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四伏,俄军卫星多轮排查,找不到乌军主力,9万精锐去向不明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四维地球卫星图怎么不显示地名了 危机四伏,俄军卫星多轮排查,找不到乌军主力,9万精锐去向不明

危机四伏,俄军卫星多轮排查,找不到乌军主力,9万精锐去向不明

2023-06-21 02:3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近期,乌克兰军队在扎波罗热州以及顿涅茨克南部发动的大规模反击并未取得预想的战果,乌军花费两周时间甚至没有接触到俄军第一道防线。当“豹2”变成“爆2”,当“布拉德利”变燃烧的废铁,北约武器的“神话”几乎在一夜之间就被无情戳破。为了挽回颜面,尤其是为了挽回北约武装甲载具在俄制弹药面前不堪一击的颜面。北约一方面讳败冒功,将乌克兰进展缓慢、损失惨重的所谓“大反攻”,吹嘘成不断取得进展的胜利,即便被夺回的土地不足100平方公里。

(乌军坦克)

不过,俄罗斯军队在乌军反攻面前依然危机四伏,一方面虽然乌军在整个南线战场已经投入至少27个旅级别单位,但是乌军新组建的第9军和第10军中的主力以及俄军最精锐的主力部队大部分并没有出现在扎波罗热以及顿涅茨克战场,除去在卢甘斯克和哈尔科夫方向保留的一部分重兵之外,乌军还有9至10万精锐突击力量并没有投入战斗,例如第88空突旅、第22、41、42、43机械化步兵旅;第13、38海军陆战旅以及第48、49、142炮兵旅。

(乌军坦克)

他们到底去哪里了?俄罗斯电子战部队和航天侦察部队对乌克兰全境进行了广泛细致的侦察,依然无法找到蛛丝马迹。另一方面,乌克兰军队的军事行动逐渐转入夜间,这让俄军电子侦察系统落后的问题逐渐暴露,且不说乌军的其他部队在哪里,就是处于进攻状态的乌军到底在哪里,也成为俄军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顿涅茨克地区乌军的坦克正向俄军射击)

实际上,当北约对此次“胜利成果”的作战过程进行“复盘”之时,他们发现乌军在技术装备遭遇极大损失后,立即改变了反攻之初使用的白天正面强攻的战术,而是改成了在夜间使用小股装甲分队进行袭击的战术,并且在个别夜战中居然还掌握了绝对主动权。而乌军之所以能在夜战中占据主动,北约将其中很大一部分功劳归结于西方的装备。只不过,此次西方找到的“抗俄神器”不再是大型武器平台,而是一个曾经被人忽视的“非致命性装备”——夜视系统。为此,有西方媒体大言不惭的宣称,“我们(乌克兰)拥有夜晚”。

(配备夜视装备的乌军正在执行巡逻任务)

在西方媒体的描述中,每当夜幕降临之后,乌军可以从容不迫的向俄军阵地发起袭击,因为对于他们而言“一切都像白昼一样清晰”,所以可以轻松的夺取俄军阵地。在此过程中,由北约提供的“豹2”坦克等技术装备,可以利用自己性能优越的夜视系统,在8公里之外对攻击的乌军实施火力支持。

同时为了给予乌军攻击部队更大的火力支持,乌军还对其使用的四旋翼小型无人机进行了改造,使其具备一定的夜视能力,然后在夜晚飞抵目标上空,指引乌军炮兵对俄军实施火力覆盖。反观俄军,由于缺乏夜视装备,既无法及时察觉危机,更在遭遇攻击后,面对“黑暗中的曳光弹只能畏缩不前”。所以,西方媒体几乎一致认定,每当夜晚来临之际“俄罗斯军队就会变得越来越紧张”。

(乌军无人机操作员在帮82毫米迫击炮进行校正)

这已经不是西方媒体第一次宣扬乌军的夜战能力了。在西方媒体看来,自2014年“克里米亚危机”以来,乌军就从美国得到了大量夜视装备,并使其在在与东乌民兵的交锋占据了优势。所以,到了俄乌冲突爆发后,尤其是第一阶段俄军“闪击战”失利,乌军利用其夜视设备对俄军不断发起袭扰之际,西方就迫不及待的宣称俄军正在“黑暗中挣扎”。尤其是随着战争的进行,西方援助的各种夜视装备越来越多之时,有西方媒体甚至已经将乌军使用夜视装备称之为,“可以改变乌克兰战争游戏规则的领域”。

(乌克兰特种部队在夜间合影)

为了进一步证明乌军在夜晚能够“战无不胜”,也为了凸显俄军的不堪。在西方媒体的报道中,俄军在夜间作战时,依然在使用照明弹等老式装备。所以,英国《经济学人》杂志就曾刊文指出,“俄罗斯军队无法在黑暗的掩护下发现乌克兰的袭击”。

(乌军的夜视装备是大部分是由美国提供的)

为了和乌军在夜间作战,俄军也是拼了。根据目前的各种战报显示,俄军不仅没有在夜间“畏缩不前”,更没有丧失在黑夜中作战的能力。其实,俄军中的精锐部队和“瓦格纳”集团的雇佣兵都配备了单兵作战的夜视装备,同时部分俄军的普通部队中也有部分士兵也配备了夜视装备。虽然,其性能与美国或西方的产品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但是并不代表俄军士兵在黑夜之中没有任何感知能力。

更何况,俄罗斯空天军的卡-52“短吻鳄”和米-28N“浩劫,”更是有“暗夜猎手”的美誉。所以,仅仅从装备上看,俄乌两军的夜视装备,或许存在着代差,但这并不足以让乌军成为“夜晚的主人”。真正决定双方战局的,甚至某次战斗结果的,其实还是双方之间的兵力、兵器的投入,以及体系化的运用。

(夜间发射“海马斯”的瞬间)

以马卡里夫卡之战为例,为了夺取这个面积不过0.67平方公里的居民点,乌军先后投入作战的兵力,至少有7个旅的番号。同时,还利用大口径火炮和“冰雹”火箭炮,对进攻的乌军进行火力支援。饶是如此,乌军还是与俄军进行了惨烈的地面争夺,双方对马卡里夫卡的控制先后三次易手。

(隐蔽阵地中乌军一门M109A6自行榴弹炮)

据乌军方面所言,曾经一度击退了俄军14次反击,最终迫使其撤至马卡里夫卡以南700米处重新布防。但是获得胜利的乌军并没有利用夜色的掩护,凭借自己的夜视装备的优势,乘胜对退守中的还处于混乱状况的俄军发起攻击。由此可见乌军,乌军的夜战能力并没有西方吹嘘的那么强大。其在大诺沃西尔卡的反击取得的战绩,更多是因为兵力、兵器在此方向上突然增加的结果。同时也借助了当时下雨的气象条件,因为俄军的空中优势被极大地削弱。

(乌军为其无人机部队配备了夜视装备)

当乌克兰将白天攻击改为夜战之后不久,俄罗斯就已经开始调整相关战术。尤其是为了限制乌克兰的无人机运用,立即启动电子战系统,以破坏乌军之间的通讯能力,同时也削弱乌军无人机的作用,乌克兰军队即便将部队藏起来,但在俄军的大范围电子监控下依然难以发动突袭战。

总体上来说,面对俄军的体系化优势,乌军或许可以凭借某些装备上的性能优势,在战争的某个阶段占据一定的优势。但想要获得战争最终的胜利,或许必须建立一套能与之相匹敌的体系,但这对于乌克兰和北约而言,绝对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