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物言志、借物抒情,浅谈宋代咏物词兴盛的原因及发展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咏物的诗和名言 托物言志、借物抒情,浅谈宋代咏物词兴盛的原因及发展

托物言志、借物抒情,浅谈宋代咏物词兴盛的原因及发展

2023-08-15 07:1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文学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它的内容类型非常广泛。在进行文学创作的过程中,古人早早发现客观万物与人的联系。因此咏物,经常会出现在各种文学体裁中,咏物之作最早就有如《诗经》中的《秦风·蒹葭》、《周南·桃夭》、《小雅·鹿鸣之什》等等一系列的咏物诗出现。

在三大韵文文体赋、诗、词中,咏物之作同样蔚然可观,名家辈出。《词源》中曾提到:“诗难于咏物,词为尤以。”咏物诗难写,咏物词更难写。而在宋朝,咏物词却大放异彩。据统计咏物词在宋词中的占比超过了十分之一,足有近三千首,可见咏物词在当时的兴盛。此景及此因皆大有说法。

一、 咏物词在宋兴盛之因

1、 词之兴起

词是源于隋唐五代时期的文学样式,于民间起,后主要传于歌筵酒宴之上。早期多为民间乐工为主要创作者,后文人也开始逐渐涉及这一文体。词本身是一种音乐文学形式,在宋朝初期稳定、发达的社会环境享乐之风流行,各阶层人民便对娱乐产生了需求。作为主要的娱乐形式,音乐歌舞的盛行便成了必然,有着音乐属性的词在其中作为主要的角色,自然也是受到了人们的关注,宋词顺势而起。

宋词的兴起,致使更多的文人接触到这一文体,进而创作,文人成了词的主要创作群体。而一开始诞生于民间的词,多少都有些低级趣味,从词中多少有些言情甚至艳情可见一斑。自命清高的文人自是不会接受这种低俗趣味,长期在儒家学派下成长的文人擅长雅。此景之下,如花间词般的词风不再盛行,更多的是体现文人雅志的咏物词的出现。

2、 传统文风

咏物在文人的创作中自古便不少见,在文人心中,托物言志、借物抒情是惯用手法。《文心雕龙·明诗》便言:“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在词的创作上,自然也是同样的,尤其在宋之前的诗一派的兴盛多少也会影响文人的创作。诗的创作向来不缺少触物后有感便执笔咏物,这种传统的创作动因会随着诗的兴盛而渐入人心。宋前的诗之盛唐便也很好为这种创作动因的更深入人心提供了基础。

咏物词的创作便是文人们顺应前人的文风,将传统文风中的咏物与新的韵文文体相结合的产物。诗在宋之前的兴盛自是不必说的,李白、杜甫等这些伟大诗人的出现以及他们那些流传千古的作品都足以佐证。而作为唐之后的新一个统一王朝,宋代的文人在学习的过程中被前人影响是既定的,那么在传统文风的影响下,文人更倾向于咏物词的创作,也就自然而然了。

3、 炼字炼意

咏物这一题材向来在文学创作上较难,这便需要创作者的能力高超,“穷物之情,尽物之态”。早在齐梁时代,便有诗人为锤炼自己的技艺而苦心钻研咏物诗。同样的道理,做事往往不能因难而放弃,要的是迎难而上的勇气。咏物词的兴盛便也有这样的原因,文人为求自己的词艺有所进步,而去选择更为难的咏物题材,正所谓精益求精。有所挑战才能有所进步,再加上人皆有争胜心理,文人们创作时对于题材的选择自会有所偏向。

二、 咏物词在宋演变之势

1、 承上启下

在北宋初期,是宋代咏物词的初期发展。这一时期的咏物词算是“承上启下”,由晚唐五代的词风向宋代词风转变的过渡期。此时的词坛都还是花间词风的天下,咏物词仅仅偶有一二。较为出彩的有晏殊的《睿恩心·芙蓉一朵霜秋色》、欧阳修的《望江南·江南蝶》、梅尧臣的《苏幕遮·露堤平》等。意在物之外形,讲求形似,力求惟妙惟肖。

这一时期的咏物词尚还未完全脱离前人的肤浅,词人对于咏物词的创作都还只是助兴娱乐,对于事物仅停留在其表面,所表达出来的便就是一个旁观者的姿态,未与人性相联系。在这段时期,仅有寥寥数首是在写物之雅志。欧阳修作有《浪淘沙·五岭麦秋残》,其词以荔枝的相关典故表达了对统治者的讽刺。

2、 开疆拓土

咏物词的星火燎原之势是到了北宋中期,后世闻名的苏轼便是在这一时期大放异彩。此时的咏物词不再只空有其可壳,而是在真正赋予事物情感与生命。苏轼作有:《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化无情花为有思人,幽怨缠绵;《洞仙歌·咏柳》,赞柳美之形及美之质;《诉衷情·海棠》,惜花祈愿“如花似叶,岁岁年年,共占春风。”等等。这便为咏物词的创新,突破了前人的单一描写手法,前进了一大步。

而后在此基础上继往开来的是贺铸和周邦彦,他们不仅仅在咏物词的抒情化上更着笔墨,还将时代及社会与之相结合,为咏物诗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其审美价值更为丰富。周邦彦在《六丑》中极尽其对落花之追惜,也自伤虚度年华。贺铸作《踏莎行·芳心苦》,咏荷不在其形而在其高贵品质,更添了其无人赏识的不幸,隐有词人的精神人格之影,诉其身世之感。这就不再仅是一私之情,多了社会之意。

3、 有增无损

北宋亡,南宋起,咏物诗在这一时期往更深的阶段发展。在此朝代更迭之际,悲壮与热血交织,流离战乱之苦无处不在,曾经风流的文人们也难置身事外。李清照作《孤雁儿·藤床纸帐朝眠起》,“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表自己的漂泊无依、孤单寂寞。朱敦儒的《卜算子·古涧一枝梅》,借咏梅表达在这动荡时局、风雨飘摇之际,自己依旧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国难当头,咏物词也不再仅是小我,更有家国,除却己身之个性,更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如洪皓作《江梅引》数首表自己的思乡之情,张元干作《渔家傲·奉陪富公季申探梅有作》表自己的政治抱负等等。其中最为惹眼的非辛弃疾莫属,《喜牵莺·暑风凉月》,上咏荷,下抒情,借古人抒心中丘壑。

除却如此浓烈情感的词,也有词人在咏物词中更追求词艺词技。在这一时期,其中佼佼者有姜夔可胜代表。姜夔的咏梅词《暗香》、《疏影》,同样咏物,此词“不粘不脱”,遗貌取神,又情调低沉,含蓄且意境高远。他的这种词风算是独成一派,对后来人影响深远。总言之,这段时期的咏物词,论其意更广,论其技更高,可谓是宋代咏物词发展的一个高潮时期。

4、 臻于圆熟、极致辉煌

在两宋的最后,咏物词的发展可算是最后的迸发,创作的最后一个浪峰,依旧是名家辈出、名作如林。宋代咏物词最后的繁荣,无论是艺术技巧还是内容境界上,都在词人笔下升华了。艺术技巧方面以史达祖和吴文英为代表:史达祖其作品用笔细腻、形神兼备,《双双燕·咏燕》被赞“可谓能尽物性”,整首无一与燕相关,却又无一不在写燕,其刻画之生动,形神俱似;吴文英为婉约派词人,其作品“运意深远,用笔幽邃”。《宴清都·连理海棠》,咏花又不忘照应人事,字字咏花又字字写人,此笔法“沉邃缜密,脉络井井”,一明一暗,可谓一绝。

内容境界上则可提三人:周密的词含故国之思念,《一萼红·登蓬莱阁有感》的一字一句都有凄寂之气,将作者身为亡国之人的故国之思表现得淋漓尽致;同为亡国人的王沂孙,亡国之哀痛也现于其咏物词中,《眉妩·新月》的悲怆是词人对于国家的感慨,“感时伤世之言,而出于缠绵忠爱”者大体便似如此;对于张炎则要更为坎坷,他本是一贵族公子,亡国之际沦为无家可归之人,亡国还无家。他所作的《解连环·孤雁》,该作借咏雁抒身世之感、亡国之痛,将“孤”这一字写到了极致。就这两方面可见咏物词在两宋的最后时期的辉煌,其艺术技巧臻于圆熟,内容境界上亦是丰富高深。

三、 结语

宋代咏物词的兴盛给后人们留下了一个又一个绝世之作,那是那个时代文人们辉煌的证明。其兴盛逃不开词之兴、传统之影响以及词人们的自我挑战,正是这些词人们的文思泉涌、妙笔生花为世人留下众多传世之作。

纵观咏物词在宋的繁荣发展,单一到丰富,简单到复杂,同时也可以从中看到时代的变迁、人心的变化。这让宋代咏物词在文学发展的历史中不可替代,自成一派,屹立于文化史上。唐诗宋词元曲清小说,宋词自古便与唐诗称为双绝,是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咏物词在其中璀璨如明珠,深刻地影响着后世文人们的创作。

参考文献:

1、《文心雕龙》

2、《词源》

3、《全宋词》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