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非遗之美》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大古图片 《发现非遗之美》

《发现非遗之美》

2023-09-11 17:1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原标题:《发现非遗之美》——河洛大鼓

河洛大鼓,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河洛大鼓,俗称“说书”,河南传统地方曲种之一。河洛大鼓是一种以说、唱为艺术表演手段,叙述故事、塑造人物、表达思想感情、歌唱社会生活的传统音乐。其演唱艺术形式有十一种词牌,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曲目有《刘公案》、《双打擂》、《大红袍》、《大八义》、《小八义》等。河洛大鼓发源于河南偃师 ,兴于巩义,流行于洛阳、孟津、登封等地。

河洛大鼓,起源于清末民初,是流行在河洛地区一个较年轻的曲种,它有百年历史。据老艺人相传大约在1900年前后洛阳一带流行一种琴书,只有坠琴伴奏,艺人闭目端坐,唱腔低沉,节奏缓慢,在群众中不大普及。南阳鼓儿词艺人李四来洛阳以后,和琴书艺人同台演出。琴书艺人吸取了鼓儿词艺人大腔大口演唱和动作表演的优点,加之使用打击乐、书鼓和钢板,很能烘托气氛,很受群众欢迎。经过一段相当长时间的合作,改革丰富了洛阳琴书,使洛阳琴书发生了质的变化,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富有豫西地方风味,颇受群众欢迎的新曲种——大鼓书。

在河洛大鼓传承过程中,先后出现过许多知名的艺人。第二代传人有"说书状元"之称的张天倍,在洛阳几乎家喻户晓;第三代传人程文和,享誉豫西,并曾代表河南参加全国首届曲代会,一曲《赵云截江》受到国家领导人的赞赏;第四代传人段介平,以及原河南省曲艺团团长王小岳等,都曾独树一帜,闻名遐迩。

展开全文

然而,随着电视的普及,河洛大鼓的听众人数逐年下降,年轻人已无人听更无人学,特别是年事已高的老艺人大多已谢世,艺人只减不增,所以艺人已不到20人,年龄均在五、六十岁以上,并且大部分已不再从事表演活动。除了新媒体的崛起外,农村社会生活的改变也使得河洛大鼓曲艺传统的留存变得更为困难。随着洛阳周边地区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许多原先的河洛大鼓的仪式性和娱乐性演出场合渐渐消失。河洛大鼓的生存状况已跌入令人担忧的境地。

(责任编辑/姚泽民)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