​新时代大学生就业目标的正确价值取向

​新时代大学生就业目标的正确价值取向

2024-06-02 23:5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新时代我国社会所面临的主要矛盾,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2021年是中国“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中国各族人民克服了新冠疫情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实现了社会经济的强势复苏,取得了令人欣喜的经济发展成果。“十四五”规划的根本目标表现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化解社会主要矛盾、实现“十四五”规划根本目标的主要路径,完成“十四五”规划需要依靠全社会各类人群的共同努力。大学生作为社会潜在的劳动力资源,是发展中国社会经济的主力军、也是促进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人才储备资源。

当前,大学生面临着就业行业选择和就业价值取向的双重挑战,有观点认为,高等学校的扩招政策加重了大学生毕业之后就业的难度,依据市场经济规律,就业的岗位数量远低于毕业求职的大学生数量。2016年至2020年大学生毕业人数从704.20万人增加到797.20万人,然而2016年到2020年大学生就业率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从2016年 93.1%降低到2020年的89%。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的现象很普遍,而且,有很多大学生即便是就业了也是心有不甘,已经就业的大学生抱怨学非所用,就业岗位与所学专业不一致。关于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产生原因以及解决对策方面进行分析的文章有很多,本文拟就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作为分析视角,阐述大学生就业目标选择的价值归宿。

作为哲学范畴,价值是指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主体和课题之间的意义关系,是课题对个人、群体乃至整个社会的生活和活动所具有的积极意义。大学生作为重要的社会主体,在学校进行的学业实践活动和毕业后的就业实践活动无疑是具有创造意义的客体活动,所谓的积极意义就是在校期间学习成绩达到了个人期待目标,就业后所从事的工作内容实现了个人追求愿景。从本质上说,在校期间取得理想的学习成绩是大学生个人的事情,只要努力且方法科学就可能实现;而毕业后就职到心目中的工作岗位属于社会事务,个人愿望要与社会需要相一致,私人事务与社会事务的异构本质造成了,大学生入学时对未来生活的踌躇满志状态,毕业时对个人前途的苦闷彷徨状态,两种状态形成了鲜明对比。

事实上,高校扩招并不是大学生就业难的唯一原因,而高校扩招也并非国家发展教育的权宜之计,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成就证明了,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有利于国家经济的发展,正所谓“上下无才,国之大患也”,持续快速的经济发展需要充足的人力资源储备,尤其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数量庞大的大学生增加了国家人才储备力量,扩充了国家人力资源的储备空间和储备种类,使我国人力资源的供给范围更大可能与社会经济结构调整达到合理匹配,增强了国家经济发展潜力的动力和张力。高校大学生毕业求职形式上是一个社会问题,本质上则是更多地体现了大学生个体的价值实现问题,对此,高校教师有责任以社会发展方向为价值目标,引导大学生将求职就业打造为具有积极意义的价值创造活动。

第一,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是大学生就业目标的人生价值。人生价值是指人的生命及其实践活动对于社会和个人所具有的作用和意义。人生价值内在地包含了人生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两个方面,个体单纯追求自身所需要的物质和精神的满足程度,其人生价值并没有真正全面地实现,将个人之小我融入社会之大我,帮助更多人满足物质和精神生活方面的需要,才是对个人生命内涵和生活质量的充实与升华。我们看到有很多大学生毕业后到艰苦的农村,与农民生活在一起做村民发家致富的带头人;大学生做社会志愿者,真诚帮助社会弱势群体;大学生做社区网格管理人员,耐心细致地服务每一位社区居民,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后顾之忧与琐碎难题。诚然,个人有追求实现自身价值的权利,但不能忽略创造社会价值的义务,人生的自我价值是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人生实现自我价值是个人为社会创造更大价值的前提。大学生在更多追求社会价值的过程中,将实现更多人民群众美好生活追求作为自身就业的价值选择,才会在更多岗位上创造更大社会价值的同时,实现生活中的个人价值。

第二,树立高尚的人生追求是大学生就业目标的信仰价值。服务人民、奉献社会,是迄今为止最先进的人生追求目标,大学生只有把自身的人生目标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和人民幸福联系在一起,才能积极主动地将自身的事业追求投放到利国利民的伟大事业中。各行各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职务岗位也没有荣辱好坏之别,每一个社会劳动者都在用自己的勤奋和努力为社会创造财富,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发展的伟大历程中,诸多革命者和建设者用自己的热血和汗水服务人民、奉献社会。大学生在就业求职过程中,应该自觉放弃“学而优则仕”和“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陈旧观点,积极投身到社会最基层,从事最基本的职业岗位,始终将服务人民、奉献社会作为自己的工作目标和人生信仰。

第三,培养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是大学生就业目标的情感价值。大学生是最有朝气、最有活力的社会群体,大学生群体的情感呈现出鲜明的波动敏感性特点,他们在求职过程中,往往容易陷入到好大喜功和急功近利的就业冲动之中,也容易因为眼高手低、华而不实而倾向于不愿意做基层工作的烦恼之中。一切从实际出发,不图虚名、不贪大功,以务实的做法创造人生价值,无疑是大学生培养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的正确路径,大学生要擅于将个人理想与社会发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脚踏实地从身边小事做起,热爱生活、体验快乐,以乐观的心态消解工作中的困难与挫折,摆脱生活中的失意与痛苦。

求职过程中遭受的沮丧和失望,极其容易挫伤大学生憧憬未来的理想抱负,侵蚀他们乐观向上的情感追求,高校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对在校学生进行人生态度教育,教育大学生时刻调整心态、磨练意志,做到心胸豁达、乐观开朗,以饱满的热情迎接困难的挑战和失败的打击。近年来,青年大学生在面对生活的艰辛和工作上的不如意的时候,容易以“躺平”的方式主动退缩、选择放弃,这无疑是最为消极的人生态度,当代青年正处于探索未来与个人奋斗的最佳时期,理应该发扬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的蓬勃力量,以其昂扬的进取锐气,成长为建设社会的栋梁人才。

大学生毕业求职是真正走向人生的开端,是接受社会再教育的开始,大学生要自觉树立终身教育的理念,在校学习是为了提高实践能力而进行的知识储备活动,毕业求职则是验证实践能力是否真正提高的检验活动。大学生还要认识到,本科教育是最基本的博雅教育,是提升自身综合素质的教育活动,本科毕业之后并不能成为某个专业领域的行家里手,还需要通过相关的职业历练,掌握基本的工作原理和工作规律。此外,从专业作为就业取向转变为能力作为就业的依据,是大学生树立就业目标的正确价值取向现实条件,当然,个人能力高低不能作为简单的对社会贡献大小的唯一标准,考察一个人所创造的人生价值伟大与平凡,不能完全以其所从事的岗位和职业判定,最重要的要看其对应的职责和尽力的程度,任何人不论从事何种劳动,只要是尽职尽责、兢兢业业,积极为社会进步做出贡献,就是在求职和尽职的过程中践行了正确的价值取向。(玉林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杨耕)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