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球篇第四」适合自己的球杆参数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台球杆大头小头尺寸 「台球篇第四」适合自己的球杆参数

「台球篇第四」适合自己的球杆参数

2024-02-22 12:4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up是一位斯诺克爱好者,偶尔分享一些台球介绍或训练心得。上一篇可以戳这里「台球篇第三」球杆保养七问

      本文修改于2021-11-28,新增2.4,3.4,3.5,并补充了部分内容;

      二次修改于2022-5-12,修改了图2注释,并补充1.2,1.5,1.6部分内容。

      学球一段时间后,当初买的入门杆很可能已经无法满足需求了。你开始对球杆的弹性、力感有了自己的理解,并考虑给球杆「升级」。注意这里的「升级」是加了引号的,并不是一根很贵的球杆才配得上升级,只是原先那支不再适合你了。我总结了自己挑选球杆的经验,希望能给读到这篇的你一些帮助。

      【注意!】本文只针对斯诺克或中式小头杆(因为我只打过这种),并不讨论杆头直径11mm以上的波次杆、九球杆或黑科技球杆。据我所知,九球杆的打感一般都和价格成正比,这一点和小头杆很不一样。

猜猜这是哪位球员的球杆?(导播有心了)

      本文又臭又长,所以先列出目录↓

        0 写在前面

        1 重要且基本的参数

            1.1 球杆的直度

            1.2 球杆的长度

            1.3 杆头的直径

            1.4 球杆的重量

            1.5 球杆的重心

            1.6 后把的粗细

        2 同样重要但不那么直观的参数

            2.1 球杆的硬度

            2.2 球杆的弹性

            2.3 前肢的锥度

            2.4 球杆指向性

        3 购买时的注意事项

            3.1 箭纹、插花和其他细节

            3.2 通杆/接口杆?

            3.3 二手/全新杆?

            3.4 大厂/作坊杆?

            3.5 定制/成品杆?

0 写在前面

      作为斯诺克爱好者,换一支球杆的初衷是让技术得到提升。但是买买买真的会上瘾,如果心态逐渐从「打球」变成了「玩杆」,可能已经超出了本文的讨论范围。

      另一方面,我们总想买到一支一上手就完美的球杆。这很难,因为技术可能还不能和球杆的性能完全匹配。要学着提升自己、适应球杆,而不是让球杆适应你。活跃于上世纪、来自中国台北的世界撞球冠军李昆芳先生曾有一句很经典的话:

      球杆的所谓好与坏没有一定的标准,而要看自己的适应程度。只要这支球杆打出来的效果,和你想象的完全一致,那么对于你而言这就是一支非常完美的球杆。(听懂掌声)

尼尔·罗伯逊使用这支JP Classic 3/4接口的球杆接近20年。曾经由Peter Hanley为其在尾端做了加长,最后的长度为59英寸(~150cm)。不过他在18年7月换了同款插花的JP通杆,一支“更有力量”的球杆。1 重要且基本的参数

1.1 球杆的直度

      保持球杆笔直很重要,但是好的球杆因为需要人工刨削,往往无法做得完美无瑕。可以把球杆平放在桌面滚动(即所谓的滚台),只要杆头没有明显的跳动就没有问题。我常用的方法是,把杆头指向灯光,从杆尾顺着光观察球杆是否有肉眼可见的弯曲。

      另一方面,击打习惯和木材在制作前的风干程度也会影响球杆直度。枫木前肢相比白蜡木更容易变弯(至少我接触过的两支枫木杆都是这个结果)。长期用球杆的一个面打同一种杆法(如强低杆)也会造成弯曲,不过这种情况一般吊一段时间就能恢复。几乎所有球杆厂都会给球杆调直,所以万一你买到的恰巧是调直过,而且本身风干不充分的球杆,就有变弯的风险。

图为Barry采访英国CC球杆工厂,在正式制作球杆前,这些方木会自然风干很多年。对比之下,国内某些大厂只有1年的木材风干期。

1.2 球杆的长度

      市售几乎所有球杆的标准长度都是145cm,但这对于身高170左右的球手可能偏长。你能在球房看到一些球手为了适应过长的球杆,而不得不握杆偏后,小臂没有尽量与地面垂直;或者手架距离白球太远,导致出杆不稳定。

国内小将白雨露使用的是一支标准长度的Stamford球杆,因为身高的缘故,尾部留了比较长的空间。素材来自她的某音号。

      总体而言,球杆的长度要综合考虑臂展、握杆位置、手架距离。粗略来看,合适的长度大概是手臂举平时地面到胳肢窝的高度(出自丁文钧先生,丁俊晖的父亲)。以往有文章说地面到肩膀的高度,似乎是偏长了一些。

      这里提供一个公式,可以大致推算长度和身高的关系:

球杆长 ≈ 0.36 × 身高 + 80.5(单位:厘米)

      你可以在结果上 ± 1 厘米,我自己试了下还是蛮准的。顺带一提,这个公式不是我编的,而是用北京金牌台球提供的订购者数据拟合的。

「备注 | 在21年6月第一次分享这个计算式之后,收到了很多球友的积极反馈。它在身高183以下很准确,但超过185后,可能需要在计算结果后再加上1~3cm,当然具体还得依据臂展和握杆习惯而定。

      例如“墨尔本机器”萝卜的身高是185,按上式计算需要147的球杆,但因其趴下后身体很舒展,实际使用的球杆长接近150(59英寸)」

      球杆长度的个体差异真的非常大,我身高180用143.5(我习惯比较短的手架距离和靠后的握杆位置),油管教练Barton身高173用146。在确定合适的球杆长度前,摆一个尽量合理的姿势显得尤为重要。(参考如何选择购买适合自己的斯诺克球杆 | Barton)

你看他用那么长的杆,看着也不长啊,奇怪了

      坊间流传一种说法,「球杆会随着球技越用越短」,在希金斯身上似乎得到了印证。21年初的一系列赛事,细心的观众或许能发现他明显缩短了手架距离,使得原本142cm左右的短杆,也能在尾端留下不短的一截。

21年球员锦标赛决赛,海根10-3「血洗」了火老师

1.3 杆头的直径

      如果你打斯诺克,建议选择杆头9.3~9.6mm,如果是中式八球则选择10.0~10.5mm。太细的杆头直径对打点精准度要求很高(如9.2以下),太粗的杆头则导致笨重的前肢。

      这里有一些(前)职业球员的数据作参考:火老师9.5,瑞恩戴9.5,斯蒂芬李9.0,希金斯9.2,傅家俊9.24,墨菲8.75。数据均来自网络有据可查的球员现用或曾用杆参数。值得一提的是,有些球杆并不是原本就那么细,而是换皮头过程中被砂纸逐渐磨细的。所以你也可以在选择新球杆时预留0.1mm的余地。

1.4 球杆的重量

      球杆的重量一般以盎司(oz)标称。近些年随着市场逐渐规范化,很多大厂球杆的重量基本无差(除非定制)。国内球杆厂一般以500g(17.6~17.7oz)为主,国际台联WPBSA则推荐18oz(510g,估计纯粹是为了凑个整)。

      有些球手喜欢偏重的球杆,例如吉米怀特,他的球杆势大力沉,重量也接近19oz。与此相反,很多球手在水平提高以后,会选择更轻一些的球杆,因为他们已经能够用比较轻的力把球打透,球杆轻一些不容易累。但是重量尽量不低于17oz,除非你也能很好地控制。

事实上,球杆总有适应的过程,上图选自老一辈球手John Spencer(约翰·斯宾塞)写的小册子的中译本,他是1969、1971、1977三届世锦赛的冠军。

      这里同样给出一些(前)职业球员的数据作参考:火老师17.9,瑞恩戴18,斯蒂芬李17.5,希金斯17.25,傅家俊17.6。

1.5 球杆的重心

      重量和重心一起考虑更为合适。在合理的搭配下,手架应该感觉到略有一点点压手,这样出杆不会飘,也不显得笨重。

      如果你握杆习惯在偏后的位置,则重心也可以偏后一些。英国著名的John Parris大部分球杆的重心都在41~42cm左右,就属于偏后的。如果握杆比较靠前,后部留出了多于一拳的长度,则重心也可以相应靠前,如44~45cm,在国产球杆上比较多见。一些泰国球杆如Master,重心一般在43cm左右,有点两头讨好的味道。

不同球员有各自的握杆习惯,也会影响球杆重心的实际感知。奥沙利文会留出不到一拳的空间,凯伦·威尔逊则几乎握在了最尾端。

      重心这个参数不必过分强求,关键还是手架感到略有一点点压手最为合适。 

Tips | 一些有经验的制杆师会告诉你,球杆重心偏后,低杆的效果可能更强烈;重心靠前,则更容易打出强烈的高杆。但是定制球杆时,却无法在重心这一参数上有严苛的要求(例如JP官网的定制选项,其他参数可以随便填,唯独不能指定重心的位置),这是因为每一个前支材料独一无二,合理的重心需要根据前支来匹配。

      球杆重量的分布会影响整体平衡。一支好打易上手的球杆,在手中掂量不会感觉到重量集中在某一段区域,而是均匀分布的。正因如此,有些球杆会采用多段配重,即在后把的多个位置加配重铅,中间用白蜡木填充。

1.6 后把的粗细

      这是一个很多人容易忽略的参数,但它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你握杆是否舒适。有一个简单的方法可以找到适合你的后把直径:

      虎口贴杆,从最尾端握住球杆,并试着运几下杆。手可以不断往前移动,球杆会逐渐变细,直到找到握杆最舒适的位置。有条件的可以用游标卡尺测量一下直径。

      一般国内量产球杆的后把都在29.0~29.2mm左右,有一些手不大的球友可能用28.0~28.8mm更合适。别小看直径不到1毫米的变化,放大到周长上是要乘以3.14的。

      这里还有一个细节。如果你是定制球杆,请留意后把15~25cm范围内的粗细不要差太多。这是因为在打某些贴库球时,握杆的位置会前移。如果球杆过早变细,会感觉握不实球杆。此外,当你告知后把参数时,务必明确是虎口处的直径,而不是铭牌处或最尾端。

没有指明具体的位置,可能导致球杆实际手感和预想的不一样

2 同样重要但不那么直观的参数

2.1 球杆的硬度

      「硬度」和「弹性」可能是宣传球杆最常用的两个词,由此衍生出「硬弹兼备」的描述。另一方面,当初我一度以为球杆偏硬就会丧失一些弹性,偏弹就可能没那么硬,直到看到下面这种解释才豁然开朗:

      硬度和弹性并没有必然的关联。橡皮筋很软,但是弹性非常好;而橡皮泥也很软,却基本没有弹性。好一点的酚醛树脂台球很硬,扔在水泥地上能弹起来很高;铁球也很硬,扔在地上却弹不起多高。所以软不代表有弹性,硬也不代表弹性就会差。

      斯诺克和中式球杆都需要具备一定硬度,以保证中远台的准度。偏软的前肢在击球时晃动幅度大,会丧失稳定性。一般中等硬度到高硬度都可以,例如火老师的球杆就属于中硬。如果是力量型的球手,可以选择前肢硬一些的;如果是细腻型选手,可以选择中硬到中高硬度。这里特别提一下,我们偶尔能在电视中看到一些职业球员(如特鲁姆普)在打低杆时球杆弯曲很明显。其实这未必意味着球杆很软。在和国内一位斯诺克半职业球员交流时,他提到他的球杆属于硬且弹的类型,照理说不容易压弯,但是朋友在观察他打低杆时依然能明显看到球杆的弯曲,而球手本人并没有刻意压杆。(他叫夏博,可以去关注一下他在某音的号,发力特别好、人也随和)

握杆还是应当放松,不需要刻意去压杆~

      如何判断球杆的硬度呢?

      方法一:竖直球杆,试着掰一下球杆前端40~50cm,越容易掰弯说明球杆越软。但此种方法不适合新手,因为他们看到球杆被这么弯肯定很慌(...)

      方法二:一手握住球杆重心偏下一拳的位置,另一只手握拳敲击重心偏上一拳的位置。球杆前端振动幅度越小说明越硬,振动越久说明弹性越好。

当然也可以敲击球杆后把。本图截取自 BV1PV411m7Qp

2.2 球杆的弹性

      上面已经提到了判断弹性的一种方法,但是球杆厂家在选材时往往会采用另一种方法。他们会握住杆尾,让球杆头自由下落到接触台面再弹起。球杆弹起的高度越高、弹得越久,说明球杆弹性越好。这一方法对应了物理学中碰撞的恢复系数,个人感觉还是很科学的。

      这里需要特别提一下国内某豹品牌球杆的所谓「传力系数」。根据网上能搜到的信息,这个数值可能更用于表征球杆的硬度,和打感没有直接关系,所以不是越高越好。可以参考这个视频【知乎:关于台球杆传力系数的解释 https://www.zhihu.com/zvideo/1307005530067017728 】

      球杆的弹性影响了白球转速,对控制白球非常重要。有一些偏硬但是缺少弹性的球杆,只能带来死硬的打感。球手在选杆时可以在中高硬度里尽量选择弹性好的。

弹性好的球杆可以给白球带来更多旋转。本图来自BV13p4y1C7Kb 用Mate30的拍摄。

2.3 前肢的锥度

      其实我一开始并不知道锥度(Taper)这种东西的存在,以为前肢都是一马平川,直到接触了一些打美式的朋友使用的九球杆。九球杆前节的锥度变化特别明显,从杆头往后一开始都很细,到接近中部会突然变粗,呈一条内凹的曲线(业内叫双曲锥度,类似双曲线)。

      这种设计的目的是让前端30-40cm左右在出杆时更顺,发力时球杆不会跳起,同时还能一定程度改变弹性和修正加塞【这是从国内九球杆品牌「仁杆」那儿学到的】。优秀的斯诺克制杆师对锥度往往也有独到的见解。在购买新球杆时如果有机会试杆,不妨对着光观察一下前肢锥度的变化,以及运杆击球是否顺畅。这里提醒一下,爱好者不要试图自行用砂纸打磨球杆,可能对球杆打感造成不可逆的损伤。

九球杆和斯诺克杆的锥度比较。上图是艾普尔顿,下图是奥沙利文。

2.4 球杆指向性

      这是一个目前略有争议的话题。一些球杆在制作过程中,存在锥度变化、配重分布等的不均匀,以及前肢本身的不稳定,导致在中大力击球时,球杆会往某个方向偏转,增加了失误率。可以参考本站的这个视频:

      从物理学角度看,所谓「指向性」并非无稽之谈。如果球杆的左右重量分布不均匀,确实会因为合外力矩不为零而引起偏转。一般爱好者在选择球杆时,也不妨用中大力多试试不加塞的高中低杆的稳定性。

      国内「职业火箭」的廖宇光先生分享过一个观点。木材具有韧性,在受到外力作用下会发生形变。我们可以做个测试,韧性差的球杆,在台面上把前肢压弯,会发现它很慢才恢复原先的直度,甚至始终有点弯。这样的球杆,击球时的指向性往往也比较差。

      我自己给几支球杆改过锥度。有些杆在出厂时做的过粗,本意是保留球杆的硬朗,但也会导致韧性变差。如果加以适当修细,反而可以得到不错的效果。(毕竟很多制杆师傅,其实真的不打球)

3 购买时的注意事项

3.1 箭纹、插花和其他细节

      先说结论:箭纹、插花,甚至做工都和球杆打感没有关系,但确实影响价格,也可能影响心情。好的制杆师会用心打磨他认为值得的球杆。国内大厂球杆的箭纹一个比一个漂亮,还衍生出修改、绘制箭纹的服务。如果有球杆商一直在宣传他们用的插花多么名贵,我一般也不会考虑。

      不过工艺水平确实可以反映球杆品牌的整体实力,如四面插花的插角是否齐平,后把是不是涂了厚厚的漆,用的黑檀是不是带了很多杂色。如果你和我一样不在意箭纹,略微在意做工,可能会在低价位遇到一些打感超棒的球杆。

球杆的价格也有边际效应,而且更多体现在制作工艺上

      对了这里科普一下,球杆后把插花常用所谓「黑檀」来打底,这种木材密度大也很好看。但是「黑檀」其实并不是正式的商品名。红木《国标》明确的29个树种,没有「黑檀」,只有柿树属的「乌木」和「条纹乌木」,以及黄檀属的「黑酸枝木」。绝大多数球杆使用的都是产自西非的乌木,或者东非黑黄檀(是黑酸枝木的一种,商品名叫紫光檀),纯黑或者略带一些杂色。一些名贵的球杆会使用来自印尼的苏拉威西乌木(又叫马卡萨乌木),这是一种带有栗褐色条纹的乌木,塞尔比的球杆后把就是这种材质。

图中绿色框出的就是常见几种“黑檀”的正式名称

      所以如果有商家宣称自己的球杆是纯黑檀后把而不是染色的乌木,他可能只是在瞎说;如果他把有杂色的乌木叫做条纹乌木,他可能是在坑你。

3.2 通杆/接口杆?

      在球友中有这样一种说法,认为通杆的打感比接口杆更通透。就我个人的经验来看,球杆好不好打,和接口与否关系不大;感觉球杆不透不扎实,往往是因为后把配重没有调整好,例如没有用木块填充,或者胶水不够实。

Tips | 捏住球杆重心偏上一点,用指关节敲击后把或者前支较粗的部位,听一下振动频率。一支扎实的球杆,振动声音清脆,且没有发空的感觉。

      很多古老的知名球杆由于工艺所限只有通杆。“白旋风”吉米·怀特寻找制杆师做了第一支接口球杆,自此,这种设计因为方便携带,风靡上世纪末的赛事(你能在很多比赛录像中看到它的身影)。近年来对通杆的吹捧,更像一种「文艺复兴」的味道,不过通杆确实可以避免因为胶水老化或者天气原因导致的接口松动。

      早先的通杆会使用145cm长的白蜡木料「一以贯之」,但是现在你能买到的很多量产通杆,大多使用120cm左右的短料拼接后把插花,主要目的是节省成本,对打感的影响也没有那么大。(反正人家不说你也不知道啦)

图为某豹球杆在重心附近的截面,圆孔可能是填充配重的地方

3.3 二手/全新杆?

      财力支持的话绝对推荐全新杆,你可以让老板帮你试杆,或者亲自去实体店试。如果考虑到球杆的保值性,购买二手球杆也是不错的选择,但需要选对卖家,问明瑕疵,如果支持试杆(不合适可退,自付邮费)就更好了。

3.4 大厂/作坊杆?

      大厂一般意味着品牌溢价和更完善的售后(但是新球杆无质量问题一般是售出不退的)。当你需要售后的时候,往往都是球杆出了问题。在我自用和收藏的球杆中,有几支非常好打的则是来自国内的小作坊,他们有的甚至没有注册品牌而是给大厂做代工,广泛使用朴素的乌木后把,不挑纹路,把成本降得很低。尽管如此,我依然推荐你在预算内尽量购买大厂的球杆。如果制杆工艺确实出众,小作坊也终会走上创立自己品牌的道路。

3.5 定制/成品杆?

      我并不建议在水平不足、一知半解的情况下定制球杆。包括我本人,所知也是非常有限的。了解各种球杆参数的主要目的,其实是帮助你更熟悉自己的球杆,并借此改进姿势和发力、提高技术。

      最后的最后,我想特别提及的一点是,合理的参数或许能助你提升一点出杆顺畅和稳定性,但如果缺乏刻苦且有效的训练,球杆所能给予的帮助甚至微不足道。基本功永远是第一位,身边不乏用公杆也能打出单杆高分的球手。

WST采访小将庞俊旭

      不同的球手各有所爱,祝你早日人杆合一!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