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呼吸道感染的中医辨证治疗、病因病机、中药配方处分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呼吸道感染病状 上呼吸道感染的中医辨证治疗、病因病机、中药配方处分

上呼吸道感染的中医辨证治疗、病因病机、中药配方处分

2024-02-23 13:2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概述】

上呼吸道感染主要是指鼻腔因喉部受病原微生物感染引起的黏膜急性炎症,本病以明显的鼻塞流涕喷嚏咽喉部干燥疼痛、咳嗽、声哑等上呼吸道炎症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婴幼儿患者可伴有吐泻或因高热引起惊厥。严重者可并发支气管炎或肺炎。全年均可发生以冬春季较多。呈散发性,传染性不强,少有传变预后良好。

【病因病机】

本病的发生与受惊、劳累等多种因素关系密切多因风邪乘人体御邪能力不足时,侵袭肺卫皮毛所致,其主要病理为肺卫失宣气道不利。随季节不同时令之寒热,温燥等外邪,亦常兼夹为病。若体弱正虚者,又可缠绵不愈。特别是婴幼儿童,体虚者患本病称为易感儿童。中医病机为肺脾气虚所致。本病属中医学“伤风”、“感冒”、“夕感咳嗽”等范围。

【诊断要点】

1.有气候突变、受凉、劳累等病史,多为散在性。

2.主要症状特征:鼻塞喷嚏流清涕、喉痒咳嗽等肺系症状和恶寒发热头痛等症状。

3.主要体征:鼻黏膜水肿,充血,渗出及炎症浸润等上呼吸道卡他性炎症,扁桃体及咽部轻度充血。

4.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计数正常或轻度减少,淋巴细胞比例增高,若继发感染,则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均有增高。

5.并发症:部分患者可见支气管炎和副鼻窦炎。

12.png-sy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本病以外感风邪为主,病位局限于肺卫极少传变,多属实证。临床多见风寒与风热两大类型咽部肿痛与否是辨别寒热的主要依据。体质素虚复感外邪者,多为本虚标实证。

(二)治疗原则。以解表散邪为主。风寒型宜辛温解表风热型宜辛凉解表;虚实夹杂者宜扶正祛邪兼顾之。

(三)分型治疗

1.风寒型

症状:初起鼻塞声重或鼻痒喷嚏流涕,清稀或喉痒咳嗽痰白,不渴;或见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肢体疼痛,舌苔薄白,脉浮紧或浮缓。

治浅、辛温解表,宣肺散寒。

方药:荆防败毒散加减。

处方:荆芥10克,防风10克,羌活10克,独活10克,川芎10克,柴胡10克,枳壳15克,枯梗10克,茯苓15克,前胡15克,甘草10克。

水煎服勿过煎。(按本方能改善呼吸道卡他性炎证及周身不适)。

加减:若身热不扬,头胀沉重,四肢酸重者为夹湿邪,加苍术,白芷,藁本各10克,以胜湿止痛,若见胸闷泛恶,纳呆口淡苔腻者为脾胃有湿,可加藿香12克,陈皮10克,法半夏15克,厚朴10克以燥湿健脾,鼻塞不通,流涕头痛者加白芷10克,苍耳子15克,辛夷花12克(以宣通鼻窍;咽痛口干,微渴,脉数者加黄芩10克,芦根15克,生石膏30克,佐以清热)。

按语:风寒外感数日后,若出现咽喉肿痛,流涕黄稠,则为寒邪郁而化热,应参照风热论治。

2.风热型

症状: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咽喉红肿疼痛,鼻塞涕浊,咳痰黄稠,口干欲饮,舌苔薄黄,脉滑数或浮数。

治法:辛凉解表,清热泄肺。

方药:银翘散加减。

处方:银花15克,连翘10克,竹叶10克,桔梗10克,荆芥10克,薄荷10克,淡豆豉10克,牛蒡子10克,芦根30克,甘草10克。水煎服。

加减:发热汗出者可酌减荆芥、薄荷、豆豉之用量;咽喉肿痛严重者可加浙贝母10克,板蓝根15克,蒲公英30克,咳嗽痰稠为主者加桑叶10克,黄芩10克,瓜蒌15克;发热严重者加生石膏30克,知母15克若夏季兼夹暑热心烦口渴呕恶尿赤而少,舌苔黄腻者,可加藿香10克,苡仁30克,扁豆花15克,竹菇10克,六一散30克。

按语:风热型上呼吸道感染尤应与时行感冒相区别,前者全身症状轻,后者则热毒深重高热不退,有传染性。二者治疗原则基本相似,唯时行感冒常须重用清热解毒之品。

3.表寒里热型

症状:发热恶寒无汗头痛,鼻塞声重,肢体变重,咽喉肿痛,咳嗽痰稠,舌边尖红,舌苔薄白,脉浮数。

治法:疏风宣肺,散寒清热。

方药:麻杏石甘荡加苏叶羌活、黄芩。

处方:麻黄12克,生石膏30克,杏仁10克,甘草10克,苏叶10克,羌活10克,黄芩10克。(诸药合用旨在表里双解)

加减:外寒较重骨节疼痛者加桂枝6克,荆芥10克,防风10克,里热较重高热咽喉焮红,疼痛,烦躁者加板蓝根30克,大青叶30克,大便秘结,身热不退,苔腻脉滑实而数者乃表里俱实,加生大黄10克,瓜蒌15克,厚朴10克。

4.燥邪袭肺型

由于燥邪随季节气候的变化,有湿燥和凉燥的不同,故临床辨证治疗也有所区别。

症状:属凉燥者,恶寒发热或无汗,鼻塞鼻干,干咳少痰,咽干舌苔少津;若兼咽痛、口渴、舌边尖红,脉浮数等症则属温燥。

治法:宣透肺卫润燥化痰。

方药:属凉燥者宜选温润之剂,用杏苏散加减。

处方:杏仁10克,苏叶10克,前胡10克,枯梗10克,枳壳10克,陈皮10克,麦冬10克,生姜10克,大枣3枚,水煎服。

属温燥者宜选用凉润之剂,桑杏汤加减。

处方:桑叶10克,杏仁10克,沙参15克,贝母12克,淡豆豉10克,梨皮10克,花粉12克,银花12克,水煎服。

加减:大便秘结者加瓜蒌仁20克,头痛甚者加蔓荆子15克。

按语:本型多为发生在秋季的上呼吸道感染由于燥邪伤津,往往有呼吸道分泌减少,自觉口鼻干燥等症状,此时解表不可过于辛燥,应以宣透润燥为主。不论温燥或凉燥,均可酌情加入甘凉生津之品。

5.体虚型

症状:恶寒发热或不发热,鼻寒头痛,无汗或有汗肢节疼痛,乏力倦怠,不思饮食,日久不愈或反复感冒。

治疗:扶正解表。

方药:发汗方加减。

处方:荆芥10克,防风10克,桔梗10克,玉竹15克,苏叶10克,豆豉10克,茯苓15克,陈皮10克,甘草10克,水煎服。

按:方中药物以驱散表邪,宣肺利气为主,临床使用根据患者气虚,血虚,阴虚,阳虚之不同体质状况加减化裁。若自汗、气短乏力明显者为气虚,方中宜加党参15克,白术15克,生黄芪15克,细辛3克,若见面色苍白,心悸气疲,头晕者为血虚,,,

宜加生地10克,当归15克,银花15克,若见咽燥干咳心烦者为阴虚,宜加麦冬15克,白薇15克,玉竹15克,川贝母10克。

按语:体虚之人患上呼吸道感染常缠绵不愈,此时用药最忌辛燥峻烈,迫发其汗,治疗时扶正解表,为其大法,养血,滋阴,温阳等相应治法。在遣方用药时,应注意处理好扶正与祛邪之关系,掌握扶正不留邪祛邪不伤正之要领,常患感冒者,平素可用少剂量玉屏风散服以固卫实表。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