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味地黄丸为什么会如此出名?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同仁堂六味地黄丸有什么副作用 六味地黄丸为什么会如此出名?

六味地黄丸为什么会如此出名?

2024-06-15 10:5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六味地黄丸是大众熟知的一种中成药,作为久负盛名的补肾阴药,六味地黄丸究竟有什么独到之处?

六味地黄丸的起源

相传清道光年间,一个大年初一,湖北蕲水名士李士彬去给老师拜年。老师见他穿着一身蓝色绸缎衣服,便指着他的衣服出了一个上联:“三尺天蓝缎”,并示意要他对下联。李士彬想起从家里出来时,路上有一家药铺的招牌上写有几种方药正好用上,便随口答道:“六味地黄丸”。“六味”对“三尺”、“地黄”对“天蓝”、“缎”对“丸”,就连老师也点头称赞他对得切贴工巧。这个故事也从侧面说明了六味地黄丸在清朝就已经广泛应用。

尽管六味地黄丸在清朝被广泛应用,但它的起源却要追溯到宋朝。六味地黄丸原名地黄丸,是宋代著名儿科医学家钱仲阳在《小儿药证直诀》中所拟的一首方剂。将方剂中的药物研为细末,加炼蜜制成丸剂即为六味地黄丸。从方剂的命名可知,组成该方的中药有六味,分别是:熟地黄、酒萸肉、牡丹皮、山药、茯苓、泽泻,而其中最重要的药物便是地黄。  

六味地黄丸的功能与适应症

六味地黄丸用途广泛,但主要是针对肾阴虚证而广泛应用的。本方配伍用药严谨,方中重用熟地黄,滋阴补肾,填精益髓,为君药;山萸肉补养肝肾,并能涩精;山药补益脾阴,亦能固精,共为臣药。三药相配,滋养肝脾肾,称为“三补”。但熟地黄的用量是山萸肉与山药两味之和,故以补肾阴为主,补其不足以治本。配伍泽泻利湿泄浊,并防熟地黄之滋腻恋邪;牡丹皮清泄相火,并制山萸肉之温涩;茯苓淡渗脾湿,并助山药之健运。三药为“三泻”,渗湿浊,清虚热,平其偏胜以治标,均为佐药。六味合用,三补三泻,其中补药用量重于“泻药”,是以补为主;肝脾肾三阴并补,以补肾阴为主,是本方的配伍特点。古代医家如薛立斋、赵献可等把它誉为“直补真阴(肾阴)之圣药”。

展开全文

六位地黄丸的适应症

肾阴虚的具体表现有头晕目眩、耳鸣耳聋、腰膝酸软、手足心热或潮热骨蒸、盗汗遗精、口燥咽干,也可见消渴多饮、虚火牙痛,亦可见舌红少苔、脉细而快等。我们将这些肾阴虚的症状分为以下五组,只要具备了其中的一组症状,就可以视为肾阴虚。

◆腰膝酸软,五心烦热(手足心和胸口)或潮热骨蒸,盗汗遗精,舌红少苔,脉细而快。

◆眩晕耳鸣,头痛面赤,或头脑烘热,或精神兴奋,腰膝酸软,舌红少苔,脉细弦(绷紧如弦称为弦脉)。

◆消渴病(相当于糖尿病),咽干口渴,饮水多,小便多,舌红少苔或少津。

◆腰膝酸软,疲倦乏力,浮肿,小便不利,或小便异常(蛋白尿、血尿等),舌红少苔。

◆虚火牙痛,牙痛不严重,牙龈充血,红肿不明显,口燥咽干,或腰膝酸软,或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凡服用六味地黄丸者皆应有上述的一组或多组肾阴虚的症状,无论是上述何种情况,都应兼有口燥咽干、舌红少苔或少津、脉细的表现。

六味地黄丸的用法及注意事项

1.六味地黄丸用于肾阴虚的服用剂量、次数、时间,因病证、体质、年龄等因素而异。

2.六味地黄丸虽然补中有泻,但毕竟是滋补的药品。

凡滋补药品都有“滋腻碍胃”的副作用,久服会妨碍脾胃的运化(影响消化吸收等),出现舌苔浊腻,口中不爽,或口涎多痰,食欲不振,胸脘痞闷,或大便稀烂等症状。若出现上述情况须暂时停药。服药前就有这些症状者,更不适宜用本品。此外肾阳虚患者也不适合服用本品。

南京同仁堂六味地黄丸,百年老字号,沿用古法九蒸九制,乃补肾经典。有效滋阴、补肾、扶正、固本。选用上等道地良药,遵循古法炮制,最大程度保证药品滋阴补肾的效果。针对肾阴亏损出现的腰膝酸软,骨蒸潮热,盗汗遗精等症状,有着显著的改善效果。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