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生命教育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国外自然教育现状 国内外生命教育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国内外生命教育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2023-03-16 21:0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摘要〕近几年,生命教育在国内越来越受重视,从学术领域的理论讨论,到政策层面的官方指导文件,再到操作层面的学校课程、课题研究,都让我们看到,生命教育已经在国内生根、发芽。而国外和我国港台生命教育成功的经验,无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生命教育既是一种教育理念,又是一种价值追求。然而,何谓生命教育,如何有效实施生命教育,目前还没有形成明确一致的观点。深入了解国内外生命教育理论研究的发展和现状,有利于把握实践的方向。本文以生命生命教育生命与教育生命化教育等为关键词,进行文献检索整理而成,以期为我国中小学践行生命教育提供参考。

  〔关键词〕生命;生命教育;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6)18-0004-05

  一、生命教育的起源

  ,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最早提出了生命教育说,在美国加州阿南达村阿南达学校,倡导和实践生命教育思想,并出版了《生命教育》一书,引导人们去充分体悟人生的意义;让身、心、灵兼备的生命态度,成为未来教育的新元素。

  二、生命教育的内涵

  近年来,虽然生命教育在我国蓬勃发展,但总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理论上的认识还未达成一致。综观专家学者们对生命教育的内涵所做的界定,我们可以了解到,这些阐释充分体现了研究者们从不同角度,对生命与教育之间关系的不同认识。大体来讲,有以下几类。

  我国台湾学者认为生命属于教育的内容,认为生命教育,顾名思义就是有关生命的教育。中小学生命教育是指通过对中小学生进行生命孕育、发展知识的教授,让他们对自己有一定的认识,对他人的生命抱珍惜和尊重的态度,并让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培养对社会及他人,尤其是残疾人的爱心,使中小学生在人格上获得全面发展[1]。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于5月推出的职业培训课程《生命教育导师》中也指出:生命教育,即是直面生命和人的生死问题的教育。

  有的学者认为,生命教育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生命教育是一种全人培养的教育,从肯定、珍惜个人自我生命价值,到他人、社会乃至自然、宇宙的价值,并涉及生死尊严、信仰问题的探讨,包括生死达观教育、认识哲学教育、情绪辅导教育、创造思考教育、多元智慧教育、终身学习教育、生活伦理教育、两性教育、公民道德教育、社会公益教育及环境教育等多个方面。狭义的生命教育是一种人生观教育,教育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进而珍惜生命[2]。

  还有学者将生命定位为教育的目的:认为生命教育不是通常理解的珍惜生命的教育,不是只对生死存亡的极端事例有意义,而是要服务于生命个体的成长、融会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3]。任丽平(2004)也认为生命教育就是指对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中,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生命意识熏陶、生存能力培养和生命价值升华,最终使其生命价值充分展现的活动过程,其核心是珍惜生命,注重生命质量,凸现生命价值[4]。

  也有学者将生命定位为教育的主体或对象,如谌红桃[5]认为,生命教育的内涵有二:一是教育‘生命’——教育青少年尊重生命,既能善待自己的生命、珍爱自己,又能关爱他人生命、尊重他人;二是‘生命’教育——具有生命意识的教育,教育既能尊重学生的情感、心灵及个性,又能热爱学生、关爱学生。

  王北生、赵云红[6]则从焦虑视角探寻与解读生命教育,将生命定位为教育的基础。罗楚春[7]也认为生命教育就是要依据生命的特征,遵循生命发展的原则,以学生自身潜在的生命基质为基础,通过选择优良的教育方式,唤醒生命意识,启迪精神世界,开发生命潜能,提升生命质量,关注生命的整体发展,使学生成为充满生命活力、具有健全人格和鲜明个性、掌握创造智慧的人。

  也有不少研究者认识到生命与教育间的关系并非单一,而是多重关系。生命可以同时是教育的内容、目的、主体(对象)以及基础,因而认为生命是教育的重心,整个教育活动都要围绕生命开展[3]。

  另有研究者认为:生命教育就是要尊重生命主体,为其创设生动活泼、充实丰富的环境和条件,以促进生命主体全面、和谐、主动、健康发展的教育;在价值取向上,它强调人的精神生命的主动发展;在教育过程中,它关注人际交往中精神能量的转换;在保障机制上,它注重生命主体自主能动的投入和合作[8]。

  笔者比较认同的还是肖川、马朝阳和曹专[9]对生命教育涵义的界定:

  首先,生命教育是为了生命的教育。生命是上苍馈赠给我们的最珍贵的礼物,是自然创造的奇迹,而教育则是人类自身馈赠给生命的最珍贵的礼物。为了个体生命的成长与幸福,是教育最正当的价值追求。生命教育就是为了生命更加美好、更加幸福和更加久远的教育。

  其次,生命教育是关于生命的教育。生命教育是关于生命的教育,是引导人们关注生命、了解生命、认识生命的教育,是阐释生命现象、生命过程和生命本质的教育,是探索‘生命与自我、生命与他人、生命与社会、生命与世界’关系的教育。

  最后,生命教育是充满生命气息的教育。每种教育总是呈现出一定的型态和特征,如斯巴达教育严厉残酷,我国古代的私塾教育强调死记硬背,生命教育也是一种教育型态。在这种教育型态中,教育的过程和方法充满生命的气息,涌动着生命的活力。在这种教育型态中,师生在学校的每一段时光都荡漾着生命的情怀,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满人性的温暖:笑声朗朗,书声琅琅,歌声朗朗……每一个人的优长都能够得到充分的绽放,每一个人对未来都有着乐观的向往,在每一个人心中培植起对于教育无限信任的力量。

  三、生命教育的内容

  生命教育既是一种教育理念,又是一种价值追求,关怀人们生命的成长是教育的本真。生命教育既是阶段性教育,又是全程式教育,人的一辈子都需要生命教育[10]。从这个意义上说,生命教育涵括了丰富的学习主题,比如探索生命的起源与演进,了解生命的结构与功能,思考生命的出生与死亡,学习生命的安全与健康,规划生命的未来与成长,认识生命的权利与责任,思索生命的价值与意义,追求生命的尊严与幸福等等。 在生命教育的内容方面,学者们普遍认为,要充分考虑到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特点。《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生命教育要形成各学段有机衔接、循序递进和全面系统的教育内容体系。小学阶段着重帮助和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自身的生长发育特点,初步树立正确的生命意识,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初中阶段着重帮助和引导学生了解青春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掌握自我保护、应对灾难的基本技能,学会尊重生命、关怀生命、悦纳自我、接纳他人,养成健康良好的生活方式;高中阶段着重帮助和引导学生形成科学、合理的性生理、性心理和性道德观念,培养对婚姻、家庭的责任意识,学会用法律和其他合适的方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学会尊重他人、理解生命、热爱生命,提高保持健康、丰富精神生活的能力,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和人生观。

  也有许多学者认为,生命教育的内容可以划分为不同层次,认为生命教育包括生存意识教育、生存技能教育和生存价值升华教育三个层次[11]。生存意识教育,实际上也就是珍惜生命的教育。这是生命教育的第一个层次,是生命教育的基础和首要前提,包括生命安全教育、生活态度教育和死亡体验教育。第二个层次是生存能力教育,这是个体生命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包括动手能力、适应能力、抗挫折能力、野外生存以及安全防范能力和自救能力的训练。第三个层次是生命价值升华教育,即生命质量提升教育,是生命教育的最高层次。台湾生命教育的内容包括从肯定、珍惜个人自我生命价值,到他人、社会乃至自然、宇宙生命的互动与伦理关系等大生命的省思,并涉及生死尊严、信仰的探讨,范围颇广。

  四、生命教育的目标

  生命教育主要是帮助人们认识并珍爱自己的生命,尊重他人的生命,并在此基础上主动思索生命的意义,找出自己存在的价值与定位,提升生命质量,培养人文精神[10]。

  余林梁[12]提出生命教育的具体目标如下:探索生命的本质,培养尊重、爱惜及超越生命的情怀;探讨生死的议题,涵养生死智慧,以面对人生的挑战和挫折;探寻人生的价值,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充分活出生命的光芒;寻生涯的发展,开发个人生命潜能,开展兼顾工作、生活、休闲与学习的全方位人生;培养生活的智慧,关怀自我、人际及社会,提高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以健全的人格和丰富的生命内涵,活出舒坦、丰 盈的人生。

  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于5月推出的职业培训课程《生命教育导师》中也指出:生命教育,即是直面生命和人的生死问题的教育。其目标在于使人们学会尊重生命、理解生命的意义以及生命与天人物我之间的关系,学会积极地生存、健康地生活与独立地发展,并通过彼此间对生命的呵护、记录、感恩和分享,由此获得身心灵的和谐,事业成功,生活幸福,从而实现自我生命的最大价值。

  五、生命教育的意义

  生命教育的宗旨是捍卫生命的尊严,激发生命的潜能,提升生命的品质,实现生命的价值。它的首要意义在于肯定和重视生命的价值,把生命的价值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肖川、曹专等学者认为:一个社会,只有重视生命的价值,才能创造其他一切价值,才能真正走向繁荣富强。对于个体来说,生命至上的价值观体现在对幸福人生的追求,对生命尊严、生命质量的追求。

  国外和我国台湾的实践已经证明,生命教育不仅在消极方面可以避免自我伤害或自杀行为的发生;而且在积极方面可以使受教育者尊重生命、肯定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并达成自我实现及关怀人类的目标。同时,生命教育也有助于揭示教育的真谛,有助于实施素质教育,有助于改进道德教育[13]。

  有利于倡导和形成生命化的教育过程。相比于一般教育对教育结果的重视,生命教育更加重视教育的过程。它的意义在于,让教育者更加关注和优化教育过程,使教育过程变得富有生命乐趣和活力。重视教育的过程,会让我们更好地享受当下的教育和生活,从而改善教育的面貌和品质[9]。

  六、国内外生命教育的发展情况

  (一)国外生命教育的发展情况

  ,美国1500所中小学开设了生命教育课程,20世纪代,美国中小学的生命教育基本普及。美国中小学生命教育的目标旨在使学生意识到自我生命内涵的多面性和丰富性,正确地体认生命的可贵,确立正确的生活态度与目的。其生命教育内容丰富,包含死亡教育、健康教育、品格教育、个性化教育、环境教育、生计教育、挫折教育等多方面,并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华特士在《生命教育——与孩子一同迎向人生挑战》一书中指出:教育并不只是训练学生能够谋得职业,或者从事知识上的追求,而是引导人们充分去体悟人生的意义。这可以看作美国中小学生命教育的总目标——让学生意识到自我生命内涵的多面性和丰富性,正确地体认生命的可贵,确立正确的生活态度与目的,追求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具体来说,美国中小学生命教育的目标有三个维度:关注死亡,珍惜生命;体悟人生意义,从生命中学习;促使学生成为全面均衡发展的人。

  英国是世界上较早在中小学开展生命教育的国家之一,其生命教育理念主要体现在公民教育、个人教育、社会教育和健康教育之中,强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尤其重视学生个人、社会、心理的发展,使学生具有人文素养、珍爱生命和尊重他人的品质。英国的生命教育突出全人培养与全人关怀,以发展学生的灵性、道德、文化和社会责任感为目标。在推进过程中,英国生命教育形成了主辅结合的课程体系,即以公民教育课程为核心,并辅以个人、社会和健康教育课程。

  澳大利亚的生命教育最早由诺夫斯牧师提出,主要针对当时青少年吸毒并致死这一问题。,澳大利亚成立了全球首个生命教育中心,旨在预防药物滥用、暴力与艾滋病等,目前该组织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正式的国际性机构,是联合国非政府组织中的一员。

  (二)港台地区生命教育的发展情况

  ,香港天水围十八乡乡事委员会公益社中学率先开展生命教育课程的探索与实践。,香港天主教教育委员会推出爱与生命教育系列,除了为家庭生活教育提供素材与方法之外,也鼓励老师将这些内容融入相关科目的教学。还开办了宗教与人生——优质生命教育的追寻等网站,出版了《香港的生命教育》等专著,取得了一系列成果。,香港教育学院公民教育中心明确提出以生命教育整合公民教育及价值教育,并在多所学校推广生命教育课程。  ,陈英豪在台湾率先提出生命教育的概念与愿景,底,台湾启动了生命教育实施计划,,生命教育在台湾地区的中学全面展开,并将定为生命教育年,生命教育在台湾开始蓬勃发展。在教育界,人们达成一个共识,那就是学校生命教育的实施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所以,台湾生命教育的推行是全方位的。台湾中小学在进行生命教育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方式:善于把渗透式与独立设科或综合课结合起来,通过学校的全部教育活动实施生命教育。这样,既能保证学生获得集中的生命教育知识,又能充分利用学校生命教育资源,从而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1]。此外,许多高等院校和教育研究机构也主动参与,进行理论与实践研究,对推动台湾地区生命教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引领和提升作用。

  (三)大陆生命教育的发展情况

  在我国大陆,叶澜教授最先开始关注生命及其与教育的内在关系,她主张从更高的层次——生命的层次,用动态生成的观念,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生命教育一词在中国大陆出现于20世纪代中期,当时主要是将环境教育、安全教育等视为一种生命教育。一些学校还结合预防艾滋病、远离毒品、抵制不健康网络以及生存安全等尝试开发了热爱生命的课程。

  12月,辽宁省启动了中小学生命教育工程,制定了《中小学生命教育专项工作方案》,以此作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有效载体;5月,上海市颁布了《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将生命教育纳入国民教育总体规划,着手构建十二年一贯的中小学生命教育科学体系;,湖南省也出台了《湖南省中小学生命与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云南省开展 三生教育——生命、生存、生活;同年,黑龙江省将生命教育纳入中小学教学计划,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特点设不同教学内容;接着,长春市颁布《中小学开展生命教育的实施意见》,有教材、有课时、有师资。

  7月29日,国家教育部正式公布实施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在战略主题中明确提出要学会生存生活,要重视安全教育、生命教育、国防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可见,进行生命教育已成为了国家教育发展的战略决策,这也是在国家教育改革文件中第一次载入了要学会生存生活,要进行生命教育的内容,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这些举措标志着我国大陆的生命教育已经进入实践阶段。

  七、生命教育的实践取向

  关于生命教育的实践取向,大致包括以下几类。

  第一,教育取向——死亡教育是生命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取向,这种取向认为,如何面对死亡应该是生命教育的主要论题,而生命教育的意义也只有在关注死亡的话题上才能体现出来。死亡教育取向的生命教育,可以采取如下两种方式开展:组织和进行与人类终极状态有关的教育活动,开展临终关怀;开展死亡心理教育,使青少年能够理性、科学地认识生命状态,完成死亡心理及死亡情感的准备,提高生命的质量。

  第二,伦理道德教育取向——生命教育应该贯穿在生命的全过程,而学会如何与人为善则是生命教育的核心任务;于是,有人把生命教育类同于道德教育,走上了伦理道德教育的取向。伦理学取向的生命教育关注的是人应该怎么活着[2]。

  第三,生涯规划取向———因为许多人之所以抛弃生命、放弃理想、漠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都是因为他们没有正确的人生规划;所以,生命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为青少年提供生涯辅导服务,协助他们选择准确的人生道路,学会自觉反省自己的人生目标。

  第四,还有研究者认为,学校可以结合校园安全、学生自我保护进行生命教育;可以结合爱心、友善、关爱进行生命教育;可以结合生活、生理、生存进行生命教育;可以结合健康养生、远离毒品进行生命教育;可以结合环保、生态进行生命教育。

  八、生命教育的实施途径

  对于生命教育的实施途径,不同的研究者有不同的主张,大体有以下几种。

  有的学者认为,香港地区的生命教育主要建立在社会互动的基础之上,即各种社会团体积极倡导,并与学校形成良好的教育互动。台湾学者张振成认为,可以按照九年一贯课程纲要,将生命教育的内涵融入各课程学习领域中教学,具体实施途径包括:认知的、讯息的教导;个人的、情感的经验分享。

  也有研究者主张通过有形课程和无形课程实施生命教育。一是进行学科教育内容的渗透。二是充分利用班级团队活动、节日与纪念日活动、仪式教育、学生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多种载体,开展生命教育活动。生命教育主题的设计应尽量生活化,以活动为载体,以体验和分享为关键。生命教育就是要使学生从体验中感悟生命的可贵及对生命积极的关怀,借以形成对生命正确的认知与态度。生命教育的关键在情感,所以生命教育的课程教学必须从内心感动学生,使其产生强烈的心灵震撼。三是通过生命化的课堂生活、学校文化、班级管理等方面,使其弥漫于学校的全部教育教学之中,弥漫在学校生活之中,使学生能处处感受到生命的关怀,浸润在生命的阳光之中。

  生命教育的实施,应该是学校、家庭、社会等多种力量共同参与。而学校因为是学生成长的主要场所,对学生生命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具体到学校推行生命教育,必须从课程、教学方式、教师素养、学生文化等方面着力。课程方面,以德育课为主体,在学科中渗透生命教育;教学方式方面,实施分享与体验的教学,使生命教育触及灵魂;教师素养方面,启发教师的生命关怀和生命智慧,实施生命化的教育;学生文化方面,遵循儿童的天性,关注儿童的生活[3]。

  师范教育应率先开展生命教育。生命教育是教育领域中的一个新生事物,没有现成的教师,加强师资培育就成了生命教育实施的首要任务,而师范院校是培养教师的航空母舰,为保证中小学教育能推行生命教育,在师范教育中率先开展生命教育应该是一个必然选择。

  笔者认为,生命成长与智慧启发是教育的最高理想,因此,生命教育应以某种方式融入教育体系之中,而不应是一时兴起的项目或热闹一时的活动,应以永续经营的方式进行,否则就有可能失去实际意义,最终沦为校园中一种可有可无的点缀。根据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学校生命教育要寻求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双向结合的道路,利用活动体验、学科渗透,培养生命情感。

  教育是一个生命影响另一个生命的过程,生命教育更是如此。作为学校生命教育的实施者,教师要进行新的角色定位,学校管理者也要帮助教师自觉进行角色的重塑,有计划地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有利于教师成长的教研、培训活动,以更好地实施生命教育。同时,家庭和社区要提供一种尊重生命的环境和氛围,共同打造维护青少年生命安全的机制。

  叶澜教授说:教育是基于生命的事业,我们怀着对生命的敬畏和尊崇,追寻教育的本真,期待开启我国中小学生命教育的新篇章!

  注:本研究为济南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指南项目组研究成果之一。

  主要参考文献:

  [1]王学风. 台湾中小学生命教育的内容及实施途径[J]. 教育评论,2001

(06):52-54.

  [2]张美云. 近年来我国大陆关于生命教育的研究综述[J]. 上海教育科研,2006

(04):13-16.

  [3]潘凤亮. 生命教育先要关怀权利[J]. 人民教育,2004

(21):10.

  [4]任丽平. 论大学生生命教育[J].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23

(4):93-96.

  [5]谌红桃. 生命教育任重而道远[J]. 宁夏教育,2004(Z1):114.

  [6]王北生,赵云红. 从焦虑视角探寻与解读生命教育[J]. 中国教育学刊,2004

(02):16-19.

  [7]罗楚春. 生命教育的研究与探索[J]. 中国教育学刊,2004,12

(10):8-11,15.

  [8]刘济良. 生命教育论[M].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9]肖川,马朝阳,曹专. 生命教育的内涵、价值与实施路径[J]. 人民教育,2013,24:12-15.

  [10]王晓虹. 生命教育论纲[M]. 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

  [11]许世平. 生命教育及层次分析[J]. 中国教育学刊,2002

(04):5-8.

  [12]余林梁. 开展生命教育,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J]. 逻辑学研究,2003,23

(3):107-111.

  [13]蔡巍然. 不可缺席的生命教育[J]. 中国科学教育,2004,6:43-44.

  (作者单位:山东省济南回民中学,济南,250001)

出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作者:魏秀杰

本文来自 好问网(www.haowenwang.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