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轩”设计究竟出自谁手?那些建筑背后不为人知的事情。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周杰伦的英伦摇滚歌曲有哪些 “明轩”设计究竟出自谁手?那些建筑背后不为人知的事情。

“明轩”设计究竟出自谁手?那些建筑背后不为人知的事情。

2023-12-08 09:0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中的明轩

80年代初,陈从周与贝聿铭的合影

贝聿铭在设计香山饭店的过程中还邀请陈从周一道去香山踏勘,询问其对于建筑、庭院的意见,堪称是中国版的“康与巴拉干”。1985年,陈从周甚至被聘为贝聿铭建筑设计事务所的顾问。

贝聿铭(右一)与陈从周(左一)、吴良镛(右三)等为香山饭店勘察,1979年

明轩作为特殊时期重要的海外园林项目被载入史册,提及陈从周的地方都会对其大书特书。例如,2010年在陈从周逝世十周年之际,《中国园林》联合同济大学组织了一期纪念文章以表缅怀之情。其中来自刘天华(1944- )的文章开篇便对明轩项目的过程娓娓道来,刘天华曾任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美学研究室主任,是1979年文革后随陈从周教授研读古典园林的第一位硕士研究生。

《中国园林》于2010年4月发行的“陈从周先生纪念”专辑

他在文中说道,

推动中国古典艺术精品成功走出国门的总导演便是陈从周教授。在从周先生的精心策划下,经过中美双方艺术家、技术人员和工人的共同努力,这一硕大的中国传统艺术精品,作为中国的文化使者,终于呈现在世界艺术爱好者和游客的面前,并获得了极大的声誉。

推动中国古典艺术精品成功走出国门的总导演便是陈从周教授。在从周先生的精心策划下,经过中美双方艺术家、技术人员和工人的共同努力,这一硕大的中国传统艺术精品,作为中国的文化使者,终于呈现在世界艺术爱好者和游客的面前,并获得了极大的声誉。

然而,当时作为技术人员参与明轩全过程的张慰人(1941- ,后来成为苏州园林设计院院长)在一段采访中,却讲述了一版不同的故事。

张慰人否定了明轩项目是某个专家介绍来的传说,斩钉截铁地说道,“不可能!在当时的环境下,这样的工程必须是国家出面来做,而且是指定政府来做,不可能由个人推荐。”

左:2014年接受采访的张慰人先生(73岁),正在翻看明轩画册;右:做明轩项目时的张慰人先生(39岁)。

他所谓的“当时的环境”,即刚结束文革不久的1978年,虽然美国总统尼克松在1972年的访华使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但国际上冷战还未结束,我国在经济上还是全面的计划经济模式。要知道到第二年,中美才正式建交,才有一位老人在南海边画了一个圈。

左:1972年2月28日,时任美国总统的尼克松访华;右:1979年1月1日,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在美国驻中国联络处举行的招待会上祝酒,庆祝中美正式建交。

当张慰人所在的苏州园林处团队将花了一个月设计的明轩图纸报到建设部后,被问及“没有一个名人,没有一个专家压阵脚,这可不行。”于是,张慰人等向建设部推荐了熟悉苏州园林的陈从周。之后,建设部便通过同济大学把陈从周请到苏州,讨论了这套图,提了建议,稍作修改后做了个模型。同时,建设部根据国务院领导的指示精神,还做了工程预算。

通过张慰人的描述,陈从周由明轩的设计领导者变成了方案完成后的挂名学术顾问。这与我们已有的认知完全不同,那么真相到底是怎样?

张慰人所叙述明轩的设计过程,似乎忽略了一个重要的要素,那就是为何选择以苏州网师园中的“殿春簃”为原型进行设计。关于这个问题,可以在著名的艺术史学家姜斐德和方闻于明轩建成后出版的专著《中国园林:大都会博物馆中的明轩》中找到答案,这是明轩最早的官方表述,书中的最后一章记录了明轩项目的整个过程。

左:《中国园林:大都会博物馆中的明轩》(A Chinese Garden Court: The Astor Court at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1980);中:姜斐德(Alfreda Murck);右:方闻(1930- )。

其实,最早提出建造一座中国式庭院想法的是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董事、阿斯特基金会负责人文森·阿斯特夫人(她曾在北京度过了童年时光),为的是给刚购得的一批中国明代家具提供一个陈设空间。之后,博物馆委托了著名的美籍华裔舞台艺术家李明觉进行设计。然而李明觉拿出的初步方案并未赢得负责人方闻(时任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亚洲部主任、普林斯顿大学艺术考古系主任)的满意。

左:文森·阿斯特(Vincent Astor),后来明轩也以她的名字命名为The Astor Court;右:李明觉(Ming Cho Lee, 1930- ),出生于上海,1970年他的舞台设计作品Billy第一次被百老汇声誉最高的东尼奖提名,1983年,他以Patrick Meyer编剧的K2的舞台设计获得东尼奖。此后他长居纽约,并陆续赢得相当多大奖。在美国仅有4位亚洲人获得国家级艺术类奖章,其中包括李名觉和大提琴演奏家马友友。2013年东尼奖宣布授予终身成就奖给三位得奖人,李名觉为其中一位。。

于是,1977年秋天(注意,这要早于苏州园林处开始设计的时间),方闻随美国的“中国古代绘画考察团”首次访华,先后考察了福建、浙江、北京等地的古建筑,最后来到苏州。方闻在此与陈从周会面,一同参观了苏州园林,在交谈的过程中一致认为网师园的殿春簃是衬托明代家具的最佳背景。

苏州市城乡建设档案馆的资料指出,陈从周先生推荐网师园中的殿春簃有其必然的原因,

一来是先生对网师园有特殊的情感。陈从周先生的老师著名画家张大千曾寓居于网师园,殿春簃原为张大千及其兄弟张善子的画室“大风堂”。二来是先生对网师园风格的了解。陈从周先生指出网师园是公认的小园极则,“少而精,以少取胜”。

一来是先生对网师园有特殊的情感。陈从周先生的老师著名画家张大千曾寓居于网师园,殿春簃原为张大千及其兄弟张善子的画室“大风堂”。二来是先生对网师园风格的了解。陈从周先生指出网师园是公认的小园极则,“少而精,以少取胜”。

左:陈从周与老师张大千的合影,1948年;右:张大千寓居苏州网师园,1930年代。

网师园殿春簃

网师园平面图

1978年春,方闻回到美国后,便以博物馆的名义致信时任中国国家文物局局长的王冶秋,请求帮助建园。国家文物局又将信转到建设部城建局要求协助,建设部致电苏州园林处得到肯定的答复后,文物局和建设部向国务院报告。

5月26日,经国务院研究同意后,国家建委下发(78)建发城字275号文件,“经国务院批准,我国将为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仿苏州网师园‘殿春簃’建造一座中国庭院。”

左:王冶秋(1909-1987),接替郑振铎成为国家文物局第二任局长,1976至1979年在任;右: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平面示意图,明轩(The Astor Court)位于博物馆二层北翼的东亚艺术馆的中心。

之后,博物馆方面派人来中国当面接洽,张慰人代表苏州园林处只身一人来到北京。在文物局的陪同下,建设部安排他们在故宫御花园后面的一间接待室里谈了三天,在这里,张慰人见到了方闻和李明觉。谈话的内容主要都是具体的技术措施,以及阿斯特夫人不差钱。

他们又一道去了网师园实地考察。园林处在网师园楼上有个接待室,他们边谈边出去看看。 方闻和李明觉看得非常细,一砖、一瓦、石头、木头,家具等,自认为无法胜任工作的李明觉放弃了该项目。

9月18日,国家建委城建总局组织工程会议在网师园召开,决定成立“苏州园林管理处援外殿春簃”工程班子。苏州城建局在全市抽调了技术、测绘和管理人员,共六人开始了这个“山寨殿春簃”的项目。但实际做设计的就三个人:来自苏州园林处的张慰人、陈从周的学生邹宫伍(调来时,他的右派还没更正)、来自苏州城建局的王祖欣。他们三人在网师园一间房子里开始了整整一个月的设计工作(张慰人的用词是“施工图”),张慰人调侃说他们都是些“乌合之众”。

有趣的是,最近出版的名为《一隅之耕》的书中,讲述了明轩设计过程中的一段插曲。这是“建筑名家口述史”丛书中的第二本,记录的是东南大学建筑学院的著名教授潘谷西。

左:2016年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的《一隅之耕》;右: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潘谷西(1928- )。

潘谷西于1947年进入中央大学(现东南大学)建筑系,师从我国建筑界的泰斗级人物,包括刘敦桢(1897-1968)、杨廷宝(1901-1982)等,后留校任教的潘谷西被刘敦桢挑中一直随其研究中国建筑史和苏州园林。他们曾多次组织古建筑考察,有次同去的人中,还包括了陈从周;他们的研究成果呈现于多篇论文及著作中,包括潘谷西和刘先觉编撰的《江南园林录·庭院》以及刘敦桢著名的《苏州古典园林》。

左:1954年,潘谷西(左)与陈从周(右)跟随刘敦桢进行古建筑考察;右:1955年,南京工学院举行的科学报告会上,刘敦桢介绍关于苏州古典园林的科研成果。

左:《江南园林录·庭院》;右:《苏州古典园林》

1975年冬《苏州古典园林》审稿会于苏州拙政园的合影。分别是,第一排:喻维国(左1)、吴小亚(左4)、刘叙杰(右1);第二排:刘祥祯(左2)、杨廷宝(左3)、苏州园林管理处处长(左4)、陈明达(左5)、王伯扬(右2)、罗莹(右3)、杨俊(右4);第三排:潘谷西(左2)、陈从周(左4)、杨永生(左5)、刘先觉(右2)、郭湖生(右4)。

潘谷西在《一隅之耕》中说道,

苏州通过北京方面找了我们帮他们做设计。当时我们觉得这个机会很好,也没有想过要什么协议、设计费。那时候还不像现在这么规范,我跟他们商量了一下就过去了。记得当时参加的有杜顺宝、乐卫忠、叶菊华和刘叙杰,就我们五个人过去的,在网师园殿春簃这个院子设计的,画的图纸大概有平、立、剖五张图,1号墨线图纸,我画的是院子的一组剖面图和方案透视图,他们几个人分别画的是平面、立面和剖面图。平面图画的很细,铺地、水池、假山都画出来了。我留过一套图,可惜现在找不到了,倒是叶菊华还保存了一套,从图签上看,这套图完成于1978年10月5日。图纸给了他们之后,就一直没了消息,也不跟我们讲施工的事情,好像这事从来没有发生过一样。后来听说他们在大都会博物馆里施工,工人、材料都是从国内运去的。当然,他们让我们做,我们也很有兴趣做,这种项目在那个时候(“文革”后初期)是很少的,确实是个实践机会。

苏州通过北京方面找了我们帮他们做设计。当时我们觉得这个机会很好,也没有想过要什么协议、设计费。那时候还不像现在这么规范,我跟他们商量了一下就过去了。记得当时参加的有杜顺宝、乐卫忠、叶菊华和刘叙杰,就我们五个人过去的,在网师园殿春簃这个院子设计的,画的图纸大概有平、立、剖五张图,1号墨线图纸,我画的是院子的一组剖面图和方案透视图,他们几个人分别画的是平面、立面和剖面图。平面图画的很细,铺地、水池、假山都画出来了。我留过一套图,可惜现在找不到了,倒是叶菊华还保存了一套,从图签上看,这套图完成于1978年10月5日。图纸给了他们之后,就一直没了消息,也不跟我们讲施工的事情,好像这事从来没有发生过一样。后来听说他们在大都会博物馆里施工,工人、材料都是从国内运去的。当然,他们让我们做,我们也很有兴趣做,这种项目在那个时候(“文革”后初期)是很少的,确实是个实践机会。

然而,这与张慰人在采访中所言却有不同。他说,当时南京工学院有一批专门研究苏州园林的老师,得知明轩项目后,立即向建设部打报告要求参加设计。于是,南京工学院也花了近一个月的时间做了一套方案。张慰人非常喜欢他们的设计,看到精美的图纸连连称赞。他也在采访中也表示,

他们的图比我们画的图要漂亮。他们花了很多年研究出版《苏州古典园林》,有非常好的基础。而我们是匆匆忙忙,乌合之众。

他们的图比我们画的图要漂亮。他们花了很多年研究出版《苏州古典园林》,有非常好的基础。而我们是匆匆忙忙,乌合之众。

南京工学院团队完成的明轩设计图纸,绘图这分别是:叶菊华(左上)、潘谷西(右上)、刘叙杰(左下)、乐卫忠(右下)。

左:1978年为编写《中国建筑史》教材赴各地考察时的合影,从左至右分别是:郭湖生、侯幼彬、潘谷西、刘叙杰、陆元鼎、乐卫忠;右:2014年12月12日,潘谷西仔细查看叶菊华保存的“明轩”设计图纸。

张慰人称,当两套图都报到建设部后,南京工学院的那套图在“假山太高,楼板无法承载”的问题上而落选。同时,建设部希望有专家坐镇。于是邀请陈从周作为顾问,最终在11月11日,同苏州市园林管理处副处长章表荣、规划建设科副科长陶维良,带上设计图纸和模型一同前往美国。

12月12日,中国驻美联络处文化参赞谢启美代表中方与大都会博物馆签下了建造合同。合同规定,明轩需要做两套,先在苏州东园做一套实际大小的模型,待美方确认后再做第二套运往美国。

对于这个极其重要的项目,国家层面也给予了绝对的重视,所用材料极尽当世之能事。国家特批从成都郊区山林中采伐了珍贵的楠木,自山谷中运向溪涧水中,然后扎成木筏,从长江中运往苏州,用作柱子材料。这种楠木色润棕红色,有一股浓郁的香味,历经几百年也不蛀不朽。要知道,这在清朝仅仅用于皇家园囿和宫殿的建造;新中国成立后,也只用与极少的重要项目,例如毛主席纪念堂。因此,可见明轩项目的级别之高。

为建造明轩,工人在砍伐楠木,四川

其它木构件也都选用上好的银杏、香樟;砖瓦全部在陆墓御窑定制(1796年乾隆在紫禁城营建一座苏氏园林时的砖瓦便全部出自这里),苏州市政府批调数万公斤砻糠,采用传统烧制工艺,每块砖均打上“戊午苏州陆墓御窑新造”印记。

定制砖瓦的陆墓御窑及印记

工人在苏州北塔寺加工构件

1979年4月,位于苏州东园的第一套明轩落成。次月,这里迎来了第一批美国客人,前来视察的是美国著名建筑师、博物馆权威亚瑟·罗森布拉特,还有负责大都会博物馆改造的著名建筑师凯文·洛奇和约翰·丁克路。6月,阿斯特夫人率队亲自来华视察。工人特地从动物园借了几只鸟放在鸟笼挂在园子里。阿斯特夫人一进来便被吸引,惊喜地说道,“这就是中国的东西!”并最终提了一些更换太湖石以及其他的细节问题。

左:亚瑟·罗森布拉特(Arthur Rosenblatt, 1931-2005);右:凯文·洛奇(Kevin Roche, 1922- ,1982年普利兹克奖得主)和约翰·丁克路(John Dinkeloo)。

东园明轩现状

纽约大都会博物馆鸟瞰

10月,明轩项目的193箱构件经上海转至香港运往美国,12月5日抵达纽约。很快,由章表荣带领的施工团队,包括技术人员、施工员、木工、瓦工(含砖细)、石工、假山工等,共计27人也于12月30日抵达纽约。全体人员包括,

领导小组:章表荣、陶维良、邹宫伍、王祖欣;

技术人员:张慰人;

行政总务:王仲华;

施工员:钟熊纯、朱小狗、张和金、王荣林、过汉泉、张建国、杜云良、徐宝兴、夏根宝、钟荣明、王虎生、郁水发、薛福鑫、张根南、韩琦、吴永庆、朱庆洪、费水生、朱光辉;

另配翻译瞿忠文,厨师詹钦标。

领导小组:章表荣、陶维良、邹宫伍、王祖欣;

技术人员:张慰人;

行政总务:王仲华;

施工员:钟熊纯、朱小狗、张和金、王荣林、过汉泉、张建国、杜云良、徐宝兴、夏根宝、钟荣明、王虎生、郁水发、薛福鑫、张根南、韩琦、吴永庆、朱庆洪、费水生、朱光辉;

另配翻译瞿忠文,厨师詹钦标。

1980年1月2日,明轩在大都会博物馆开始了紧锣密鼓的施工。由于前期工作的完善、中国古典建筑预制拼装的优势,以及从各地征调而来能工巧匠的技艺,都使得明轩的建造过程快速而精确。美国为保护本国工人利益,要求凡是美国工人能做的,如小工、搬东西、砌墙、粉刷等,必须由美国工人完成;美国工人做不了的,方可由中国工人完成。施工期间,多位知名人士都到现场参观,包括李约瑟、尼克松、基辛格、洛克菲勒等。

左:工人利用传统的三脚架放置太湖石;右:建造亭子的工匠。

尼克松参观明轩施工现场

经过五个多月的施工,明轩在5月30日通过工程验收,并最终在6月18日正式对外开放。狭小的空间内(约400平方米),设有门厅、门廊、曲廊、半亭、山石、水泉等,布局精巧细致,但整体又简洁朴实。

明轩,纽约大都会博物馆

然而,对照明轩的建成效果,却几乎与当年潘谷西团队的设计一模一样。虽然明轩的设计有网师园的殿春簃作为明确的参考原型,但也很难想象苏州园林处与潘谷西团队完成了几乎完全一样的设计。

潘谷西绘制的明轩透视图

明轩,纽约大都会博物馆

潘谷西版的明轩平面图,由杜顺宝绘制

苏州园林处版的明轩平面图,来源于苏州市城乡建设档案馆

明轩的成功开启了园林出口的先河,“中国园林”亦成为重要的外交手段。之后,在旧金山、蒙特利尔、温哥华、法兰克福等几十座城市都相继建起了中国园林。苏州园林处也以明轩为契机成立了苏州园林设计室(后更名为苏州园林设计院,张慰人曾任院长),设计了位于纽约的寄兴园、波特兰的兰苏园等。

美国波特兰的兰苏园,2000年9月建成开放

扩展阅读

Alfreda Murck, Wen Fong. A Chinese Garden Court: The Astor Court at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https://en.wikipedia.org/wiki/

http://www.metmuseum.org/

http://www.takungpao.com/

http://www.szuca.org.cn/

蕉窗的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henliang22

主编:ALEX魏一鸣(33538185)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