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听语言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声音摄影机欧达 视听语言

视听语言

2024-01-14 03:0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1. 什么是视听语言

视听语言主要是电影的艺术手段,同时也是大众传媒中的一种符号编码系统。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态,主要内容包括:镜头、镜头的拍摄、镜头的组接和声画关系。

2. 视听语言的特性

(1)视听语言是一种信息沟通中的符号编码方法。它利用画面和声音发出信息,但信息的接收者却不能同时反馈信息,无法直接双向交流。视听语言主要是依赖于类似性的编码原则,而不是按日常语言中随意性的编码原则。在电影中,出现的是人和物,讲话的也是人和物,所以视听语言是以画面思维为基础的。

(2)视听语言是复现、展示影像的中介环节。

(3)视听语言中的元素与语言系统中的元素是不同的,一般的语言学中由音调、字词、语素、等构成元素,这些元素在视听语言中是不存在的。视听语言由场景、灯光、音乐、色彩等元素构成,这些元素都能作为独立的表意因素。如:幽暗的灯光、低回的音乐。。。。。。

(4)视听语言有强烈的象征、暗示等延伸作用。

3. 影视动画视听语言的分类

(1)实验动画片。动画的技艺是从“实验动画”开始的,今天更趋向学术研讨的特点。因只在学术研讨会或电影节展示,也称艺术性动画片。包括形式上的实验和内涵方面的探索两个含义。实验动画片的叙事结构是被简化了的动画片结构和形态。一般来讲是由个人编导、设计、制作、配音。描写的内容是经过动画手法处理过的现实,即对现实的评价、看法及思考等。如:《平衡》、《两姐妹》、《天鹅》。

(2)叙事动画片。叙事动画片都有严谨的故事结构,明确的主人公,明确的时空关系以及明确的因果关系,一定模式的开头、情节的展开、起伏、高潮以及较为明确的结局。叙事动画片中的影像首先是为剧情服务的,是大众化的。

其样式有:文学性叙事方式、戏剧性叙事方式、纪实性叙事方式。

(3)影院动画片。影院动画片的长度和常规电影的长度几乎是一个标准,用动画的手段制作电影,一般在90分钟左右。画面影像质量、动作设计、声音处理等工艺精度有严格的技术要求,生产周期3~4年。

(4)电视动画片。电视动画系列片的形式特征是每集与每集之间拥有相同的人物,演绎不同的故事。创作方式为多、快、好、省的工艺流程。电视动画最突出的是制作工艺的简化,包括动作设计简单化、背景制作简单化、描线上色随意化。叙事结构相对简单,更像是传统说书艺术。例如《樱桃小丸子》、《猫和老鼠》。

4. 动画电影的起源

二万五千年前石器时代洞穴画上就有系列的野牛奔跑分析图,这是人类试图用笔(或石块)来捕捉动作的尝试。

动画的故事(也是所有电影的故事)开始于17世纪阿塔纳斯珂雪发明的“魔术幻灯”。“魔术幻灯”是一个铁箱,里面放盏灯,在箱的一边开一个小洞,洞上覆盖透镜。将一片绘有图案的玻璃放在透镜后面,经由灯光透过玻璃和透镜,图案会投射在墙上。现今投影机的前身。

中国唐朝发明的皮影戏,是一种由幕后投射光源的影子戏。

第一部动画片产生在电影之前,埃米尔 雷诺绘制了第一部动画片《一只小鹿》。该片无论在艺术上还是在幽默风格及人情味表现方面至今还无人能相匹敌。

5. 叙事动画的开端

利用动画手段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是从温瑟 麦凯开始的,他是第一个注意到动画艺术潜能的艺术家。

1914年《恐龙葛蒂》。

在发展多重角色的塑造,结合故事结构和通俗趣味,以及暗示三度空间的画面美学风格。

6. 动画电影的成熟

动画的成熟主要指技术与艺术达到高度完美统一之后的影院剧情动画的出现以及繁荣的时代。1937年《白雪公主》创造了动画产业的第一个奇迹。

7. 动画电影的各种流派

(1)美国迪士尼。比较注重三度空间(故事结构和通俗趣味,以及暗示)表现和写实路线。

(2)1930年欧洲大众邮局(UPA)。偏爱平实、风格化的、当下流行的线条设计,以及对社会政治的批判。《兄弟情》和《悬吊者》。

(3)南斯拉夫的萨格勒布学派。

(4)1942年加拿大国家电影局。1977年《沙堡》、1978年《奇异的旅程》、1979年《每个小孩》。

(5)日本。1968年《太阳王子》,1982年《大提琴家》,1984年《风之谷》,1986年《天空之城》、1988年《萤火虫之墓》,1989年《魔女宅急便》。90年代的《龙猫》,2001年的《千与千寻》。

(6)诞生于20世纪20年代初的中国电影。由“上海万氏兄弟”拍摄了中国最早一批动画片。《铁扇公主》、《大闹天宫》。

1. 什么是镜头?

镜头是构成视听语言的基本单位,作为电影创作的实践术语,一个镜头是指摄影机连续不断的一次拍摄。对于绝大多数影片来讲,镜头的职能是提供信息,镜头是由画面和音响组成的一个信息单位。

2. 在平面动画中镜头由分镜表、背景设定、人物设定、设计稿、原画、动画、色彩设定、色指定、上色、上色检查、摄影、音乐、录音合成、后去特效编辑等形成。

(1)分镜表是将脚本以动画的表现方式分解成一系列可摄制的镜头,大致画在纸上。它是将文字转化为可视画面的第一步。包括人物的移动、镜头的移动、视角的转换等,并配上相关的文字阐释。

(2)背景设定是以美术导演为中心,根据导演的意图绘制出作品中的空间环境。主要作用是给美术导演在镜头调度和运动主体调度,视点、视距及视角的选择,画面构图和景物透视关系,光影变化以及空间想象等方面提供依据。也是控制和约束整体美术风格,保证叙事合理性和情境动作准确性的重要形象依据。

(3)人物设定是负责设计登场角色的造型、身材比例、服装样式、不同的眼神及表情,并标示出角色的外貌特征、个性特点等。

(4)画面设计即画面构成,又可称为“设计稿”。负责绘制用来表达镜头影像基本构成的设计图,即将分镜表进行加工,画成接近原画的草稿,并由导演标注上完整的指示告知原画如何工作,是原画和背景设定的基础。

(5)原画负责根据分镜表或设计稿将设计好的镜头影像绘制成精细的线条稿,是动画制作具体操作过程中最重要的部分,因此又被称为“关键动画”。步骤为:由分镜表上的指示与时间长度,把画面中活动主体的动作起点与终点画面以线条稿的形式画在纸上,前后动作关系线索、阴影与分色的层次线也在此时以彩色铅笔绘制。原画的作用是控制动作轨迹特征和动态幅度,其动作设计直接关系到未来动画作品的叙事质量和审美功能。

(6)动画绘画形象通过连续动作可产生活动效果的所有画稿(包括原画)的总称。又称“中间画”。

(7)色彩设定决定画面中出现的物体应使用哪一张色彩。

(8)色指定是根据色彩设定来指定具体用色。

(9)上色是根据色指定在每一个区块标记的颜色编号,在赛璐珞片的反面进行着色,对画面进行加工、修整。

(10)负责检查上色是否按照色指定的要求正确完成了着色。

(11)摄影又称为“合成”。在实际拍摄之前要先根据分镜表的指示制作摄影表。摄影表将动画片中的每个镜头的人物动作合理的安排时间,运用加减速、循环次数等手段在时间上使动作达到合理性的一种手段。并且决定镜头的确切时间。

(12)音乐负责谱写整部动画作品的配乐,有时也包括主题曲和插曲。

(13)录音合成根据完成样片的内容对声音表现的要求,将人物对白、BCM、音响效果等进行录制、混音、合成。

3. 三维动画中镜头由分镜表、背景设定、人物设定、制作角色的模型和动画、渲染画面、音乐、录音合成等形成。

(1)制作分镜表是将脚本以动画的表现方式分解成一系列可摄制的镜头,大致画在纸上。

(2)背景设定是根据导演的意图绘制出作品中的空间环境。

(3)人物设定是负责设计登场角色的造型、身材比例、服装样式、不同的眼神及表情,并标示出角色的外貌特征、个性特点等。

(4)制作角色的模型和动画根据人物设定的立体模型在软件中创建角色的模型,然后给角色制作动作。

(5)渲染画面是在最终形成画面之前,要添加灯光、色彩、材质,然后发出指令使计算机运算。

(6)音乐负责谱写整部动画作品的配乐,有时也包括主题曲和插曲。

(7)录音合成是根据完成样片的内容对声音表现的要求,将人物对白、BCM、音响效果等进行录制、混音、合成。

4. 什么是景别?

摄入画面景框内的主体形象,无论人物,动物或景物,都可统称为“景”。画面的景别,取决于摄影机与被摄物体之间的距离和所用镜头焦距的长短两个因素。不同景别的画面在人的生理和心理情感中都会产生不同的投影,不同的感受。景别越大,环境因素越多。景别越小,强调因素越多。景别的划分,一般可分为五种。

(1)大全景一般用来表现远离摄影机的环境全貌,展示人物及其周围广阔的空间环境、自然景色或群众活动大场面。

(2)全景是表现人的全身人像或一个场景全貌的镜头画面。全景至少要包括到人物足下,因而可以使观众看清人物的形体动作以及人物与环境的关系。

(3)将人物的1/2或2/3拍摄入景框的画面都可以称为中景。在一部影片中,中景镜头所占比例较大,因而中景处理得是否得当,关系到影片造型的成败。

(4)特写是指腋部或两肩以上人物的头像或者其他使主体景物细部沾满画面的景别。

(5)大特写仅仅在景框中包含人物面部的局部,或突出某一拍摄对象的局部。

5. 镜头的摄法

镜头的摄影方法大致分为运动和静止两种。不外乎四种类型:

固定摄像机拍摄基本固定的对象;

固定摄影机拍摄运动的对象;

活动摄影机拍摄基本固定的对象;

活动摄影机拍摄运动的对象。

当电影创作者过于迷恋于摄法的时候,其结果往往是摄影不适合题材。

6. 什么是固定摄影?

固定摄影是在摄像机机身和机位不变的条件下进行拍摄。

固定摄影善于表现人、物,观众能够在镜头中详细地观察被拍摄的对象,而不必受各种其他运动因素的干扰。

(1)平拍角度指摄影机被放在主要被摄体的水平视点,与人眼相等的高度。 另一个意义:这个视野是一个站着的成人的视点。

(2)仰角度又称“仰拍”,是摄影机镜头视轴偏向视平线上方的拍摄方式。

(3)俯拍角度又称“俯拍”,指摄影机镜头视轴偏向视平线下方的拍摄方式。

(4)主观角度把摄影机当成一个演员的眼睛,将摄影角度和人物的眼睛的位置统一起来,这就是所谓主观视角。

7. 什么是运动摄影?

运动摄影亦称“移动摄影”,摄影机在推、拉、摇、移、跟、升降、旋转和晃动等不同形式的运动中进行拍摄。1896年法国普洛米奥和狄克逊分别首创了移动摄影和摇拍。

(1)运动摄影还会产生运动透视,就是利用对象运动或摄影机运动造成空间感的现象,运动透视是电影造型表现三度空间的一种形式。

对于处在不同距离上的静止对象,在摄影机(或视点)作横向运动时,近处的景物运动的速度很快,而远处景物的运动速度与视点运动速度相一致。

(2)升降镜头简称“升降”,指摄影机做上下运动拍摄的画面,是一种从多视点表现场景的方法,其变化有垂直升降,弧形升降,斜向升降和不规则升降,在拍摄过程中不断改变摄影机的高度和仰、俯角度,会给观众造成丰富的视觉感受。

在拍摄升降镜头的时候经常会安排一些前景,加强空间深度的幻觉,产生高度感。

(3)推镜头简称“推”,这种运动方式指摄影机沿光轴方向向前移动拍摄。

(4)拉镜头简称“拉”,这种运动方式和推镜头正好相反,指摄影机沿光轴方向向后移动拍摄,可使画面产生逐渐远离被摄主体或从一个对象到更多对象的变化。

(5)摇镜头也称“摇摄”,“摇拍”,简称“摇”,在拍摄一个镜头的过程中摄影机位置不动,只有机身做上下、左右、旋转等运动,摇摄的方向可与被摄物体运动的方向相同或相背,画面均呈现出动态构图。

(6)甩又称“闪摇镜头”,指速度极快地摇摄镜头。从一个景物闪摇到另一个景物;旋转的闪摇;有起伏而无落幅的闪摇;从左闪摇懂到右,又从右闪摇到左;上下闪摇;斜线闪摇等。

(7)移动镜头又称“移动摄影”,简称“移”。摄影机沿水平面做各方面移动所拍摄的画面。 移动方向可分为:横向移动和纵深移动;移动方式可分为跟移和摇移。跟移指摄影机跟随画面中的一个运动的主体进行的移动。

(8)晃动镜头指拍摄过程中摄影机机身作上下,左右,前后摇摆的拍摄。

(9)旋转镜头指被摄主体或背景呈旋转效果的画面。

8. 什么是焦距?镜头的焦距(focal length)是指当镜头对焦于无穷远处时,影片面至镜头光学中心的距离(镜头的光学中心不一定都在玻璃的中点,但为了方便,我们通常如此考虑)。

镜头分为三种:短焦距镜头(又称广角镜头)、标准镜头、长焦距镜头。具有多重焦距的镜头则称为变焦镜头。35~50mm通常为标准镜头,14~35mm为广角镜头,50~75mm为长焦距镜头,当镜头的焦距长至200~1200妈妈、则成为望远镜头。

广角镜头比标准镜头的视野宽。长焦距镜头(最长的成为望远镜头)的视野较窄,它具有较高的倍数值,可将相当小或远的东西收入景框内。

焦距越短,视角越宽阔。所以广角镜头能够在较近的距离,拍摄较大的范围。

变焦镜头指通过镜头内光学镜片的组合改变镜头焦距的可伸缩镜头,不改变摄影机及被摄对象的位置仅改变镜头焦距即可获得从全景渐变至近景(或反之)的电影画面。

焦点是光线聚合的一点或光线由此发散的一点,是使画面清晰的重要环节。

景深长指画面中对焦范围大,画面中全部或是大部分的景物是清晰的;景深短指画面中对焦范围小,画面中只有局部的景物是清晰的。

景深主要由镜头的口径来控制。一般而言,光圈开口越窄,景深越短。受焦距的影响:广角镜头具有较深的景深;长焦距镜头的景深较短。

镜头的焦距越短,景深越大;光孔越小,景深越大;物距越远,景深越大;调焦至超焦距点上,景深越大。

9.焦点和景深的艺术处理

(1)全景深指由远及近的被摄景物在画面中表现为全部清晰的影像。

(2)变焦变化是利用影像焦点的虚实变化是表现空间深度的一种方法。

1.什么是轴线?轴线是在镜头的转换中制约视角变化范围的界线。轴线是被摄对象的视线方向,运动方向和对象之间关系所形成的一条假定的直线。包括关系轴线和运动轴线。

2. 关系轴线由被摄对象的视线和关系所形成的轴线,在只有一个演员的情况下,关系轴线存在于他和他所观察的事物之间,一般不能超过关系轴线到另一侧去拍摄。电影中使用关系轴线最多,最复杂的情况通常都发生在对话场面中。所谓关系轴线,其实是彼此交流的视线连接线,因此身体的位置不是问题,关键在于他们的头部和眼睛。

3. 双人对话场面

(1)三角形原理。三角形摄影机布局原理基本规则,就是选择关系线的一侧并保持在那一侧,这是视听语言要遵守的最重要的规则之一。

(2)为了保持空间关系的完整统一所规定的全景角度决定了其他镜头的大致机位,这个机位就叫做总角度。无论总角度在什么位置,它必须是一个全景镜头。

总角度的形成和确定要受到以下条件的制约:

总角度由全景来完成,决定了其他中近景的大致方向。

总角度的选定要受到景和光线的制约。

总角度的选择受到演员调度的制约。

(1)双人对话的典型机位

外反拍角度,前景的演员背对着镜头,处于后景的演员此时是画面表现的主体。

内反拍角度,内反拍镜头只表现一个演员,将摄影机放在两个人物之间对人物分别拍摄,这一效果表现了镜头外的那个演员的视点。

齐轴镜头,齐轴镜头属于内反拍角度一种极端的位置,将摄影机放在轴线上,两个人物之间拍摄,此时拍摄的画面为演员的正面镜头。

平行镜头,摄影机平行于演员进行拍摄,此时拍摄的画面是演员的侧面,平行的位置只能各拍一个演员。

(2)双人对话具体应用

演员肩并肩

演员一前一后

在电话里交谈

4. 三人对话

方式一:将三人对话处理成双人对话

(1)先用一个交代镜头交代全体,即总叫镜头。

(2)用内反拍角度重点表现其中一的某一个演员,这个单独的演员往往是此次谈话的主角。

(3)用内反拍角度拍摄另两个人。

(4)用外反拍角度拍摄一个演员。

(5)回到总角镜头。

方式二:多条轴线的处理方法

处理多条轴线时可以采用内/外反拍的方法。

5.遇到四人或多人对话的场面的应用。

(1)使用共同的视轴,将多人对话当成双人对话来表现。

(2)围桌而坐的人

(3)一个演讲者面对一大群人

处理方式为将所有的群众作为一个个体去处理或将群众作为一系列与主要演员有联系的几部分人去处理。

6.一场戏如何开始?

观众习惯于按照事件的自然顺序观看一个对话段落:先是相遇,然后交谈,最后分手。

(1)利用空镜头展开对话。

(2)影片开始时一个演员已经出现在画面中,然后其他演员进入画面,在他身旁停下开始交谈。

(3)摇摄或跟拍其中一个演员或两个演员,直到他们停下来。

(4)在影片的某个段落之前制作非常华丽的镜头,从一个没有人物的地方开始运动,直到镜头结束才将镜头推向谈话的主体。

7. 轴线的变化

常用的跃轴方法:

(1)利用第三者的介入跃轴。

(2)利用空镜头改变轴线。

(3)利用摄影机移动过轴线。

(4)利用齐轴镜头过轴。

8. 在表现对话场面时必须要在对话中插入反应镜头。

9. 视觉上的顿歇指的是:表现与这场戏有关、但又不影响高潮的内容的某种东西。

10.有些情境中,为了正确表达所发生的事情需要保持长时间的对话。这种对话往往使影片的节奏慢了下来,解决方法为压缩对话场面的时间过程,尤其是中间部分的时间。可以挑选出一些片段表现演员以不同姿态和不同地点出现。

11.运动轴线是被摄对象的运动方向构成的轴线。运动轴线指运动物体和其目标之间的假想线,由被摄对象的运动方向构成的轴线叫做运动轴线。由若干片段将运动的典型部分拍摄下来,往往要比只用一个镜头拍下整个运动更生动,更有趣。选定的摄影位置必须都在运动轴线的同一侧。

12.运动的分切基本规则

分切的数量指一个连贯的运动用多少个镜头去表现。

运动分切的效果依赖于分切点的选择和分切镜头的数量。

(1)位置的匹配。位置的匹配一方面指演员的形体位置;一方面指他们在画面中的位置。

(2)运动的匹配。运动的匹配主要是指当我们通过镜头的切换移近或远离演员时,人物的运动在画面中应当是连贯的。

(3)视线的匹配。两个人物或两群人对话或面对面时,视线应当是相反的。

在同一视轴上分切运动。对于固定摄影来讲,运动可以用两个位于同一视轴上的摄影位置,即用不同景别来完成一个动作。一个人的转身动作镜头的切换是在同一视轴上把摄影机向前推进。

从相反的方向分切运动。有助于提高节奏。

进门和出门的运动。把摄影机放在运动路线的内侧或外侧都可,但要保持在同一侧。

13.运动轴线的灵活运用

(1)切出镜头可使观众忘记了最后出现的那个运动的方向感。

(2)中性方向的镜头由于没有明确的方向感,也可使观众忘记了最后出现的那个运动的方向。

(3)利用人物调度改变轴线的方法可以跟随人物的运动走过轴线,然后开始在新的一侧进行拍摄。

(4)运动轴线自身的改变,但必须要在一个镜头中完成方向的改变,这样就不会混淆了。

1.什么是场面调度?场面调度的目的不是让演员或者摄影师随心所欲地移动,而是把剧情的含义和情感内容传达给观众,赋予剧情以美学形式。

导演必须准确地断定让观众朝哪里看,怎么看。他设计的镜头应当使观众没有选择的余地。

场面调度的依据主要是剧本提供的内容,作者描述的人物性格与心理活动,人物之间的矛盾纠葛,人物与环境的关系等。

电影场面调度基本上包含两个层次:演员调度和镜头调度。

2. 演员场面调度

演员调度指导演通过演员的运动方向、所处位置的更动以及演员与演员之间发生交流时的动态与静态的变化等,造成画面的不同造型、不同景别,揭示人物关系及情绪的变化,以获得银幕效果。

导演在设计演员场面调度时起码要做到一点:人物的配置要使观众时刻都注视他所应该注视的人。

演员场面调度又不仅仅只关心到演员本身,导演还要指导美工师。

3.镜头场面调度

镜头调度指导演运用摄影机方位的变化,通过各种运动方法,不同视角和不同景别的变换获得不同角度,不同视距的镜头画面,展示人物关系和环境气氛的变换。

镜头场面调度的目的是要使观众感到似乎是亲临现场,不断地从一处走到另一处。

镜头场面调度主要依靠景别和运动。它是时空艺术中唯一有能力密切细致地注意人的一举一动的艺术。

景别指单个镜头内的调度,同时也包含镜头组接后构成的一个完整场面的调度。

2.场面调度技巧

(1)纵深场面调度

纵深场面调度就是利用人或物做前景,后景人物在纵深处由后面走向前面,即由全景走向近景;或者由前景走向纵深,扩大环境,变为全景。纵深场面调度可以在一个镜头内产生不同的景别。

摄影机的焦距缩的越短,它能拍到的角度也就越广,效果的变化就越强。

在表现纵深场面调度的时候,为了突出纵深的效果,往往可运用短焦距镜头,这样就可以强调动态,将画面景深加大,将前景放大。

(2)平面场面调度

平面场面调度来自于戏剧舞台,属于戏剧性的场面调度。平面场面调度在平面中通过人物的移动来不断转换观众的视觉焦点。

(3)重复性场面调度

重复出现两次或两次以上相同或相似的演员调度和镜头调度。

(4)对比性场面调度

把相同或相反的事物加以比较或衬托,可以使对比的双方互相辉映,相得益彰,能够更生动,更鲜明地显示出各自的性格和特点。

(5)象征性场面调度

导演借助场面调度寄托某种寓意或象征某种事物的内在涵义。

(6)电影群众场面

群众场面的结构并不是千篇一律的,组织这些场面的规则根据含义和内容的不同而变化。

1.剪辑的概念和意义

剪辑——俗称“剪接”,是影片制作工艺过程中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也是影片艺术创作过程中最后的一次在创作。

现代电影艺术创作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剧本创作阶段;第二阶段是导演拍摄阶段;第三阶段是剪辑阶段。

2.剪辑创作的内容是镜头的组接;改动结构、压缩片长,最终形成影片的节奏;音响效果。

3. 剪辑创作过程

(1)剪辑设想

剪辑设想就是对影片整体风格的确定和规划。

剪辑银幕感——进行剪辑创作时,对未来影片银幕效果的预感。

剪辑时空感——在剪辑创作中,对处理镜头组接时间空间关系的规律性的把握。

(2)场次调整是整场戏的调动和取舍,剪辑创作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3)镜头组接是电影艺术特有的表现手段,贯穿在影片的全部创作过程中,始于电影文学剧本和导演构思,最后落实在剪辑台上。

(4)确定剪辑点.剪辑点是剪辑影片时又一个镜头切换到下一个镜头的交接点。寻找和选择剪接点是电影剪辑工作主要内容之一。戏剧动作包括外部动作和内部动作两个方面。

(5)处理声画关系.声音和画面的关系是剪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声音的加入丰富了影片的信息,提供了形成节奏的重要手段,这是一个专门的学科。

4. 剪辑工作流程

(1)把正片拷贝和声音磁带剪成单独的镜头,然后把影像和声音放在一起编号,并保留那些你需要用的。

(2)将每卷影片和声轨送去制边码,同一个号码会同时出现在影像与声音的带子上,画面修调时才能维持同步。

(3)修剪掉不用的头和尾,并把镜头暂时依序排好。

(4)在组接之后,即要依据内容、节奏、放映时间来修剪。

(5)从底片盒中拿出负片,然后在一个无尘的环境中开始剪接。

(6)工作拷贝完成后,要送到音效与音乐剪辑师。

(7)剪接好的影片与声轨的负片送到冲印厂。

5. 镜头组接技巧

(1)分剪将一个镜头剪成几段,分别在几个地方使用。

(2)挖剪是解决某个镜头内在拍摄过程中由于某种原因造成的遗憾和不足而采取类似医学上外科手术切除的办法。

(3)拼剪用拼剪来补救画面长度的不足。

(4)分剪插接是为加强戏剧效果或弥补拍摄过程中缺憾和不足,而把表现某些动作内容的两个镜头,分别按比例分割成两段、三段以致更多小段,然后按故事发展顺序交替组接起来的重要剪辑手段。

(5)插入镜头亦称“夹接”,在一个镜头中间切断,插入另一个表现不同主体的镜头。

(6)变格剪辑是剪辑者为达到剧情的特殊需要,在组接画面素材的过程中对动作和时间空间所作的超乎常规的变格处理,造成对戏剧动作的强调,夸张和时间空间的放大和缩小,是渲染情绪和气氛的重要手段,它可以直接影响影片的节奏。

6. 动作剪辑。剪辑与运动的思想是不可分的。由于电影镜头大部分是动态的,而不是静态的,所以导演在剪辑两个镜头时,必须要考虑两种形式的运动:一种运动是蕴藏在镜头本身之中的,另一种运动是由镜头组接产生的。

7.动作剪接点包括在运动过程中的剪辑和在运动结束后的剪辑。

8. 动作剪辑技巧

(1)动接动是两个在视觉上都有明显动态的相连镜头的切换方法。

(2)静接静是在视觉上没有明显动感的镜头切换方法。

(3)静接动是动感不明显的镜头和动感十分明显的镜头的衔接方法。

(4)动接静是自镜头动感明显时紧接静感明显的镜头的衔接方法。

9. 动作构成和分解

(1)动作分解法是人物形体动作剪辑技法之一。电影镜头中人物完整的形体动作是由若干既相互连贯又有瞬间变化的动作片段组成,各个动作片段可以由不同的方向、景别和角度来拍摄。组接时剪接点应选择在动作变换瞬间的转折处,也就是镜头转换、景别和角度变化所在之处,使一个完整的动作流畅而不间断,动作的转换具有外在的连续性而无跳跃感。

动作分解发在剪辑处理上的一个特点是上下镜头的动作长度大致保持相等。

(2)动作错觉法是通过恰当的运用电影特技的某些错觉,加强动作性和节奏感的剪辑方法,有利于动作衔接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大跳跃。

(3)动作增减法是让某个动作特意留长些,造成动作的延续感,称增格法;去掉动作的某一部分,造成动作的快速感,称剪格法。特点是上下镜头动作的尺寸长度不要求相等,根据需要可长可短。

(4)动作剪接与画面构图

镜头构图中的细微差别,摄影机的稍稍推进或摄制方向的微小变动,在银幕上都会被看成是跳跃。所以在进行动作剪接的时候,不仅要考虑动作的连贯性,还须考虑镜头的构图。

10.场景转换技巧

(1)动作转场剪辑是借助人物、动物、交通工具或战争工具等动作和动势的可衔接性以及动作的相似性。

(2)特写转场剪辑是用特写画面来结束一场戏或从特写画面展开另一场戏的剪辑手段。

(3)音乐转场剪辑是用音乐手段达到场景自然过渡的技巧。

(4)音响转场剪辑是利用音响元素,借助两场戏首尾相交之处音响效果的相同、相似或串位(导前或延续),以达到场景的自然转换。

(5)景物转场剪辑是借助景物镜头在两场戏之间作为间隔的手段来表示场景的转换。

(6)情绪转场剪辑是利用情绪渲染的延续性作转场处理。

11.镜头衔接技巧

(1)无技巧剪辑亦称“切出、切入”,又称“跳切”。是不借助任何附加的光学技巧来交代时间、空间变化和场景转换的剪辑手法。

(2)渐显渐隐亦称“淡入、淡出”、“渐明、渐暗”。前一场景的画面逐渐暗淡直至完全消失和后一场画面逐渐显露直到十分清晰。

(3)叠画亦称“溶变”、“化”。前一画面渐渐隐去之前,后一画面已开始渐渐显露,两个画面同时重叠隐现,起到时空自然过渡的作用。

(4)叠印,又称滑移,后一镜头从前一镜头画面上渐渐划过,前后交替。

声音,什么是声音?什么又是电影声音?视听语言是声音和画面的综合艺术。视听语言中的声音指运用人声、音响、音乐等声音等元素反映现实生活所形成的综合听觉印象。声音不仅是简单地解释画面,他还可以成为剧作元素。

1.电影录音包括对白和动效。在录制对白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声音的空间感和距离感。声音的距离感指人耳对声音远近的感觉。它主要取决于直达声和反射声的比例,以及音量的大小。 动效是除了对白和音乐之外电影中所有声音的统称。它包括:

(1)动作音响。由人或动物的行为所产生的声音。

(2)自然音响。自然界中非人的行为动作而发出的声音。

(3)背景音响。亦群众杂音。

(4)机械音响。因机械设备运转所发出的声音。

(5)枪炮音响。使各种枪炮、弹药、地雷、弹着点的爆炸声及弹道呼啸声等。

(6)特殊音响。人为制造出来的非自然音响或对自然声进行变形处理后的音响,在影片中能够增加生活气息,烘托气氛,扩大视野,增加画面的深度和广度。

衡量动效的艺术水准包括声音的临场感;声音的环境感;声音的运动感。

2. 电影音乐的功能包括抒情、渲染气氛、评论、描绘、剧作功能、连贯作用(又称“音乐的蒙太奇”)。

3. 电影音乐基本上分为原创音乐和剪接音乐两种。原创音乐指为了一部电影而专门创作的音乐。剪接音乐指为了配合电影画面而对现有音乐进行的改编,组合、剪接。

4. 音乐录音的进行方式包括先期录音;后期录音;混合录音。

4. 音画关系指音乐与画面在影片中的结合关系。包括音画同步和音画对位两种形式,其中音画对位又包含音画并行和音画对立。

(1)音画同步是音响与画面紧密的结合,音乐情绪与画面情绪基本一致,音乐节奏与画面节奏完全吻合。

(2)音画对位指从特定的艺术目的出发,在同一时间内让声音与画面作不同侧面的表现,两者形成对位的关系,以期更深刻地表达影片内容。

音画并行。声音形象不是具体地追随或者解释画面的内容,也不是与画面处于对立状态,而是以自身独特的表现方式从整体上揭示影片的思想内容和人物的情绪状态,在听觉上为观众提供更多的联想和潜台词,从而扩大影片在单位时间的内容容量。

音画对立。导演和作曲有意使画面与声音形象之间在情绪、气氛、节奏以及内容等方面互相对立,从而深化影片主题。

4. 声音的主观运用指声音形象脱离画面的限制,呈现出主观感受或者表明导演的主观意图,这是电影中运用声音的一种创作方法。

声音的主观运用的作用:

(1)将现实中的声音加以夸张、歪曲、变形、使之与画面相对应,表现人物的精神状态。

(2)用现实中的或非现实中的声音,与画面配合揭示出人物的思维和内心世界。

(3)将某种声音与画面并列,以象征、隐喻事物的性质。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