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窑帽子,见证缸窑百年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吉林缸窑花盆年代 老窑帽子,见证缸窑百年

老窑帽子,见证缸窑百年

2024-06-03 13:3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孟广侠首先钻进了老窑帽子,笔者给照相机装上外置闪光灯后,也跟着钻了进去。门口矮小,下面是一道烟道通过,一个人通过需要蹲着挪进窑内,走进老窑帽子便豁然开朗,宽大了许多。窑内就像一个菜窖,上小小大,上面的“天儿”透进一束阳光,恍惚可以看到窑壁,是用砖一块一块砌成的。

孟广侠指着一处墙壁,说:“那就是烧窑使用过的痕迹。”笔者顺着他的指点,走近墙壁看到上面有疙瘩样的凝固物粘在墙上,手触感较硬,就像砖的一部分,难以分开。墙体还有一处竖形突起,已经把窑体的圆形改变,想必是雨水渗入造成的。笔者好奇的询问孟广侠如何找到老窑帽子,他笑着说:“我就在缸窑长大的啊。”

问询老窑帽子来历

据《缸窑镇志》记载,缸窑镇的烧窑历史可上溯到康熙元年(1662年),是“闯关东”的产物。山西、河北一带发生严重旱灾,许多人为了活命,不得不携家带口“闯关东”。在这些人当中,有个叫赵岩龙的人,他曾经当过瓷窑技术工人。

康熙二年(1663年),赵岩龙在烧炭过程中,常常对黄土窑盖不能经久耐用而感到苦恼。偶然的机会, 他发现了烧缸的好材料——白粘土。经过长期问访制陶高手,反复研究窑体构造,赵岩龙建立了缸窑镇的第一座窑帽子,便是后来的“福兴隆”号。

而后,多人进驻缸窑镇,有了“福胜东”、“玉成祥”、“三义德”、加上“福兴隆”两座共五座窑帽子,称为前窑。前窑兴起之后,相继在以后兴办的窑帽子,因时间在前窑之后,统称为后窑。这座老窑帽子到底是什么时期、什么名字、什么沿革,大家都说不清楚。孟广侠推荐去找周兴礼。这位周兴礼是永吉县陶业公司制缸厂工会主席岗位退休,对缸窑镇陶业发展很有研究,上世纪八十年代便有论文面世,这与笔者找到的文字资料《永吉制陶业发展概述》一文作者名字相符。在住宅区,笔者一行找到周兴礼的家,当笔者问及刚才看到的老窑帽子,“这座窑是清代的,叫做下院子,是典型的馒头窑。”他告诉笔者,“窑体全部为牛头砖砌成,砖体一头大一头小,正好能砌成圆形的窑体。窑门券门、窑炕是耐火砖砌就,耐得住高温,比较扛烧。”

从老窑帽子到博物馆

缸窑镇的窑帽子起初是私人经营,日伪时期大多破败。1948年初成立了地方国营永吉县缸厂,1951年增加舒北窑业和永吉县社缸厂两个生产单位。

1955年各制陶业生产单位合并,以永吉县缸厂为主体,把新建陶业和私营窑业划为分厂。1956年公私合营。1959年,公私合营永吉县缸厂改为地方国营永吉县缸厂。这个老窑帽子自然也在缸窑镇各陶业变革之中。

周兴礼介绍:“这个老窑帽子在1986年停产,同年在老窑帽子所在地成立永吉县缸厂的分厂碳素厂,1990年工厂个人承包。

期间,老窑帽子便没有人再注意它了。”这座老窑帽子悄悄隐匿在工厂的角落里,随着时间流逝,大家也就把它遗忘。此次老窑帽子的发现给缸窑镇的历史增加了有力的物证,也给政府即将筹建的缸窑文化博物馆增添了珍贵的史料。

走在乡间的水泥路上,用大缸围起来的围墙远近可见,当地人管这种围墙叫“缸障子”,是缸窑镇的特色。看着这些大缸,不由得想起当年兴盛时期窑帽子数十家,联营形成陶瓷工业公司,生产工业陶、建筑陶、美术陶,更有一些精品陶制品出口美国、加拿大等13个国家和地区。而后随着陶业制品需求量的降低, 缸窑镇窑帽子的陶业制品生产量也逐渐减少。

2007年,缸窑传统制缸烧制技艺入选吉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此时,老窑帽子不只是一种陶业工具,更是一种文化。如今,政府准备建缸窑文化博物馆正是要把缸窑烧制技艺和文化传播、传承下去。

编辑/ 杨志瑶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