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管控危化品安全风险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国家管控风险等级 全面管控危化品安全风险

全面管控危化品安全风险

2024-06-17 18:5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为深刻汲取相关重特大事故教训,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近两年,苏州全市上下层层压实安全生产责任,加强源头治理、综合治理、精准治理,持续推进全市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工作。

在具体实践中,我市监管部门通过管控重大风险、提升本质安全、增强监管能力、推动企业主体责任落实等措施,牢牢守住安全生产底线。据统计,全市危化品企业企均隐患总数由去年的54项压减到今年上半年的34项,企均重大隐患数由去年的0.8项减少至今年上半年的0.28项。全市危化品安全生产形势持续平稳。

“五路并进”全力排查风险隐患

“消除一个隐患,就可能避免一次事故。”苏州市应急管理局总工程师、危化处处长程敏介绍,为尽可能彻底排查风险隐患,近年来,苏州全市“五路并进”开展企业隐患排查治理。对于不同类型企业的隐患,有着不同的排查治理方法。

对于重点化工企业,我市组织设计、工艺、设备、仪表、安全等5方面专家,由监管部门领导带队,每月集中一周时间,驻点检查一个地区2至3家重点化工企业。相对于普通检查,驻点检查的优势非常明显。检查人员可以用相对较长的时间,深入系统地排查企业安全隐患。安全检查不再是“蜻蜓点水”,真正做到“以检查促提高”。据统计,去年全市完成30家企业的检查指导,今年已检查企业16家,发现隐患514处,14家企业已整改闭环。

本质安全诊断是由苏州市监管部门聘请中国化学品安全协会,对年内换证企业开展解剖式安全诊断,严防“带病运行”,对问题隐患突出的企业强化指导和治理。今年以来,已检查企业67家,发现隐患2993处,其中重大隐患18处,立案处罚7家,责令停产10家,已整改闭环57家。

针对危化品储存企业,苏州编制《危化品带储存经营企业安全检查指导目录》,实施“清单式”审计。去年以来分批次对全市112家带储存经营企业开展第三方审计,发现隐患2172处,其中重大隐患93处,责令停产22家,7家企业转为无储存经营。

生产设备安全是企业安全生产的一大前提。危化企业内往往会有各类老旧储罐,常常隐藏着看不见的隐患。为此,苏州采取市县两级分类实施的方式,对全市危化品企业的74个常压储罐安全风险进行评估,发现不符合安全要求储罐11个,先后停用5个,拆除1个,8个改造后经第三方检测确认符合使用要求。

针对不同企业的安全需求,苏州市应急管理局对照《危险化学品企业安全风险隐患排查治理导则》,对50家企业开展指导服务,为企业一一“量身定做”检查明细,为企业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体系“精准把脉”。目前,已完成30家企业现场核查,共发现问题隐患821处,其中重大隐患8处。

源头管控+本质安全

危化企业安全“双保险”

在不断压降隐患存量的同时,杜绝隐患增量同样重要。为此,近年来,苏州不断加强化工产业源头管控,对涉及“两重点一重大”的建设项目,多部门开展联合核准,实施“三个一律”,即对新建、扩建农药、医药和染料中间体的化工项目一律不批;对化工园区外的新园区、新企业、新项目一律不批;对光气等剧毒气体、硝酸铵等爆炸性危化品项目一律不批。

苏州市还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对高风险化工企业实施精准监管,推动企业调整发展方向,提升安全发展能级,先后有2家硝化工艺企业取消高危工艺,累计减少19个高危工艺。目前,全市硝化工艺企业,光气、硝酸铵、硝基胍、氯酸铵等高危化学品生产企业已全部关停退出。

想要守牢安全生产底线,提升企业本质安全度是关键。近年来,我市一方面深入推进化工企业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另一方面以工艺安全、总量压制、自动化控制为途径,以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为抓手,制定本质安全提升行动三年计划。

华奇(中国)化工有限公司安全负责人梁发文介绍,他们不断增加自动机械手臂等设备,将原先人工包装流水线变成如今的全流程自动化包装线,现场作业人数大大减少,机械伤害等安全风险也相应降低了。

又如综研化学(苏州)有限公司,对生产过程中的催化剂投料控制系统进行了改造。这套系统原先需要工人手动开启阀门,投入催化剂,观察投入后的反应,再手动关闭阀门。如今,催化剂投入阀设置为自动控制,且与反应釜温度联锁。当反应釜温度高于设定值时,设备将自动关闭,大大降低了安全风险。

类似的自动化、机械化改造在苏州的化工企业中比比皆是。据统计,在本质安全提升行动三年计划中,有44家企业计划投入约4亿元进行本质安全改造,力争减少重大危险源17个、压减高危工艺生产装置29套、压减现场从业人员812人。

创新监管机制

增强监管能力

危化行业有着较高的专业壁垒,在对危化企业进行安全监管时,专业能力不足往往是一大短板。为此,我市多管齐下,一方面增强监管专业力量,另一方面通过创新监管机制,借助第三方专业团队,来弥补这一短板,同时还向科技信息化借力,用互联网思维增强危化行业的监管能力。

自2019年以来,全市累计新增危化品安全监管执法人员编制80名。张家港市、常熟市、昆山市三个化工重点市(县)已配备10名以上危化品监管执法人员;所有化工园区(集中区)单独设立安全监管机构,配置3至6名监管人员。在这些人员招募过程中,均要求有化工相关专业背景或从业经验。

在充实基层监管力量的同时,市应急管理局创新监管方式,与中国化学品安全协会、中海油安全技术服务公司等国家级第三方专业力量合作。如今,这些“国家队”的专业力量已在苏州扎根落户,开展驻点服务,累计调动专家超1000人次,对超过500家重点危化企业开展检查指导。值得一提的是,这些专家在服务企业的同时,也帮助基层监管人员提升了专业能力。

今年,苏州市应急局创新打造“保险+服务”模式,利用安责险这一载体,在实施方案中将保险机构与安全技术队伍“捆绑”,构建“化工企业+保险公司+技术单位+监管部门”的四方共管机制。实施方案中要求保险机构在卖出安责险的同时,必须定期聘请安全技术队伍为投保的化工企业进行“安全体检”,同时将企业安全生产情况与保费直接挂钩。如今,已有14家保险机构与14家技术服务单位形成“保险+服务”组合,为全市危化品企业提供安全技术服务。

借助第三方力量的同时,苏州市应急管理部门还利用科技信息化技术,建设监测预警系统。该系统对接124家重大危险源企业,对800多处视频监控、3000余条可燃、有毒气体监测参数和温度、压力、液位等实时数据实施在线监控,进一步提高监管的精准性。该系统还根据化工企业“红、橙、黄、蓝”风险等级,建设危化品企业风险分布“一张图”,为全市统筹管理提供了数据支撑。据介绍,苏州市正在推进化工企业信息化平台建设,目前91家企业已完成建设,332家正在建设。通过借助“互联网+”监管模式,初步实现危化品企业风险分布“一网清”,重大危险源监测预警“一网控”,危化品企业安全“一网督”。

“赏罚分明”推动企业主体责任落实

无论是全力排查风险隐患还是创新一系列监管机制,归根结底是为了推动企业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只有企业自身想安全、要安全,同时具备了相应的能力,安全生产才能得以实现。自去年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以来,各级督查、巡查也将安全生产责任制作为重要内容,而企业主体责任的落实又是重中之重。

“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是推动企业主体责任落实的一大抓手。”苏州市应急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标准化建设是在传统的质量标准化基础上,根据法律法规、企业生产工艺特点,借鉴国外现代先进安全管理思想,持续改进形成的一套系统、规范、科学的安全管理体系。通过标准化建设,能增强企业人员安全素质、提高装备设施水平、改善作业环境,促进现场各类隐患的排查治理,是有效控制风险、防范事故的重要手段。

近年来,我市监管部门综合运用互查互评、运行审计等手段,推动企业标准化“自创、真创、真运行”。近三年来,全市新增二级标准化企业135家,新申报一级标准化企业2家。目前,全市二级标准化以上企业420家,占总数的79%,较三年前增加119%;现有一级标准化企业3家,占全省75%,占全国10%。常熟理文化工于7月份通过一级标准化验收,将成为苏州第4家、全省第5家一级标准化危化品企业。

为了进一步推动企业主体责任落实,苏州市监管部门“赏罚分明”。一方面,我市计划对本质安全水平提升较大的企业实行正向激励。目前,苏州市应急管理局会同发改委、财政局等部门正在制定本质安全水平提升改造奖励意见,拟对压减重大危险源、高危工艺和高风险场所作业人员的企业实施奖励。另一方面,对于安全意识薄弱、安全隐患突出且整改不力的企业坚决予以严处重罚。近年来,全市应急管理部门不断加大事前处罚力度,2019年全市安全生产事前处罚1.86亿元,案均值3.62万元,其中化工(危化品)企业事前处罚2100万元,案均值7.55万元,处罚强度远超平均水平,对化工企业违法违规行为形成了有效震慑。

苏州市应急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全市监管部门将坚决践行安全发展理念,以综合治理和专项整治为主线,按照“两个不放松”总目标和“务必整出成效”总要求,扎实开展危化品安全生产整治攻坚,通过“压存量、控增量、提质量”,全面管控危化品安全风险,保持危化品安全生产形势平稳向好。

(图片由市应急管理局提供)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