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儒学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国学百部经典荀子 先秦儒学

先秦儒学

2024-06-17 05:0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先秦儒学,起源于孔子春秋战国时期所创立的儒家学派,后经由孟子、荀子的继承与发展,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先秦儒家思想对封建社会的影响很大,被封建统治者长期奉为正统思想,其以伦理思想为内核,坚持“亲亲”“尊尊”的立法原则,维护“礼治”,提倡“德治”,重视“仁治”,高扬人本主义精神,以仁为本,对研究历史与现实的政治问题和文化问题,构建起儒学的理论体系,奠定了儒家学说的理论基础,对后世有深刻影响。

产生背景

东周时期,中国社会处于划时代的历史变革中,周王室衰微,诸侯坐大,维护封建宗法等级制度的“周礼”遭到极大破坏,诸侯争霸,社会处于动荡之中。这时候代表各阶级利益的知识分子异常活跃,成为一支重要的社会力量,他们纷纷登上历史舞台,著书立说,提出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办法,形成了诸子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家、法家、道家、墨家,他们各自为新兴的地主阶级设计了一套结束割据,实现统一的治国方案,为秦汉以后的社会治国思想的选择奠定了基础。

孔子所处的春秋时代,社会内部不可调和的矛盾引起的深重危机,摇撼了传统文化的权威性,对传统文化的怀疑与批判精神与日俱增,就连“祖述尧舜,宪章文武”的孔子也不能不把当时所处的时代精神注入到自己的思想体系中,并对传统文化加以适当的改造,以便在社会实践中建立一种新的和谐秩序和心理平衡,这种情况到了大变革的战国时代显得尤为突出,因为人们在崩塌的旧世界废墟上已经依稀看到了冲破旧尊卑等级束缚的新时代的曙光。

百家争鸣,社会各个阶级、阶层利益的诸子百家,以富国强兵,维护社会和谐,实现统一为目标,纷纷提出各自的主张。其中,一个最主要的争论焦点就是如何对待传统文化的问题。围绕这个问题而进行的思想交锋,儒、法两大思想流派最有代表性。他们旗鼓相当,针锋相对,英者云集,皆为显学。另外还有墨家、道家、阴阳家、兵家等等学派,可谓学派林立,学术与言论的开明为先秦儒家思想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发展脉络

从儒家的起源来看,儒家思想的起源与儒者社会群体的起源是一致的,它们都与三代宗法制度和礼乐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但是三代时期就并不存在儒家学派,真正的儒家学派则是由孔子所创。三代后期,由于战争频繁,社会混乱,致使“天子失官,学在四夷”,整个社会逐渐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孔子以传承正统礼乐文化为已任,明确提出了“君子儒”与“小人儒”的区别,把传承文化,平治天下作为儒者的人生追求,为儒生提出了新的人生志向。为此,他提出了一系列伦理规范,并周游列国、授徒讲学,传播自己的思想,从而把三代以来的儒者行业改造为儒家学派,把三代时期的礼乐文化改造为系统的儒家思想。

儒学产生以后,不断发展成为春秋战国时期的显学。后在战国形成两个思想流派,一个是以孟子为代表的思孟学派,另一个是以荀子为代表的学术传统。他们“咸尊夫子之业而润色之,以学显于当世”。思孟学派是一个重视心性修养的思想流派﹐它强调通过内在的仁德修养﹐推行仁政,自然实现平治天下的外王事功。而以荀子为代表的学术传统是一个重视礼仪规范的儒学流派,它隆礼义,重法度,主张通过外在事功的磨炼和外在规范的约束逐渐实现内在德性的提升,强调通过隆礼尊贤、重法爱民而强国固本、平定天下。

孟子和荀子都是先秦儒学的代表,他们共同推动了先秦儒学的发展,成为继孔子之后的先秦最有影响的两位大儒。他们的思想都来源于孔子,但是却走上了风格迥异的发展道路,具有了截然不同的历史命运。后来,荀子的两个弟子韩非和李斯发展了荀子重法的思想﹐成为法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他们的思想成为秦朝治国的指导思想,也是在这个思想指导下发生了“焚书坑儒”的历史惨剧。这也成为后儒贬斥荀子,将其排斥于儒家道统之外的重要原因。而孟子的思想尽管没有受到当时统治者的重用,但却受到后世儒者的推崇,孟子也因此而被看作了孔子道统的继承人,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圣人。

代表思想

一、“仁”学思想

孔子创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完整的伦理哲学体系。他从多方面和不同层次阐述了仁学及其具体内容,揭示了人与社会、国家、宗族的关系,并从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夫唱妇随、兄友弟恭、朋友信义等关系出发,提出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道德规范。孔子提出“仁”德的本质是“仁者爱人”。

二、“礼”学思想

孔子所谓的“礼”,不仅仅是君臣、父子、夫妻、兄弟、师生等应该秉承的礼仪,而是君子应该通过“仁”来辨别是非之后,而对一切事物所采用的一种不折不扣、不受外界影响亦不受内心迷惑的一种心智和处理事物的态度,具体来说也可以延伸成一种制度。从国家的层面来讲,孔子提倡“礼乐治国”“为国以礼”,主张以礼乐教化作为治国安邦的主要手段,乐主内、礼主外,礼乐结合。从社会层面来说,上自宏观的等级秩序、规章制度、刑罚准则,社会层面的礼节仪式如婚丧嫁娶、社会习俗、道德规范,涵盖面极其广泛,下至微观的个人修养、行为准则,横向来说囊括政治、经济、文化,可以说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都需要人们来遵守。从个人的层面上讲,“礼”是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和基础,“礼”可以提高个人的修养、锻造个人的品性,从而立足于社会。“礼”还对日常生活以及人际交往中的行为规范和行为准则作出了界定。因而礼的存在,是仁的具体表现。

三、“天命”论思想

孔子的自然观是唯心主义的天命论。传统的天命论是原始的唯心论。“周人尊礼尚德,事鬼敬神而远之。”孔子的天命论思想适应时代,政治发展的变革,既有承袭商周传统天命论的一面,又有怀疑鬼神的一面。受政治立场的影响和局限,在孔子心目中,天虽然早已不是商周以来人格神的天,但还是摆脱不了带有很强主宰性和必然性的天命。因此在孔子看来,他的使命和政治主张能否实现,也完全是由命运决定的。孔子天命论思想的实质依旧是为维护统治者服务。

四、“中庸”思想

孔子生活的春秋末年是社会大变革、大动荡的时代。他面对“礼崩乐坏,天下无道”的动乱,提出以“仁”为核心的政治、伦理学说,企图通过施行仁爱、达到化解各种矛盾的目的,以重建政治社会秩序,是非常困难的。因而孔子提出了“中庸”的思想,以齐百家之语,集古圣之大成。中庸思想注重在分析和处理问题时,协调、平衡矛盾的两方面,力求不偏执、不过激。中庸思想的基本特征是注重均衡性、适度性。看待或处理事物不偏邪、不越位,无过无不及,处于适度,也就是中和的状态。“中庸”之道作为一种方法论蕴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辩证法认为,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适度的原则,“过”与“不及”都没有把握好事物的度。

代表人物

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他提出“仁”,具有古典人道主义的性质,主张“礼”,维护周礼这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创立的儒家文化后来发展成为中国古代正统文化。

孟子: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他提出“性善论”,主张施行仁政,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主张“政在得民”,反对苛政,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劳动时间,宽刑薄税。

荀子: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主张“性恶论”,提出天人论,主张“天行有常”“人可制天命而用之”,注重隆礼重法、人而能群、分等级而治。

历史地位

首先,先秦儒学为后世儒学树立了崇高伟大,生动完满的人格楷模。

儒学不仅仅是一种知识性的学问,也是一种包含了终极关切的信仰,是指导人生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因而,陶冶情操﹑塑造人格是儒学实践中的应有之义。先秦儒学在这个方面为后世儒学树立了一个个富有魅力的人格楷模,确立了为学用功的人格楷模和德性修养的终极目标,成为后世儒者为学修德的榜样,这就是儒家的列位圣贤。他们的人格形象,在儒学的发展过程中被后代儒者理想化﹐成为几千年来无数儒生终生追求的人生理想。

其次,先秦儒学为后世儒学确立了基本的价值取向和制度规范。

儒学以平治天下为使命,具有积极入世的思想品格,这是儒学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儒学的这个价值取向是在先秦时期确立的。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天下动荡、民不聊生的时代。儒学的奠基者们正是亲眼看到了当时社会的混乱和人民的痛苦,提出自己的儒学思想以实现平治天下的社会理想,因此,产生了一系列价值理念和制度规范。这些价值理念和制度规范,都成为后世儒学的基本内容。先秦儒学重视道德的作用,具有伦理性,主张用伦理道德来教化人心、约束社会,因此影响了后世儒学的发展,使得整个儒学史表现为一部人伦道德史。在论证儒家伦理的过程中,自孔子开始。儒学便重视仁,把仁作为儒学思想的核心。由此,仁成为后世儒学的核心范畴和基本理念。

再次,先秦儒学为后世儒学确定了基本的经典文献。

经典文献是学术存在的文献依据,是学术发展的诠释文本。特别是在传统学术中,经典文献的再诠释,是学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模式。先秦时期是中国哲学经典文献的诞生期,儒学的经典文献大都是由先秦儒学所确定的。正是因为有相对固定的经典文献,传统学术才能保持思想的延续性和学派的稳定性。因而,经典文献的确立,在学术发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通过确定儒家的基本文献,先秦儒学为后世儒学的发展提供了基本诠释文本,进而奠定了后世儒学的基本发展方向和发展空间。一方面,由于传统儒学的发展都是通过对经典文献的再诠释实现的,所以,先秦儒学确定了儒家的基本经典,就等于确定了后世儒学发展的理论依据和阐释空间,从而使得儒学发展能够保持历史的延续性和学统的继承性。另一方面,由于先秦儒学经典都具有简明开放的特点,所以后儒在诠释先秦经典时仍具有极大的发挥空间,这使得后世儒学能够不断因应时代需要而推动儒家思想的衍化和儒学形态的更新。

历史影响

先秦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很深,代表了中国传承千年的文化精髓,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民族精神。重国重民的人文精神,建立起以人为中心而的理论体系,带领着从宗教神学的笼罩下解放出来,使人逐渐成为自然、社会及自身的真正主宰者,使“天下有道”,使社会不断进步发展,最终实现其理想中的“大同”世界;积极稳妥的入世精神,知行合一的实践精神,率身垂范的楷模精神,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忧国忧民的务实精神,协调统一的和谐精神,继往开来的创新精神,诸此优秀的精神,为社会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对中国的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产生巨大的潜在影响,促进社会改造进步发展,为现代企业管理提供思想借鉴,成为当代社会主义义礼精神内核。

名人评价

曹顺庆: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主导意识形态,引导着中国人的价值取向,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其中,先秦时期是儒家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关键阶段。这个阶段产生了对儒家学说至关重要的思想家、文化经典。

参考资料

李会富: 《绍续与革新 儒学史视域中的理学问题考察》,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6年。 

曹顺庆: 《中华文化概论》,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5年。

李俊:《中国古代哲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年 。

商国君:《先秦儒家的历史影响及其当代价值》,陕西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编,2007年。

参考链接

1. 浅析先秦儒家德育思想 2. 儒家思想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