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商业和服务业区位论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商业与服务业的区别 第4章 商业和服务业区位论

第4章 商业和服务业区位论

2024-05-27 00:1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第4章 商业和服务业区位论 4.1 复习笔记

一、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

1.中心地理论形成的背景

(1)进入20世纪,资本主义经济的高度发展,加速了城市化的进程。城市在整个社会经济中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成为工业、商业、贸易和服务业的聚集点。

(2)许多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和地理学家把研究的焦点对准了城市。在城市社会和经济行为研究基础上,对城市的形态、空间分布和规模等级也开始了研究。

(3)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是探索“决定城市的数量、规模以及分布的规律是否存在,如果存在,那么又是怎样的规律”这一课题。

2.基本概念

(1)中心地

中心地是周围区域的中心,是指能够向周围区域的消费者提供各种商品和服务的地点。

(2)中心性

中心性是指中心地对其周围地区的相对重要程度。

(3)货物的供给范围

货物供给范围是指由中心地供给的货物能够到达多么大的范围。

(4)中心地的等级

中心地的等级取决于其能够提供的货物和服务的水平,一般能够提供高级货物和服务的中心地等级相对较高。

3.中心地三原则与中心地系统的空间模型

(1)市场原则与中心地系统

市场原则是建立中心地系统模型的基础。在构建市场原则基础上的中心地系统时,克氏首先假定了以下前提条件:

①中心地分布的区域为自然条件和资源状况相同、且均质分布的平原;

②具有相同的交通条件,且运费与距离成正比;

③消费者都利用离自己最近的中心地,即就近购买;

④相同的商品和服务在任何一个中心地价格都一致,消费者购买商品和享受服务的实际价格等于销售价格加上交通费;

⑤人口也是均匀地分布,居民的收入和需求,以及消费方式都相同。

(2)中心地的形成

①在上述前提假定条件下,中心地均匀地分布在平原上,同类中心地间的距离也相同,且每个中心地的市场区域都为半径相等的圆形区域。

②任何一个中心地都与6个和自己相同等级的中心地为邻。各中心地不断竞争,同时组成一个有规律递减的多级六边形空间模型,所有中心地达到空间均衡。

③克里斯泰勒认为,中心地的市场区域规模是按照一定的比例变化的。各中心地的市场区域是其低一级中心地市场区域的3倍。

(3)市场原则基础上中心地系统特点

①中心地具有等级性,且各级的中心地与中心职能相对应;

②中心地按照一定的规则分布;

③各等级间的中心地数量和市场区域面积呈几何数变化。

(2)交通原则下的中心地系统

交通原则下形成的中心地系统的特点是,各个中心地布局在两个比自己高一级的中心地的交通线的中间点。形成的中心地系统称为k=4的中心地系统。

(3)在行政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系统

其特点是在划分行政区域时,尽量不把低级行政区域分割开,使它完整地从属于一个高级行政区域。形成的中心地系统称为k=7的中心地系统。

(4)三原则适合的条件

①在三原则中,市场原则是基础,而交通原则和行政原则可看作是对在市场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系统的修正。

②高级中心地对远距离的交通要求大,因此,高级中心地按交通原则布局,中级中心地布局的行政原则作用较大,低级中心地的布局用市场原则解释比较合理。

③自给性强、与城市分离的山间区域内形成的以某一中心地为核心的自给区域,其行政原则的作用相对较强。

4.克里斯泰勒中心地理论的意义和存在的问题

(1)理论和实践意义

①中心地理论是地理学由传统的区域描述走向对空间规律和法则探讨的直接推动原因,是现代地理学发展的基础。

②中心地理论是城市地理学和商业地理学的理论基础,对城市等级研究、城市内部与城市之间社会经济研究、城市区位与城市职能研究等具有指导意义。

③中心地理论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理论基础之一。

(2)存在的问题

①只重视货物供给范围的上限分析,即中心地的布局是按照上限大小来决定的。

②在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系统中,K值在一个系统中是固定不变的,与现实不符。

③把消费者看作“经济人”,但在现实中,消费者多是“满意人”。

④忽视了集聚利益,事实上,同一等级或不同等级的设施集中布局会产生出集聚利益。

⑤中心地理论对需求的增加、交通的发展和人口的移动带来的中心地系统的变化没有加以论述。

二、零售业区位论

1.影响零售业区位决策的基本因素

(1)消费市场状况

①市场区域的大小、贫富和构成等对零售业态选择和规模具有重要的影响。

②零售业区位最大的特点是消费者指向,即零售业区位与人口的分布密度呈比例。人口密度大的区域零售业区位一般比较多,而且规模也相对大。

③收入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市场区域的总购买力和收入等级间产生的购买行为模型的差异上。这种差异产生的结果是对零售区位的类型、数量和规模要求不同。

(2)空间距离和交通条件

①消费者克服空间距离的作用所要付出的空间费用或时间费用是决定消费者选择购物地点的一个重要因子。

②随着距购物中心地的距离增加,在该中心地购买的家庭数量会减少。

③交通设施条件好的市场区域,消费者购物所需要的时间会缩短,空间费用会降低。对于零售区位而言,其商品的销售范围会扩大,商业规模等级也有可能扩大。

(3)零售业间的竞争

①零售企业的区位选择和与其在同一区域经营同种类型的零售企业数量和竞争力有密切的关系。

②区位间的空间竞争,会出现两种趋势:

a.相互排斥趋于分散;

b.在竞争中产生联合,即由于外部规模经济而形成各种专业化的商业中心。

(4)地价的作用

①地价是土地价值的经济反映,是指用来购买土地的效用或为预期经济收益所付出的代价。交通便捷性、空间的关联性和周边环境的满意度是影响土地购买者支付土地价格的重要因子。

②一般地说,市中心是全市交通网络的辐辏点,具有最佳的交通便捷性和可通达性,空间的关联性也最好,因而地价达到最高。

③不同的经济活动对地价的支付能力不同,城市内部土地利用空间结构实际就是不同的经济活动,因取得的利润大小不同,在区位空间上竞争组合的结果。

④不同类型的零售业所能支付的地价能力是决定区位选择的重要因子。

2.零售业空间模型

零售业活动的空间模型可分为关于零售业活动的空间分布与职能结构模型和关于零售业活动的区位模型。

(1)零售业空间类型划分

贝利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把零售业空间分为三大类:

①在中心部存在一个核心的商业设施,以此为中心商业职能呈同心圆分布,按照商业集聚的规模进一步可分为中心商业区、区域中心地、社区中心地和近邻中心地。

②沿道路和街道呈带状分布的零售业空间,又可分成传统的购物街、沿主要干线分布的零售业空间、在郊区形成新的带状零售业空间和高速公路指向的零售业活动集聚空间。

③追求类似零售业活动集聚利益和接触利益在某一地点集中而形成的专业化空间。

(2)中心商业区的内部结构

①中心—边缘模型

a.中心商业区的空间结构由核心部和边缘部组成。

b.核心部具有高度的土地利用、空间垂直发展、白天人口集中和特殊职能布局等特征。边缘部土地面积相对广、土地利用密度不高,该区域的最大特征是职能的空间分化。

②空间融合模型

a.在中心商业区的核心部,首先以核心部为中心各职能呈同心圆布局,在此基础上重叠着沿交通线呈带状分布的零售业区并按照等级职能的高低由内侧依次布局。

b.在同心圆和带状相互重叠的模型上,再叠加上特殊专业化职能空间,就形成一个空间融合模型。

c.即使种类同样,等级不同,最终选择的区位空间也不同。

3.零售引力模型

(1)赖利零售引力法则

①当在A和B两城市间存在着一个等级相对低的C城市,两城市对C城市吸引的零售额的比率与两城市的人口成正比,与到C城市的距离比的平方成反比:

式中:表示城市B向城市C吸引的零售额;表示城市B的人口;表示城市C与城A的距离;表示城市C与城市B的距离;

②赖利进一步研究认为,如果两个城市的规模差距太大时,对某地的零售引力与其离两城市间的距离比的3次方成反比:

(2)贝利零售引力模型

用城市的中心职能数代替了赖利的人口数。其模型公式为:

式中,表示A和B城市间的距离;rb表示两城市的分割点离B城市的距离为;表示A和B城市的业种数。

(3)此外,还有用于对消费者购买行为研究的概率引力模型。

三、服务业区位论

1.服务业的类型与区位特征

广义的服务业是指不直接从事物质生产的所有经济活动,狭义的服务业是指为个人或企业提供各类服务活动的行业。营利性服务业属后者,可分为三种类型:

(1)以个人和家庭为对象,提供日常服务活动的服务业。

这类服务业具有零售业的特征,区位布局尽量接近消费者。

(2)以企业(或行政机关等办公机构)为对象,是为其提供运营活动产生的服务性需求的经济活动。

这类服务业代表性的行业有广告业、设计业、信息服务业等,高度集中在大城市。各种办公机构集中的城市中心区则一般是其最佳区位候选地。

(3)具有办公机构性质职能的服务业。

这类服务业主要是行使各种管理职能,如企业的管理部门等。区位特点主要在中心区布局。这一类型的服务业从职能上可分为以下三大类:

①发挥着管理职能的业务中心和办公机构,这类职能具有高度的决策性和权威性,主要布局在市中心,具有极强的向心性。追求交通、信息的便捷性是其区位选择的主要动机。

②企业的子公司和部门中心,多布局于城市的次级中心区。

③从外部支援企业活动的职能。

2.服务业区位选择的因素分析

(1)该城市能够接受企业服务的规模和范围;

(2)服务区的人口数量和消费偏好;

(3)总体消费能力和消费量的分配状况;

(4)不同服务行业的总体消费潜力;

(5)其他竞争者的数量、规模和质量;

(6)竞争程度,等等。

在确定了具体的城市,进一步选择城市内部某一个区域时,企业经营者要分析以下几个因素:

(1)服务区和具体服务设施对顾客的吸引力;

(2)竞争企业的量与质;

(3)到达该服务设施的交通通达性;

(4)该区域的居民特性和风俗习惯;

(5)该区域的空间扩展方向;

(6)该区域的基本概况,等等。

在选择具体地点时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1)经过该地点的交通状况和交通发展潜力;

(2)相邻企业的基本情况;

(3)停车场的充足性;

(4)在该地点布局的综合费用,等等。

3.服务业区位选择的理论

(1)中心地理论

①中心地理论认为,每个企业都需要一个市场门槛来维持它的生存,根据提供的服务或产品的等级,企业有不同的门槛和范围。

②服务或产品的等级由四个要素来决定,即价格、购买率、门槛和范围。

③高级产品或服务要求较高的人口门槛,市场范围大,辐射半径也比较大。

④低级产品或服务购买率较高,市场范围小,辐射半径也小。

⑤企业的管理部门一般总部和分布都以与城市的等级序列相对应布局。

⑥服务业的办公机构存在等级性,不同等级的办公机构分布在不同等级的中心地内部。

(2)集聚理论

①服务业在空间上的集聚主要是追求企业间商务交流和合作的便利性和互补性,以及高度熟练的劳动市场。

②服务业的同种行业和异种行业在空间上的集聚都可得到集聚利益,企业的经营者追求集聚利益的目的:

a.便于与外部组织的接触;

b.有利于与政府和相关机关的接触;

c.接近于顾客和依赖人;

d.接近于关联企业;

e.接近于其他服务业;

f.决策者集中等等。

③企业管理职能的办公机构一般设在城市中心区,其原因为:

a.可以使情报和信息的输送和收集的距离摩擦费用最小化。

b.能够支付高额的地租。

④服务业在特定的地点发展有时也具有历史的偶然性,其形成与城市的发展历史有关。

⑤服务业的形成与政治中心的迁移也有密切的关系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