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RT治疗多发性骨髓瘤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多发性骨髓瘤治疗方案指南 CART治疗多发性骨髓瘤

CART治疗多发性骨髓瘤

#CART治疗多发性骨髓瘤|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CART治疗多发性骨髓瘤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是一种由转化浆细胞的克隆增殖所定义的恶性血液肿瘤。每年在美国约有35,000例MM的新病例被诊断出来,而超过12,000名患者因此疾病而丧命。然而,随着对疾病生物学认识的增加和治疗方法的进步,过去十年间疾病的控制和生存率得到了改善。

  新型蛋白体抑制剂如硼替佐米、免疫调节剂如来那度胺,以及单克隆抗体(MoAbs)如daratumumab的引入,为新诊断的MM患者提供了改善生存期和生活质量的治疗方案。此外,随后的治疗步骤包括自体干细胞移植(ASCT)和维持治疗,进一步提高了治疗反应并延长了生存期。在实际临床应用中,采用来那度胺、硼替佐米和地塞米松(RVd)三联疗法诱导治疗,然后进行ASCT和根据风险进行个体化的维持治疗,显示出令人印象深刻的严格完全缓解率(sCR)约为33%。

  然而,对于许多患者来说,MM最终会在标准治疗中出现进展。耐药性的发展导致疾病复发,尤其是在接受多种联合治疗方案的患者中。针对标准疗法无效的患者,新的免疫疗法已被证明在RRMM的治疗中具有有效性。工程化嵌合抗原受体(CAR)T细胞疗法为RRMM患者带来了希望,即使在标准疗法失败后,也能改善患者的生存和缓解。

  CAR-T细胞疗法作为一种革命性的新型治疗方法,在骨髓瘤中展现了独特的作用:

  1、靶向癌细胞表面抗原:CAR-T细胞疗法利用经基因工程改造的T细胞,使其表达具有抗原识别功能的嵌合抗原受体(CAR)。CAR通常包括一个外部的抗原结合域,它能够识别并结合癌细胞表面的特定抗原。在骨髓瘤中,常用的CAR-T细胞靶向抗原包括CD19、BCMA等。CAR-T细胞通过与癌细胞表面抗原结合,识别和杀伤骨髓瘤细胞。

  2、激活免疫杀伤作用:CAR-T细胞与癌细胞结合后,CAR中的信号传导域激活T细胞的免疫杀伤机制。CAR-T细胞释放细胞毒素,如穿孔素和粒线体酶,引发癌细胞的凋亡。此外,CAR-T细胞还可以通过释放细胞因子如干扰素γ(IFN-γ)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来招募和激活其他免疫细胞,如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和巨噬细胞,进一步加强抗肿瘤免疫应答。

  3、长期持续存在:CAR-T细胞具有长期存活和持续活性的能力。一旦注射到患者体内,CAR-T细胞可以在体内存活数月甚至数年,并持续释放细胞毒素以对抗癌细胞。这使得CAR-T细胞疗法能够提供持久的治疗效果,遏制骨髓瘤的复发和进展。

  4、免疫记忆效应:CAR-T细胞疗法还具有免疫记忆效应。CAR-T细胞的活性和抗肿瘤效果可能会留下免疫记忆,在骨髓瘤复发时重新激活,并迅速对抗癌细胞。这为患者提供了长期的免疫保护。

  CART治疗多发性骨髓瘤

  国内CART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研究进展

  目前国内也在多中心如天津、北京、浙江等地开展CAR-T疗法的临床研究,面向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不仅有三甲医生团队保驾护航,研究性药物也是免费的。参与研究有利有弊,比如可以:

  1、接触最新治疗方法:临床研究是评估新型药物、治疗方案和技术的关键途径。通过参与临床研究,患者可以早期接触到最新的治疗方法,包括靶向治疗、免疫疗法、基因疗法等。这可能提供患者更有效或更个性化的治疗选择,增加治疗成功的机会。

  2、提供优先治疗机会:在某些情况下,临床研究可能提供患者获得尚未获得批准的药物或治疗方案的机会。这意味着患者可能会在其他人之前获得新的治疗选择,有望改善治疗结果。

  3、接受专业监护和管理:临床研究通常由专业的研究团队和医疗专家进行监护和管理。患者可以得到更加详细和密切的医疗监护,包括定期随访、检查和评估。这种专业管理有助于确保患者的安全性、治疗效果和身体健康。

  4、获得个体化治疗:临床研究可以提供个体化治疗的机会。通过参与研究,患者可以接受特定基因变异、分子标志物或临床特征等因素导向的治疗方案。这种个体化治疗可以提高治疗的针对性和效果。

  5、贡献医学科学进展:参与临床研究的患者为医学科学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的参与帮助研究人员深入了解疾病的机制、治疗方法和副作用,从而推动医学科学的进展。患者的参与可以为今后的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选择和疾病管理策略。

  需要帮助的患者可以点击在线咨询或电话咨询获得医学部临床试验的免费评估!

  但是尽管参与临床研究有一定利处,但患者应在与医生和研究团队充分讨论后做出自己的决定。这包括评估可能的风险、效益、治疗可行性等等。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