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大师启功的老师到底是谁?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启功大师的书法 书法大师启功的老师到底是谁?

书法大师启功的老师到底是谁?

2024-05-08 11:0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启功入学证书

1913年,启功的父亲去世,他随祖父生活。祖父曾让他拜雍和宫的一位老喇嘛为师,做记名的小喇嘛,取名“察格多尔札布”。

▲ 陈云诰

辛亥革命之后,启功的祖父不愿居京城,以示不再过问国事。恰其曾祖有一门生陈云诰翰林出身,为河北易县首富,他出资在易县城中购买房舍,请启功的祖父居住。启功时年三四岁,入私塾读诗文。陈云诰在私塾中开始教授启功书法,他应该是启功的书法启蒙老师。

▲启功与家人

启功由于出身贵族,他能在皇亲国戚的家中见到许多传世名画,因此他从小想当个画家,并没想当书法家,但后来的结果却是书名远远超过画名,这可谓历史的误会和阴差阳错的机缘造成的。

▲ 启功十四岁时画作

大约在启功十七八岁时,他的一位表舅让启功画了一幅画,但是却嘱咐:“你光画就行了,不要落款,请老师题。”

这句话深深刺痛了启功,于是他从此决心刻苦练习书法。

▲左:唐 欧阳询《皇甫诞碑》

▲右:启功临欧阳询《皇甫诞碑》

启功的祖父写得一手好欧体字,他把所临的欧阳询的九成宫帖让启功临习,并认真地圈改,所以打下了很好的书法基础。那时启功对书法有着与生俱来的喜爱,也像一般的书香门第的孩子一样,把它当成一门功课,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读帖和临帖。

▲左:唐 颜真卿《竹山堂连句》

▲右:启功临颜真卿《竹山堂连句》

启功十岁那年的夏天,一个人蹲在屋里翻看祖父从琉璃厂买来的各种碑帖,当看到颜真卿的《多宝塔》时,好像突然从它的点画中领悟到颜真卿用笔的精髓,不由地叫道:“原来如此!”

▲左: 王羲之《兰亭序贴》

▲右:启功临王羲之《兰亭序贴》

启功后来说,“当时突然领悟的究竟是什么,我也说不清。”

其实,启功当时是找到了书法入门的感觉,这种感觉只能去体会,而无法用语言和文字去描述。现在许多人练习书法多年,但是总感觉只是在写字,那就是还没有找到入门的感觉。

▲上:明 董其昌草书《琵琶行》

▲下:启功临董其昌草书《琵琶行》

启功二十岁时,草书也有了一些功底。冯公度先生对于启功草书的评价是:“这是认识草书的人写的草书。”

这话看起来好似一般,但启功受到很大的鼓励和启发。写草书不见得能把所有的草书认全,但规规矩矩地写草书才行,绝不能假借草书就随便胡来,这也成为指导启功一生书法创作的原则。

▲左:唐 柳公权《玄秘塔碑》

▲右:启功临柳公权《玄秘塔碑》

启功非常推崇董其昌的字,他曾感慨说:“我们骂董其昌,但是落笔就是董其昌的书写方法,张嘴就说董其昌说过的话。”

▲左:唐 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

▲右:启功临 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

但后来启功发现学了董其昌后虽然“行气”十足,但缺乏骨力,于是临摹欧阳询的《九成宫》,使字在结构的谨严方正上有了不少的进步。又从柳公权《玄秘塔》中适当地吸取体势上劲媚相结合的特点。 启功临《玄秘塔》把一些用笔简化了,各种强调装饰性的笔法去掉。比如起笔收笔,钩挑转折,捺脚等等。从此便构成了启功初期书法风格的基础。

▲启功临柳公权《玄秘塔碑》

启功1975年在一封信中说:“写帖要抓结构,这是主要的。每笔什么姿势,如颜字捺笔有个杈,褚字下笔有个弯,等等,最易迷住眼睛,使人把注意力放在这里,丢失了他的主要矛盾。如果结构对了,点画的姿态即使全都删去,人家也会说像某家,似某贴。”所以纵观启功所临历代名帖,他主要是学习别人的间架结构,而别人的用笔方式则是有所取舍的。

▲ 左:南朝 智永《真草千字文》

▲右:启功临智永《真草千字文》

启功推崇智永的《真草千字文》,有人登门求教书法,他以《真草千字文》相赠。启功认为智永的书法代表了六朝的主流,又广为隋唐各名家所推崇。所以学习智永可以把握书法的源流,得到古人的精髓。

▲左:北魏 《张猛龙碑》

▲右:启功临《张猛龙碑》

启功有诗云:“世人那得知其故,墨水池头日几临。可望难追仙迹远,长松万仞石千寻。”“长松万仞石千寻”是取自北魏《张猛龙碑》中的语句,启功自己解释说,他学遍古人名帖后还是觉得自己书法骨力不足,当他重新阅读《张猛龙碑》时才领略其中的道理。

南北朝的碑刻制不如唐朝的精致,再加上岁月的消磨更看不清楚笔锋和转折处的痕迹,这种古朴反而更显苍劲有力。因此启功一直强调“透过刀锋看笔锋”,这就是他临摹前人书法的精髓之处,不要学习别人的皮毛,要从现象看到本质,学习别人的精神气质。

启功一生非常强调临帖,他说:“临帖就是学音乐的练谱子,只有反复进行摹仿和练习,才能使自己下笔就合辙就范,写出的字具有传统书法的法度和神韵。在临习各家的基础上,经过不断地融会贯通和独自创造,我最终形成了自己的一家之风。”

▲启功临怀素《自叙帖》

我们从启功学习书法的轨迹中可以看出,他是把古帖当作自己最好的老师,不断从中吸取营养,创造出属于自己的风格。学习古人就是吸收古人的经验、技巧和法度,只有这样才能传承中国书法。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