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死后,真是周勃主导了诛灭吕氏的行动?宫廷政变关键另有其人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周勃诛吕氏 刘邦死后,真是周勃主导了诛灭吕氏的行动?宫廷政变关键另有其人

刘邦死后,真是周勃主导了诛灭吕氏的行动?宫廷政变关键另有其人

2024-06-03 13:2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陈平就像一柄利剑,无论多么纷繁复杂的政局,都有可能在他出鞘之时迎刃而解。

但这柄剑也很危险,因为他两面出锋。陈平在权力场中沉浮这么多年,一贯是论势不论理,认权不认人。他的嗅觉比海船上的耗子还敏锐,一旦被他察觉这条大船可能要翻,陈平会毫不犹豫地弃船逃生,另投新主。

吕后在时,诸吕封王得益于陈平的支持;吕后物故,吕氏族灭也跟陈平的出卖脱不了干系:

太尉绛侯勃不得入军中主兵。曲周侯郦商老病,其子寄与吕禄善。 绛侯乃与丞相陈平谋,使人劫郦商。令其子寄往绐说吕禄(中略)。吕禄信然其计,欲归将印,以兵属太尉。 ——《史记·吕后本纪》

为什么吕后刚一故去,陈平立马就与诸吕划清了界限?追根溯源,这得归咎于吕后当国之时的一项重大决策失误。本来刘邦去世的时候交到吕后和孝惠帝手里的是一个相对稳固的政权结构——因为有白马之盟的约束,分封各地的刘姓藩王与坐镇京畿的列侯功臣彼此掣肘,互为制衡。

但吕后对这两派势力都不放心。她一面延续着刘邦防嫌功臣的遗策,打压以王陵为首的丰沛故旧;一面又忌惮刘姓藩王阴谋夺嫡、觊觎尊位,因此对刘邦的庶子们遍施雷霆。

刘肥、刘如意、刘恢、刘友以及刘建诸王,或在生前,或在死后,都遭到了吕后不同程度的荼毒。尤其是刘恢、刘友兄弟俩因为反抗与吕氏联姻,含恨而终。死后他们的王爵与封国又被吕产、吕禄夺走,这在刘姓藩王中激起了极大的义愤。

吕后薨逝的消息才出长安,齐王刘襄便高擎反吕大旗,传檄天下,剑指函关:

齐王乃遗诸侯王书曰:“高帝平定天下,王诸子弟,悼惠王王齐。悼惠王薨,孝惠帝使留侯良立臣为齐王。孝惠崩,高后用事,春秋高,听诸吕,擅废帝更立,又比杀三赵王,灭梁、赵、燕以王诸吕,分齐为四。忠臣进谏,上惑乱弗听。今高后崩,而帝春秋富,未能治天下,固恃大臣诸侯。而诸吕又擅自尊官,聚兵严威,劫列侯忠臣,矫制以令天下,宗庙所以危。 寡人率兵入诛不当为王者。” 汉闻之,相国吕产等乃遣颍阴侯灌婴将兵击之。灌婴至荥阳,乃谋曰:“诸吕权兵关中,欲危刘氏而自立。今我破齐还报,此益吕氏之资也。”乃 留屯荥阳,使使谕齐王及诸侯,与连和,以待吕氏变,共诛之。齐王闻之,乃还兵西界待约。 ——《史记·吕后本纪》

颖阴侯灌婴本受相国吕产的委任,率兵前出荥阳,戡定齐乱。可他到了前线却与齐王刘襄达成秘议,双方兵连势结,以待吕氏之诛。灌婴的倒戈使得军事优势明显地倾向了反吕同盟,吕氏就要遭遇灭顶之灾了。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此刻仍属吕氏阵营的大臣们如果不设法与其尽快切割,就得给吕家陪葬。

正在这个胜负易手的关键时刻,周勃主动找到了陈平——他需要陈平的帮助。

因为长安的宫廷卫队和京畿卫戍部队也就是南、北二军还在吕产、吕禄的掌握之中。不设法解除二人的兵权,卒除吕氏,未易就功。策反陈平,夺取兵权,然后发动政变,族灭吕氏,周勃选择这种方式,其代价和风险显然比召唤灌婴、刘襄联兵进京,杀得血流成河要小得多。

以陈平的精明,他当然看得出诸吕大势已去。联合周勃,缴纳“投名状”已是他“弃船逃生”的最后机会。于是陈平与周勃谋议,使人劫持了年迈的曲周侯郦商,逼迫他的儿子也是吕禄的至交郦寄去诓说吕禄交出兵权。

吕禄轻信了郦寄的说辞。他原本指望交出北军的指挥权能换得刘姓藩王和丰沛功臣的谅解,避免他们误会吕氏造反,连手灭吕。可他万万没有想到,一场恐怖的大屠杀在北军移交周勃之后便开始了。

吕氏家族的所有成员以及与吕氏有血缘之亲的外姓,无论男女,无论老幼,悉数死在了周勃的屠刀之下。诸吕血流成河,陈平却蘸着他们的鲜血,染红了自己的簪缨,摇身一变,成了戡乱功臣。

在陈平的一生中,诛灭诸吕是他与周勃之间仅见的一次合作。虽然双方为了共同的政治利益暂时走到了一起,但这种合作关系注定不会长久。

“陈平智有余,然难独任”,伪造的高帝遗嘱中的这句话已经表明丰沛功臣不会真心接纳陈平成为他们当中的一员。这个精明的政治投机者是时候寻找自己的下一个投机目标了,而他新锁定的贵人就是刚刚登基的孝文帝刘恒。

诛灭诸吕的真实内幕,刘恒和他的代国属僚就算不完全清楚,也应该知道梗概。因为接到进京继位的邀请后,刘恒召集代国群臣商议对策,郎中令张武等人曾对刘恒发出过预警:

丞相陈平、太尉周勃等使人迎代王。代王问左右郎中令张武等。张武等议曰:“ 汉大臣皆故高帝时大将,习兵,多谋诈,此其属意非止此也,特畏高帝、吕太后威耳。今已诛诸吕,新啑血京师,此以迎大王为名,实不可信。愿大王称疾毋往,以观其变。” ——《史记·孝文本纪》

周勃藉发动政变、族灭吕氏之机,不但攫取了军政大权,而且还将孝惠帝遗下的庶子悉数铲除。手段之残忍,令人发指。对这样一位危险的“首席功臣”,孝文帝优礼尊敬的表象底下其实潜藏着深刻的戒心。谁能帮他制衡周勃呢?还得是陈平。

于是乎,我们就看到了本文开头的那一幕:陈平以退为进,向孝文帝呈上了一份病休申请,表明自己愿意将丞相之位让与周勃。

这是个一石二鸟的计策:一面向孝文帝剖白:是周勃的跋扈逼迫他陈平让出首辅之位,其实陈平与周勃绝非一党;抹黑周勃之余,更向孝文帝展示了自己谦逊低调、“淡泊名利”的姿态,以博取文帝的信任。

果然,孝文帝没舍得让陈平辞职,把他安顿在了次辅左相的位置上。一个月后,孝文帝与陈平在朝堂上演了一出双簧,连手挤兑首辅右相周勃。戏罢,周勃被迫请辞,首相之位重又回到了陈平的手中:

居顷之,孝文皇帝既益明习国家事,朝而问右丞相勃曰:“天下一岁决狱几何?”勃谢曰:“不知。”问:“天下一岁钱谷出入几何?”勃又谢不知,汗出沾背,愧不能对。于是上亦问左丞相平。平曰:“有主者。”上曰:“主者谓谁?”平曰:“陛下即问决狱,责廷尉;问钱谷,责治粟内史。” 上曰:“茍各有主者,而君所主者何事也?”平谢曰:“主臣!陛下不知其驽下,使待罪宰相。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育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焉。”孝文帝乃称善。 右丞相大惭,出而让陈平曰:“君独不素教我对!”陈平笑曰:“君居其位,不知其任邪?且陛下即问长安中盗贼数,君欲强对邪?”于是绛侯自知其能不如平远矣。居顷之,绛侯谢病请免相,陈平专为一丞相。 ——《史记·陈丞相世家》

一年以后,经历过无数腥风血雨的老政治家陈平无疾而终,走完了自己传奇的一生。失去了陈平的制衡,周勃卷土重来,再登宰相之位。他原以为陈平死了,对他掣肘多年的枷锁总算可以解脱。

可当他再入朝堂的时候,一个新的顾问高参已经在孝文帝身边扮演起了陈平的角色,这个年轻人的名字,叫——贾谊。

参考文献:

泷川资言《史记会注考证》

本文系晋公子原创。已签约维权骑士,对原创版权进行保护,侵权必究!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 欢迎分享转发,您的分享转发是对我最大的鼓励 !

— THE END —

文字|晋公子

排版|奶油小肚肚

图片|网络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