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手记︱复旦大学教授迟楠:科技报国的信念始终根植在心中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复旦教授迟楠的声誉 代表手记︱复旦大学教授迟楠:科技报国的信念始终根植在心中

代表手记︱复旦大学教授迟楠:科技报国的信念始终根植在心中

2024-06-17 11:5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迟楠 受访者 供图

作为高等教育战线的一名基层党员代表,我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参加党的二十大,这也是我第一次来到人民大会堂,感觉庄严神圣又隆重热烈。

听完整个报告,我感觉高瞻远瞩、大气磅礴、催人奋进。报告站在民族复兴和百年变局的制高点,提出一系列新思路、新战略、新举措,系统总结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光辉,为我们接续奋斗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报告的第五部分,讲了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这与我的科研和教学工作紧密联系。

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之基、安全之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在复旦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科技报国的信念始终根植在党员师生的心中。建院至今,涌现出了非常多的党员科学家们,例如研究分离同位素,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发作出卓越贡献的李郁芬教授;建立了月层辐射模型,助力我国在世界上第一次获得了全月球的月壤厚度和月球氦-3资源量的估算数据的金亚秋院士等。前辈们都在各自的领域中不断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为我国科技进步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2008年,我来到复旦,一直被李郁芬、金亚秋这样的老师、前辈鼓舞,我何其有幸,能够接过事业的接力棒,继续奔跑在科研创新、服务国家战略的道路上。我研究的是高速光通信和高速可见光通信,这项研究受到了各国的广泛重视。各国都在可见光通信的研究上不断发力,为争取这项6G时代的重要技术争分夺秒。我们对可见光通信的研究也在持续深入,并且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6G的一个代表性特征是空天地海一体化,复旦大学率先成立了上海市低轨卫星工程中心,未来我们的光通信不仅要上天,还要下海。我和我的团队成员们都将继续努力,不断创新,为迎接6G时代的到来打下坚实的技术支撑。

在教书育人方面,复旦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始终坚持“立德树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通过将院史资源融入课程思政,将新工科人才培养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积极探索具有复旦特色的新工科教育模式。学院打造了上海市课程思政领航学院,组建“电子信息类”和“医学人工智能”两大课程思政教学团队,撰写上海市《电子信息类课程思政指南》。金亚秋院士领衔的《高等电磁场理论》课程入选教育部研究生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我们也鼓励学生心怀“国之大者”,把青春奋斗融入党和人民事业,怀着满腔热忱投身祖国边疆和基层建设,投身基层服务和国家重点行业。在复旦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近5年选择就业的毕业生中,有近40%的学生选择赴基层、西部、重点单位就业,有近300人选择赴国家重点单位就业,有40人入选中央和各地方的选调生,涵盖全国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他们心系国家发展,勇担社会责任,始终将个人成长与国家使命相结合。

我们今天处在最好的时代,是展现改革开放40年成果的时候,是整个国家GDP突破100万亿的时候,是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关键历史时期,是复旦大学要建设“第一个复旦”,向世界一流大学前列迈进的时候。

作为科技工作者,我们要牢记总书记的要求,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我们也要瞄准关键核心技术全力创新攻关,要知难而进,迎难而上,把科技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不辜负党的期望、人民期待、民族重托,不辜负我们这个伟大时代。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一定要把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好、宣传好、贯彻好,赓续复旦人的红色基因,带头做“宣言精神”忠实传人,始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着力培养一流人才方阵,深耕三尺讲台,讲好“大思政课”,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澎湃新闻记者 陈悦 整理)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