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愿净土 圆梦复兴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全集1 弘愿净土 圆梦复兴

弘愿净土 圆梦复兴

2024-06-02 11:5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唐代诗人李白的一首《独坐敬亭山》,让世人领略了安徽宣城敬亭山的秀美肃穆和幽静空灵。

  李白写道:“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宣城敬亭山之大美胜境,尽现诗中。

  弘愿寺与净土宗

  在安徽宣城敬亭山南麓,钟灵毓秀的风景中有一处圣土所在―――弘愿寺。2004年由净宗法师复建,是一处弘扬唐代善导大师净土宗思想的道场。

  据净宗法师介绍,弘愿寺的前身是广教寺,为唐大中年间黄檗禅师创建,历代高僧辈出,化导普广。近代毁于战火,唯存宋代“双塔”,现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经省市两级人民政府批准,2004年恢复重建,移迁新址,更名为“弘愿寺”。

  弘愿寺建筑庄严宏阔,雄健稳重,气度恢弘,有着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但见寺院周围平坦开阔、空旷高朗,稍远处群峰环抱,一江绕萦,好一处天然佳地!

  弘愿寺这座大自然中的人文胜景,与秀美的敬亭山交相辉映。

  在寺前广场,就听到“南无阿弥陀佛”的清亮之声,庄严肃穆,踏着念佛声的节奏,一步步走向弘愿寺。令人瞩目的是弘愿寺的山门,大气、宏阔、稳重,牢不可撼。

  寺内来迎殿、念佛堂、讲经堂、钟鼓楼、五观堂、僧寮等,共计7000平方米,这是一期工程的体量,二期工程正在建设中,都是仿唐建筑。

  踏进山门,笔者就注意到为游人提供的茶水休息室,寺内随处可见让人歇脚的长椅。两侧的文化长廊,展示着净土宗的文化。瞬间就感受到弘愿寺的人文关怀,让人倍感温馨。

  笔者还看到了寺院里两处陈列着净土宗丛书、光盘,数量达数十种,全部任人自选,免费赠送。

  在与出家师父、义工莲友的接触中,笔者可以感受到,整个弘愿寺上下,洋溢着祥和友善的氛围。这里不提倡大兴香烛,免费提供信众、游客燃香供佛。免费提供食宿,就连流通处的佛教商品也是低价结缘,没有商业气息。

  笔者随净宗法师缓缓移步前行,只见游客三五成群、闲庭信步。而居士信众则是虔诚地沉浸在弥陀大悲熏染中,专注肃穆、彼此传导着“爱心为本,谦卑喜乐、祥和友善”的净土宗理念。

  佛教从两千多年前传入中国,至今已融化在中华文化的哲学、文化、艺术等诸多领域,积德行善的理念也深深地影响了广大信众,成为许多人和谐处事的人生观。佛教文化成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与中国人的民俗、生活、心理息息相关。

  净宗法师把佛教在中国演化传播的过程概括为“传入”、“吸纳”并“中国化”(本土化)。隋唐时期,佛教在中国得到了广泛传播,在传播中又分立出许多门派。净宗法师认为“分宗立派”标志着佛教文化的成熟。作为一种外来文化,佛教因其倡导“行善积德、因果报应”,符合中国民众与人为善的价值观,在传播中受到了民众的认可,扎根于中华本土;在与中华文化相适应过程中,佛教教义也融入诸多中国元素,完成了它的“中国化”。

  隋唐时期独立成为一门学派的“净土宗”亦称“净宗”、“莲宗”,在当时的佛学界与“禅宗”并立,兴盛一时。宣城敬亭山弘愿寺倡导的就是大乘八宗这一的净土宗。

  世出世善一道兼行

  弘愿寺作为净土宗的根本道场、教学重地,弘愿寺还身兼佛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的实验地,以实际行动弘扬善举。

  “净土纵隔万亿程,应声即来。”2009年5月,端午节来临之际,弘愿寺法师及几位随行居士,代表弘愿寺及下院佛林净寺走访了周边3个村落里的15家生活贫困户,为生活困难群众每家发放了慰问金和食用油,并祝愿他们早日摆脱贫困、生活幸福安康。

  2010年1月,加勒比海岛国海地发生强烈地震,宣城弘愿寺随即举办七日念佛法会,为海地大地震中一切伤难生灵有情念佛,祈愿伤者早愈,亡者超升,赈灾顺利;祝中国海地维和人员一切平安;并愿世界风调雨顺,少灾少难,人民安乐。

  由于弘愿寺专注于“净土宗”的本义,把许多时间和精力用在联系信教群众、创新“现身说法”上,贴近底层信众,用善举做到深入浅出的演绎,引领信众感悟佛学精义,教化人们多做善事。

  正本清源回归善导

  纵观历史,净土宗虽曾一度兴盛,但在隋唐之后很长一段时期,一直若隐若现,似有若无。这主要是应为净土宗经卷一度失传,教义理论只好借鉴其他教派。

  据净宗法师介绍:净土宗虽然在隋唐时期,由昙鸾、道绰、善导三大师创立了系统的理论,并由唐代的善导法师集大成做了归纳整理、提炼升华,形成完整的思想理论体系,但后来由于战乱等原因,净土宗并没有传承下来。

  空前繁华的大唐帝国在其后期也遭遇到了危机,佛教传播也同样遇到了劫难,尤其是唐朝末年对佛教界铭心刻骨的会昌法难,以及随后而来五代十国的战乱,使净土宗在中国消失了。

  庆幸的是,植根于民众、传播广泛的净土宗善导大师一系列著作在隋唐时期就已跨越东海传入东瀛,被当地信众所普遍珍重、敬仰,并加以深入研修广泛传播。

  净宗法师说,面对失传的净宗理论,历代的净土宗修士们不气馁,这些立志传承净土宗的佛家弟子,在理论上借鉴了天台宗或华严宗;而在实修上,又多受“禅宗”的影响,但终归使净土宗从名义得以传承。

  百年以前,隋唐时期昙鸾、道绰、善导三大师的净土宗著作从日本回归祖国,为净土宗新时代的开启预备了理论基础。目前佛教界、学术界研习、修学善导大师净土思想兴致蔚然,净土宗终于回归本源。

  大慈大悲普度包容

  佛学的魅力在于:追求人类共同福祉,佛教诸多理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融相通。弘愿寺倡导追求心中净土,不仅是探索个体生命的终极意义,并且成为建设小康社会现实中拥有积德行善的恒定观念。佛教倡导民族和睦、社会和谐的理念有助于净化人心,有利于维护我国社会稳定。

  净宗法师阐述道,追本溯源,唐代善导大师开宗立派的本意,首先是面对当时的广大百姓,也就是信众。在服务于民间基层寻找精神寄托的同时,积极引导民众扬善弃恶;净土宗之所以在创立初期就香火鼎盛,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引导信众在修行中达到与社会和谐。做到了“度人度己、普度众生”。

  净宗法师谈及国家战略的西部“一带一路”建设时说,要以人文交流为纽带,夯实亚洲互联互通的社会根基。佛教文化在促进各民族文化交流和文明融合层面,有着独特的优势。佛教平等圆融、普度众生的教义超越时代与地区;平等对待一切宗教,具有不执成见、兼容并包的胸襟,与人类普遍意义上的精神追求相一致。

  佛教典籍浩瀚,博大精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见证,众生智慧的结晶。无论是教义阐发、人才培养、法门拓展,皆为济世。济世靠人,尤其需要加强宗教队伍自身建设。

  法师表示,弘愿寺要在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的基础上,努力在推进民主管理、服务信教群众、参与公益事业等方面多下功夫,进一步提高弘愿寺在宗教界和信教群众中的影响力。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国家,彼此融通互涵,共谱和谐主旋律。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让国人对中华传统文化重拾自信,中华文化复兴的意识日益强烈。这种文化自觉是对本有优秀文化的体认,也是实现“中国梦”的动力源泉。在谈及佛教理念创新方面净宗法师也道出了自己的几点建议:

  第一、应加强理论研究,并注重佛教理论在现实社会之应用。

  第二、加强对念佛场所的管理及合法化建设。

  第三、加强自身队伍建设,注重讲经人才的培养,真正打造一支国家需要的佛教人才队伍。

  文/李根

  安徽弘愿寺净宗法师

  释净宗,1966年生于安徽宣城,1986年毕业于中国民航学院,1994年出家修行。2004年至今,领导恢复重建安徽宣城弘愿寺。2012年8月,受陕西蓝田县佛教协会礼请住持下悟真寺。2013年受聘为鉴真学院名誉院长、鉴真文化研究所所长、特聘教授兼研究生导师。

  净宗法师是中国大陆率先弘扬善导大师净土思想的法师,也是目前国内专门弘扬善导大师净土思想著名的法师。

  根据法师早期讲法整理成的《念佛胜易》、《净宗略讲》、《唯说念佛》、《阿弥陀经核心讲记》、《十八愿讲记》等书在佛教界产生了非常大的反响。

  法师整理编撰的《善导大师全集》、《净土三经》、《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净土思想的善导者》、《净土宗概论》、《心籁》多部专著已在岳麓书社、宗教文化出版社等多家单位出版发行。

  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继唐朝之后,由法师的倾力弘扬再次受到佛教界、学术界以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重视。

  弘愿寺坐落于著名江南诗山――安徽宣城敬亭山南麓,2004年由净宗法师开山辟建。

  寺址平坦开阔,空旷高朗,群峰环抱,一江绕萦;寺院建筑取仿唐风格,庄严宏阔,雄健稳重,气度恢弘;与秀美的敬亭山相看两不厌,交相呼应。

  弘愿寺在净宗法师主持下,专依专弘善导大师净土思想,所出版的净土宗丛书、光碟流通海内外,善导大师净土教法广为传播。

  弘愿寺将矢志不移地继续传播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

(来源:人民政协报)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