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日报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四平保卫战简介内容100字 吉林日报

吉林日报

2024-06-03 15:2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2020年7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吉林来到四平时作出了“一定要充分利用好红色资源,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好、利用好、作用发挥好”的重要指示和殷切嘱托。

牢记嘱托,感恩奋进。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吉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四平市委、市政府以吉林四平干部学院为重要载体,深挖四平红色资源“家底”,擦亮“四战四平”红色党性教育品牌,全力建设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倾力打造全国红色地标城市,让红色基因薪火相传。

传承红色基因—

打造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为最直观最立体的历史教科书、作为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宝贵资源、作为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重要依托,在实践中已经成为党员干部了解党的历史、加强党性锻炼的重要场所,广大群众培养爱国情感、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阵地,青少年学习革命传统、陶冶道德情操的重要课堂。

红色,中华民族精神体系中最耀眼的坐标、党史学习教育最厚重的载体;红色,又是四平的根脉和灵魂,传承红色基因,才能凝心聚力,阔步前行。

硝烟滚滚的塔子山、鲜血浸染的天桥、巍然耸立的烈士纪念碑……走进四平,处处可见革命历史遗迹。这是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用生命留下的宝贵红色资源。四平市委、市政府多措并举,将红色资源有效整合利用,加强红色教育阵地建设,着力提升四平红色文化品牌影响力。

经省委批准、省编办审批,2021年4月25日,四平干部学院在市委党校加挂牌子,正式成立。2022年10月底,四平干部学院顺利通过中央组织部党性教育干部学院办学质量评估,成为中组部备案的全国72家党性教育干部学院之一,并更名为吉林四平干部学院。

吉林四平干部学院现址位于四平市铁西区海丰大街800号,占地面积1.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拥有多功能报告厅、多媒体教室、图书馆、阅览室、餐厅等完善的办学设施。

为优化办学环境,全面提升干部学院培训水平,在市委、市政府大力支持下,学院整体搬迁工程已经启动。新校址位于四平市铁西区以丛泉湖为中心的绿色生态新区。整潭湖水由八大泉眼涌出而成,水域面积70多万平方米。丛泉湖曾因坐落于原梨树县杏山乡乡政府东南而得名“南湖”,后曾改名“玄武湖”。据《梨树县志》描述,“此地泉眼丛生”,乃福瑞、祥和之地,铁西区政府故此将其更名为“丛泉湖”,后又在湖边建起由各种观赏性花卉为景观的“丛泉湖花海”。

学院新址距四平城区(“四战四平”主战场)约13公里,距梨树县东北民主联军四平保卫战指挥部旧址约3.5公里,总占地面积10万平方米,规划总建筑面积6.7万平方米,可满足2000余人同时在校培训。

每到花期,站在学院新址教学楼上,远眺丛泉花海,一望无际,心旷神怡;漫步薰衣草花园,花香扑鼻,沁人心脾。一排排的果蔬棚膜,展示着新时代四平乡村振兴、农民富裕的美好图景。春暖花开之际,丛泉湖上20多种珍稀水鸟来此驻足栖息。它们玩闹嬉戏,在水光间鸣叫,在蓝天中飞翔。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景,为学员培训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创新“六位一体”模式—

叫响红色党性教育品牌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用好红色资源的指示精神,按照“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的要求,学院深入挖掘“四战四平”革命英雄主义历史资源,创新完善以“传承英雄史、再铸英雄魂”为主题的红色党性教育项目,坚持“八个转变”,实现“八个新突破”:课堂教学由理论灌输为主向与现场教学结合转变,实现教学吸引力提升新突破;角色定位由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员为主体转变,实现感染力提升新突破;教育内容由普遍共性向彰显特色转变,实现同质化问题解决新突破;教学重点由注重历史性向与注重时代性结合转变,实现内容针对性提升新突破;师资投放由单靠自有师资向全市统筹转变,实现师资队伍建设新突破;资源利用由专注城区向域内整合转变,实现党性教育内容多样性新突破;方案创设由固定不变向按需定制转变,实现教学模式灵活性新突破;方法路径由注重集中教育向与日常教育结合转变,实现实效性保障新突破。

以往的教育培训,常常采取“灌输方式”,理论色彩浓厚,其好处是能够解决“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但也存在枯燥乏味、吸引力不强等问题。为改变这一状况,学院加大了教学培训方式方法的创新,增强红色教育培训的感性冲击力和趣味性,形成“六位一体”(理论教学+现场教学+访谈教学+体验教学+情景教学+影像教学)的党性教育模式,将“四战四平”红色资源转化成生动的党性教育教材,使红色资源动起来、“活”起来。通过开展列队整编、军姿训练、战地救护演练、战地攻防演练、红色体验餐、红色教学情景剧、红色演出、重走英雄路、敬献花篮、项目宣誓、激情感言等体验活动,充分调动起学员参与党性锻炼的积极性、主动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式教学方式的运用,注重“巧”讲,讲而不满、引而不发、点到为止,重点让学员在实践体验中自我感悟、自我总结、自我激励、自我提升,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主动思考。

截至2023年4月,吉林四平干部学院“六位一体”的党性教育模式,已形成“48+25+3+3+4+7”的红色教育课程清单。理论专题课程开发出适应形势需要的5大类(公共课程、地方特色课程、“四战四平”红色课程、党性教育课程、能力提升课程)48个课程,包含公共专题课程12个、党性教育专题课程12个、能力提升课程9个、四战四平精神红色专题课程10个、地方特色课程5个。此外还有现场教学25个、访谈式教学3个、情景模拟教学3个、体验式教学4个,影像教学、视频微课7个。通过红色培训点单形式自由组合,既满足了培训单位多样需求,又达到了培训目标,培训的灵活性、针对性、吸引力都进一步提升。

挖掘整合教育资源—

构建红色党性教育体系

四平把讲好红色故事作为宣传教育工作的核心内容和重要方式,充分挖掘、深入研究、生动讲述以红色故事为代表的历史故事、文化故事、革命故事、当代故事,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历史文化内容注入活的灵魂。

2021年文化和旅游部、中央宣传部、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国家发改委联合发布“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其中,第10条“英雄吉林·精神永存”精品线路中,四平战役纪念馆、四平烈士陵园、塔子山战斗遗址、三道林子战斗遗址、东北民主联军四平保卫战指挥部旧址位列其中。当年,市政府相关部门深入考察全市57处红色点位,改造升级四平战役纪念馆、四平烈士陵园、耻钟广场等12处红色点位,新建旗帜广场《英雄城——四平》和塔子山《浴血丰碑——四平保卫战》两座大型雕塑。

吉林四平干部学院紧跟全市确立的“全国红色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发展定位,与四平战役纪念馆、四平烈士陵园、梨树县博物馆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挖掘红色资源,合力打造红色培训精品线路。围绕“传承英雄史、再铸英雄魂”这一核心主题,对每个现场教学基地重新定位,确定各自独具的教育主题,对应解决一个当代领导干部党性修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并随着时代发展、教育需求进行调整。如塔子山战斗遗址确定的主题为“迎难而上,敢于牺牲”,着力解决当代党员领导干部如何树立责任担当意识和保持敢于斗争作风的问题;四平保卫战指挥部旧址确定的主题为“听党指挥、攻坚克难”,着力解决当代党员领导干部如何树立大局意识,培养攻坚克难精神的问题;四平烈士陵园主题为“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着力解决一些党员领导干部理想信念动摇、宗旨意识淡薄的问题;梨树县全国百万亩绿色食品原料(玉米)标准化生产基地确定的主题是“推广梨树模式,保障粮食安全”,着力解决一些领导干部思想僵化、固步自封的问题。同时,开发设计反映不同教育主题的专题理论课、访谈式教学课,既保障了党性教育的系统性,体现了时代性,又增强了针对性。

为了高效有序利用四平红色资源,吉林四平干部学院整合四平、梨树、伊通、双辽红色资源,构建起整个四平地区红色党性教育体系。坚持“三个结合”,打造了“五条线路”。一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相结合:以“四战四平”为主,与该市部分抗联资源结合起来,延长红色培训链条。二是市区与县区相结合:将市区城市攻防战为主的红色资源与伊通和双辽等地抗联时期形成的游击战为主的红色资源相结合,丰富培训内容,拓展培训空间。三是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开发习近平总书记梨树行三个现场教学基地,与四洮铁路街区和“四战四平”红色资源相结合,延长教育基地的历史纵深。在三个结合基础上,设计了市内线、东线、南线、西线、北线等5条现场教学线路,将各个地区的红色党性教育基地穿起来,将点连成面,使散落在全市的红色教育资源整合利用,全面呈现四平红色文化脉络。

建立师资教学联盟。学院拥有学科齐全的高素质专职教师队伍。同时,按照“校内校外、市内市外、域内域外”相结合的基本原则,建立吉林四平干部学院师资联盟,整合校内外、域内外可用资源,建立优秀师资库,保障红色培训高质量、持久运行。目前,已经建立了包括省委党校、市委党校相关教研部、吉林师范大学相关学院、各县(市)区委党校、市委党史研究室、战役纪念馆、烈士陵园等10多家单位60多名教师组成的优秀师资库,为红色教育培训提供了人才队伍保障。

建立服务保障联盟。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整合全市可用资源,建立学院服务保障联盟,保障红色教育培训顺利开展。强化红色旅游生活服务保障:整合全市可用资源,与10家集住宿、餐饮、培训功能为一体的大型宾馆合作,校外资源可接待千人以上住宿、3000人以上就餐,校内可容纳320人培训、120人住宿、240人就餐;与多家运输企业合作,保障红色教育培训接待用车需求。

吉林四平干部学院自2021年4月25日成立以来,共计培训193期、16946人;红色党性教育项目自2015年运行以来,共计培训620期、48172人。学院连续被评为吉林省文明建设单位,荣获吉林省青年文明号、全国青年文明号等荣誉称号。

党性教育是一项持续运行的常态化工作,要摒弃毕其功于一役的思想,解决激动一阵子和自觉行动一辈子的问题,就必须与经常性教育相结合。吉林四平干部学院不断摸索,总结出“三进”工作法:一是进媒体。学院与凤凰卫视、搜狐视频、上海电视台纪实频道、四平电视台等合作录制了多部电视专题片和纪录片,建立了吉林四平干部学院网站,同时加大在各种纸质媒体的宣传力度,将党性教育与日常生活深度融合,扩大覆盖面,提升持久性,形成教育合力。二是进课堂。安排党性教育课进各类主体班次课堂,并不断提升比重,突出党性教育的重要性和连续性。三是进教材。编辑整理了多套以四战四平为主要内容的党史教材,购进了大批党性教育书籍,增强教育的系统性。通过多方联动、多路并进,拓展了日常自我党性教育的途径,用生动、形象的历史事实诠释了“英雄”“党性”“信仰”的深刻内涵,增强了党性教育的持久力。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