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稳基层裂缝的分类、鉴别及防治方法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垭口宽度多宽正常 水稳基层裂缝的分类、鉴别及防治方法

水稳基层裂缝的分类、鉴别及防治方法

2023-03-15 12:1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高伟光 陈清松 磨炼同

(1.广东省南粤交通揭惠高速公路管理中心 广州 511400; 2.武汉理工大学硅酸盐建筑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 武汉 430070)

随着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广泛应用,基层开裂并由此引发沥青路面反射裂缝、唧泥、沥青路面破碎等现象,逐渐成为影响高等级路面正常使用的主要问题之一。

裂缝产生原因归纳为如下3种:①路基填挖交接、填料不一致、路基填筑过快等引起的路基不均匀沉降;②基层混合料因水泥用量、集料级配、含水量、施工配合比等控制不佳导致的其本身缺陷;③因高温、雨期季节施工原因养护不及时或时长不足引发的温缩、干缩和循环性干缩。具体到某处裂缝,往往是上述几类原因叠加产生的结果,这对分析其产生原因及有效防治形成较大障碍[1-3]。

文中根据裂缝表征将其分为4类,结合所处位置、地质特性及进一步检验观测,提出一种快速判断、鉴别裂缝主因和及时处治裂缝问题的方法,有较强的实操性。

1 裂缝的采集与分析

以某路段为例,徒步采集前期施工路面基层裂缝情况,总长约10.34 km,共计裂缝423道,其分类情况见表1。

表1 基层裂缝的统计与分类

第四类裂缝间距受地方资源条件、施工管理水平、气候特点等多因素影响,目前未有明确界定。从省内以往项目经历来看,平均裂缝分布约20 m/道。若低于这一水平,应重点排查施工过程管理中的缺陷。

二类、三类裂缝成因经后续观测存在调整互换的可能,防治目标应随之调整。

2 裂缝的鉴别

结合现场实际,在423道各类裂缝中,选取一类、二类各1道,三、四类裂缝各2道,进行取芯观察和沉降、弯沉持续观测,以验证裂缝初步判断的准确性。

2.1 现场钻芯检测

钻芯要求通过结构层厚,主要对缝宽、发展深度、芯样完整性进行观察,具体情况见表2。

表2 取芯观测情况统计

由表2可见,K57+543与K67+200 2处裂缝共同特征为缝宽上窄下宽,深度贯穿基层,这与因路基不均匀沉降导致的初步判断相吻合。 K56+630,K57+897和K58+100,K64+700 4处裂缝的共同特征为横向裂缝为主,伴有少量纵向裂缝,缝宽上下均匀,一般不超过3 mm,这符合因客观或主观原因导致混合料或施工缺陷而引发的裂缝特征。从大量观察来看,二者不同之处在于后者比前者发生更为集中。

2.2 沉降和弯沉检测

裂缝产生后迅速进行第一次高程、弯沉检测,根据项目进展、裂缝发展等情况合理确定观测次数及时间跨度。本案观测2次,时间跨度为3个月,检测结果见表3。

表3 裂缝高程和弯沉检测

由表3可见,6处裂缝60 m范围内平均高程差均在3 mm以内,说明6处路基整体基本稳定;但K57+543和K67+200 2处沉降明显,与初步判断成因相符。

随着裂缝产生、发展,裂缝处的弯沉值总体呈增大趋势(除K57+897外),说明裂缝削弱了基层的整体承载力;同时,K57+543和K67+200 2处弯沉值显著增大,与沉降观测结果一致。6处弯沉值均小于设计值28.2 MPa,满足面层施工要求,但K57+543和K67+200 2处沉降较大,弯沉值下降显著,说明一、二类裂缝存在发展潜质,应持续监测,必要时进行补强处理。

3 成因分析与防治方法3.1 原材料与配比

基层出现大量裂缝尤其是第四类裂缝时,应迅速排查原材及施工配合比。目前行业现状显示,高等级公路水泥质量稳定,拌和站自动机计量准确,而集料级配不良、含粉量大、含水量波动大等问题偶有发生,后者对裂缝有显著影响,应重点排查。目前对上述指标追溯存在如下困难。

1) 由于基层施工高峰期集料使用快,发现问题后在拌和站取样与现场用料不一致。尽管对原材留样有明确要求,但高峰期时集料量大批次多,工地试验室规模有限,集料按要求留样可操作性差。

2) 采用现场芯样破碎后筛分,人为因素较大:①因水泥凝结作用,部分细料未从粗料上分离,导致细料偏少;②存在粗料被敲碎的现象,导致粗料偏细。见图3。

图3 芯样破碎后筛分发生细料残留和粗料破损

3) 广东省标准化建设对水稳拌和站细集料遮雨棚、集料30 cm清仓线等有明确要求,对集料含水量、含粉量控制提升显著,但料仓排水沟长期堵塞、料仓残留料(泥、粉含量大)的不当利用等日常维护问题仍十分突出。

根据实际情况,建议应采用现场芯样破碎筛分来检验集料级配。在拌和站设置专门的集料留样室,规模参考集料检测批次及留样期限来决定。

不宜按检测频率(1次/400 m3)对应一一留样,应根据工作日、集料不同产地、垭口变化等实际情况进行留样。雨期应加大粗集料含水量的检测。

3.2 施工与养生

1) 现场碾压。含水量控制应遵循宁低勿高的原则,若出场混合料含水量偏大,可以采用翻晒等措施。雨季施工应特别注意料车应具备防雨措施,同时控制卸料摊铺速率,降雨立即停止施工,已摊铺混合料尽快压实[4]。

2) 控制层间质量。在施工组织允许前提下,可让施工车辆通行1周左右,磨去表面水泥浆薄层,同时特别注意清洗下承层面上的磨损颗粒、洒落物等杂物,在基层间形成咬合作用,提高整体强度,以起到约束基层收缩应变,抑制收缩裂缝产生的作用。

3.3 处治方法

1) 第四类裂缝。该类裂缝多处于常规路基段,裂缝宽度、深度不大,有规律间隔呈现,不具备持续发展潜质。可灌注改性乳化沥青封堵,铺设玻璃纤维格栅后进行面层施工[5-6]。

2) 第三类裂缝。该类裂缝发生集中,纵横交叉,横向为主,裂缝宽度、深度不大,基本不具备持续发展潜质。可灌注改性乳化沥青封堵,在多条裂缝所在区域至两端裂缝外侧各1 m范围内铺设玻璃纤维格栅,再进行面层施工。若裂缝纵横交错密集,应考虑铣刨后再回铺基层。

3) 第二类、一类裂缝。该类裂缝多发生特殊路基段,由路基不均匀沉降为主因引发。此2类裂缝宽度、深度较大,有持续发展潜质。在灌注乳化沥青封堵和铺设格栅后继续观测,建议沉降稳定后施工面层,对沉降未稳定但沉降速率满足规范要求情况下急于施工路面,可考虑注浆加固处理。3类主要处理方式见图4。

图4 项目主要采用的3类处理方式

4 结论

1) 按裂缝表征对其进行分类,根据裂缝所处位置、地质特性等对其形成主因进行初步判别,再通过钻芯观察、沉降、弯沉检测等方式对成因进一步鉴别、修正,能够快速准确地判断处理裂缝,有助于优化路面面层组织施工。

2) 二类、三类裂缝成因经后续观测存在调整互换的可能,应加大此2类裂缝的后续观测频率。

3) 第一、二类裂缝具有持续发展潜质,面层施工前须持续监测,必要时应对路基进行注浆补强处理。

4) 为控制基层裂缝的源头,应特别注意拌和站标准化的日常维护。

猜你喜欢 拌和站面层集料 高性能轻集料混凝土运用分析房地产导刊(2022年5期)2022-06-01研磨功对再生集料性能改善的量化评价科学技术与工程(2020年31期)2020-12-16再生集料水泥稳定碎石的力学性能研究黑龙江交通科技(2020年8期)2020-09-08常用天然改性沥青面层材料比选山东交通科技(2020年2期)2020-08-13公路工程施工中沥青面层连续摊铺技术的应用中华建设(2019年12期)2019-12-31生活垃圾焚烧炉渣集料性能研究上海公路(2019年2期)2019-10-08浅谈沥青拌和站的安装调试与管理建材发展导向(2019年5期)2019-09-09桥梁工程中混凝土面层施工技术初探江西建材(2018年1期)2018-04-04液化天然气在别锡公路面层施工中的应用中国公路(2017年10期)2017-07-21辽宁省各公路局领导考察德基机械热再生沥青拌和站筑路机械与施工机械化(2014年8期)2014-03-01

交通科技2018年4期

交通科技的其它文章降雨作用下非饱和土路基动载影响因素分析考虑土层剪切模量径向变化的锚杆受力变形特性分析*铁路路基承载力与路堤稳定性及沉降关系的探讨某城市道路下穿既有铁路桥梁施工安全影响分析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线路纵断面节能坡研究软基填方路段稳定性评价及处治建议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