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中国公园城市建设提速升级:平衡绿化与文化,避免“千街一面”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城市更新概述 【深度】中国公园城市建设提速升级:平衡绿化与文化,避免“千街一面”

【深度】中国公园城市建设提速升级:平衡绿化与文化,避免“千街一面”

2023-09-16 01:4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记者 | 郑嘉武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公园建设数据,从2017-2019年三年间,中国公园的数量由15633个增长至18038个,年增长率从2017年低于2%的速度,跃升为2018年和2019年均超过6%的增速。

2021年1月,南京和杭州分别提出要建设大型公园;6月,广东省公布将建设全覆盖的公园体系规划;河北省也发布推进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的消息;在三线城市山东聊城,也计划要建造30个口袋公园;东北城市长春,也公布了310公顷的湿地公园的改造计划。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李迅曾表示,到21世纪中叶,中国成为现代化强国的时候,城市发展理念一定是构建‘和谐共生、平衡协调、美丽幸福’的城市,城市的最高境界是诗意地栖居。”

显然,公园成为各大城市“诗意栖居”的重要载体之一。中国的城市公园建设提速升级背后,正是人们对“诗意栖居”的迫切憧憬。

“公园城市”理念的提出

2018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四川天府新区时提出“公园城市”的理念。“天府新区一定要规划好建设好,特别是要突出公园城市特点,把生态价值考虑进去,努力的打造新的增长极,建设内陆开放经济高地。”习近平指出。

过去,人们提到最多的是“城市公园”。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刘璐指出,从“城市公园”到“公园城市”的转变绝非文字顺序的简单变化,而是坚定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将公园城市作为生态价值向人文价值、经济价值、生活价值转化的重要载体、场景和媒介,积极探索城市建设新模式的价值实现机制,不断提升城市竞争力。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城市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胡小武向界面新闻分析,“‘公园城市’理念的提出主要为推动城市发展理念的转变,通过公园建设来改变传统水泥森林、高密度大规模城市建设的更新。‘公园城市’包括生态、绿色、休闲等主要特点,生态、绿色是为增加城市的绿化,而其理念的关键是在休闲,就是提供给市民休闲生活,包括运动休闲、文化休闲、家庭休闲等休闲活动。”

公园城市是城市发展建设新模式,是对“宜居城市”和“绿色城市“的落实与阐释。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公园城市”的理念以前,绿色、生态的城市发展期许就多次出现在政府工作的会议上。

十三五规划提出,“根据资源的环境承载力调节城市规模,实行绿色规划、设计、施工标准,实施生态廊道建设和生态系统修复工程,建设绿色城市。”同年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一个尊重五个统筹”的城市发展要求,其中着重强调要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提高城市发展的宜居性。城市工作要把创造优良人居环境作为中心目标,把城市建设成为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家园。

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若干意见》,提出强化城市规划工作,塑造城市特色风貌,提升城市建设水平,推动节能城市建设,完善城市公共服务,营造城市宜居环境,创造城市治理方式,意见把国家的建筑方针从过去“适用、经济、美观”改为“适用、经济、绿色、美观”的“八字方针”。

永安湖城市森林公园。

2017年,十九大工作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这就要求我们在新时期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十四五规划指出,“转变城市发展方式,按照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合理确定城市规模和空间结构,统筹安排城市建设、产业发展、生态涵养、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同时要推行城市设计和风貌管控,落实适用、经济、绿色、美观的新时期建筑方针,加强新建高层建筑管控。”

“城市公园建设是‘公园城市’理念最主要的支撑,在市区范围内建设各种公园是公园城市的发力点和落脚点,如中央公园、滨水公园、社区公园、口袋公园等等。”胡小武认为,公园城市是战略理念,城市公园是建设路径,城市中所有有条件被建设为公园的空间,都应该重视和改造为城市公园。借助公园建设实现城市功能完善与市民需求满足,提升城市的价值和宜居性,以实践“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发展观。

绿化与文化的平衡

胡小武介绍,中国的公园建设存在一定的基础优势,2000年以后,政府在制定城市发展规划时都保留了绿地,现在将“公园建设”纳入法定层面,体现了规划的现代性与科研性的进步。

“我们也看到不少城市的环境越来越美,像南京、杭州,它们本来就是山水森林的格局,公园城市理念的彰显,让更多公园集中在美化和绿化城市空间方面发力。而且城市经营的理念已经被许多官员熟悉掌握,通过公园城市的规划理念将有利于城市品质的提升。”他说。

但城市公园的建设仍有不足。胡小武补充,目前公园城市更多突出绿化,没有实现休闲的理念,绿化只是公园的一种功能,以人为本的公园建设理念还要推动市民的休闲化,“这是目前很多地方的公园做的不足的地方。”

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士林教授也认为,公园城市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水景、绿化和草木的公园元素,它应该与城市的其他功能相协调、联通。

成都某公园里的绿道。

刘士林举例说,比如,公园城市需要智慧城市的承载、提供信息化的服务,而过去传统的公园,普遍功能简单、形态单一,没有发挥一个城市的核心空间、地标的功能。

刘士林表示,公园应该培养人们的艺术鉴赏和素质,而传统的公园的文化业态不丰富,观念建设也比较落后,比如过去的公园组织活动的时候可能把游客赶走。目前大部分公园的硬件基础很好,但城市部门之间的协调不够,公园的规划师对城市的文化了解的不够,存在盲目地追逐西方文化、洋派文化的现象,它们跟城市本身的气质极不协调。

可喜的是,不少地方已经认识到公园绿化与文化之间的平衡。界面新闻注意到,目前广西、北京、安徽、广东等地均已提出在公园城市的建设中植入本地文化元素。

如何避免“千街一面”?

在千城一面的现代社会,公园建设的差异化竞争挑战重重不大,许多公园都无法让人们体会到城市的历史、文脉和城市精神。

刘士林认为,公园城市和城市公园的建设应该充分发挥培养民众情操、提高人们艺术素养、丰富人们知识的功能。在公园建设中,除了历史、文脉、民俗的元素之外,应该增加现代文化、当代文化等鲜活的内容,增加年轻人喜欢的内容。

“城市未来的趋势就是文化,习总书记曾经说过,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城市的建设不光是绿化和河流整治,在物质、景观的基础上应该突出城市的历史、文化、当代文化和红色文化,使人们在公园不光是身体的休闲,更有精神的熏陶。”刘士林表示。

刘士林分析说,上海的多伦路文化街、衡山路是公园城市的局部样本,法国梧桐和历史建筑既美观又有城市特色,甚至一些校园,都可作为城市公园的参考。

如何增加公园的文化功能?刘士林建议把文化研究与公园建设联系起来,加强政府部门之间的协调,研究城市独特的文化资源、标示性的文化符号;政府应该制定更细致的政策引导、规范,城市要制定符合城市自己的政策,需要研究城市文化的特点,根据当地民俗和民众喜好进行差别性的政策规范引领,根据自然区位和发展条件、以及百姓的需求,因地制宜,量力而行,避免一刀切和一哄而上。

已经有地方政府意识到因地制宜的重要性。

2021年2月18日,四川天府新区发布的《天府新区公园城市规划建设白皮书》和《天府新区公园城市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提出,过去三年来,为了防止出现“千街一面”的问题,因地制宜打造不同的景观,成都天府新区从公园城市“首提地”出发,聚焦“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先行区”,为建设公园城市探路、破题。

让民众参与公园建设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对公园城市的建设以及公园建设水平没有国家标准。

胡小武认为,衡量公园城市的指标可以从“公园的数量,面积和规模以及功能品质”三个角度进行量化。目前建设公园城市以及公园建设标准的主要依据就是参照样本,被公认为最好的城市和地区,国内的如成都、扬州、苏州、无锡、杭州和绍兴的标准都表较高。不过胡小武也强调,“公园建设没有绝对的概念,地方应该因地制宜,从总量、功能、公园品质着眼,我相信未来会有越来越好的样本出现。”

公园城市及公园建设不仅是对建设者与管理者的考验,也对市民提出要求。

刘士林建议让民众更多地参与到公园建设与管理中,规划设计者更多地做民意调研,听取民众和游客的需求,把他们的需求融入自己的设计和政策制定中。比如可借鉴“社区规划师”的思路,建立公园建设管理者同民众交流的渠道。同时需要引导民众对城市规划的认识,民众的想法和城市发展存在差距,他们往往站在自己的利益立场上。两方面的认识都要逐步提高。

胡小武认为,更高素质、更文明的市民,是公园建设和管理至关重要的环节,“所以公园的管理应该规定应该非常细致,比如可以涉及公园的绿植的信息、故事、以及关爱保护的相关内容,形成人文价值,提升民众的素质和认知,形成由外而内的管理认知。”

胡小武提到,“公园的标准有不同的追求,最低的追求就是绿地建设,因为各地经济水平、文明程度的不同,规划设计的方案允许差异。我认为未来公园建设,最终实现的是更多公园数量,实现公园的可接近性和市民化。”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