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定投的好处以及常见的定投误区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基金定投的误区 基金定投的好处以及常见的定投误区

基金定投的好处以及常见的定投误区

2023-08-29 14:1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基金定投的好处

先看下基金定投会有哪些好处?

1、容易长期储蓄

如果你的工作因为某些突发原因离职或者降薪等问题,你现在的储蓄可以支撑多长时间呢?

现在啊,很多人都是不存钱的,秉着今日有酒今朝醉的生活态度,享受主义,提前消费。

之前还有新闻曝出,老公因为老婆控制不住自己买买买的欲望,要跳楼,前年双十一花掉几十万,都是借钱卖的,刚还完,去年双十一又买掉十几万,逼得她老公也是想要寻短见。

控制不住自己的物质欲望,工资再高,也满足不了自己。

这种比较极端的,首要的是先端正自己的消费观,再来谈投资。

基金定投呢,每周或者每月定投一定的金额,就可以起到长期储蓄的作用,还没有存钱习惯的话,可以设置银行卡自动扣款,降低投资难度。

每个月就算定投1000,一年也有12000,如果你之前一年也存不下钱,这也是一个很好的储蓄方法,积少成多。

2、解决了买卖时机问题

为什么别人分享给你的基金,他能赚钱,你却还有可能亏钱呢?

因为你们买入卖出的时间不一样,他买入的适合可能价格比较低,等涨了一段时间之后分享给你,你再买入,亏钱的概率就大得多。

大部分普通人把握不了买卖的时机,定投就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避免了投资者一次性买在了高点难以回本的问题

3、操作简单,容易长期坚持

基金定投的操作也是很简单的,刚投资的小白可以直接在支付宝上面就可以设置定投,选择要定投的基金,设置定投时间,定投金额等。

如果你忘记了那也没有关系,可以设置自动定投的呢,自动从银行卡扣款,降低了投资的难度。

4、降低投资风险

通过定投的方式买入,不管你什么时候开始定投,时间一长,就会平摊你的持仓成本。

而且中国股市向来都是牛短熊长,多次以低成本定投买入更多低价筹码,就可以降低成本,投资的风险会更低,就算是高位买入,也更容易回本赚钱。

基金定投的误区

了解完基金定投的好处,再看下常见的定投误区

1、定投基金最后一定可以赚钱

很多大V都在宣传基金定投,因为定投确实是非常适合投资新手,所以定投的效果越夸越大,导致新手就觉得定投最后一定可以赚钱的

定投可以摊薄基金的 持有成本,但是呢,时间越长,成本摊薄的效果越低

而且你还要明白定投只是一种买入方式,要赚钱的核心是你买的基金长期的走势是要向上的

如果是单边下跌的基金,你怎么定投,持仓的成本都会高于基金的价格,就算你做到了越跌越买,也没有办法赚到钱,因为基金的 价格一直在下跌

所以定投想要赚钱,基金在下跌之后,还要有反弹,基金的价格高于你的平均买入成本,才会让你赚钱

2、定投买债券基金,货币基金

第二个定投的投资误区就是债券基金,货币基金这类低风险的基金也用定投的方式买入

定投比较适合波动比较大的基金,有涨有跌,这样才会有效果

货币基金基本上都是没有风险的,这个适合现金管理,3个月以内要用的钱,都适合买货币基金,一定要一次性买入货币基金

如果是一年以内要用的钱,适合买债券基金,债券基金都是风险比较低的,波动很小,定投会延迟基金买入的时间,总的收益反而没有那么高,一次性买入更合适

3、保持定投,就是在摊薄成本,降低风险

如果你每一次定投的金额不变,定投时间越长,摊薄成本的能力也就越弱

刚开始定投,积累的资金还不是很多,就是因为在定投前期,你买的基金比较少而已,所以每次定投成本摊薄的效果会比较明显

但是时间一长能够,积累的金额已经很多了,摊薄的效果会非常有效,这样你要承担的风险,也在不断增加

4、手上有大量的资金定投的期限太长

手上的资金比较多的情况,有些人呢,也按照定投的方式去买基金,而且分期的时间很长

这个其实是不建议的,大量资金如果分期定投,分期时间长的话,就会导致大量资金闲置,这样资金的利用率就会比较低

如果确实是长时间不用的闲钱,可以在合适的点位先投入一部分建立底仓,采用股债平衡策略来调整仓位都是可以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